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加貴先進事蹟(精選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95W

第一篇:農加貴先進事蹟

農加貴先進事蹟(精選多篇)

麻風村的“啟明星”

——記雲南省廣南縣落鬆地村國小教師農加貴

汽車艱難地在羣山中盤轉,忽然拐入躲藏在草叢裏的一條山石小路。山路很窄,只能容下汽車左右兩個輪子,年久失修,坑窪遍地。兩邊葱蘢的青山寂靜地肅立着,守望着這片曾經與世隔絕的桃花之源。

小路的盡頭是一個被大山環抱的小山村,叫落鬆地。這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蓮城鎮最為偏僻的村子,有一個曾令人聞之色變的名字——“麻風村”。

在這個不到50户人家的小山村,有一所開辦了27年、目前有21名學生的學校。從建校至今,這裏只有一名教師任教,他的名字叫農加貴。面對外界的歧視和家人的反對,27年來,農加貴從未離開過這所學校,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裏的特殊羣體。雖然他獲得的“最高榮譽”也只是“廣南縣先進教育工作者”,但當地的幹部羣眾,甚至縣委書記提起他,都是連連稱讚。

“麻風村”終於來了第一位老師

1986年,一名只有20歲的年輕人“壯着膽子”走進“麻風村”,並選擇留下來。從此,村裏第一次有了老師,村民們“為孩子辦一所學校”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這個年輕人就是農加貴。

“麻風村”初建時有56户180餘口人,其中麻風病患者80餘人,壯、苗、彝等5個民族混居。隨着時間的推移,村裏的孩子越來越多、逐漸長大,就學成了這個特殊村落居民最大的困難。然而,沒有老師願意到這個地方教書。農加貴的到來,讓村民和孩子們看到了希望。

麻風病是一種極易流行的接觸性傳染病,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睛永久性損害。上世紀50年代,麻風病曾一度在廣南流行,給當地羣眾帶來深重災難。由於當時醫療衞生條件較差,麻風病人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常常被村裏趕出來,有的甚至被親人遺棄。

“你再哭,再哭就把你送到麻風村。”當時,周邊的羣眾對麻風病談虎色變,常用這樣的話嚇唬哭鬧的孩子,很多人甚至不願提及“麻風”二字,而用“那病”來指,避如瘟神。當地政府把麻風病患者集中遷到這個大山深處偏遠的地方,建立醫治點集中醫治。從此,“麻風村”便成了這裏的地名。

為了防止病毒傳染,當時僅有一條羊腸小路通向外界。在離村子6公里的村口,有一所當地人稱的“醫院”,實際上是防疫站。醫院裏的6名醫生專為這個村子服務,同時也守在這裏,不讓人們隨意進出。在醫院和村子之間,有一個“中間區”,醫院每隔一段時間將藥品送到這裏,村裏派人到這裏來取藥,醫生和病人不直接接觸。

出生在廣南縣一個貧困壯族農家的農加貴,高二時不得不輟學回家。一天,在下壩國小當代課教師的叔叔找到農加貴,説“麻風村”想辦學校,建議他去試一試。農加貴簡直嚇呆了,連連説:“不去不去!”農加貴的兩個哥哥和父母也堅決反對:“不行!決不能去麻風村,我們決不同意!”“你可要想清楚,去了那裏,將來還有誰願意嫁給你!”叔叔勸農加貴,沒那麼可怕,不行我先帶你去看看。

大約過了半個月,想了又想的農加貴還是隨叔叔來到了“麻風村”村口的醫院。醫生們做農加貴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小孩子是沒有病的,況且學校建在“中間區”,沒有太大的危險,建議農加貴試一試。

農加貴終於答應試試,來到了位於“中間區”的學校。

那是農加貴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他清楚地記得,那一天,8個家長帶着12個孩子來了,大的十一二歲,小的五六歲,他們遠遠地站着,看着他。看到被病魔侵蝕得軀體嚴重畸形的家長,有的膝蓋以下被病毒吞噬,彷彿在跪着走路,有的鼻子完全塌了,只剩兩個黑黑的鼻洞。這樣的情景,令當時的農加貴只想掉頭就跑。

但農加貴最終沒有跑,反而堅持了27年。

1986年9月3日,這個日子農加貴記得牢牢的。這一天,他走進了“麻風村”國小的教室。

這是一間用土坯建起來的屋子,中間一分為二,一半是醫院用來放藥品的,另一半就做教室。可教室實在不像教室,只有幾張學生從家裏抬來的七長八短的桌凳,一塊一米多寬的黑板是用墨水染黑的,學生既沒有課本也沒有書。

農加貴到叔叔那裏,打算找一些舊課本、舊書來給孩子們用。一年級的課本找到了兩本,二年級的課本也只有兩三本,課根本不知道該從何教起。沒辦法,農加貴只有教孩子們拼音和記100以內的數字。

“那個時候害怕嗎?”“怕!我不敢和孩子們接觸。比如孩子們寫字握筆方法不對,我只有自己比畫着教大孩子應該這樣,然後由大孩子再去教小一點的孩子。”農加貴告訴記者,後來自己雖然適應了一些,“但我並不安心,還是想着要離開。”

“後來為什麼留下了呢?”記者問他。

“村民對我太好了,孩子們也太聽話了,他們都太需要我了!”農加貴連着説了幾個“太”。

學校開辦之初,還沒有上報縣教育行政部門,農加貴是村民自己請的代課教師。任教第一個月,村民們家家户户湊錢,一共湊了35元作為他的工資。村民們把錢放在蒸鍋裏蒸了消毒後,再請醫生轉交給農加貴。

當年10月,村民聯名提出辦村小的申請得到縣文教局的批准,“麻風村”國小正式成立,農加貴成為學校唯一的老師,加上學前班,學校一共有3個年級。

作為代課教師,政府每個月給農加貴發19元工資。為了讓農加貴留在村裏教書,村民們自發集資,每月額外補助他30元,並一直持續到1992年農加貴轉成公辦教師。此外,村裏又給農加貴劃撥了兩畝地,由村民幫着栽種和收割,還幫他飼養雞鴨改善生活。村民們的好深深地感動了農加貴,一直不安的心漸漸安定下來。農加貴要求自己,“盡全部能力,教好學生,回報村民”。

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過上正常生活

第二個學期,學校從破舊的“中間區”搬到了村口相對好一點的“醫院”。

學生每天從6公里外的家來到學校讀書,不管風吹日曬,都準點出現在教室。“27年了,除非生病,村裏沒有一個孩子遲到或早退,更沒有人輟學。”每天,孩子們從家裏帶來冷飯當作午餐,從不抱怨。農加貴告訴記者,即便這樣苦,村民們還是要把孩子送來讀書,他們急切地希望健康的孩子能走出這座令人窒息的大山,融入到山外的世界中。

3年後,孩子們要轉到村外學習。但周邊村子的羣眾對麻風病認知有限,堅決不同意“麻風村”的孩子轉到自己村裏上學。

看着孩子們臉上的淚痕,看着村民們沮喪的神情,農加貴的心裏也異常沉重:“難道這些孩子從此就要失去學習的機會?新的一年級學生又招進來了,但看到哥哥姐姐們從此不能再讀書,從此就要回到村裏耕田種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沒有了。”

多少夜的輾轉反側,農加貴最終做出決定,自己來教這些孩子,一直把他們教到六年級。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村幹部時,村幹部又驚又喜:“農老師,這樣你忙得過來嗎?”“我會累點,但我能做到!”為了這些無辜且可憐的孩子們,農加貴下定了決心。

從此,農加貴開始了低年級和高年級的複式教學。每天,他先安排高年級的孩子預習或寫作業,再開始教低年級的孩子;低年級孩子在開始複習時,他再去為高年級的孩子上課。在這種循環的複式教學中,農加貴也摸索出一套適合這些學生的教學方式,不斷注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蓮城鎮中心學校校長黃座富説,農加貴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專家的肯定,和近年來倡導的新課改理念非常接近。農加貴外出辦事,孩子們就能在教室安靜地自主學習。

“你在這所學校教書,有過被人歧視的時候嗎?”記者問農加貴。

“有!每學期開學時,中心校都要集中學習。有認識我的老師就會躲我遠一些。在討論時,我發表意見,就會有鄙視的眼光投來,好像在説,你一個只能教‘麻風村’的老師能有什麼水平。”説這話時,農加貴的表情淡淡的。

1992年,“麻風村”學校首屆學生畢業了,要參加縣裏組織的畢業考試,學生們有望到縣城上國中。但當初孩子們被拒之校外的陰雲依然籠罩在大家的心頭。農加貴提議:咱們改個村名吧,填寫資料時不要填“麻風村”了。村民一致同意,但起個什麼名字呢?一位村民想到自家栽種的花生,也叫落花生,這個村子四周滿山遍野的又是松樹,將兩種植物的名稱各取一個字,“就叫落鬆地吧!”從此,這個讓人談虎色變的村子有了新名字。

“當時我去看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不敢説自己就是這所學校的老師,怕別人知道就是‘麻風村’,而是説來看另一所學校的成績,順便給‘落鬆地’的學生看一下。”中學的老師沒有懷疑,便讓農加貴查了成績。令農加貴高興的是,10名學生成績優異,全部都被錄取了。

接着,農加貴又帶孩子們到縣防疫站做了體檢,並將學生的健康資料送到縣文教局存檔,以免將來發生其他意外。縣文教局也對這10個孩子的情況加以保密。

説到送孩子們去縣五中上學的情景,農加貴眼睛濕潤了。他把孩子們送到學校,幫他們把吃住安頓好,然後準備回家。可這10個長期與世隔絕並被歧視的孩子,一步不離地緊緊跟着他、看着他,什麼也不説,但眼中充滿了不捨……

1992年,通往落鬆地村道路上的警戒線被拆除了,醫生也撤離了,宣告當地麻風病的歷史已經結束,外界對這個村的看法也在一點點發生着變化。

這一年,學校遷進了村子,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歷史。要建新學校了,村民們高興得像過節似的,主動集資4000多元錢,投工投勞500多人次,用一個月時間建起了兩間土木結構的教室,平整了一塊水泥籃球場,砌起了圍牆,添置教學設施,蓮城鎮落鬆地國小從此正式掛牌!

也就在這一年,農加貴從一名代課教師正式成為公辦教師。

他是村民的技術員、採購員,學校的“伙頭軍”

27年的風雨同舟,農加貴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從當初的懷疑、擔心到熟悉、瞭解,直至現在的信任、依賴,這樣的變化非一日之功,全都取決於農加貴堅持不懈的信念,真誠與樸實,熱情與豁達。

學校搬到村子裏後,農加貴更是被村民當成“座上賓”,這家請、那家請,他也沒有任何忌諱,與村民和學生的感情更深了。

作為村子裏學歷最高的人,村民要讀個信寫個信,或是村裏要發一個通知,都會找農加貴幫忙。農加貴平時也沒有其他愛好,就愛擺弄一些電器,慢慢地他通過自學學會了維修技術,村民的電視壞了、收音機不響了,就抱着來找他。這個時候,農加貴從不因工作忙碌而推辭,一有時間就抓緊幫忙修理,需要配個零件,也是自己掏錢。

漸漸地,維修範圍擴展到各式各樣的農用機械、開山鑽眼的工程機械、新式的高科技家電,農加貴邊修邊學,不斷提高電器維修技能。有的村民不便外出,購買家電、生活用品、農用物資也全部依賴農加貴。一到休息的日子,他就成了採購員。

2014年,村裏辦起了成人技校,他教村民一些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原定每週只上兩晚,可村民的學習熱情高漲,要求增加到四晚。他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可這一答應,他的工作就更忙了,白天要教兩個複式班,晚上要給村民上課。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後,縣裏考慮落鬆地村的特殊情況,給21個學生每人每天3元的營養補助,並特批了10個寄宿生生活補助。這項工作的增加,又讓農家貴成了“伙頭軍”。每天早上7點,他要準時為21個學生做早餐,麪條或是米線,還得保證有一點肉或蛋。早上8點開始連軸轉地上課,中午11點下課後,他還要帶着幾個年齡大的學生生火做飯,每餐兩菜一湯,每週能吃上兩到三(在好範 文 網搜索更多的文章:)次肉。

“累嗎?”“習慣了,不覺得啊!”農加貴總是這樣回答類似的提問。

得知記者來採訪農老師,村民苗家全立刻迎了上來,她的兩個女兒都是農加貴的學生。“20歲的大女兒已上廣西打工,小女兒今年會考,可能考得上廣南一中呢!”苗家全高興地告訴記者。

“他是我的老師,我大兒子9歲了,現在又在他教的三年級讀書。小兒子馬上也要上一年級了。”村民董向國指着農加貴對記者説。

27年來,“麻風村”學校共招收了92名學生,已送走6屆62名畢業生,他們中有教師、醫生、公務員,還有企業老總。“我教過的學生都太好了,時常與我聯繫。兩年前我父親去世,有一個學生還大老遠趕回來看我。”農加貴説。

如今,落鬆地國小共有3個年級、21名在校學生,農家貴就是21個孩子的第二個家長,幫孩子們消除心理障礙,並通過申請社會援助等方式讓家貧的孩子都能上學。在農加貴眼裏,這個曾被人們歧視和充滿恐懼的小山村,如今已漸漸遠離了傳染病,村民們的臉上也逐漸露出了笑容,也許這就是他身為人師的最大快樂所在。

由於地處偏遠,按廣南縣最新的教育發展規劃,落鬆地國小在短期內不會撤銷。但一直到現在,縣裏依然很難派新教師去接替農加貴,這意味着農加貴還要在這裏堅守,或許他要付出的將是一生最好的時光。

“工作上我真不覺得苦和累,只要上級需要,我還會在這裏教下去!”説這話時,農加貴沒有誇張的表情和語氣,黑黑瘦瘦的臉上掛着憨厚的笑容,但記者能感覺到,這話真的來自他心裏。(

第二篇:農加貴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農加貴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班洪中心完小趙進榮

今天聽了農加貴老師的先進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我,震撼着我,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也是一名教師,儘管我們的教育環境迥然不同,但我們可以共享同一種精神、同一種信念、同一種態度和同一種操守,那就是奉獻和甘做人梯。在以後的教育職業生涯中,我將在先進教師先進事蹟啟迪和鼓舞下,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為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端正態度

要想讓課堂有亮點,一要端正工作態度。態度決定一切,能不能上一堂好課,能不能讓課堂呈現出更多的亮點,教學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個人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是次要的,個人的教學能力再強,水平再高,缺少一個端正的教學態度,課堂也是很難出彩的。只有端正工作態度,把教育作為事業來做,把教學作為藝術來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質量的課,才能讓課堂亮點不斷閃現。不枉教師的光榮使命。

二、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對待別人的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當我們希望別人怎麼教自己的孩子時,就一定得怎麼教別人的孩子。當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手上的時候,他們對我們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們要

象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真誠的愛他們,用積極的情感去感染他們,扣擊他們的心扉,激起他們感情的波瀾,這是一種責任。我們要象慈母一樣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孩子身體不適時,我們應該噓寒問暖;孩子有缺點或不足時,不歧視,不挖苦,不嘲笑,應該有顆包容之心,要想到:他們是孩子,擁有犯錯誤的權利;當孩子的優點或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加以肯定和鼓勵,……總而言之,作為教師,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關心,讓孩子真正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都説人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時代在進步,孩子在成長,對老師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大膽創新,積極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腳步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最後,我用這句話跟大家共勉:既然我選擇了教師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愛心把這份光和熱永遠延續下去。

第三篇:學習農加貴先進事蹟有感

學習農加貴老師先進事蹟有感

廣南縣蓮城中心校李明

農加貴老師是1986年9月,走進蓮城鎮壩汪村落鬆地當民辦教師的。走進一間十平米的土基房,十二個年歲、身高不等的孩子,怯生生地站在警戒線外觀望着滿臉茫然的農老師。農老師頂着“老師”這個神聖的稱謂,不敢坐家長們特意為他準備的破椅子,不敢翻工工整整擺在桌子上的嶄新的教科書,也不敢湊近學生與他們對面交流,只怕一不小心就會傳染上他們的麻風病,變成他們中的一員。原本想好的開場白被農老師忘得一乾二淨。

村裏的人,為了留住農老師,自發集資以每月30元作為額外的補助,發給農老師;在村裏,農老師有村民分給的田地,春種夏管是村民的義務,秋收的喜悦共享。人們的熱情與真誠深深感動了農老師,他決心留下來。一留就是27年,由青年到不惑之年。

1992年,農老師所教的學生,最高206分,最低124分,全部超過115分的錄取線。考入縣城中學學習。最近兩年,國家補助學生每人每天3元營養餐費和每生100元的寄宿生生活補助。因此,農老師每天除了上課外,還要做三頓飯給學生吃。從不説一聲苦,從不提出學校要增加一個做飯的工人。

27年風沐雨,人生轉眼已白頭。農加貴——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你用27年的光陰把教書育人的平凡事做好,你因此不平凡!

農老師,您平凡而感人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我;農老師,您是我們教師身邊的一面師德明鏡,照襯出我們教師育人過程中的人生污點和瑕疵,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從您身上汲取到無窮的正能量。我要學習您默默無聞、甘守清貧和堅守一生的奉獻精神;我要像您一樣,在教育這塊百花園中默默地耕耘,奉獻生命的光和熱。

願我們所有教師都向農加貴老師學習,當我們的一批批學生學成歸來,在家鄉這塊土地上,為家鄉的經濟騰飛插上翅膀,家鄉會因他們而變得更加美麗富饒。這,就是我們作為最基層的人民教師最大的人生追求。

2014年3月11日

第四篇:學習農加貴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學習農加貴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單甲鄉中心完小校長肖雲貴

2014年9月28日

近期全縣教育系統掀起學習雲南省廣南縣落鬆地村國小教師---農加貴老師,為了與世隔絕,人談“色變”的麻風村的孩子的可貴精神。農加貴曾經是一名代課教師,他根本沒必要選擇到這個地方受罪,被別人輕視、被同事嫌棄、被家人不理解,種種因素是農家貴思想鬥爭過,可是有一種愛使農家貴堅定意志,拋出雜念,這種愛是奉獻、這種愛是偉大的,因為他的堅守是他稱得上“啟明星”、因為他的堅守是外界對這裏有了新的認識、因為他的堅守是這裏的孩子脱離歧視,找到了自信的力量。

農家貴老師在這裏,被稱為麻風村的“啟明星”,被叫為“老師大爹”,是因為他對這裏教育孩子的執着,是因為他的融入和親近,他視這裏的孩子如親身子女,他樂於助人,他幫助他們出謀劃策,幫助他們決策事務,他似乎像山大王,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山大王、是一個德高望重、親力親為、為民着想的山大王。

農家貴老師他是燭光的形象者,是現代21世紀教師的代表,是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教育活動的示範、榜樣,是現代我們廣大農村教師必須學習和讚揚的先進人物,他的師者力量啟迪着我們的人生,影響了一方水土,他不僅是知識的創造者,他也是社會文明傳承者,我們要點燃這個火炬,讓他永遠燃燒在我們的心目當中來。

通過學習了農家貴老師的先進事蹟,使我慷慨萬千,有愧於現今 - 1 -

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我們是師者,教師應該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把中國的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澆灌心田,把中國的師德教育像農家貴老師一樣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來,那我們的教育不是更加和諧發展了嗎?現在部分的教師有才無德、有的教師有德無才、有的教師既有才也有德,這是泱泱大國教師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無論如何,師德標準都是一樣的,德育是首位、是核心,他有利於促進學校的温馨發展,也有利於促進同學之間、教師之間的和睦統一,他為學校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思想保障。

農家貴老師的事蹟,雖然看起來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可是,長年累月,日益積累,加上他持之以恆,把它當成常態事,那不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在我們廣大教師隊伍行列中,有部分教師就是沒有把教師這個職業當成一個事業來追求,而是把他當成謀生的一種方式來從事這個職業,這樣的話,它可以得過且過,整天繞轉,不知所云,歸根結低,既不得人心,也比較孤單,顯然就找不到事業的樂趣,農家貴老師只因為能堅守27年的時間,甚至顧不上自己的事,放棄離開此地的念頭,不僅僅是他對這裏的依戀和難忘,而是他知道,如果走了,就再沒有人來這裏教書了,這裏的孩子就永遠沒有機會讀書、學習了,這個村莊永遠是被遺忘、被隔絕的村莊,所以,他選擇終生為這裏奉獻,選擇為這裏廝守,這是一個普通人難於下定決心做出的選擇,這個選擇是一個不平凡的選擇、是一個偉大的選擇,這就是人民教師的光榮形象,辦人民教育為人民,那裏有炊煙,那裏就是學校、那裏就有教師晃動的影子,我們一定要向農家貴老師

學習,學習他高尚的思想品質、學習他為孩子處處着想、學習他是羣眾知心夥伴、學習他助人為樂為人着想的高貴風貌。

第五篇:學習農加貴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學習農加貴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篆角鄉中心學校王文榮

近期全縣教育系統掀起學習農加貴老師的先進事蹟熱潮,我校也積極組織全鄉教職工學習了農老師的有關事蹟。通過學習了農家貴老師的先進事蹟,使我慷慨萬千。

農加貴曾經是一名代課教師,他在世人不解的目光中紮根在這個特殊的村寨二十七載,將自己的愛心點燃了這個特殊村寨的希望,用自己的青春澆灌在這片被隔絕世外的土地,放飛着一個個懷夢的雛鷹。説實話,作為一名代課教師他根本沒必要選擇到這個地方受罪,被別人輕視、被同事嫌棄、被家人不理解,種種因素是農家貴思想鬥爭過,可是有一種愛使農家貴堅定意志,拋出雜念,這種愛是奉獻、這種愛是偉大的,因為他的堅守使他稱得上“啟明星”、因為他的堅守使外界對這裏有了新的認識、因為他的堅守使這裏的孩子脱離歧視,找到了自信的力量。農家貴老師在這裏,被稱為麻風村的“啟明星”,被叫為“老師大爹”,是因為他對這裏教育孩子的執着,是因為他的融入和親近,他視這裏的孩子如親身子女,他樂於助人······

農家貴老師他是燭光的形象者,是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教育活動的榜樣,是現代我們廣大農村教師必須學習和讚揚的先進人物,他的師者力量啟迪着我們的人生,影響了一方水土,他不僅是知識的創造者,他也是社會文明傳承者,我們要點燃這個火炬,讓他永遠燃燒在我們的心目當中來。我們是師者,教師應該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把中國的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澆灌心田,把中國的師德教育像農家貴老師一樣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來,那我們的教育不是更加和諧發展了嗎?農家貴老師的事蹟,雖然看起來是一件平凡的事,可是,長年累月,日益積 1

累,加上他持之以恆,把它當成常態事,那不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在我們廣大教師隊伍行列中,有部分教師就是沒有把教師這個職業當成一個事業來追求,而是把他當成謀生的一種方式來從事這個職業,這樣的話,它可以得過且過,整天繞轉,不知所云,歸根結低,既不得人心,也比較孤單,顯然就找不到事業的樂趣,農家貴老師只因為能堅守27年的時間,甚至顧不上自己的事,放棄離開此地的念頭,不僅僅是他對這裏的依戀和難忘,而是他知道,如果走了,就再沒有人來這裏教書了,這裏的孩子就永遠沒有機會讀書、學習了,這個村莊永遠是被遺忘、被隔絕的村莊,所以,他選擇終生為這裏奉獻,選擇為這裏廝守,這是一個普通人難於下定決心做出的選擇,這個選擇是一個不平凡的選擇、是一個偉大的選擇,這就是人民教師的光榮形象。

教育是民族振興、國家興旺發達的基石,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倘若每一位教師都像農加貴老師一樣,懷着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忠心、執着和對孩子們深切的愛的信念,幾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自己的熱情與愛心的傾注,那麼一千多萬員教師的涓涓之愛就凝聚成一股巨大的教育正能量,中國夢就有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中國夢也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