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池》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W

《小池》教學反思多篇

《小池》教學反思1

《小池》是一首內容比較淺顯的古詩,上課時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着出現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師剛才説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不一定沒開呀。”“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

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教參裏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説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鍊。我忽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的語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小池》教學反思2

如果説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説教為主、循規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為“意外”,而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採用第一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説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後,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為:“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説:上課並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於,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一、課堂完全以學生為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佔據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散——教師在這裏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裏,有的説是牧童的,有的説是蟬兒的,有的説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説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並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為,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並不是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昇華。

一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為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着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

《小池》教學反思3

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小池》這首詩,通過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描繪出一幅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在這首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我把本課的生字詞放到了教學的末尾,即在我講述完整首詩的詩意後。在這個環節中,我忽視了我的教學對象的特點,把生字詞安排為課前預習自學,可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這樣的安排就不能讓他們更透徹地去理解生字詞,同時也不利於下面對古詩大意的教學和對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書板畫的設計上也有所欠缺,板書不夠完整,板畫沒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畫環節中,我原本的目的是為了創設情境讓學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體會,也能帶動學生思維的運轉,可是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為講解與板畫有點脱離,導致板畫不能發揮作用,而且板畫的技能也還不夠成熟,畫得不夠生動形象,在這方面上,我覺得我應該多加學習和練習。第三,我的講解不夠詳細,有的地方顯得有點操之過急,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特別是在有感情朗誦方面。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還是比較充實的,因為講解

不夠詳細,所以顯得內容有些空洞。在導入環節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發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的整個設計中,我以國小語文新課標為指導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等,也一直想以一種比較新穎的形式來教學,不想被那種傳統的或現行的教學方式所束縛,所以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在裏面,儘管在某些環節的設計上有漏洞。在教學語言上,我覺得還是挺連貫的,不會有很多脱節,只是有的兒童化語言還應當加強,儘量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教態還是挺自然的,沒有那麼拘謹。

總之,在這一次講課中,我發現了自己的教學還存在着不少的問題,很多的地方設計與實施有所脱離,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這些問題,考慮更多的因素,從而不斷地去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去實施自己的教學。經驗是靠積累的,我會在每一次的教學後,認真地去做好反思與總結,爭取每個下一次都能做得更好。

《小池》教學反思4

執教了《小池》一課後,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一點>收穫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 為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一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麼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髮現《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奏。但是班上一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裏面有人,《小池》這首詩裏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讓我驚訝,我驚訝於孩子的發現力,也為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説:“你真會讀書,發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一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採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一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後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豔、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湧泉一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着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麼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採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並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説,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着潛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學反思5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當風景如畫的春天過後是什麼季節啊?(夏天)對,就是美麗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歡幹什麼呢?在這裏引導學生説完整的話。之所以這樣導入,主要是想從孩子的情感入手,為之後古詩中體會詩人的喜愛之情做鋪墊。

二、多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本首詩識字教學採取隨文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的生字有:陰、晴、柔、露。而裏面又涵蓋了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換偏旁、編順口溜、藉助反義詞和組詞等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根據以前的積累由學生自己説出來的,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

之所以把“惜”作為隨文識字,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字放在詩句中理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詩句,由生活中的“我們要愛惜書本”等引申到本首詩中的“泉眼愛惜它的細細的水流”,孩子們會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帶句,加深理解

在識字環節過後,就是深入學文。本首詩一行詩描寫一個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聽朗讀找出詩中所描寫的四種景物: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然後逐個景物地學習詩句。先帶孩子看泉眼的圖片,瞭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後在圖中找樹陰在哪裏,然後分別抓住“惜、細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適當的理解之後,孩子們體會到了泉眼對泉水的愛惜,體會到了樹陰對美景的喜愛,更體會到了詩人對小池景色的喜愛之情,為之後的背誦全詩做了較好的鋪墊。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親自扮演小蜻蜓,説一説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幹些什麼,孩子們有的説“我停在荷葉上休息”,有的説“我在和荷葉説悄悄話”,有的説“我在荷葉上看風景”,還有的説“我在和荷葉做遊戲”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出的答案充滿童趣和喜愛,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為背誦奠定了感情基礎。

五、適當拓展,加強識字,激發情感

在整節課的最後帶孩子們欣賞了盛夏荷花池圖片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誦讀兩個環節。在看到一張張美麗的荷花圖時,孩子們不禁發出一聲聲的讚歎,不禁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孩子一次欣賞美景的機會。

但是縱觀整節課,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全詩的朗讀形式較單一,應該讓形式再多樣一些。

2、在理解詩句含義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通過看圖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加深理解,利於背誦。

3、課堂上有一個問題第一講和第二講時我是這樣問的: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孩子們的回答既準確又快速。在第三講中,由於我的疏忽,問題變成了這樣:詩人描寫了那幾處景物?孩子們就回答不上來了。看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儘量的兒童化,提出的問題要精準,使用一年級孩子能夠理解的詞語進行提問。

《小池》教學反思6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由衷的熱愛。

一、注重體驗,走進詩境。

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從兩個大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為什麼?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麼?讓學生走進古詩,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薰陶,這足已!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

二、展開想象,反覆誦讀。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所以,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後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幹什麼。有的學生説:“蜻蜓飛累了,把荷葉當停機坪,休息一會兒。”有的學生説:“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想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説:“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就飛下來和它聊聊天。”多麼美妙的想象。

這節課,孩子們的表現還比較滿意的,他們真正融入課堂,走進詩情畫意的古詩,學習的興趣濃厚,學習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