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書寫規範的教案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5.03K

如何書寫規範的教案 教學知識 2009-01-04 21:07:03 閲讀147 評論0字號:大中小 訂閲

如何書寫規範的教案

規範的教案規格可為教師系統組織教學計劃的語言,也為教師理順教學思路,進行合理化、最優化的教學設計提供一指導性框架。寫好教案是我們新教師走上規範的第一步。規範的教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㈠寫上課題

㈡確定教學內容及課的類型(如習題課、複習課、新課等)

㈢確定並陳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對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要考慮知識的不同類型與水平。同時,教學目

標的陳述應遵循可觀察、可測量的原則。

㈣分析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只是確定了學習的最後結果(即終點目標),一般未包括達到終點目標之前先行條件的分析,也未包括學生原有知識、技能或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起始狀態的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則是在明確終點目標之後,完成後兩項工作:確定學生的起始狀態;分析從起點到終點之間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行為傾向。通過任務分析,終點目標可以被細分為一系列彼此關聯的子目標。這些子目標就構成了達到終點目標的先行條件,即學習者自身的內部條

件。教師的教學行為及其所創設的學習環境是學習的外部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㈤分析重點、難點。

㈥教具準備及相關學科的課堂安全知識講解。

㈦註明課時及教學時間。

㈧教學步驟及其採用的教學方法。

依據國內外一些重要的研究結論,在此將課堂教學結構(上課步驟)分為五個環節,即課的啟動、導入、展開、調整和結束。其出發點是將教師的上課(教學)看成是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其落腳點是使學

習過程能有效發生及學習結果能順利達成。下面,簡要説明教學操作程序中上課五個環節的基本含義。

1、啟動環節

啟動環節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教師往往利用問題、演示、實驗、視像畫面、言語描述和體態語言等手段創設這種情境。在課啟動時,教師常常還要千方百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身體上和心理上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覺,處於適度的應激狀態。另外,課的啟動還包括教師將學習的目標、方式、程序安排、達標評價的形式與標準等用適當的語言告訴學生,使他們在學習一開始就能建立起應有的期望。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將學習些什麼,這會有助於他們將本節課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同時也能激發他們表現出更大的努力。另外,交待學習目標也有助於學生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先前學過的東西進入工作記憶,以便新舊

知識實現整合。

我們認為,以往的課堂教學對交待目標、幫助學生明確意向重視不夠,往往只有教師的意向而沒有學生的意向。系統設計教學理論認為,除非學生對學什麼、怎麼學、新舊內容前後左右的聯繫怎樣等有清楚的把握,否

則讓他們自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是很困難的。

啟動環節主要是非認知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能夠恰當地體現教學的目的性和認知—情意一體化作用。

當然,除了“啟動”教學的作用之外,它還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保障”作用。

2、導入環節

“導入”的主要功能在於使新舊學習任務之間順利過渡銜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檢查家庭作業、演示、討論等手段幫助學生回憶與學習新任務直接相關的舊知能。這種回憶一方面起檢查作用,同時也有複習效用。當然,在導入環節教師要對回憶的性質、時機和數量等方面酌情把握,以有利於新任務的學習。導入環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任何新知能的學習都離不開同學生已有的相關經驗直接發生作用,離不開學生依託舊經驗建構新任務的意義。

在導入環節,有時教師能注意到複習剛剛學過的知識技能(例如上新課前先複習昨天學過的內容)。但是,真正重要的卻是提示回憶乃至補缺同新學習任務直接相關的舊知能,它們可能是昨天學的,也可能是一個星期前、

一個月前、一學期前甚至更久以前學的。

3、展開環節

展開環節是上課的主體部分要求學生對新任務有實質性的理解。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

同展開環節的課堂結構是否得到優化有關。展開環節教師要做的工作有:

⑴優化呈現。此時教師通過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根據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接受的心理順序合理呈現新知能。呈現時所依據的邏輯順序是新知能(或學科內容)本身的結構特徵,心理順序是學生掌握新知能時認知建構方面的先後難易之別。我們特別強調在中國小課堂中,教師應充分考慮首先滿足學生對心理順序的需求,因為,優化呈現的目的是保證將新課題的邏輯意義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心理意義,將外部的信息納入原有的或經過改造

的認知結構中。

⑵指導編碼。它的實質是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類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他們將剛剛接受的新信息結構化、意義化、形象化,有針對性且與個人經驗相聯繫,從而貯存到長時記憶中去,內化為自己

的智慧與品質。

⑶嘗試練習。當學生對新信息經過合理編碼貯存之後,他們已初步習得(領會、理解)新信息的實質含義。然而,這種習得還不能説是深刻透徹的,貯存也尚未達到經久不忘的程度。如果此時教師就匆忙做“鞏固”工作,難免會產生因急於求成而錯誤率高和因期望過高而學習效益差的情況。所以這時教師應通過適當的指導性練習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腦動身體嘗試練習一番。藉助課堂上的即時練習或討論,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判斷學生初步習得的新知能是否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從嘗試練習的結果中體驗自己理解或掌握的程度。總之,系統設計教學非常強調嘗試練習,認為不經過嘗試練習,新學到的東西往往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剝、自以為是、似懂非懂的。

⑷評價反饋。學生嘗試練習活動必須通過形成性的、及時的評價反饋才能起到應有作用,否則練習效果會大打折扣。這種評價不是用來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評等排序,而是傳遞某種信息,讓學生知道他在嘗試練習中所表現的學習行為正確與否或正確程度如何,離期望目標還有多遠,通過與預期目標相比較為後續學習提供激勵

4、調整環節

既然課堂教學是一種依據目標與導向目標的實踐活動,那麼,課的調整不但包括補救教學,也可能含有補充教學。補救教學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現的錯誤反應或動作從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糾正;補充教學則往往針對原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加深拓寬。不管是補救教學還是補充教學,教師最好在備課計劃中事先有所預計,因為

在面向羣體教學的環境下,課的調整常常不可缺少。

5、結束環節

課的結束和啟動一樣,雖然佔用時間不多,但卻非常重要。課的結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過“小結”和“照應”起到提煉主題、概括要旨和過渡銜接的作用。小結是反映“今天”的課與“昨天”的課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對這一堂課學到的本領再次有一個總體印象;照應是反映“今天”的課和“明天”的課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對下一堂課將要學習的新本領有所準備、有所預期。另外課的結束還包括佈置課後作業。課後作業要麼起到鞏固熟練的作用,要麼起到遷

移擴展的作用,後者是在適當變化新情境中綜合運用新舊知能去解決問題。

課後作業不但要精心選擇,做到與目標或檢測項目等對應分配,同時還要給予適當指導,提出分類要求。有了這種指導和要求,可以避免因不必要的錯誤而造成的無效勞動,也可以使得課後作業因人而異,減少無謂的重複勞動或無效勞動。這樣做在中國小課後作業時間佔整個一日學習時間相當比重的情況下,尤其顯得重要。

㈨教學反思

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素質、思維的激發程度、教學情境營造、學生情緒的調控等

等作業恰當的評價,以及對後續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調整、修正或作出新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