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24W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的主要資料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明白分數的含義並在明白分數含義的基礎上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從整堂課的教學來看,基本上完成教學目標。但教學的過程上來看還不是很靈動,按步就搬的比較多,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較少。這是我經常犯的問題,因此以後還需從思想上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專業上我還要多讀書,多學習多吸收。

此堂課是三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分數的學習,因此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知道數能夠分成整數和分數。整數,孩子們一向都在接觸,因此都很熟悉。“建構注意者”認為知識的學習就是知識的內化和建構,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因此導入就從整數的平均分導入,從4個平均分成兩份,到2個平均分成兩份,再到把1個平均分成兩份,結果是半個。討論半個該怎樣寫,引起孩子知識結構的衝擊。在教師書寫半個能夠這樣寫,再讓學生把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比較有什麼不一樣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分數的特點也就是分數的三大組成,分數線,分母和分子。我覺導入和初步認識分數這一部分教學還是能夠的。

但在教學分數的含義時,我似乎操之過急,沒讓學生去發現而自己説了出來,當然是事倍而功半了。我就應課件演示的動態構成,讓學生髮現它表示的含義,學生自己説説。如果還是有困難,還能夠課件準備一個將一個餅分成大小不等的兩塊,決定是不是。這樣我想學生肯定能説出一二了。而我卻在無形中養成了思維的惰性,真的很不就應。

在教學分數的比較時,我設計的是折長方形的幾分之幾,透過圖上不一樣的顏色,再來比較分數的大小。我本想將抽象的分數,建立在形象的`紙的上,對抽象的分數比較有一個依託和支撐。但我沒有思考到才剛認識了分數就讓孩子來折長方形紙的幾分之幾還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對很多孩子來説都是一個難點。因此後經思考,還不如換成比較圓的幾分之幾好,比較既明確又清楚,容易掌握。現成的教具也有,只怪我沒去看。折長方形紙的幾分之幾,我想能夠作為拓展題來思考,還是很不錯的。

到目前為止想到的就這些,還期望各位老師給我多提意見。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二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下面我想就這節課當時設計時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學後的反饋情況,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以供大家交流,希望在交流中使自己得到提高。

一、找準學生的真實起點,有效組織教學

在教材的編排中,是第一次編排有關分數的內容,第一次正規的學習分數,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感知過分數。在這節課的導入部分,我並沒有過多的去創設所謂的生活情景,而是直接開門見山,從一句:“你們聽説過分數嗎?”導入課文,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可以大概瞭解學生對分數的認知的情況,從而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直接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更有效地組織學生去探究新知。

二、面向全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後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例舉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並互相説説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麼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三、設計層次性的練習,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練習設計時,先利用看到法國國旗你想到了那些分數,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判斷能否直接用分數表示,進一步鞏固分數產生的基礎是必須平均分。利用色塊圖,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利用驗證1/8,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在猜想以後要驗證,並讓學生明白,雖然只分成了兩份,但平均分後照樣可以用分數表示,進一步完善分數的意義,體現極限思想。

我想通過一系列的練習的設計和安排,既可以鞏固所學的新知,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四、注重完善知識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在教學1/2時,從三個問題入手:(1)塗色部分能用什麼分數表示、(2)所有空白部分能用什麼分數表示、(3)觀察這些圖形的塗色部分,都由1/2表示,他們所表示的面積都一樣大嗎?通過這些問題為我們今後學習分率和找對應的量打下伏筆。從而不斷地完善數學知識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我想課堂是精緻的,它的精緻來源於數學本身,也來源於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篇三

《認識幾分之一》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而且,這部分知識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加深理解分數的意義,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動手實踐,從而獲得對分數的直觀認識,領悟分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上完課後,我就這節課的課後感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探究,加深體會。

抓住“平均分”這一關鍵詞,當學生獲得二分之一的初步認識後,馬上讓學生動手操作:

①學生動手摺長方形紙,並給其塗上顏色。②學生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長方形的二分之一?

因勢利導:你能用這樣的分法或其它方法得到你想要認識的其它分數嗎?學生通過畫、折、議、比一連的實踐操作活動,認其了一些簡單的分數,體會到了分數的意義,初步獲得了認識分數的方法。應驗了“實踐出真知”這一真理。

二、突破教材順序,合理安排教學

這節課從平均分――得出分數――折圖形――畫陰影――折其它分數――寫法――意義――生活舉例――到説説表示的意思結束,教學內容的安排並沒有按照傳統教材上固有的'順序進行。而是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課上,通過讓學生折、畫圖形,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上完這節課,覺得自己有些問題沒有處理好:對於中低年級的教學,趣味性要求比較高,這樣才能符合這一時期學生的年齡特點,才能有效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本課在這方面有待加強,特別是在複習和新授部分創設得不夠。在練習鞏固的時候,和學生的互動反饋比較少,要多反饋才可以幫助其他小朋友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在出示1/2時,讓學生真正體驗分數的產生以及分數的意義太過倉促。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感悟,引導學生去理解、體驗分數的意義,比如結合例子讓學生説説“1”、“2”、“/”分別表示什麼意思,這樣就可以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的意義。在練習設計中雖然有層次性,但還缺少趣味性和創造性,應該再多動點腦筋。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發現自己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對於數學課還需要更多的精心設計和打磨,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四

一、情境激趣,認識生活中的分數

本節課選用了學生熟悉的情境:野炊時分東西。先分四個蘋果,再分兩瓶礦泉水,最後分一個蛋糕,形成一個從整數到分數的自然過渡。如此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帶着好奇心,初步瞭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貼近生活、直觀形象的實物演示及圖片操作,如:家人分月餅、小夥伴分蛋糕等,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分數。既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思想。

二、動手操作,培養思辨的習慣

教學中設計了兩個讓學生動手摺紙的環節:

環節(一):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一折,表示出1/2。本環節不單加深對1/2的瞭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分數的本質含義。因此,當學生出示三種不同的折法時,老師適時追問:三種折法各不相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整張紙的1/2呢?從而引導學生領悟: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整體的1/2。

環節(二):把一張正方形紙、圓片、長方形紙折一折,表示出1/4。老師再次追問:每張紙形狀不同,折出來的形狀也不同,塗色部分為什麼還能表示1/4呢?兩次的追問,引導學生抓住分數的意義的實質來説明和辨認。

在鞏固延伸教學部分,我安排了小夥伴分蛋糕的`環節,學生既更深認識了分數,也得到了品格教育:分數提示我們分享就是快樂。

本節課預設比較完美,上課時仍有一些不足。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還有時間的把握上仍待提高,需要把時間花在刀刃上。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總而言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體會分數的含義的,期待下一次能更上一層樓。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五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説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麼來的,當學生説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説二分之一的含義。並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麼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通過讓學生地反覆的説,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篇六

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並對這個單元進行了檢測。通過檢測,發現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單元的內容,而且可能是因為試卷比較容易的原因,考試的分數都很高。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對這個單元的教學進行一個小結,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分數意義的認識,分數大小的比較以及分數的加減法。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初步認識分數,而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將系統地認識分數。因此,我覺得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分數。

分數概念是學生初次接觸的重要基礎知識,學生建立這個概念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激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實物操作、直觀圖形等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素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素材,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理解數學、體驗數學。

3、把學習分數加減運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分數加減計算,有助於學生理解分數加減的實際意義,體會學習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數加減算法時,老師要藉助圖形直觀,算理和算法就不難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了。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七

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及計算方法上,分數與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本冊教材主要是藉助操作、直觀,從“部分-整體”的角度初步認識分數。安排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和計算的目的也是為了理解分數的含義。安排分數的簡單應用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用分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溝通除法與分數之間的聯繫。

成功之處:

1、藉助直觀操作,理解分數的含義。

在教學中,首先通過分一個物體,如一塊月餅、一個圓、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讓學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分子就是幾。在整個例1和例2的教學中,學生髮現我們所得到的分數都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其次,對於平均分的教學要尤為重視,分數必須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分數,我們通常所説的分數線實際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多元表徵之間的轉換,理解分數的含義。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餅的現實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動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後用一個圓、一張長方形紙,在平均分的活動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過這樣多種外在的表徵方式,實現由平均分物體到圖形表徵,最後抽象出分數的數學符號,體現了“行為”“圖形”“符號”等多元表徵方式之間的轉換,做到了順向思維的引導;最後又通過折一張正方形紙表示出它的1/4,這是根據給出的分數符號進行的回溯操作活動。多元表徵之間的轉換實質上就是在“有來有回”的過程中實現的,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就可以建立起“行為”與“符號”之間的相互對應關係,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個別學生對於平均分還是存在判斷上的問題,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再教設計:

注意強調“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