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9.33K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一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佔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在一户農家看到的場景,深深刺痛了這位農學院的教師。

“有一個小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討東西吃。我當時給縣領導提建議,我説農户特別困難,你們特別照顧一下。”

眼前的孩子,讓林佔熺彷彿看到了幼年的自己。

1943年,林佔熺出生在武夷山南端的福建連城,祖輩務農,家境貧寒。客家人有一句老話:養子不讀書,等於養頭豬。讀書用功的放牛娃林佔熺,1964年成了家族裏少有的大學生。

“祖祖輩輩20多代,從河南移到福建800多年,考上大學是非常少的。想學點什麼好的知識,讓農民不要那麼辛苦,過上好日子。”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二

“沒有樹挺拔,沒有花香,但菌草能變出山珍。”40年來,林佔熺一直秉持自己青年時期選擇報考農校的初心,用一株菌草幫助貧困農民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同時奔赴多個發展中國家,幫助當地人民掌握菌草生產技術。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佔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他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行程,他被深深刺痛了兩次。

一次是在貧困農户家,有個小孩子餓得受不了,拉着林佔熺的手,向他討東西吃。

一次是站在耕地上,林佔熺看到“懸河”高出兩邊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耕地沙化,十分荒涼。

山禿、水濁、田瘦、人窮的景象,在林佔熺心裏深深地紮了一根刺。

林佔熺決定拔出這根刺,為自己學習農業的初心,也為眼前為生活掙扎的鄉親。

他把目光投向一種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都是,不稀罕。林佔熺想,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培養菌草?沒有參考資料,沒有前人實踐,沒有儀器設備,只有一腔熱情的林佔熺就這樣走上了探索之路。

此後的3年,林佔熺前後奔走:沒有實驗場所,林佔熺向學校工程隊借來5萬元建實驗室;沒有菌種接種針,就把家裏的自行車拆了,將鋼線磨光來代替;沒有粉碎機,借用學校農場的飼料粉碎機,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養基……

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在試驗瓶裏破土綻放。菌草技術從此誕生。

“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林佔熺説,“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就説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

目前,林佔熺團隊已篩選出可用49種菌草栽培的54種食藥用菌,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新興生態產業領域。

菌草不僅展現出了極高的經濟價值,在生態治理上也藴藏着無限潛力。

從1989年開始,林佔熺自覺將生態治理和科技扶貧結合起來,率領團隊先後在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海邊風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黃河水衝擊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當年駝隊走到此處,常常陷入黃沙,掉進河裏,這裏因此得名“閻王鼻子”。

林佔熺一直試圖扭住“閻王鼻子”,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佔熺和他的團隊駐紮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裏,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後,終於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經過4年的試驗,林佔熺團隊篩選出的“綠洲一號”菌草,可以在含鹽量9‰以下的鹽鹼地種植生長。菌草不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鹽鹼度,還能作為動物飼草,具有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

多年來,林佔熺在寧夏、新疆、陝西、青海、內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廣菌草技術,建設示範推廣基地,推動菌草產業成為當地新興產業,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如今,菌草技術已傳播推廣到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0多個縣。

不僅在國內如此。20世紀90年代末,林佔熺等中國專家組成員還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手把手培訓當地民眾學習菌草種植。“許多人翻山越嶺走了幾天幾夜趕來學習。”林佔熺回憶。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三

1995年,“中國菌草”被中國扶貧基金會列為科技扶貧首選項目,兩年後,又成為閩寧扶貧協作項目。林佔熺和學生揹着六箱福建的草種,來到寧夏彭陽推廣菌草技術。

“很重要的問題是,要讓其他雜菌不會和我們要的食用菌爭奪營養。當時寧夏羣眾有的連菇都沒有見過,要讓鄉親們掌握技術,就要簡化到參加生產的同志一看就懂,一學就能學會,一做就能成功。”

現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長林興生,1997年跟着老師林佔熺去寧夏。那一次,他見識了老師如何從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縫隙,從縫隙中扒拉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時我們到農户家裏,有很多廢棄的窯洞,林老師馬上發現窯洞冬暖夏涼,只要稍加改造,種上菇甚至比別的地方更有優勢。所以當時當地百姓把它叫成‘搖錢洞’或者‘窯洞經濟’。”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本站○(跡 篇四

管種植,管培訓,管銷路……在林冬梅眼裏,父親就是一個“愛操心”的人。2005年,去盧旺達推廣菌草項目時,路過一片因管理不善而絕收的稻田,見到當地人還在用最原始的人力翻耕土地,林佔熺當即就要停下來教授他們旱稻技術。

“他主動對當地的農業部官員説,可以教他們旱稻技術。他是發自內心同情他們,覺得所有技術都要用來幫助他們。”

2001年至2019年,林佔熺先後22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組織實施菌草技術項目。如今,菌草、旱稻技術已推廣到巴新16個地區,數萬民眾因此受益。當地人稱林佔熺為“布圖巴”,這是這個國家國旗上的吉祥鳥。不少人給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原任警察部部長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而且是用登報的方式公佈。他和我解釋説,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讓他們的人民,永遠不要忘記中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林佔熺的菌草,從福建出發,一路向西向北,到寧夏、內蒙古、新疆、西藏……中國的菌草,走出國門,一路戰貧鬥困,到巴新、盧旺達、斐濟、南非……中國菌草技術至今已推廣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

“菌草事業是一個使命。1992年定的使命是:為民謀利、為國爭光、造福人類。中途發生過很多事情,但是至今這個方向沒有偏。”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五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發佈儀式介紹,林佔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於1986年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佔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脱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範基地,並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發佈儀式通過現場訪談、視頻連線和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現了林佔熺的先進事蹟,並現場宣讀了致敬辭和《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於授予林佔熺同志“八閩楷模”稱號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佔熺是此前熱播的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澎湃新聞此前採訪時瞭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農一樣,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一員的林佔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產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產品跑銷路。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林佔熺表示,在他和當年的團隊成員看來,《山海情》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艱苦、更曲折。

林佔熺説,電視劇中的凌一農是眾多援寧科技工作者的縮影,很感謝《山海情》的播出,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閩寧協作中不同羣體的貢獻,同時也有更多的人瞭解到菌草行業,推動了菌草行業的發展。

如今,79歲的林佔熺仍堅持在菌草研究一線工作,對於自己的狀態,他覺得就像是《西遊記》主題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