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37W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一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説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後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瞭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係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髮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瞭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説明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樂於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於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麼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於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於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佈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係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佈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繫生活,活躍了思維並勇於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後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徵,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雨林區的民居,西_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築適應於環境,更適用於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説: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並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後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閲讀教材總結聚落髮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後揚,牽引着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羣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瞭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於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裏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瞭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麼這裏?(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於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穫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二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是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二節。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宏觀的角度,對世界有所瞭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有關世界“人”的特點,為下學期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奠定基礎。

課標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説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佈地區。2、説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佈地區,舉例説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由此可以看出,本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還不是很強,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只是初步學會了看圖的基本方法,還不太熟練,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沒學會;二、三章的學習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學習第四章時,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學生應比較熟練的掌握讀圖的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於這一任務學生是可以比較輕鬆完成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①運用地圖説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佈區;

②説出世界三大宗教極其分佈地區。

③舉例説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④通過讀圖分析,培養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圖表、分析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尊重其他語言。2、使學生正確對待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無神論的觀念。

教學重點:①世界上使用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國家和地區;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佈地區。

教學難點:形成世界主要語言和宗教分佈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着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説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閲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佈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佈”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瞭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瞭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説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佈圖找到其分佈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三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學生通過閲讀圖6—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2(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

(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3.亞洲的地理位置

第2課時(課堂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麼現在美國應該是什麼時間呢?

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麼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6—2世界時區圖並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並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閲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麼是“區時”?

4.我國採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裏?

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板書設計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1.地方時2.時區及換算3.北京時間4.國際日期變更線

第3課時

4(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峯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複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複雜)

(講授新課)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亞洲地形有什麼特徵?

活動:

(1)讀圖6—3,亞洲地形圖,6 —4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峯、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地理方位説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佈在哪裏?——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等)歸納亞洲地勢有什麼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羣島,説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象是什麼?

講解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羣島、千島羣島、日本羣島、硫球羣島、馬來羣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説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徵的分析説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佈、地勢特徵、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徵: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根據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圖6—3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徵。

(課堂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徵,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徵。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第4課時(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徵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後回答問題。

講述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説明了什麼?

結論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1.氣候複雜多樣

提問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温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温、熱且地形複雜,除温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佈。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乾濕差異懸殊。

2.大陸性特徵明顯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並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温。温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於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温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三種亞熱帶季風氣候

温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結論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特徵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徵,那麼歐洲的氣候特徵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徵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温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徵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徵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徵。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1.氣候複雜多樣2.大陸性特徵明顯3.季風氣候顯著

第5課時(課堂導入)

複習提問判斷下列有關氣候的描述哪些是有關亞洲的,哪些是有關歐洲的?

(1)除温帶海洋氣候外,大多數氣候類型都有分佈。

(2)是地中海氣候和温帶海洋氣候的分佈範圍最廣、最典型的區域。

(3)季風氣候顯著。

(4)大陸性特徵顯著。

(5)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温暖濕潤的西風。(講授新課)

我們都知道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説説我國黃河注入到那個海洋中去?看圖1—1,找找亞洲還有哪些大和分別注入到周圍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書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講述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2.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活動學生在6—3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最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歐洲的河流,並根據亞洲河流的特點,總結歐洲河流的特點有哪些。

通過地形圖,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總結。

(二)歐洲

氣候温暖濕潤—水量豐富,大部分無結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長,航運價值高。

活動完成教材P.11的活動來認識多瑙河和萊茵河。

小結

歐洲河流的特徵: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練習利用地圖找出歐洲著名的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觀察河流流經的國家。

列表總結亞洲、歐洲河流與湖泊的特點、河流特點。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9個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課堂總結)

河流的特徵與天氣、地形的聯繫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亞洲和歐洲的河流有助於學習氣候和地形特徵,在講授是要注意指導學生結合地圖,總體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

板書設計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2.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

(二)歐洲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第6課時(課堂導入)

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繁華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等具有人口分佈特色的景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的人口。

(講授新課)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6—15,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佈的特點。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講述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佔十分之六)

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2.人口分佈不均勻

活動課下蒐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後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板書設計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佈不均勻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四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範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重點: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二、導入新課:

以歷史故事傳説引入新課內容。

中國古代發明了指南針後,非常注重對外的交往,有絲綢之路、有鄭和下西洋、有鑑真東渡、也有我們從小就聽遍了的唐僧取經——也就是歷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課:

㈠南亞次大陸

學生閲讀課文,瞭解南亞次大陸名稱的由來

讓學生通過讀圖找出印度(南亞)地理位置:(通過板圖及一連串的問題啟發學生。)

1.位於亞洲的南部,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被印度洋包圍。

2.北迴歸線穿過中部。指出南亞的範圍:包括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馬爾代夫羣島。

3.印度次大陸。強調次大陸的概念不同於大陸或島嶼,而是“相對獨立” ㈡地形特徵

通過分析地形圖,着重強調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佈特點,還可以與北美洲聯繫(順時針旋轉90度)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佈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徵。利用書上練習,講授解題思路與技巧。

1、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補充黑板簡圖:完成書上練習進行讀圖、析圖訓練。(邊看邊畫,加深印象。鍛鍊學生讀圖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圖中找出南亞兩條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恆河

在黑板簡圖中繪出大體位置、形狀指導學生讀圖分析,通過閲讀南亞地形圖,並對照南亞地形圖分析河流的流向、發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經國家。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業的影響。

⑵瞭解南亞的主要農作物的種類、分佈及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⑶瞭解南亞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區之一,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⑷瞭解南亞的工業發展概況,印度的主要工業部門及電腦軟件業的發展概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目標:瞭解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以及宗教對南亞各國的影響。

教學重點:瞭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業的影響。瞭解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及宗教對南亞各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瞭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業的影響。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請同學説説南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一、導入新課:

從《西遊記》中我們看到唐僧取經的天竺氣候是怎樣的?學生討論回答。

二、講述新課:㈣氣候特徵

指導學生熟悉解題思路。從緯度位置入手,探討南亞地區可能的氣候類型。逐月降水量圖指導學生按照(最高氣温、最低氣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節差異)的方法分析氣候統計圖。

根據地圖冊第8頁觀察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

利用書43頁的活動分析南亞地區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吹向陸地,給南亞陸地帶來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時東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區降水特別多的原因——分別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西高止山脈的迎風坡,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地形雨特別多。

通過板書及一連串的問題啟發學生。分析並得出結論——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板書總結。

1.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西北部有少量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有少量熱帶草原氣候。

2.一年分三季

濕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風

乾季——涼季11月~次年2月東北季風熱季3~5月份簡單介紹南亞的農作物及分佈:簡單介紹農作物與自然環境的聯繫水稻——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地區小麥——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帶黃麻——恆河下游地區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經”和“印度的牛”以及蛇為切入點,吸引學生提高興趣⑸宗教與社會(各宗教在南亞的主要分佈國家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1.南亞是世界人口分佈密集的地區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人口超過一億

利用新聞(如火車出軌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學生理解南亞的人口密度較大,人口素質一般,科技水平欠發達,安全隱患較多。回憶上學期所學的知識,分別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國家

2.南亞8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最發達電腦軟件佔據重要地位

3.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佛教——斯里蘭卡、錫金、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説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台詞(課文中的敍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後,再叫一、兩名同學試着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説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後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後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彙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展示“亞洲的範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着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 篇六

一、班情分析

通過七年級上冊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及學習地理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讀圖、分析、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對地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初步形成了簡單的地理的知識系統,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濃厚,也很樂意去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樂意去探索和發現身邊的地理知識。

二、教學目標

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瞭的瞭解,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較為詳盡的瞭解。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瞭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並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瞭解地區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並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三章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並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瞭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帶的分佈。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製作教學道具等,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繫,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後的繼續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並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和城市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工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建設獨具特色。

2、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説明巴西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通過分析巴西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設佈局的變化,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正確處理人地關係的意義,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會利用資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個國家的自然、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2)以熱帶雨林為例,分析巴西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即將要進行一次“巴西之旅”,為了能夠充分享受這次旅行,我建議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況。

教師:多媒體出示8—51圖

學生讀圖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位置特點—緯度位置、海陸信置地形特點—亞馬列孫平原、巴西高原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總結:巴西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

教師:巴西不僅是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和麪積居前6位的國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大國家之一

教師:聖保羅不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還是巴西最大的工業中心。出示課本圖8—56。

學生分組探究:巴西的資源狀況和工農業的發展變化。工業組:礦產(鐵礦石)—工業分佈(東南沿海)

農業組:農作物(咖啡、甘蔗、柑橘)—農產品(咖啡、蔗糖、橘汁)歷史組:單一經濟—現代工業迅速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二戰前:單一經濟(農產品、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二戰後:加快了工業發展步伐,現代工業躍居前列。 總結:巴西已經成為一個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讀圖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礦產不多,那麼巴西政府是如何採取措施來解決能源礦產短缺這個問題的呢?

學生1:與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

學生2:巴西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製造酒精。學生3:巴西還加強了海底石油的開採。??

第二課時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亞

教師:我們一路顛簸終於來到了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亞。

教師:多媒體出示巴西利亞城市風光片(無條件可用圖片代替)學生:伴隨幕後解説,彷彿置身於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漫步於繁花似錦的城市街頭,體驗着巴西的騰飛。

教師:通過欣賞巴西利亞風光,同學們發現了什麼問題,想到了什麼?學生1:為什麼巴西利亞位於熱帶,卻四季如春?

學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佈在沿海地區,為什麼巴西的首都卻從沿海遷到內陸?

教師:巴西將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不僅體現了對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內陸的開發和管理請同學們課後討論一下,這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在意義上有什麼異同?

教師:我們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將結束,現在是旅行的最後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祕感的一站,希望同學們拿起你的相機,記錄下你在不同尋常的經歷,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