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評類”作文寫作指導及訓練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時評類”作文寫作指導及訓練

“時評類”作文寫作指導及訓練

上傳: 温珍玉更新時間:2012-3-1 23:11:59

【寫作指導】

“時評類”作文是一種新材料作文,這種作文選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題目材料,要求考生貼緊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寫作上,往往是以説理議論為主,要求針對時事熱點話題展開分析,提出自己獨到的認識見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時效性、説理性。2009年大學聯考江西卷的“圓明園獸首拍賣”、遼寧卷的“明星代言”兩道作文就屬於“時評類”作文。這兩道“時評類”作文題目的出現,贏得了社會輿論的一致好評。《新京報》評論認為,把時評的熱點題目,重新拿來作為大學聯考的作文題,就是期望喚起學生對時評這種文體的重視。大學聯考作文對時事新聞的關注,正是期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參與和管理社會事務的意識和能力。一個對社會並不關心的人,很難寫出讓人叫好的時評文章;《西安晚報》發表評論稱,今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要求學生就客觀真實的社會現象,去進行判斷分析,闡述特定的價值理念與文化思想。有利於檢閲多年來一直強調的素質教育,到底培養了學生怎樣的公民精神,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到這些年輕的中國公民是否心智成熟,在特定時代的社會洪流下,能否有着自己的獨立價值與責任使命;《燕趙都市報》更認為,大學聯考作文題,之所以都能引起強烈的社會關注,説到底,就是這種“國考”本身,既是一種人才選拔的工具,更應該是一種體現特定時代社會文化品格的表徵。這背後,其實就包含着最深刻的文化意味,那就是在拷問我們的教育進行知識傳授的時候,會不會陷於過度工具化與技術化的誤區,是否能為這個時代培養出具有健康的文化價值觀的現代公民。

“時評類”作文從本質上説,屬於議論文體。在寫法上應遵循一般議論文的寫法,要有明確的觀點、充分的論據、精煉的語言、合理的論證及嚴密的邏輯性。當然,由於“時評類”作文本身強烈的針對性、時效性,在謀篇立意時要確保“就事論事”,如2009年大學聯考江西卷的寫作,要切緊“蔡銘超高價拍下文物,事後又拒絕付款的行為”來闡述己見,不得延伸拓展,另立爐灶,否則就會出現離題或偏題問題;在選用材料上,要求選用富於時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顯出其鮮明的時效特徵,如2009年大學聯考遼寧卷的寫作,就應圍繞“明星代言”的相關的現象案例、前因後果來選材。在結構行文中,開頭部分可以在簡要介紹事件主體之後,即應用言簡意賅、擲地有聲的語言亮出自己觀點。迅捷入題,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讀者,震撼人心。中間部分則應結合觀點,剖析事件,開掘本質,辯證分析。如肯定蔡銘超的行為,文章中間部分就應聯繫蔡銘超行為的背景和意義作集中深透的論述,要圍繞着讚揚這一行為來分析論述。結尾部分要呼應形頭,收束總結,這樣才能保證論述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文題設計】

閲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9年8月,教育部印發《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的新規,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深思:批評教育,這一看似天經地義的教師權利,竟然到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出面保護的地步?

對於《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的這一新規,你有什麼看法?請據此寫成一篇文章。

要求:(1)必須寫議論文;(2)題目自擬;(3)立意自定;(5)所寫內容必須與給定的材料

相關;(5)不少於800字;(6)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寫作點撥】

對於《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的這一新規的評論,要切緊教育部對班主任批評權以法規的形式予以明確和強調來展開分析,闡述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一條法規的出台,竟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深思:批評教育,這一看似天經地義的教師權利,竟然到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出面保護的地步?”,這確實是一種反常的現象。批評歷來就是教育的一種方式,或可説是為人之師的天然責任,然而教育部的這一強調,反而有畫蛇添足之嫌。沿果溯因,可以聯想到當前的教育現實,不少學生在校期間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老師批評一下,動輒就有家長找上門理論,甚至以自殺、出走相威脅,更有甚者,出手打罵教師。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許多老師明哲保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睜隻眼閉隻眼,能忍則忍,能讓則讓,放任自流,更不要説行使批評教育的權利了。教育部出台這樣的規定,可以看出是出於對現實的無奈之舉,以至於出台政策來保障班主任的批評權,這至少説明問題的存在已經很普遍,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了。連一種最基本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教育部授權的話,那不啻是教育的悲哀,也折射出現在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墮落,更説明了師生關係的緊張。老師連批評學生都不敢了,教育還怎麼進行?質量如何保證?真的有些讓人不敢深思。

而讓人遺憾的還有,教育部的這個規定反而暴露出此規定的缺陷。現在國家明文規定“班主任有這個權利”,如果沒有這樣的政策,或許學生犯了錯誤,其他任課老師都能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而這樣的政策一出台,反而讓其他老師覺得批評學生超出了自己的管理權限,就不敢 “多管閒事”了。其結果是,強化了班主任一個人的批評教育權利,而弱化了其他老師的這種權利,這是得不償失的。

批評作為一種常見的教育方式,適當運用是會有顯著效果的。而我們總是容易走極端:要麼對學生批評的同時伴着體罰,要麼連正當的批評教育也不敢了。因此,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並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讓批評成為一種教育。而沒必要強調、授權予某一類教育工作者有批評學生的特殊權利,而應該讓所有的老師都明白:什麼樣的批評才是“適當的”的?迷信懲戒與體罰是應當摒棄的,而適應的懲戒與體罰卻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藝術性的。

聯繫材料,辯證分析,沿果溯因,深思熟慮,我們就能夠得到明確的立意啟示。當然,8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寫作中切忌面面俱到,要儘可能選取自己感觸最深、最有話説的一個角度來確定意旨:①從受教育者——學生角度來立意。可以從這一新規出台的背景角度切入,聯繫當前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批評教育學生竟然要用法規來強調,可以看出當前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已弱化到了足以讓人憂慮的程度。②從教育者——班主任、非班主任角度來立意。對於班主任來説,擁有對學生的批評權力原本是天經地義的,而現在竟然要教育部來授權,可以看出在賞識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批評教育正面臨越越萎縮的困境。對於非班主任教師而言,難道對學生的批評權已然成為班主任的專利?可以看出,這一新規本身就存在着弱化教師批評權的缺陷。③從新規本身內容角度來立意,“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什麼樣的批評才是“適當的”的?應該説,迷信懲戒與體罰是應當摒棄的,而適應的懲戒與體罰卻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藝術性。可以從教育的藝術性來闡述自己對批評這一教育方式的認識。

【佳作示例一】

讓“批評”指引學生的成長

王燕梅

教育部近日印發的《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明確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權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規定一出,即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深思,那麼,班主任到底該不該擁有這樣的權利呢?若班主任有了這種權利,對教育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班主任又該怎樣行使這種權利呢?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每個人都會犯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錯誤。正如聖人孔丘所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些人可以自我糾正錯誤,有些人卻必須藉助外力來糾錯,而作為學生來講,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在這方面的作用尤為關鍵。

有人説老師是盞明燈,照亮了學子的求學路;也有人説老師是座燈塔,為求學的航者指引着方向。無論怎麼説,在我的意識裏,老師就是指南針,無論是在做學問上還是在做人方面。可這枚指南針的作用,有時需要通過批評的方式來發揮。

當你在求學路上因沒有足夠的堅強和毅力而選擇放棄的時候,老師的批評就是當頭棒喝,讓意識到自己的懦弱,因而重整旗鼓,奮發向上;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遇到一些小小的磨難就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的時候,老師的批評就是春風化雨,讓你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因而鼓足勇氣,迎難而上;當你在人生的選擇中偏離本性與正義,價值觀念開始扭曲的時候,老師的批評就是矯形器,讓你明白自己的盲目,因而明辨是非,通曉大義。總而言之,老師的批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它能使學生成長。

當然,我所説的批評是指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教育,而並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懲罰。批評,可以是學子犯錯誤後的幾聲責備,可以是學子誤入歧途時的幾句提醒,更可以是學子迷失自我後的一個信任的眼神。這幾聲責備、幾句提醒、一個眼神,就很可能讓迷途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教育的宗旨在於培養人才,而教育的方式卻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不同的學生適合不同的方法,因此教育也必須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不至於誤人子弟。

作為學生的我們,行走在艱辛的求學路上,需要放鬆,也需要壓力;需要鼓勵,也需要批評;需要自由,也需要約束。

成長中摸索的我們,不拒絕任何一種促進成長的力量,哪怕是批評!

(指導教師:付永紅)

【教師點評】

這篇作文,可謂能夠很好地體現“時評類”作文的寫作特徵。文章扣緊班主任批評權的必要性來作文,開篇先用精簡的語言交代事件主體,並聯系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和深思,連續三個發問“班主任到底該不該擁有這樣的權利呢?若班主任有了這種權利,對教育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班主任又該怎樣行使這種權利呢?”這樣便為下文的論述樹起靶子,指向明確,確保了文章觀點的明確統一。正文論述更是以層層剝筍的筆力,運用層進式的結構來分析論述,體現了構思的嚴謹性和邏輯的嚴密性。學生的成長總會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而教師的糾錯則很好地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可這枚指南針的作用,有時需要通過批評的方式來發揮”。有了前面的鋪墊,認識自然水到渠成。接下來的分析,則更體現出論述的深透性。“老師的批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它能使學生成長”,“這幾聲責備、幾句提醒、一個眼神,就很可能讓迷途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分析並沒有停留於淺顯的層面,而是呈現出一種漸進式的深入態勢,體現出作者出色的分析思辨能力。文章結尾,更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以一句“成長中摸索的我們,不拒絕任何一種促進成長的力量,哪怕是批評!”的熱切呼籲來收束全篇。全文緊扣材料論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分析合理,收放自好,行文從容自然,結構嚴謹有序,不失為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

【核心亮點】

結構嚴謹,題旨鮮明。

【佳作示例二】

該出“手”時要出“手”

鍾琪

教育部又下新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規定一下,首先駭倒的,或許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而是家長。諸多憂子憂女的家長興許會憤然:“批評”不就是罵嗎?我的孩子我都不敢罵你怎麼敢罵?萬一他心靈受到受到傷害怎麼辦?萬一他承受不了怎麼辦?更有甚者,他們或許會聯想到銷聲匿跡多年的體罰——教鞭、凳腳??

暫且不討論這種想法的對錯,且看看我們現如今的學生。

先看看中學生。眼下的“非主流”的潮流是一波一波,後浪推前浪:染黃毛的,化粧的,奇裝異服的,紋身的??有多少中學生混在這潮流之中。近十年流行的網絡遊戲、小説在校園大行其道。網絡的確用來學習了,——學“遊戲升級”之法;小説也的確用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了,——增“戀愛、打架”之識。還有頂撞父母老師、不思上進、沉迷墮落的。的確,優秀的學生也有,但,真的,還多嗎?

再説説人們曾經認為的純潔、天真的國小生吧。記得有次和同學憶起國小時光,無意中,提起她讀國小的堂弟,她説她堂弟告訴她他們學校近來流行談戀愛。我是真真正正地無語了,

要知道,那只是四年級的孩子!放眼望去,現在的國小生,玩mp3、mp4的,早戀的,甚至抽煙、喝酒的,結成小黑幫的,一應俱全。

如果任其發展,將會怎樣?不堪設想?的確,這設想誰作得出?所以,教育部制定相關規定迫在眉睫,該出手時就得出手;而現在,正是該出手的時候。

細看教育部的規定,不難發現其合理性和極富人性化的方面。規定上明確寫着“採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意即這種批評不是粗暴地罵。其實,即使是厲聲罵幾句,採用點激將法,浪子回頭的同學將不難發現,正是那幾句聽來很不順耳的,讓自己脱離苦海,奔向新生。

俗語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而教育現狀是,許多教師想嚴,但嚴不起來;因為,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門甚至規定教師不得批評學生,只可以鼓勵學生,大部分學生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能罵。難道有誰的孩子在把手放在燒紅的爐子上能不被燙傷嗎?教育部的這一規定明顯遵循了教育的規律,為老師實行全方位的教育提供了依據,能讓教師合理地採取一定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

如果還要形容我們是花,教師是園丁,那麼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指責教育部給園丁的那把剪子了。雖然剪子剪在我們身上會痛,但那並非對人身權利的侵犯;相反,那是為了讓我們更完美地綻放。該出手時便出手,剪去枯枝敗葉,方能塑得身形如花!

(指導教師:張東河)

【教師點評】

“該出‘手’時要出‘手’”,亮人眼目的標題,仿若平地一聲斷喝,震撼讀者,發人深思。文章由教育部的這一新的舉措入題,順勢交代產生的波及力,“首先駭倒的,或許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而是家長”——家長的憤然。但接下來的文字卻對家長們這些想法的正錯擱置不談,轉而對當前學生的現狀作描述,沿果溯因,由表及裏,探究教育部新規出台的背景。如此行文,波瀾起伏,確有曲徑通幽之效。文章後半部分的論述,因為有了前半部分的鋪墊,自然顯得入情入理。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教育部新規的出台正是適逢其時,“遵循了教育的規律,為老師實行全方位的教育提供了依據,能讓教師合理地採取一定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結尾處再以抒情的筆觸、比喻的句式,收束全篇。一篇好的議論文,除了要以理服人,還要力爭以情感人。本篇文章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核心亮點】

情理結合,切中時弊。

【佳作示例三】

批評教育不為過

朱聖淋

教育部印發的《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所引發的討論我覺得實在無聊,班主任對學生批評教育是一個老師所應履行的職責,並不為過。

近年來,一些教育方面的新思潮影響了無數的學生、家長、老師,傳統的教育觀念似乎已經不合時宜;然而,我認為,新觀念與舊觀念之間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一味崇尚新事物或泥古不化都是不正確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那些年齡尚淺、還未能夠深明事理的學生呢?那是不是就能因此説老師不可以批評教育學生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其一,雖説每個人都有知錯能改的願望,但我想,改錯的最快甚至最好的方式還是老師的批評。每一個做過學生的人都知道,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大多來源於老師,在學生眼中,老師就是聖人,每一個人心中都對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敬畏感。也許得到老師的表揚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但受到老師中肯的批評也會成為一個人終生難忘的事,而這正是批評的意義之所在——因為有了難忘的記憶,老師的諄諄教誨才會一遍又一遍地在你的耳畔響起,不斷地敦促你奮進、改過。

其二,批評教育學生是老師職責之所在。韓愈《師説》中説得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既是對老師工作的要求,也是對其作用的肯定。一個老師,眼看着自己的學生犯了錯而無權利去批評教育,那要老師何用?也許,有人會説,老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讓他自己去發現並改正自己的問題。可是,光引導學生就夠了嗎?不知世界上有幾個人是單純地引導出來的。孩子的心靈畢竟太過幼稚,有些問題不可能立刻想到,老師的批評教育固不可少。

其三,人們對老師批評教育學生的抨擊完全是片面無根據的。有些人看問題只看一面,他們只看到老師對學生批評教育的某些負面影響,而沒有看到批評教育的積極作用。其實,權衡利弊,對學生來説,老師批評教育學生比放任學生自流要強得多。

當然,凡事有度,教育批評也應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量人而行,批評過度自然對學生心理會有一定影響,只要把握了度,批評教育就不失為教育的一大好方法。

綜上所述,班主任批評教育學生並不為過。

(指導教師:羅建成)

【教師點評】

“批評教育不為過”,標題即道出全文中心論點,醒目警策。正文先就教育部關於《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引發的爭論表明己見——討論無聊,“班主任對學生批評教育是一個老師所應履行的職責,並不為過”。接下來緊緊扣住這一中心論點分層論述,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條分縷析,頗有見地。本文在語言表達上,凝練嚴謹,筆鋒鋭利,閃爍着思辨的光芒。在結構行文上,起承轉合,思路明晰,顯示出不俗的寫作功底。

【核心亮點】

起承轉合,論述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