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池上》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4K

《池上》教學反思

《池上》教學反思1

《池上》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充滿兒童情趣的小詩,讀來朗朗上口。課堂上老師通過這首小詩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話題。因為這是表現古代兒童生活的古詩。現在的孩子正處於無憂無慮的兒童時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鳴。

雖然這首古詩難度不大,學生初讀便能理解大意,但對詩中的意境及一些關鍵詞的正確理解還是有難度的。如《池上》中“偷”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將會影響對詩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過這首詩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呢?於是,我把“詩中有畫”的審美方法巧妙地融於整堂課的教學之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詩人王維詩的評價,它代表着詩與畫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這首小詩就用淺顯的詩句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生動的畫面。《池上》就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教學《池上》時,我讓學生先美美地欣賞一組表現荷塘美景和小娃偷採白蓮的畫面,然後。學生很快進入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領悟了“偷”字的真正含義,體會到了小兒天真無邪的特點和白居易對孩童的喜愛之情。

課尾我佈置了一個課外作業,出示了一組描寫兒童生活、反映兒童情趣的古代詩歌,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想象詩的意境,然後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用彩筆畫出詩句描繪的畫面,然後給畫面配上詩句,讓詩畫合一。想通過孩子們創作的“詩畫合一”,培養孩子們書寫規範、端正,同時增加趣味性。

課已完,但還有一些遺憾。古詩中生字的恰當處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低年級學生進入古詩意境?這些問題都留給我不斷思索,促使我在教學中不斷研究,不斷思考,促使自己進步。

《池上》教學反思2

《池上》這首詩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採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閲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説,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在談對“偷”的理解時教室象開了鍋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樣爭論不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問題的感悟與質辯:小娃去採白蓮到底是天真還是“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我們達成共識: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所以這個“偷”字更能體現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課程標準強調:在國小各學段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要有重點,同時,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簡單而生動的畫面,配上音樂,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其對詩句的理解更透徹。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偷採”、“不解”、“藏蹤跡”等學生難以體會的詞句展開閲讀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覆朗讀,悟出作者的情。在評價中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使朗讀層層深入,體會情感,昇華情感。在想象中朗讀,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在學生想象出現困難時,藉助圖片資源,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情感,達到情感的昇華,體會出“小娃的天真、可愛、頑皮”。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孩子分角色演一演,這項工作可以以作業的形式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首詩有更真切的體悟。

《池上》教學反思3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古詩教學應當側重於朗讀教學和激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我的朗讀教學主要分成單個步驟:

一、學習字詞,突出重點。抓住字詞的重點與難點,讓孩子課前注音練讀,課上主要檢測朗讀的準確性。

二、劃分節奏,讀出韻律。古詩的朗讀的第二層次是讀出節奏感。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拖腔、連音是他們常出的問題,所以要讓他們學會哦劃分節奏,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三、抓住詩眼,情感朗讀。讀詩的最高水平是將詩歌的情感通過聲音、表情等傳達出來。

當然這是建立在對詩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對於第三步,我抓住了詩眼“偷”字,讓孩子説説對於它的理解,讓孩子思考這個字是否可以換成“拿”字,又讓孩子上台想象並演示小娃“偷”的動作,旨在讓學生理解“偷”字的精當和小娃的天真,進而給每一句詩句配上了感歎詞(小娃撐小艇-嘿,偷採白蓮回-哇,不解藏蹤跡-呵呵,浮萍一道開-哈哈),讓孩子愉快地朗讀,也做一回天真活潑的小娃。

詩歌是留白的藝術,短短的四句,二十個字,其隱藏的語言甚為豐富,學習詩歌就要先將詩歌讀厚,在補白中品味、享受、豐富。詩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寫了事,寫了景,卻並未直接寫小娃採摘成功後的心情和動作,而只寫“不解藏蹤跡”,可是,去偷採的時候可是“解藏蹤跡”的,為什麼回來時就不解了呢?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間。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邊撐艇一邊得意,一邊撐艇一邊高興,一邊撐艇一邊低頭欣賞白蓮蓬,一邊撐艇一邊想象和小夥伴們分享的快樂,一邊撐艇一邊已經手舞足蹈,樂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寫小娃將小艇劃得有多快,而寫“浮萍一道開”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間,且富有動感和畫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會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過程、採蓮而歸的心情等,通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愛。課前的教學案例設想中,我本來就配好圖畫,想讓孩子將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可惜,由於時間的關係,加之,自己引導的不夠巧妙,孩子對於小娃“興盡”“歸舟”導致“浮萍一道開”的行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編講故事未能實現,只能留於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