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農民自查報告多篇

欄目: 自查自糾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農村農民自查報告多篇

【第1篇】大足縣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情況的調研報告

大足縣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情況的調研報告

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是解決“三農”問題,其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我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6.33 %,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近幾年,通過認真落實貫徹中共中央、市縣有關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鼓勵和發展農業產業化,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就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來講,出現了土地流轉難、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小,增收難度加大等問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嚴重製約了全縣經濟的整體發展。為此,按照縣委、縣府的安排,縣人大組織了兩個調研小組,採取以座談會和實地走訪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對我縣的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彙報如下:

一、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的現狀

(一)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1、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24個鎮鄉(街道辦事處)、50個社區居委、2063個村民小組。農地67萬畝,人均農地面積0.84畝,經過幾年的大膽嘗試,土地流轉的範圍更大,形式更加多樣化。目前全縣土地流轉的面積有4.07萬畝,佔農地總面積的6.07 %,土地流轉方式以轉包和出租為主,轉讓、互換、土地入股為輔。轉包面積有3.2萬畝,佔流轉面積的78.6 %;出租面積0.41萬

畝,佔流轉面積的10 %;轉讓面積2000畝,互換2600畝, 土地入股、轉讓、互換這三種形式共佔流轉面積的11.4%。農户自發流轉和村組織流轉是我縣土地流轉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轉的方向主要有五個:一是流向外來耕作户;二是流向專業承包户;三是流向農業企業;四是流向一般農户;五是流向其他單位。

2、土地流轉的特點?

(1)、堅持農户自願、協商、有償原則。全縣流轉的 萬畝農地中,農户自願流轉的佔98%。

(2)、土地流轉收益是農民家庭收入的補充。土地進行自發流轉的農户一般是從事第

二、三產業或兼業,家庭收入以

二、三產業和財產性收入為主,土地流轉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補充。

(3)、村社集體組織流轉的土地基本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土地收益較高。

(4)農户自發流轉的期限短。

【第2篇】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_____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為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為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為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税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台,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2000餘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 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_____,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為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第3篇】海南農村、農民問題調查報告(一)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穩定,文化繁榮,各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輝煌的成績背後也存在有隱憂。隨着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社會分化的深化,農業成了弱勢產業,農民成了弱勢羣體,農村成了弱勢地區。當前的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的瓶頸,到了該採取戰略性決策去解決的時候了①。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海南省,其6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80%的土地在農村,近40%的gdp來源於農業,三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能否解決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村、農民問題直接關係到海南社會經濟能否穩定發展,關係到海南跨越式的發展目標能否實現。為此,我們對海南的農村農民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查研究,並形成了初步的調查研究報告。

一,調查方案

(一)、調查的意義及目的:

國以民為本。科學地對民情進行調查,準確的把握民情及其變化,是各級黨、政部門開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政府各職能部門完成其工作任務的基礎。此次調查既是對以往海南三農問題解決情況的總結,又可為海南今後更好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可靠的依據,為各級黨政部門把握海南民情、制定和貫徹各項農村農業政策提供有力的借鑑和參考。因而,做好本次的海南三農問題調查與研究工作意義重大。

【第4篇】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研報告推薦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為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_____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第5篇】農村改革 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報告

農民工返鄉創業、工商企業帶動我國建設新農村發展,是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錢從哪裏來、富餘勞動力向哪裏去、農村帶頭人怎樣培養、農民組織化程度如何提高這4個根本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形式。這兩種趨勢的出現有着深刻的歷史原因,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具體表現,對新農村建設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關於開展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專題調研的通知》[湘調辦字xx(55)號]精神,資興調查隊於8月中下旬認真開展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專題調研對市區及各鄉鎮 (街道)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展開了詳細的調查。有關調查情況如下:

一、資興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基本情況

資興總面積2747平方公里,轄17個鄉10鎮1個辦事處,,xx年末總人口36.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0483人,農村人口235517人,農村勞動力145000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51450人。

近年來,資興各地抓住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和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大好時機,出台了一系列引導和扶助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了一大批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到自己家鄉創辦經濟實體。據調查,全市總計引導了2123人外出務工經商農民返鄉創業,創辦“迴流型”企業86家(不限規模),返鄉創業總投資3500萬元,年產值28435萬元,上交利税450萬元,吸收就業人口數3500人(城鎮360人,農村3140)。其中投資上1000萬元的企業2家,500-1000萬元的2家,100-500萬元的3家,50-100萬元的6家,50萬元以下的73家。(詳情請見附表)

資興市根據各自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做法與經驗,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為加強招商引資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資興市政府相繼出台了《資興市招商引資工作目標考核暫行規定》、《資興市招商引資中介人獎勵辦法》有效促進了全市招商引資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

2、優化硬件環境。地方政府採取創建“返鄉創業園”、“返鄉創業一條街”等方式,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引導創業人員走規模發展、聚集發展和集約發展之路,以降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成本,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市政府明文規定:凡來資興投資創業用地每畝不超過8萬元。

3、優化融資環境。市政府通過信貸擔保,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的融資困難問題。市政府成立了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為返鄉創業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同時融入企業資金數萬元,為返鄉創業的中小企業開闢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4、免費培訓服務。為農民工提供免費培訓,為企業發展培訓工人,降低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每年都根據當地企業的發展需要,為企業特別是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進行員工技能培訓,一年培訓規模達500人,培訓週期根據實際工種的不同,從一個星期到兩個月不等,平均為一個月左右,培訓經費由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直接按培訓人數拔髮給培訓機構,其經費來源一部分是國家財政預算,一部分是地方政府財政配套投入,主要是通過爭取扶貧項目或其他創收部分等來予以保證。

5、成立行業協會。為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相關行業以及生產資料供應商和銷售廠商聯繫,暢通市場信息渠道,市政府牽頭成立行業協會以引導當地的主導產業做大做強。

6、城鄉管理一體化。為了讓農民工回鄉安心創業與就業,取消了對農村户口入居城鎮的政策性限制,對經常居住在城鎮,或主要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村人員,在購買住房和轉城鎮户口方面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政策限制。同時引導建立民辦學校吸收學生,公立中國小校對城鄉孩子就學一視同仁,不對農村或外來學生收取任何附加費用。

【第6篇】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建設新農村自信心不足問題的建議的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宏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廣泛,但由於各地農村現狀千差萬別,情況錯綜複雜,新農村建設任務艱苦,任重道遠。當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部分農民存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自信心不足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現

現實的糧食價格與預期相差較大,靠種植業致富沒想頭。經濟欠發達地區多屬農業區,絕大多數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收入來源多以出售農產品為主。近年來,雖然我國對農業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但是隨着經濟全球化發展,農業勢必要參與國際競爭,這意味着農產品價格上升空間受到限制,而補貼有限,小規模農業生產條件下,靠賣糧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選擇致富項目沒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沒盼頭。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二三產業發展明顯落後於發達地區,而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缺少從事其他職業的技術、技能和經驗,無論從觀念、素質,還是外部條件,都難以找到合適的致富項目,“搞養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門路,搞三產沒思路”,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普遍存在的難題。

外出打工不長遠,務工增收沒勁頭。由於觀念和一些體制原因,多數農民不願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離鄉、拋家舍業、故土難離”的傳統思維還相當程度存在;另一方面,農民對外出後的醫療、就業、就學、住房等基本保障不託底、不投心。多數農民不願意冒風險,害怕“一着走錯,滿盤皆輸”,一旦掙不着錢,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不如維持現狀。

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個體的經濟現狀,使他們對於自身的發展充滿迷惘。“腰包不鼓,難籌大事”。所以作為主體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然會產生自信心不足現象。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自信心不足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經濟發展滯後。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條件差。經濟欠發達地區多數處地僻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與外界交流和溝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礙,與地處沿海等一些邊境貿易條件好的地區無法比擬。二是基本生產條件差。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基本處於“靠天吃飯”的水平。三是農民素質參差不齊。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願再回來。四是國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國家優先發展沿海和東部地區,在政策和資金上都向重點發展地區傾斜,其他地區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營養不良”,致使經濟發展日趨滯後,與發達地區差距逐漸拉大,而這種差距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資金和資源只能是追趕式的發展,無法實踐跨越式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建設新農村的宣傳力度。一方面,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來堅定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實際地在各地樹立新農村建設典型,並大力宣傳,用身邊的典型來示範和帶動,農民易於接受,更易於激發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加強農民培訓。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的素質決定新農村建設標準和進程。要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提供經費保障、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要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和發展農村成人教育。要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同時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財政支持資金加快農村的路、水、電、醫、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內見效果的基礎性設施建設,讓農民真切地真實地感受到,新農村建設不是空話,就在身邊。其次是為化解縣鄉村三級債務提供資金支持。解除困擾,輕裝前進才有必勝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導產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後勁在於擁有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這既是區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發達地區發展實際的政策,比如對龍頭企業建設、農民合作組織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級組織建設等從政策層面給予保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自我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是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方式方法。比如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開展以農業合作為主的跨區域合作。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為發達地區供應優質農產品,並提供充足的糧食儲備,保證糧食安全;另一方面,發達地區先進的發展和管理經驗、資金、技術直接注入經濟欠發達地區,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合作,在資源配置上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在利益機制上可以實施互利雙贏。以此增強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信心,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第7篇】農村返鄉農民工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返鄉原因分析

一是國際上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下降,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員,由於城市生活費用較高,被解僱的農民工大部分選擇返鄉。二是受樓市低迷影響,建築業、搬運業等務工的民工大都失業返鄉。三是受待遇低下的打擊,不少民工在城裏居無定所,職業穩定性差,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壓力加大,萌發回鄉念頭。四是受惠農支農政策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面對就業壓力,許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從事農業。五是一些農民工經過數年拼搏,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重返家鄉進行二次創業。

二、面臨的問題

一是直接影響農民增收,降低農民生活質量。外出務工收入一直是我縣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金融危機下農民工失業返鄉和就業不穩定,直接導致農民工資性收入明顯下降,影響了外出務工人員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二是增加了就業壓力。失業返鄉人員增多,而我縣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卻非常有限,這將使就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特別是返鄉農民工中年齡偏大、無技術特長的人員再就業難度更大。

三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受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很多在外就讀,適應了務工所在地的學校環境、教學模式,因父母失業被迫返鄉,環境的改變、教學模式的不同,將使孩子的心理和受教育的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處理不好,將導致孩子休學、輟學。

四是社會穩定存在隱患。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後,農村聯產承包的土地已轉包、出租,自己不可預期地提前返鄉已無地可種,無田可耕,造成生活、生產困難,特別是有些家庭,其收入幾乎全部來源於外出務工,失業後返鄉待業將使家庭收入鋭減,生活陷入困境,可能會做出危害社會團結和諧的過激行為,同時有部分農民工因無所事事,極易聚眾賭博,滋事生非,將對社會治安造成一定危害。

五是帶來權益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問題。外出務工人員失業返鄉後,可能有土地、山林承包流轉權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房建設等諸多權益訴求,給我縣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培訓條件有待改善。作為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主要承擔者—_____縣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其實訓場所面積僅3000平方米,目前只有電車、針織、鉗工等10個比較簡單的實訓室,技能要求高、設備投入要求硬的專業如數控、模具、機電一體化、機械加工等則因設備缺乏無法開展培訓工作。

三、應對返鄉農民工問題已採取的措施

一是成立了農民工返鄉就業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和勞動保障、農工部、工業園管委會、農業、扶貧辦、財政、教育、就業、社保等有關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領導小組全面指導協調我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確保全縣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三是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台帳。此項工作由村勞動保障協管員摸底調查,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指定專人及時錄入信息系統,縣勞動就業局負責數據彙總及業務指導。台帳數據做到半月一更新,便於及時瞭解掌握第一手有關農民工返鄉迴流及再就業等情況,同時也給縣委、政府做出有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五是積極實施農民工小額貸款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最高提供5萬元擔保貸款,享受50%的利息。據統計,我縣2022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583萬元,有力支持了返鄉農民工實現本地創業。

六是建立求職登記及用工需求檔案。縣就業局及時對有就業意願的失業人員進行免費登記,並每月三次前往各個企業瞭解用工需求缺口,及時實現供需對接。

四、應對返鄉農民工問題下一步工作建議

1、建立返鄉農民工調查預警機制。

一是繼續做好返鄉農民工調查工作。準確掌握、全面統計失業返鄉農民工的數量、年齡結構、文化程度、職業技能、務工區域、務工行業、家庭狀況、就業意願、參訓需求、心態變化、利益訴求以及生產生活困難等方面的情況,防止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穩定隱患,重大情況及時向上報告。二是建立勞務輸入地與輸出地聯動機制。及時掌握農民工歇崗、待業、失業及返鄉等情況,準確瞭解用工地勞動力供求信息,準確把握農民工羣體動向,互通情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農民工就業、權益保障等工作。三是建立應急處置機制。相關部門制定預案,及早部署,相互配合,上下聯動,確保不發生羣體事件,確保社會穩定。

2、實施返鄉農民工就業幫扶行動。

一是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失業返鄉農民工就業。二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工作,組織各單位黨員幹部進村入户,開展一對一幫扶工作。三是創建創業信息發佈平台,向返鄉創業者公佈各項行政審批、核准、備案事宜及辦事指南,及時提供法律、法規、政策和各類市場信息。四是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發佈用工信息,引導返鄉農民積極就業。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在縣城、工業園、鄉鎮等地舉辦招聘大會。

3、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培訓條件。

一是加快興建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公共實訓基地,爭取我縣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實訓大樓早日開工建設。二是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宿舍,以解決農村勞動力培訓無學員宿舍的局面。三是全面完善培訓設備。有先進的實訓設備,才能有現代化的公共實訓基地。目前,我縣正在完善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專業實訓設備。

4、積極開展就業培訓。

能否對外出返鄉務工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將是解決他們當前乃至今後就業的重要基礎。按照市場缺什麼就培訓什麼,農民工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的要求,遵循就近、有針對性、分層次、與企業聯動等原則,把失業返鄉農民工全部納入政府公共培訓範疇,切實加大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不斷增加農民工技能儲備,提高其就業能力。

5、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

一是資金上鼓勵扶持。建立和完善金融貸款擔保體系,加大對回鄉投資創業項目的財政、金融支持,緩解資金短缺問題。二是對回鄉創業人員在用地、税收、服務等方面開綠燈。三是引導返鄉農民工投身新農村建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規模化養殖種植、特色化農業等,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脱貧致富。

6、維護返鄉農民工權益,提供法律援助。

妥善安排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鼓勵支持返鄉農民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時協調解決農村土地轉租、山林流轉等產生的權益紛爭,開闢返鄉農民工維權服務綠色通道,為工資被拖欠,或受到傷殘,傷害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必要的法律援助,積極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第8篇】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研報告

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研報告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為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_____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第9篇】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研報告推薦範文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為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採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細緻的掌握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困難企業的用工需求狀況,做好人力資源供求監測分析和用工調控工作。通過人力資源市場的優勢和信息發佈宣傳欄、電子大屏、手機短信發佈等方式多渠道發佈信息優勢。依託**電視台、**廣播電台、**新聞中心等新聞媒體發佈單位招聘信息、個人求職信息和招聘會信息,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能有更多機會和途徑瞭解就業信息,使返鄉的農民工能與用工企業及時對接。大力開展服務項目多、服務態度好、服務水平高、服務質量優、服務效果實的大中型招聘會,春節前,我們召開了2次返鄉民工的專項招聘會,共召集了86個企業,提供20xx餘個崗位,當場匹配成功800餘人。20xx年2月24日,我們聯合無錫、徐州市的勞動保障部門,組織了20xx年春季返鄉農民工招聘暨南北勞動力交流大會,此次招聘大會,182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1211個就業崗位進場招聘,吸引了1.5萬名求職務工人員,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進了我縣返鄉民工的就業,得到了省、市勞動保障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為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為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為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税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台,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20xx餘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 “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為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第10篇】農業農村工作重在增加農民收入工作報告

農業農村工作重在增加農民收入 黨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業,難點在農民。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近年來,地處xx省會xx近郊的xx縣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斷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開闢農民增收新途徑。20xx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今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平現金收入xx元,同比增加xx元,增長xx%,是我縣近十年來增幅最快的一年。

xx農民收入的增長得益於農業發展的五種轉變。

一是農業內部結構實現了由單一糧豬型向多元綜合型轉變。特色種養業蓬勃發展,“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和“xx百里特種水產養殖走廊”已在xx初具雛形。

二是農業組織形式實現了由零散型向規模型轉變。全縣形成了面積達xx餘萬畝的四大農業結構調整板塊,建成了優質無公害水稻、無公害蔬菜、特種水產養殖、奶牛養殖和生態休閒等五大基地,並通過“企業加基地帶農户”模式打通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綠色通道”。

三是農業產業格局實現了由原料產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轉變。初步形成了產業特色鮮明、帶動作用明顯的農產品加工體系。目前,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xx家,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4家,千萬元以上的xx家。

四是農業投入模式實現了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近三年,全縣共引進農業項目xx個,合同利用縣外資金xx億元,到位資金xx億元,同時農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農業收入為主體的平穩發展態勢。

五是農業增長方式實現了由粗放式經營向生態效益型轉變。着力推進生態農業、退田還水、退耕還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創辦了沼氣生態能源示範村xx個,退田還水xx畝,退耕還林xx畝,全縣森林覆蓋率上升到xx%,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強了後勁。

透過xx農業五種轉變的背後,綜觀我縣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

1、加大建設投入,在夯實基礎中尋找增量。

投入是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保障。xx積極探索農業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大投入求得大產出。

一是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走經營水利之路,組建了水利建設投資公司,並通過堤防的加固拉直,獲得一批灘頭空坪的土地回報,僅今年就能以此融資xx萬元。啟動日元貸款xx萬元投資城市防洪工程。投資xx多億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庫、山塘險段的綜合治理,抗災能力全面提高,為發展農民生產生活繫上了“安全帶”。

二是加強農民生活設施建設。我們把全面提升和改造鄉村道路作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來抓,近三年投資xx億元,新修改造公路xx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縣好路率居xx省之首。同時,全面開展農網改造,加強農村文體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教育和醫療衞生條件,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2、調整產業結構,在凸顯特色中實現增效。

xx縣緊鄰省會xx,湘江穿境而過,並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近城優勢和水資源優勢。我們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通過打造城郊型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趨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業,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萬畝閘蟹、萬畝珍珠、萬畝鱖魚養殖為主的xx市“百里優質水產養殖走廊”,在發展“避災農業”中培育xx特色產業。

二是揚長避短,做優“城”字文章。圍繞城市消費需求,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花卉苗木、時鮮果蔬等經濟作物種植業應運而生,農家樂、度假山莊、垂釣基地等休閒農業項目比比皆是,開闢了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經營水平,在加工轉化中達到增值。

我們進一步整合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和xx省高科技食品工業基地的各種優勢,積極探索“企業加基地連市場帶農户”的經營模式,通過增強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做強龍頭企業。採取一名縣級領導聯繫一個龍頭企業的辦法,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華越食品、黃金園粉絲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

二是做大基地規模。以光明派派、慶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業為依託,完善產業鏈,連片發展奶牛養殖和蔬菜種植,全縣形成xx多個千畝以上的配套生產基地。同時,積極做活市場營銷。組建農產品專業協會,興辦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設立駐xx市農產品批發中心和銷售窗口,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以農產品的儘快銷售變現,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4、發展非農產業,在擴大轉移中提高增幅。

在鼓勵農民“當好農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時,我們更多的鼓勵農民“不當農民”,加快農民非農化,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

一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制定並落實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闆回鄉創業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形成了“企業回遷、資金迴流、人才迴歸、技術回饋、愛心回報”的熱潮;對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實行“用工自主、管理歸口”的用工機制,促進勞動力就業,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

二是千方百計組織農村勞動力輸出。今年xx月份在上海成功舉辦了xx(上海)勞務輸出洽談會,簽訂用工崗位xx萬個,創出了xx勞工輸出“職業培訓、訂單輸出、跟蹤服務”的新特色,上海飛利浦公司、蘇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單位紛紛來xx招聘勞工。同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設立勞務輸出辦事機構,並協助用工單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對勞務輸出人員進行走訪,及時解決拖欠工資、勞保醫療等方面的權益糾紛,積極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5、貫徹文件精神,在落實政策中求得增收。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政策推動釋放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激發農民自主增收的積極性。

一是深入宣傳政策。今年以來,成立了指導宣講一號文件工作的領導機構,組織“千名幹部下農村”和“千名幹部結對扶貧”活動,在羣眾中產生了良好反響。

二是嚴格落實政策。農業税在20xx年基礎上降低xx個百分點,農業税附加同步降低,對種糧農民進行了直補,對糧種實行補貼。據統計,“一降兩補”政策使農民今年每畝得到的實惠就有xx多元。同時依法抓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農村醫療衞生改革,讓農民從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結合多年的農村工作實踐,筆者認為,要不斷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正確處理好以下五種關係:

(1)正確處理工業發展與農業基礎的關係。

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而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大縣來講,農業始終是農村工作不可動搖的基礎。因此,我們一定要防止那種把工農對立起來的觀點,防止那種拋開工業談農業的傾向。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工業與農業的關係,找準一二產業的結合點,工業依託農業,着眼長遠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服務工業,運用工業化的理念指導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多元並舉,塑造複合型產業。

(2)正確處理農民增收與增智的關係。

治窮應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農民增收必須依靠農民自身素養和經營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農民內在知識、能力、素質提高為依託的措施,都不能長期奏效,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思想水平、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和發展農民技能,為其他增收渠道的暢通創造必要條件,為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提供直接的動力,才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根本途徑和長久之計。在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的同時,要開發農業信息資源,利用現有的電信、廣播電視網絡等技術,構建網絡化鄉村“農產品信息大市場”,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用科教興農創新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增加農民收入。

(3)正確處理農業內部挖潛與外部發展的關係。

依靠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促進農業內部增收,是農業發展的支撐和驅動;依託工業化和城鎮化,拓展農業外部空間,是農業發展的延伸和牽引。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積極地把外面的資金、技術引進來,充分有效地利用農業資源,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培育勞務市場,注重發展勞務經濟。要積極地推動農業招商引資,堅持農業和工業招商引資並重,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農業。

(4)正確處理農業結構調整與糧食安全的關係。

二者的關係,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其矛盾體現在:增加農民收入勢必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要壓縮一部分糧食生產,否則,農業結構調整就沒有空間。其統一體現在:農業結構調整隻有在糧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飯問題有了着落,糧食的區域和品種結構優化後,才談得上加快畜牧水產業和經濟作物的發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今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要注重農業結構調整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農業結構調整,要把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糧食安全有機結合在一起。要發揮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計劃地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

【第11篇】海南農村、農民問題調查報告(二)

本、土地收益、技術以及投資的不動產等,都應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源泉。廣東、浙江等地的農民收入之所以比較高,就在於他們的收入來源具有多元性,不侷限於一行一業,一職一位。

六)廣開就業渠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聚集,不僅不利於人力資源的有效使用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而且還可能成為農村地區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説,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是解決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但同時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根據海南農村的實際情況,轉移剩餘勞動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

1.增加就業機會,調整農村就業結構。一是要通過推進農村非農化,特別是加強以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特徵的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將一部分勞動力就地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二是要以小城鎮為依託,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使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通過農村城鎮化,推進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縣城和中心鎮轉移。第三要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施以提高就業能力為目的的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改善創業、就業和再就業環境。

2.圍繞勞務輸出開發人才。各級基層政府應把擴大和提升勞務輸出作為農村人才開發的重點,按照提高技能、拓寬通道、擴大輸出的要求,大力開發有多項技能的家政服務人員,有獨特專長的能工巧匠,懂電腦英語的高層白領等。通過這種有計劃、有組織的開發,可以培養多層次的勞務人才,加快由體能型人力輸出向技能型人才輸出的轉變。實現這一轉變,首先需要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新機制,促進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有機結合。

3.努力為農村人才搭平台、給政策、創環境。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需要在三個方面下工夫。一是打造市場配置平台,讓農民有事幹。鑑於海南的實際情況,應着力採取政府和民間相結合的方式,組織農民向大陸和海外勞務市場轉移。二是打造創業指導平台,讓農民知道如何幹。要堅持產業聚才、政策興才的原則,放開對農村人才創業的各種限制,出台扶持農村人才創業的優惠政策,並加大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力度,充分激發農村人才的創業熱情。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場體系和勞務信息網絡,促進農村人才有序流動。針對農村信息渠道窄、就業門路少的弱點,要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場體系和勞務信息網絡,並充分發揮其作用。海南各級行政區域比較小,因此可以構建以市勞務服務公司、市人才市場為主體,以縣鄉勞務服務站為基礎,各種民辦勞務機構為補充的人才市場體系和勞務信息網絡,並通過縱向到鄉鎮、各村,橫向到國內主要城市的人才市場體系和勞務信息網絡,促進農村人才的有序流動。

4.加強制度建設,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近些年來,海南在改革城鄉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基本上消除了户籍管理制度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並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城鄉勞動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了舊的户籍管理制度後,必須加強新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服務於農民。各級政府要着力建立保障農民權益的規章制度,並組織力量認真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糾正簡單粗暴清退農民工的做法。

七)培育農民民主意識,提高農民參政意識

培育農民的民主意識、提高農民參與民主活動的積極性和能力,是海南農村取得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海南六個鄉鎮農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上存在問題的分析,我們認為,培育農民民主意識提高農民的參政意識可以通過下述四條措施進行。

第一,消除不良文化因素的影響,加強民主法制宣傳,強化農民的民主法制觀念。民主意識不是先天產生的,民主參政意識的提高,需要教育和引導。培養和培育農民的民主參政意識,就必須根除農民羣體中存在的舊思想、舊觀念。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加強民主法制宣傳,致力於培養廣大農民的主人意識、平等意識、法治觀念,並動員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民主政治活動,使他們敢於參加村民自治機構的競爭和競選,敢於爭取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培育農民的民主意識和農村的民主文化,還要幫助農民學法、知法、懂法,自覺地抵制違法行為。讓他們知道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有那些救濟渠道和救濟途徑,如何利用這些渠道和途徑。宣傳教育不能靠單打獨鬥,而要在全社會形成合力,特別是要發揮大眾傳媒在宣傳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基層幹部和農民,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廣泛開展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化科學教育,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和幹部的民主素質。

第二,建立健全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培育和提高農民的民主參政意識,首先就要為這種培育和提高提供製度保障。而這一保障,應通過制定和實施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制度來實現。在制度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講求民主性。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的制定,需要吸收全體村民參與,需要經過反覆多次,得到絕大多數羣眾認可,因為只有通過民主的方式制定出來的制度才能得到村民的擁護。二是講求合法性。村規民約要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制訂,不得與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相牴觸;三是講求針對性。制訂村規民約是為了解決問題,因而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實符合村情;四是講求互約性。各項村規民約既要有對羣眾的要求,又要有對幹部的約束,決不能讓任何人享有任何特權,也不能讓任何人受到任何歧視;

第三.貫徹落實以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民主理財為主要手段的民主監督制度。意識必須有物質作為依託,培育和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就必須為村民提供現實的途徑。對於村民來説,最好的實踐途徑就是民主監督。推行民主監督制度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一是村民通過村務公開對全村事務進行監督。村民自治組織要公開財務收支情況,公開計劃生育指標、條件、名單和受處分情況,公開土地徵地和宅基地審批情況要,公開涉及村民的重大事務。事實上,只有通過公開,村民對村務作到新中有素,才能作好監督,才願意參與村民自治事務。二是通過村民評議對幹部進行監督。這首先要明確規定評議主體、評議對象、評議內容、評議方式、評議原則和評議要求等事項。只有通過民主評議將村官的工作業績掌握在農民手中,才能極大地促使村官們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為農民辦實事。三是通過民主理財對村財務收支及使用方向進行監督。村集體財務管理,是農民羣眾最為關注、反映最激烈、也最容易引發農村社會不穩定的焦點問題。因此需要制定民主理財制度相關法律依據,突出全體村民的監督主體作用。建議在村裏建立村務監督小組,定期審查各項財務收支,檢查監督集體負責人和財會人員執行財務制度,遵守財經紀律的情況,檢查監督財務公開情況;並向村兩會報告或向農業主管部門或鄉鎮政府反映。

【第12篇】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關鍵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各級黨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當前一項嚴峻、迫切和現實的課題。如何促使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最近,我們組織工作組對××縣的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提出幾點認識和看法。

××縣是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85.89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15.2%,人均7.6畝。其中山地73.39萬畝,佔85.4%;原地5.3萬畝,佔6.2%;川地7.2萬畝,佔8.4%。共轄3鎮12鄉,111個村,646個村民小組。總農户2.46萬户、11.33萬人。

20xx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40元,同比增長19.1%,其中工資性收入1072元,佔總收入的39.1%,家庭經營收入1098元,佔總收入的40.1%,財產性收入211元,佔總收入的7.7%,轉移性收入359元,佔總收入的13.1%。從收入的類型看,家庭經營收入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這和××縣是農業大縣分不開的,在糧食增收和草畜產業建設更加完善的情況下,家庭經營收入肯定穩定增長。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家庭經營收入與工資性收入共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9.2%,這突顯了××縣農民增收是以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相結合穩固增加農民收入為特點的,財政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逐漸的增加説明了國家的強農、惠農和各種農業補貼政策成效顯著,對××縣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對於××縣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農民增收。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我縣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大鳳川的白瓜籽產品的精深加工,既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又吸納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三是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名、特、優、新的產品。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我縣還不到25%。這説明,我縣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②加速城鎮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於促進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開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縣級城鎮更不應受地區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應允許自由遷移及定居。③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同時,合理組織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加強對境外勞務合作的服務與管理,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生產。通過鄉鎮企業,發揮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4、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 中介組織,增加農民流通收入。發展合作經濟和經紀人隊伍,做好農產品流通工作是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農產品信息服務。發揮農產品信息中心網絡的作用,建立農產品信息發佈和跟蹤制度,對影響農民增收的大宗農產品做好預測預報;加強同國內外、省內外農產品大網站的聯絡,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準確、及時把農產品的銷售信息傳播到農户手中,真正幫助農民瞭解市場、參與市場、掌握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引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優勢產業的行業協會,引導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發展各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市場流通中介組織、專業隊伍、農民營銷經紀人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更好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收購、加工儲運等多種經營服務,不斷搞活農產品的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三是千方百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舉辦和參加各類農產品的展銷會、訂貨會、品嚐會和促銷會等活動,擴大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要大力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支持營銷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赴省內、外參加全國性的農產品展銷活動,推銷農產品,搞活市場流通。

5、強化科技興農,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科技收入。為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農科教結合示範區的作用,從強化科教興農、知識興農入手,繼續推廣和創新科教興農模式,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逐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一是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建立健全良種引進、繁育、推廣體系,加強農業各類優新品種的引進、繁育、開發,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圍繞大宗農產品及名特優農產品,制訂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加大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力度,積極參加國家、省級優質農產品品牌和綠色食品標誌的申報,積極推行優質農產品註冊商標,通過品牌戰略,促進名牌產品產業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建設。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6、激勵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資本和經營性收入。創業是富民之基。浙江的農民之所以比較富裕,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是全民創業,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闆。要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致富,就必須儘快把生產性農民、務工性農民向經營性農民轉變,把農民以勞動收入為主向資產性、經營性收人為主轉變,努力走出一條讓民眾通過誠實勞動、艱苦創業得到更多實惠的創業發展之路。

7、實施和落實好國家扶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國家每年為“三農”問題出台許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總會出現政策與實際操作有差別,因此加強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更好的保護農民利益是我們政府當前面臨的重要工作和任務。而我國農業的弱質、弱勢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決定了它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產業。政府要在wto規則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①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體系,由農户承擔費用轉向政府財政補貼。②建立農業收入保障體系,由農產品價格補貼轉向農民直接收入補貼。③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開展農業用水、用電、農機服務等農業生產性項目價格和收費專項治理,對農民建房收費進行專項檢查,實行涉及農民負擔案件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查處因加重農民負擔引發的惡性案件和羣體性事件。④對農户購買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適度的政策性補貼,每年農業生產資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政策外,還可根據農民購買的數量給予統一直補,切實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8、加強農村道路建設。交通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民收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經過我們對鄰邊陝北幾個縣的考察發現,陝北的市、縣幾乎都是高速,鄉、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縣目前鄉與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僅僅代表着運輸業,更是文化交流、人員交流、經濟交流的樞紐,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發展才能更好的引導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

9、利用自身天然優勢發展。××縣屬於產油大縣,全縣15個鄉鎮幾乎都有石油,在這個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時期,利用各鄉鎮的暫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費的增加,由鄉鎮政府帶頭組織農民搞一些副業和服務業這也是農民增收的一條路子,在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讓我們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安置於油田單位和石油工人一樣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二、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中農民是根本,只有農民富了,農村經濟才能夠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才能夠上新的台階。對於農村經濟發展來説,政策上要走好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固定資產的投資和實施。產業上繼續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科技上加強科技興農的培訓力度,保證農民的現代科技知識充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我們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各鄉鎮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通過調查瞭解到,今年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喜人,一、二、三產業全面振興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已初具雛形。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各鄉鎮都突破了以糧食為主體的單一種植結構,在保證糧食穩產的同時,特色農業唱起了主旋律,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畜牧養殖發展勢頭好。調查中發現,各鄉鎮在產業化畜牧業發展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勢。20xx年全縣生豬、肉牛、肉羊的飼養量分別達到5.94萬頭4.97萬頭和 36.26萬隻,增長速度分別為1.7%、88.9%、91.4%。特別是各鄉鎮的特色養殖也已經悄然興起。

2、農業科技示範效果好。各鄉鎮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建成了一些農業示範園。就對全縣全膜雙壟玉米的調查,今年××縣全膜雙壟玉米播種19.11萬畝,產量達到79499噸,佔全縣糧食總產量的74.9%,在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在於增加農民收入,根據目前××縣農業發展現狀,預測今後農民增收情況,總的來看,形勢不容樂觀。農村種植糧食品種較為單一、農作物價格起伏較大,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固。雖然“政策刺激”給農民收入帶來了一定增長,但農作物品種單一及糧食價格的不穩定仍制約着農民增收問題。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大,農產品獲利空間不斷縮小。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卻始終在高價位運行,加重了農民生產成本,進一步限制農產品獲利空間,在目前的生產和流通格局中,農民增收的難度也將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層次低,難以持續增收。大部分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並不是很高。並且絕大多數轉移勞動力保留着農民身份,職業穩定性差,難以持續增收。

三、建議和意見。

做好明年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應該重點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保證農民增收的穩定性。××縣是農業大縣,從近期看,農牧業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保證。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勢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單產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有力量,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培養種植能手示範帶動,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增加糧食總產量。二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要大力發展優勢、專用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通過提高質量,提高農產品價格,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2、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增產增值。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最有效的辦法是鼓勵興辦民營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要積極大膽吸取外地好的經驗,好的辦法,鼓勵廣大農民艱苦創業,興辦企業。同時,各鄉鎮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一鎮一業”,保證產業鏈條完善。如白瓜籽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畜牧業養殖規模也逐步壯大,體系不完整、產業不配套,沒有相應的龍頭企業做後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後市危險,因此,鼓勵興辦和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必不可少的。

3、是監控農資料價格變化,幫助農民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密切關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從農民生產投入的第一環節對農民生產成本進行有效監控,以儘量減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動對農民生產投入與增收的不利影響。減輕農民農業生產方面的費用負擔,共同努力從各方面保障農民“節本增收”。

4、是科學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非農產業收入水平。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目標,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就業。要結合××縣實際,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上下功夫,不斷充實和完善培訓內容,把職業培訓、技能鑑定和學歷教育相結合,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同時,要積極開闢市場,加強與外地企業聯繫,將用工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民,促進更多富餘勞力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