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66W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螳螂捕蟬》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2、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3、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説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一、基礎達標:

補充下列成語,並説説成語的意思。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後患。

二、設問導讀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敍述這個故事,讀一讀。

(1)、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閒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示表示出“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內容。

並説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麼?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

蟬←(捕)← 螳螂←(啄)← 黃雀←(打)←少年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身後隱伏着的禍患。我們應當有長遠打算,否則後患無窮。

3、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勸阻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嗎?(明白)從文中哪裏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裏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説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為什麼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追溯根源,明確形勢。

1、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想一想:為什麼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2、當時的局勢,(楚國)是蟬,(吳國)是螳螂,(其他諸侯國)是黃雀。填在上面圖示中相應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勸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麼勸説的?和大臣們的“勸”有什麼不同?少年用一個寓言故事來勸,是直接講這個故事的嗎?而是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智勸、巧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少年委婉、含蓄,步步為營,不露痕跡。而大臣們是直言相勸,直截了當,難以奏效。

2、請試着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固執但能知錯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裏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D、耐心——為了説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

三、鞏固練習: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少年身上學

到了( );從吳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訓是( );

從螳螂捕蟬的這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

是( )。

四、拓展練習:

吳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麼,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五、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蟬 ← 螳螂 ← 黃雀 ← 少年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國)

明白道理 篇二

過渡:一個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避免了生靈塗炭,避免了血魚腥風,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讀。(第9、11節)(讀得字字清楚,讀得字正腔圓)

2、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個故事,留意描寫蟬、螳螂、黃雀動作、神態的字詞,想一想,它們在想些什麼呢?

3、交流

(1) 誰來説説那隻蟬?指名,它在想什麼?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評點後再指名讀,着重讀好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讓它高枕無憂呀 邊吃邊唱,真叫一個逍遙自在呀 你把這隻得意的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大家眼前。)

(2) 誰來繼續交流螳螂?它在想什麼?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舉、一捕,生動刻畫了一隻急切覓食螳螂的模樣。你想怎麼讀?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動作讀,就真的繪聲繪色了。誰來讀一讀?(重點落在急切)

(3)黃雀:它在想什麼?指名讀。(既吃螳螂又吃蟬,一箭雙鵰)

4、它們的想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是什麼?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呀!)

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隱伏”是什麼意思?

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身後的隱患又是什麼?(説螳螂的時候,板書黃雀在後)

引讀:蟬悠閒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蟬,卻不知道——————

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

它們都——————卻沒顧到——————

5、它們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板書)呀!

這個故事的確很有意思,連身為一國之君的吳王都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讓我們也來學着少年,根據老師的提示,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出示:動詞提示)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三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考慮周全,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這則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找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用△做上標記(9、11自然段);再找出相關句子,用“

三、指名彙報(師相機出示):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

◆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

瞄準它呢。

四、精讀理解:

1(課件出示)指名讀三句話,注意變成紅色的詞語,説説從這些詞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⑴ “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

⑵ “拱着、舉起”

⑶“伸長”

2、把這三句話合成一段話,齊讀。

3、(出示插圖),結合課文,把螳螂、蟬、黃雀這三者的關係用“→”表示出來。)(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師巡視,選擇有代表性的板演)

啄捕

a黃雀——→ 螳螂——→蟬

捕啄

b蟬←——螳螂←——黃雀

4、同桌交流,集體訂正。

5、引導:⑴大家的示意圖,侍奉吳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話就概括出來了,是哪句話?

(出示、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⑵思考:少年這句話是對誰説的?(吳王)為什麼要對吳王説這番話?(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還有誰也勸説吳王?結果呢?(大臣們也勸説吳王不要攻打楚國,可是吳王固執地

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⑶“固執”怎樣理解?,“處死”的“死”呢?(失去生命)

5、總結:是啊,誰也不願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門再也不敢直接勸阻吳王了。(板書:直勸)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樣才能使無王吳王改變注意呢?侍奉吳王無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説吳王誣枉。(板書:巧勸)

那麼,吳王聽出少年的弦外之音呢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6、齊讀最後一段。(課件出示)指生補白: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建議:,於是恍然大悟,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7、齊讀這段話,分析大臣門的意見,把楚國、吳國、其他的諸侯國這三者的關係用“→”表示出來(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其他的諸侯國 ——→ 吳國 ——→楚國

8、(出示少年的話以及大臣的意見),兩相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

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9、結合板書,師點撥:如果吳國攻打楚國,吳國就相當於故事中的,楚國就相當於,其請他諸侯國就相當於。可見,大臣們的意見時正確的,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領悟寓意: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麼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是很危險的。)

六、分角色讀課文。

七、口語交際: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少年:聰慧膽識過人

吳王:固執知錯能改

八、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九、推薦讀書: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十、作業:抓住這則故事的寓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

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啄捕

黃雀——→螳螂 ——→蟬

攻打攻打

其他的諸侯國 ——→ 吳國 ——→ 楚國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不顧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是很危險的。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繫上下文説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投影出示生字詞)

2、邊讀邊想,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實在不明白的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繫句子理解詞義。

(2)指名説説,集體討論。(其實從這幾個句子這幾個詞語中,我們已經可以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説説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故事中寫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經過結果又是哪些?

2、組成小組分別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利用剛才出示的詞語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幾個比較難寫的生字:侯、稟。

2、指名讀。

3、説説這兩個字為什麼容易出錯。

4、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繫上下文説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複習

1、齊讀課文。

2、簡要説説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3、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故事,看看你又會有什麼收穫?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麼?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麼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複述故事。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麼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聯繫?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説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複述練習。

1、指名複述,師出示複述用的關鍵詞語。

2、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複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補充習題第10課。

2、複述課文。

螳螂捕蟬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藴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為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複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麼事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講一講這個故事。

②指名講這一故事。

2、理清關係,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説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 )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着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説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啊!人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麼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説些什麼?

〔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入手,對課文進行重組,直接切入第一個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理清了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利用表格輔助課堂教學,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關係,掌握重點。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它們進行忠告,則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後隱伏的禍患”這個道理的認識。〕

⑥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練讀吳王説的話)

⑧你能説説吳王明白了什麼嗎?

(重點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並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麼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卻聽了少年的話了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

a 小組討論交流

b 品讀課文體會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讓你感受到少年的計謀巧妙。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即在默讀課文時可以在書上勾勾畫畫,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寫在旁邊。作為國小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抓住文本,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要把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灌輸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則進一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逐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的理解不僅僅再停留在剛才對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聯繫具體的事件來體會道理的深刻。〕

2、小結

原來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生接: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生接:“巧勸”“智勸”)

(板書:巧勸 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裏一定都有很多想説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麼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麼題目?

〔設計這樣兩道練習,不僅僅是為了鞏固教學的訓練,更是為了引導學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感悟,喚起學生原有生活積累與現時感悟的衝突,激活思維。並且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從多角度去評價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因為閲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感悟、欣賞比理解內容更重要。〕

(少年智勸吳王)

四、佈置拓展小練筆

(多媒體出示練習)

你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佈:“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羣臣,微笑着説:“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麼和大家説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設計]

一、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出示八字成語填空

八仙過海,鷸蚌相爭,百尺竿頭

2、學生根據平時積累説説還有哪些類似的成語。

3、根據學生所説板書課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此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展示自己的積累成績,達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着力集中,品讀主體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着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讀,圈畫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板書並顯示三者關係)

2、找出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朗讀體會

3、交流反饋時分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想象“蟬”、“螳螂”、“黃雀”,心裏都在打什麼如意算盤呢?

4、如果你遇見這種狀況,你打算怎樣告誡它呢!

(有了體驗隨後再指導學生練讀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參照對比,探究寓意

引導話題討論:寓言就是借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以前接觸過的掩耳盜鈴、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麼螳螂捕蟬是想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的?

1、組織小組討論,隨機總結名言,齊讀加深感受。

師: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自己也象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着眼前的利益,沒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國的事,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吳王還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説是有道理的,心裏一定很後悔。

b.讀到這裏,老師還想知道,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説就殺誰

少年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説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如果少年真那樣做的話吳王可能就回殺了他。

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為是少年編出來的。

那少年在花園裏一連站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捕蟬這件事是真的,這樣,少年就可以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所以説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對呀,少年選擇了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

2、出示有關福禍聯繫的警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引領學生朗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理解“恍然大悟”,發散想象“不堪設想”的後果,進而理解螳螂捕蟬一語雙關的深刻含義

4、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5、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四、再讀探究,感受智慧

1、在這裏圍繞少年身上哪些閃光點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閲讀課文2——8自然節,抓住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據。

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以讀促悟,使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真正“動”起來。

2、激趣:想不想當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權傾天下”的大王呢?

學生一定興趣盎然,此時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談吐;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

3、指導分角色朗讀,配上古箏曲,同學們應該會讀的有生有色。

五、創設複述、昇華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學課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擬吳王早朝,面對眾臣解釋與少年的這段趣事,獎勵少年,學生一定會説的百花綻放,並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許多當代吳王,比如小明同學每天不問學習,只顧沉迷於網絡遊戲,怎樣規勸他既內化了寓意,學以致用,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説服別人的口語交際訓練。

六、作業佈置,延伸課外

本着新課標中語文作業的佈置應加強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無限延伸課堂,加強實踐性的宗旨與大閲讀的精神,佈置以下作業:

1、排演課本劇《螳螂捕蟬》,評選優秀導演、演員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級舉行一次寓言故事賞析會

[課題]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

[教材解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目標預設]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藴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設計理念]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着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二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教師通過簡筆畫的形式板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人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讀寫結合,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教學思路]

強調“三重”。即重感悟、重積累和遷移、重情趣。

重感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逐漸加深感悟,深刻領悟本文中使吳王明白“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真正內涵。

重積累和遷移,感受文本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教師的語言敍述也儘量精簡優美,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課外讀物的推薦,豐富學生的課外閲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內容直觀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語文學習更貼近學生,走進生活。

[教學準備]相關課件

教學目標 篇七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感受少年這個人物,體會人物的特點、品質。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設計]

一、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出示八字成語填空

八仙過海(),鷸蚌相爭(),百尺竿頭()

2、學生根據平時積累説説還有哪些類似的成語。

3、根據學生所説板書課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此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展示自己的積累成績,達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着力集中,品讀主體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着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讀,圈畫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板書並顯示三者關係)

2、找出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朗讀體會

3、交流反饋時分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想象“蟬”、“螳螂”、“黃雀”,心裏都在打什麼如意算盤呢?

4、如果你遇見這種狀況,你打算怎樣告誡它呢!

(有了體驗隨後再指導學生練讀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參照對比,探究寓意

引導話題討論:寓言就是借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以前接觸過的掩耳盜鈴、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麼螳螂捕蟬是想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的?

1、組織小組討論,隨機總結名言,齊讀加深感受。

師: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自己也象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着眼前的利益,沒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國的事,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吳王還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説是有道理的,心裏一定很後悔。

b.讀到這裏,老師還想知道,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説就殺誰

少年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説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如果少年真那樣做的話吳王可能就回殺了他。

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為是少年編出來的。

那少年在花園裏一連站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捕蟬這件事是真的,這樣,少年就可以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所以説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對呀,少年選擇了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

2、出示有關福禍聯繫的警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引領學生朗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理解“恍然大悟”,發散想象“不堪設想”的後果,進而理解螳螂捕蟬一語雙關的深刻含義

4、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5、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四、再讀探究,感受智慧

1、在這裏圍繞少年身上哪些閃光點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閲讀課文2——8自然節,抓住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據。

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以讀促悟,使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真正“動”起來。

2、激趣:想不想當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權傾天下”的大王呢?

學生一定興趣盎然,此時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談吐;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

3、指導分角色朗讀,配上古箏曲,同學們應該會讀的有生有色。

五、創設複述、昇華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學課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擬吳王早朝,面對眾臣解釋與少年的這段趣事,獎勵少年,學生一定會説的百花綻放,並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許多當代吳王,比如小明同學每天不問學習,只顧沉迷於網絡遊戲,怎樣規勸他既內化了寓意,學以致用,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説服別人的口語交際訓練。

六、作業佈置,延伸課外

本着新課標中語文作業的佈置應加強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無限延伸課堂,加強實踐性的宗旨與大閲讀的精神,佈置以下作業:

1、排演課本劇《螳螂捕蟬》,評選優秀導演、演員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級舉行一次寓言故事賞析會

[課題]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

[教材解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目標預設]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藴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1、情意目標: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

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設計理念]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着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二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教師通過簡筆畫的形式板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人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讀寫結合,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教學思路]

強調“三重”。即重感悟、重積累和遷移、重情趣。

重感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逐漸加深感悟,深刻領悟本文中使吳王明白“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真正內涵。

重積累和遷移,感受文本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教師的。語言敍述也儘量精簡優美,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課外讀物的推薦,豐富學生的課外閲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內容直觀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語文學習更貼近學生,走進生活。

教學案例螳螂捕蟬 篇九

教學案例

回想《螳螂捕蟬》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教是的施教真所謂“潤物細無聲”。看似隨意輕鬆地與學生“閒聊”,實是精心地點撥,抓住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進行啟發、引導、講解、示範、督促、評價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麼學”,使學生從願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

現就本課的教學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初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正確、輕聲地朗讀課文,並且強調要正確、輕聲。在學生自由朗讀後,由於課文比較長,教師引導學生挑選兩節重要內容讀讀,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選擇9和11自然段作為重點引導學生認真朗讀。

師生互動並不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反教師應該更充分地發揮指導作用,在關鍵處點撥,為學生練習掃除障礙。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初讀檢查方式改變以往的“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對照要求評價”的模式,而是讓學生在讀之前,對自己提出要求,讓同學評一評,同時也讓讀的學生自評,而且再次提醒,引導學生在聽別人讀一遍的時候自己也要讀一遍,要記住別人在讀的時候也要跟着讀(默讀)。這樣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情感,引起學生求學的樂趣和學習的熱情。

學生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採用了“教師引在前,講在後;學生想在前,聽在後”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交流。如在精讀課文時,教師先出示要求:精讀課文,劃出你認為關鍵的詞語,聯繫課文語言環境推想一下它們在課文中的具體意思。,每個同學可以重點準備兩三個。且點撥提醒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精讀課文就是逐詞逐句地讀,關鍵詞語在一篇課文中只有幾個,要找準。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後,再以有關句子為例子展開討論交流。

“議”就是讓學生討論,這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打開思路,同時老師也參加議論,及時瞭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對重點處、疑難處作重點講解。如本課教學中,學生提出疑惑:侍奉吳王的少年為什麼可以在後花園隨意走動?圍繞這個疑問,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教師也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對,當楚國也作好了準備,你再去攻打楚國,你就不會強大。”當然,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甚至是與文本完全相反的觀點來進行討論,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思考。

總之,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積極探索的態度,善於使用簡潔明快而富於啟發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求學的樂趣和探索的熱情,為學生營造自由、寬鬆、温馨、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出現了樂學的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悦,並與同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