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遊戲活動策劃書【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9K

遊戲活動策劃書【精品多篇】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一

摘要: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對於幼兒未來的成長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角色遊戲,正好為幼兒提供了很好的交往契機。教師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提供良好的遊戲環境,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得幼兒掌握交往技能,從而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 角色遊戲 交往能力

引言

在現實生活中,交往是不可避免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項人生體驗,尤其是自幼兒時期開始就應該注重交往,適應個體發育與成長髮展的多樣化需求,實現個體化到社會化的轉變。幼兒可以經由社會交往來進一步加深對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理解程度,降低任性性格的養成可能,改善過分自我的不良行為,有助於擴展社會活動範圍,增強調節能力,順利張揚適宜適度的個性化,實現社會行為與社會要求相統一的良性循環。通過大量理論和實踐可以得出,幼兒能夠通過角色遊戲實現現實生活的創造性反映,以遊戲過程中的各種角色身份,再現不同環境的社會生活,使其能夠儘早體會成人經歷,深化社會理解,促進相互交往。因此可以説,角色遊戲的特殊性在於增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本文以此為基礎,逐步展開角色遊戲的內涵,探討其對於幼兒的社會交往意識和相應能力的培養功能。

一、相關概念簡述

交往是貫串我們一生的活動,幼兒卻是我們一生的起點站。因而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行為就變得非常的具有意義。而接下來,我們也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幼兒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對於幼兒來説,是一個直接反映幼兒社會交互性的渠道,如果能夠實現幼兒與同伴的成功交往,就能通過受歡迎程度響應其同伴交流敏感性及帶來的種種影響。學界專家定義的幼兒交往能力,主要指的是參與交往活動時幼兒所感受到的同伴關係,並對其加以處理、協調和適應的能力之統稱。對於成人來説,交往能力包括了各種各樣成熟化的交往技能與策略,想方設法地擴展與鞏固人際關係。而幼兒顯得比較稚嫩,基本上是以分享與合作等較少衝突的方式來鍛鍊交往能力。幼兒交往能力反映出該階段交往策略的初級化,僅僅指向淺層次的交往認知,並未延伸出高水平的個體交往技能。

(二)角色遊戲

角色遊戲富有相當廣泛的創造性,幼兒可以藉助角色扮演,結合大膽的想象與模仿,反映出自己理解的現實生活。角色遊戲主要包括主題、遊戲規則、情境假設、遊戲動作、物品假想和角色扮演。受限於生活範圍,幼兒多會扮演自己比較熟悉的人物,如小夥伴、老師和爸爸媽媽等。老師在引導幼兒進行角色遊戲時,要強化幼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設定好主體情境與遊戲規則之後,交由幼兒進行角色把握,合理演繹。

二、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意義

(一)幼兒交往能力的意義

如果幼兒不知道怎樣與他人相處,那麼他會不斷徘徊在孤獨寂寞的道路上,同時還會形成強烈的自卑感,這會為他未來的成長造成巨大的阻礙作用。實際上,人在社會生活中習得正確、良性的交往技能是非常關鍵的。幼兒處於人類成長的萌芽階段,在對其開展啟蒙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視關於其交往技能的培育活動。

(二)角色遊戲的意義

幼兒園一般都會設立各種各樣的遊戲,其中,最受兒童歡迎的當屬角色遊戲,進行這樣的遊戲時,兒童會表演和再現日常生活的相關場景,模擬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並從中獲得社會交往的經驗和技巧,增強人際智能水平。不僅如此,開展遊戲活動時,幼兒也能夠了解怎樣保障自身的合理權益,如何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從而使遊戲順利進行。所以,筆者經常會開展各式各樣的角色遊戲,提升幼兒園小班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

三、培養幼兒交往能力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培養幼兒交往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1.幼兒自身的智力心理因素

現在,幼兒在和同齡兒童開展交往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將自己擺在最為主要的位置上。每個人都具有自我意識,但這種意識過於膨脹就會嚴重阻礙其形成和諧的人際交往關係,這類羣體往往僅憑自身的喜好和利益而行動,不能理解他人,因此無法有效地與其進行交流。對於幼兒來説,外在表現為固執己見,不能關愛他人,難以和諧相處。

沒有分享的理念,也不善於協作。在實習期間,通過觀察,發現極少數幼兒具備良好的交往技能,並且大部分幼兒還沒有形成交往的概念,不善於分享與協作。因為幼兒在幼兒園中,一般只會關注自己有興趣的玩具內容,排斥與他人共同分享。開展集體遊戲時,往往也難以一致,從而阻礙了交往。

2.幼兒園管理引導因素

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摩擦。幼兒園裏經常會出現幼兒因爭搶玩具、言行激烈而出現摩擦。在這一過程中,誰都不願意忍讓對方,嚴重的還會造成大大出手的後果,假若他們具備正確的交往技能,就可以有效防止摩擦的產生。不過因為幼兒的思維與行動還處於成長過程中,因此教師要對其不良行為加以指正,使幼兒學會恭謙禮讓、團結友愛,形成温和的性格。

(二)造成幼兒交往能力匱乏的原因

1.家庭原因與社會原因

我國目前大量的家庭都奉行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很多幼兒被父母等長輩過於寵溺,並將這種自我中心的心態代入了和同齡人交往的環境下,一旦無法滿足自身需要,就會變得任性而暴躁。

同時,目前在整個社會環境中很多人都認為在幼兒時期就應該讓幼兒學習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他們覺得幼兒的交往能力是不需要培養的,而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逐步提升,這樣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2.幼兒園環境原因

託兒所和幼兒園是幼兒最早加入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兒從家庭進入集體環境,對教師有着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幼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未能與幼兒建立起親密、融洽、協調的關係,就會導致幼兒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造成幼兒與同伴交往的不協調。如果教師不注意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幼兒,甚至經常冷落或懲罰幼兒,就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從而產生心理壓力,進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羣等特徵。

四、利用角色遊戲培養幼兒交往的措施

(一)養成願意與人交往的習慣

交往的重要部分是語言,應創造條件,讓幼兒學會一些基本的交往語言,大部分幼兒不善於與人交往,就是因為不會如何與之交談。教師可與幼兒扮演親屬關係的角色,例如教師扮演媽媽,幼兒扮演孩子,教師再以角色的身份主動與幼兒進行交談,從而教會幼兒一些基本的交往語言,如打招呼、告別、表示感謝、接受以及拒絕時常用的語言。

(二)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

前文提出,現如今,大多數幼兒屬於獨生子女,以至於幼兒的交往對象大多數為成人,特別是家人。家人溺愛孩子,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造成了幼兒任性、以及自我的性格。所以,在遊戲中,常常與同伴之間出現矛盾:

1、角色分配

幾個幼兒想扮演同一個角色,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幼兒輪流或者是進行猜拳來解決,讓幼兒自己進行協商。

2、材料分配

遊戲時,出現了一些新玩具,這些玩具,會成為幼兒爭奪的焦點,每個幼兒都想得到新玩具,在這裏就發生的爭搶,從而造成玩具的損壞。這時,教師應進行引導,玩具是如何壞的?現在玩具壞了,不可以玩了,應該怎麼做?讓幼兒進行討論,得出應該輪流玩玩具的結論。

3、角色交往

這是最困難的一點,需要產生矛盾的雙方達成一致的想法,最終再提出合適的方案。所以在這裏,教師可先不出來解決矛盾,把機會讓給幼兒,讓他們在解決的過程中學會交往的技能。如果幼兒無法解決,教師可適當地提示幼兒該如何做。

(三)開展角色遊戲,塑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進行角色扮演,並從中學習和鍛鍊行為技能。幼兒能夠在角色遊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切身的體驗,感受到各種角色所包含的情感。幼兒也可以在角色遊戲力學習到不同的勞動技能,從而更加切實地瞭解勞動者,明確勞動的辛苦。通過角色當中所存在的行為約束,能夠達到對幼兒壞習慣加以約束的目的,從而排除阻力,順利地完成任務。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幼兒社會交往的技能,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了幼兒的良好品質。

鼓勵幼兒主動地參與不同地遊戲,鍛鍊他們的交往能力。在幼兒園中,最為常見的活動就是遊戲,在幼兒當中受到廣泛的歡迎,對於幼兒交往來説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幼兒來説,角色遊戲是一個重要的交往平台。幼兒能夠在角色遊戲裏跟同伴之間進行深入地交往,同他們進行有效的交流,並共同合作。在角色遊戲裏,能夠教會幼兒去遵守紀律,並且要積極地履行義務。角色遊戲為幼兒提供了交往機會,對他們自身的想法加以調整,學會對別人的觀點加以適應,從而掌握交往技巧,學會正確地競爭,以及如何合作,從而切實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在角色遊戲結束以後,需要教師對幼兒加以正確地引導,促使幼兒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以及所見所聞,積極地同大家交流意見。如此一來,既可以增加遊戲的吸引力,又能為幼兒提供一個雙向交流的平台,進行平行學習,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遊戲期間,教師需要對代表性較強的情節加以及時地捕捉,抓住時機,在幼兒具有良好的想象力還有創造力的時候,及時地講評,對遊戲內容加以豐富。並引導幼兒對遊戲細節進行回顧,並針對中間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共同需求解決辦法。

依據幼兒興趣,進行遊戲環境的創設。幼兒在生活裏積累實際經驗的主要途徑就是對大人行為進行觀察,並加以學習和模仿,進而扮演起社會角色。幼兒通過角色遊戲將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反映出來。對於幼兒的成長來説,最為基礎的就是環境,如果幼兒處在一個良好的環境當中,那麼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有助於幼兒積極地同同伴之間進行交往,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為他們營造一個願意並且敢於表達自己看法的環境。

引導幼兒產生交往意願,促使他們積極地進行交往。成長過程中,幼兒首先接觸的是家庭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自己處於中心的地位,然後又會處於集體環境中,這是需要和同伴之間共同相處,這稱得上是幼兒的一個成長轉折點。要想讓幼兒積極主動地交往,就需要教師對其加以有效地激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能夠鼓勵外向的幼兒多接觸內向幼兒,從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五、結論

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進行情感溝通,傳遞相互間的思想;在幼兒不斷實現社會化期間,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可以起到極為有效地作用。角色扮演遊戲能夠加強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加深彼此間的瞭解,促進幼兒之間的交往。此外,在交往過程中,可以幫助幼兒愉快地成長,形成積極的交往意識,掌握交往技巧,從而提高幼兒的社會化能力,能夠在社會當中得心應手地處理人際關係,保持正確的心態,積極地面對一切。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二

童年屬於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長髮育階段,人們在成長以後具備的大部分能力都會受這一階段的直接影響。利用遊戲活動進行教育是目前幼兒園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通過遊戲活動能夠引導幼兒身體以及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時培養幼兒擁有較強的運動技能,例如跑步以及投擲等運動,並且能夠有效促進幼兒擁有良好的認知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一、適應素質教育具體遊戲活動空間的深入分析

1、適應幼兒自身體能素質培養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部分兒童自身的體格發育非常良好,但是,卻存在體能比較差的劣勢。人的成長髮育擁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其中就包括幼兒階段。幼兒階段的成長髮育直接影響了幼兒未來身體素質的不斷提升。如果能夠在幼兒階段就進行適當的體能鍛鍊,可以有效促進幼兒身體以及心理的健康發育。體能是人們在參與一些體育活動中突出表現的自身素質,體能如果得到良好的發展將會直接關係到全體機能能否順利協調發展。對於幼兒來説,需要採用一種比較適合幼兒具體情況的鍛鍊方式,利用遊戲活動空間能夠有效提升幼兒自身具有的身體素質。

2、適應幼兒社會性質進行的培養

幼兒具有的社會性主要是指幼兒能夠在大環境的作用下,充分了解社會的基本規範,並擁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會怎樣處理好社會人際關係並追求自身的發展,適應社會的變化。幼兒自身逐漸趨於社會性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自我的發展,其中主要包括幼兒的自我認知、評價以及反省等內容。其次,社會系統的具體發展,其中主要包括幼兒與家長的交往以及同伴之間的交往等。最後,社會規則的發展,包括社會的角色變化以及社會的規範道德等。社會性質發展具體的教學內容實際上就是培養幼兒擁有社會認知的能力。我國逐漸走向了獨生子女的新時代,幾乎所有出生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都會得到非常全面的照顧,甚至會受到所有長輩的溺愛,正是因為這種家庭的溺愛給孩子過度的寵愛,最終導致幼兒缺乏與大自然的接觸,存在社會交往的問題等。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成長環境會導致幼兒未來發展的性格非常自私並缺乏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如今的社會競爭力變得越來越激烈,幼兒只有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並掌握社會交往的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整個社會的不斷髮展。

3、適應幼兒自身心智素質不斷髮展

對幼兒進行的心理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內容,並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幼兒階段的小孩正處於心理髮育的重要階段,對於幼兒一生的成長髮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幼兒心理教育都將重點放在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進行心理治療,往往忽視了對幼兒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制定的教育目標一般都是幼兒的心理適應問題,反而忽視了心理潛能的培養與教育。為了適應幼兒自身心理潛能的發展,需要進行心理素質教育,通過遊戲活動空間,從而有效培養幼兒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遊戲觀察與評價

1、幼兒園具體遊戲活動空間以及幼兒的素質教育

本文中的遊戲活動空間歸屬於一種建築學的概念,併成為幼兒遊戲活動重要的載體,結合具體的教育目標,並充分考慮到幼兒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性格發展的規律,促進幼兒能夠全面發展,並創設一些具有趣味性、擁有較大教育意義的活動區域或者是良好的教育環境。利用遊戲空間設計,充分發揮幼兒自身具有的主動性,促進幼兒能夠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健康地成長。幼兒自身的素質教育可以從幼兒自身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素質教育需要遵循整體性的發展規律。對於幼兒進行的最初教育是幼兒素質形成重要的一個階段,素質教育需要結合幼兒具體的發展規律,並按照社會制定的基本要求以及目標,利用各種科學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手段,有效挖掘幼兒具有的各種先天優勢,培養幼兒學會對社會的基本認知,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怎樣與他人溝通與交往,發揮素質教育的最大作用,推動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2、遊戲活動空間是進行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遊戲活動空間比較符合大部分幼兒具有的心理特點,幼兒階段屬於人生的初級階段,擁有天真爛漫的思想。傳統的幼兒教育注重的是對幼兒進行知識教育,忽視了能力的培養,組織幼兒學習,缺乏一些有趣的活動,利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缺乏與幼兒開展交流與溝通,這樣的教育方式完全違背了幼兒具有的發展規律。利用遊戲活動空間實現對幼兒的素質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並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究。以往的教育環境比較單一,教育形式比較枯燥,不利於幼兒的健康發展,創設遊戲活動空間,有效為幼兒開設了更多的學習空間,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綜上所述,我國幼兒園具體建設的水平仍然比較落後,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創設遊戲活動空間能夠培養幼兒擁有創新精神,並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以及時代性。通過對遊戲活動空間的深入探究,讓更多的教育者能夠全面地瞭解適應素質教育創設遊戲活動空間具有的重要意義。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三

摘 要】幼兒天性好動、好奇、好玩。遊戲既能滿足幼兒的需求,又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是幼兒各種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認為,當兒童作為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性受到重視,兒童主體性的發展被充分認識時,遊戲活動的教育價值才能真正被人們所認識。自由遊戲是幼兒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活動。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是主體性活動的特徵。通過在遊戲中創設環境,給幼兒提供自由的空間和實踐的機會,加上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以及做好遊戲評價,就能夠發展幼兒的創新能力和培養學習興趣。

關鍵詞】 遊戲 幼兒 教育 創新能力

“憑巧手一雙,你把教室裝扮成了童話世界;獻愛心一顆,使自己成為幼兒喜歡、家長滿意的老師;好學、博學使自己成為業務精、能力強的骨幹”這是勝南社區石化幼兒園在年度總結表彰會上寫給職工的讚美詞。該幼兒園注重教育影響兒童發展每一個環節。尤其是幼兒在遊戲中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在德智體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一、根據幼兒特點培養幼兒參與遊戲的興趣

幼兒的天性表現為好動、好奇、好模仿等特點,如果採取簡單呆板的教學模式,幼兒是難以接受的,應當採取富有趣味性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善於誘導他們,以促進幼兒良好的個性和性格的形成。為此,教師要根據幼兒身體、認知、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特點,採取正確的遊戲方法,培養幼兒參與遊戲的興趣。

二、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們革舊布新的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的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等。創新能力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創新熱情、創新思維和科技素質。

1、創造良好的環境,激發幼兒創新的慾望

(1)創造器材環境。創造器材環境就是從場地和器材的設置上激發幼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比如擺放一些新鮮的玩具;對同一種器材設計不同的陳列模式,進行不同的組合,讓幼兒產生好奇心。勝南社區石化幼兒園注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在春暖花開季節組織孩子們製作“望遠鏡”,到大自然中踏春,將美麗春光盡收眼底。

(2)創設空間環境。教師在指導幼兒遊戲時應充分的利用好空間,構建立體環境,活用主題牆,讓主題牆成為孩子們遊戲的背景,更好的體現環境對幼兒遊戲的支持作用。

(3)創設心理環境。創新能力的突出特點就是“新穎”和“獨特”,幼兒在從事創新活動中,要做到“新穎”和“獨特”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品質。如:獨立性、衝動性、批判性、自制性以及不迷信權威,敢於懷疑,敢於冒險,敢於標新立異。這些品質直接關係到創新能力的成長和發展,這些品質不能通過天賦或心理成熟獲得,它必須在一個民主、平等、開放、寬容、自由的環境中才能養成。

2、提供自由空間,發揮幼兒豐富的想象

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想象力,在遊戲中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有些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將程序規定的很嚴格,使得幼兒不得“逾越雷池半步”,這是不利於幼兒創新能力培養的。

3、給予實踐機會增強幼兒探索的精神

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但是如果教師將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那麼遊戲的實踐性就會大大降低。因此教師在遊戲中創造一些機會,豐富遊戲活動的實踐性。一方面,可以通過器材自己動手提供實踐的機會。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幼兒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提供實踐的機會。角色扮演可以讓幼兒想象成所扮演的角色,在角色的轉化中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4、及時進行鼓勵,保護幼兒創新的熱情

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於自信心的增強,只有充滿自信的幼兒,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為此,要通過及時的鼓勵,積極的講評,讓幼兒鼓起創新的勇氣。讓幼兒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發幼兒創新的積極性。可通過“微笑鼓勵法”,通過適當表情激發幼兒創新意識。

三、觀察是教師正確評價幼兒遊戲的保證

遊戲觀察可以幫助教師真實的瞭解幼兒,包括瞭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認知和社會性水平,和性特點和能力差異從而準確的預設遊戲,為幼兒準備符合其發展需要的遊戲環境;及時的滿足和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為由而提供充分的遊戲條件,進而把握好進入遊戲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指導方式,實施有效地指導策略知道遊戲。教師只有在全面瞭解幼兒遊戲的基礎上,才能對遊戲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評價。教師通過觀察幼兒遊戲,能夠及時地發現幼兒在遊戲中的閃光點和成功經驗,及時給予幼兒以積極的評價和肯定,鼓勵幼兒的自信心,調動幼兒遊戲的積極性,並使遊戲朝着好的方向繼續發展,增強兒童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我國幼兒教育領域中的遊戲理論與實踐,劉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總第140期)P54-60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四

一、遊戲教學的內涵

學習遊戲,顧名思義,是教師通過組織者教學過程中,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入遊戲,讓孩子掌握知識的過程充滿快樂,達到超強的學習效果,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幼兒教育中對幼兒知識、態度、情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的需要了,而遊戲教學往往可以滿足培養現代幼兒教育所缺失的。因為遊戲既可以發揮教師通過結合傳統教學方法教育孩子,和組織管理班級,又可以吸引兒童對課堂的熱情,又可以讓上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達到教學目標,並且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這是基礎教育是一種新的,並且有效培養孩子學習的未來發展模式。

二、採用遊戲教學的重要性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教育改革也在不斷的深入,這也就導致了幼兒教學的不斷髮展。“寓教於樂”的理念越來越深得人心,針對幼兒集中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問題,遊戲教學理念更加適合現代幼兒教學,為此採用遊戲教學的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理念。1.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遊戲化教學法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我國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國家現在需要的是創新性人才。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的需啊。引進遊戲化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將遊戲與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生動機,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提供良好地條件。新課標教學提倡改變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引進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將教師和學生在寓教於樂中體會到教和學的樂趣。2.遊戲法可以激發孩子興趣。遊戲教學法是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的。因為孩子的注意能力是不完美的,不發達的,他們關注事物的能力並不是很好。如果教師教育僅侷限於在黑板教學和口語教學,容易讓孩子的產生心理疲勞。如果在幼兒教學課堂中能把遊戲玩到一個非常靈活的老師,那他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幼兒教師。因為他不僅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把將快樂融入了學習,同樣也將學習變得快樂起來。3.遊戲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在早期的幼兒教育中,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幼兒教育是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他們通常具有較低的語言的表達能力,而幼兒教學其中的一個教學目標,就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要想實現教學目標,完全可以設計一個提高表達能力的遊戲,比如,孩子們可以通過一個虛構的寓言小故事,與夥伴共同討論和交流,並且進行扮演,進行對話,讓孩子們不僅僅對寓言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在進行討論與交流的時候,也鍛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遊戲的選擇

幼兒存在年齡小、自制力差等問題,為了解決和改善這些問題,提升幼兒教學的課堂效率,就逐漸形成了遊戲教學模式,本文分析研究了遊戲教學模式,探討幼兒教學採用遊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實現幼兒教學中引入遊戲教學筆者提出以下幾點遊戲的選擇建議。1.遊戲選擇要有針對性。在教學目標和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的遊戲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實現整個教學的目的,教師不能違背了做遊戲的初衷,遊戲的選擇可以廣泛,但要根據選擇的課程需要,把遊戲和客觀知識的有機結合,使兒童遊戲在幼兒時期的所要學習整體知識按照一定的階段進行。例如,教師要交給孩子們寫數字,可以組織孩子們拿香蕉,給他們規定任務,每個人必須拿幾個的香蕉,1號拿一個,2號拿兩個,這樣去教孩子,遊戲的選擇要與所學知識有關。2.及時做好遊戲教學的總結和反思。有的教師使用遊戲法一堂課課堂氣氛是上來了,活躍性有了,但是不善於總結,一堂課嘻嘻哈哈下來了,學生還不知道學的什麼,一定要注意反思和總結。畢竟遊戲教學法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一節課結束要叫學生總結本次課的知識點,並進行記憶。記憶會有遺忘,總結記錄時常翻看才能,將知識內化和應用。

四、結束語

新的時代到來了,教師要由傳授知識的教書匠向教書育人的大先生,思想要轉變,教學方法要更加追求新穎和實用。遊戲教學法是一門新的科學,他不僅改變了傳統只講不做的枯燥課堂模式,並把學習融入到了快樂中。這是一門科學,還等着更多的人去創造,我們應該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傳承好的,棄其糟粕。才有利於兒童的發展,才能為祖國培養更好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文娜。教育遊戲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09.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五

[摘要]本文首先對於幼兒園禮儀教育中游戲應用的優勢進行了具體的探討,隨後在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概括了幼兒園禮儀教育中游戲應用方面存在的具體不足,最後圍繞這些不足提出了相應的應用策略,以期給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水平的提升帶來有益參考。

[關鍵詞]遊戲;幼兒園;禮儀教育;應用策略

目前,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的應用雖然非常普遍,但是具體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在於幼兒園並沒有掌握好這一手段的應用技巧,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在禮儀教育越來越受關注的背景下,當務之急就是要幼兒園能夠更好地掌握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的應用策略,做到充分發揮遊戲的優勢,實現禮儀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的優點

(一)提升教育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將遊戲運用在幼兒禮儀教育領域,寓教於樂,可以更好地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遊戲對於正處於3—6歲這一年齡段的幼兒來説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對於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差,因此基於幼兒的這一身心特點,可以藉助遊戲來進行禮儀教學,將禮儀教學內容融入到遊戲之中,讓幼兒在愉快的遊戲中更好地學習禮儀知識。

(二)提升教育實效性

禮儀教育要想具有實效性,關鍵在於要讓幼兒做到學以致用,能夠在相應的情境中做出比較恰當的行為,展現出來良好的禮儀。而通過遊戲營造相應的教育情景,讓幼兒扮演相應的角色,就可以讓幼兒在學以致用的情境中自然展示所學到的禮儀知識,這樣一來就提升了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的應用問題

(1)遊戲的教學價值認識不準

目前不少幼兒園對於遊戲的教學價值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種觀念就是認為遊戲在禮儀教育中的價值並不大,因此沒有必要利用這種方法來進行禮儀教育;另一種觀點則是無限地放大遊戲在禮儀教育中的教學價值,對於各種禮儀教育,不管適不適合採用遊戲,都要通過設計遊戲來進行教育。

(2)遊戲與禮儀內容結合不夠

對於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實際應用中,存在過於追求遊戲形式,忽視禮儀內容的問題。很多遊戲看起來幼兒都很喜歡,參與積極性也很高,但是卻與禮儀教育內容脱節,結果導致利用遊戲進行禮儀教育看似幼兒非常配合,但是因為沒有做到圍繞禮儀內容進行遊戲的精心設計,禮儀教育很難取得預期效果。例如:禮貌用語遊戲設置方面,因為沒有做到與幼兒平時的生活環境相融合,結果導致幼兒只會在遊戲中使用禮貌用語,能夠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使用禮貌用語的卻很少。

(3)遊戲出現了失控問題

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很容易出現失控的問題,畢竟對於幼兒來説,其自制能力比較弱,生性活潑好動,這對於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要求很高,教師如果不能夠摸清孩子天性,對於遊戲進行較好的控制,很容易就會因為遊戲的失控而導致教育效果的不斷走低。例如:在很多幼兒園禮儀教育實踐中,遊戲應用往往就是給人一種亂糟糟的感覺,甚至會出現幼兒發生糾紛、幼兒相互大鬧的情況,從而導致失控局面的產生,影響了禮儀教育的效果。

(4)缺少相應的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是教育活動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教育評價是不是到位將會直接影響遊戲應用的效果。從目前幼兒園遊戲的應用來看,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教育評價工作,沒有及時對於遊戲的應用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分析,這使得沒有辦法及時把握遊戲應用中究竟存在什麼問題,也難以全面瞭解遊戲應用的效果,這種情況下游戲的應用就不能夠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不斷的調整完善,從而影響禮儀教育效果。幼兒園也沒有做到基於教育評價的結果進行相應的獎懲來激勵幼兒更好地遵循相關規則,從而使得禮儀教育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三、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正確認識遊戲教育價值

教師要思考在哪些禮儀教育方面可以引入遊戲,哪些禮儀教育方面不適合運用遊戲進行教學。對於適合的要儘量採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有助於提升禮儀教育的生動性、互動性,讓幼兒能夠更好地去學習各種禮儀,並能夠較好地去按照禮儀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例如情景表演、禮儀小遊戲、兒歌等,可以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內化自己的行為。對於那些不適合採用遊戲的禮儀內容,也不要勉強採用遊戲,畢竟遊戲也不是萬能的,而是需要搭配其他一些教育方法,全面地提升禮儀教育的靈活性以及有效性。在遊戲應用方面,需要幼兒教師尋求禮儀教育內容與遊戲之間的結合點,充分做好遊戲應用的準備,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遊戲在禮儀教育方面的價值,全面地提升禮儀教育效果。

(二)努力做到遊戲與禮儀內容融合

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成功應用的關鍵在於能夠結合禮儀教育內容設計出非常好的遊戲方法,使得遊戲與禮儀內容做到更好地融合,這樣自然可以提升遊戲的教學效果,反之則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結合禮儀內容進行遊戲的選擇以及設計時,一定要做到精心思考,確保不同的禮儀內容採用不同的遊戲方法。例如:尊老禮儀教育方面,可以在重陽節帶領幼兒到養老院去慰問;在排隊吃飯禮儀方面,則可以要求孩子在相應的情境之中,做出對錯判斷,全面提升幼兒對於禮儀的認可。對於遊戲的形式,教師可以採用角色扮演、講故事、體育競賽等,不要拘泥於某一種。

(三)做好遊戲應用的管控

鑑於遊戲在禮儀教育中很容易出現失控的問題,這需要幼兒園教師要做好管控,通過一些獎懲、引導措施的合理使用,讓幼兒能夠按照要求參與遊戲、做好遊戲,從而實現遊戲應用的效果。例如:在做好精心籌劃的基礎之上,結合禮儀教育中游戲應用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及時進行引導,全面提升這一方法的應用水平。

(四)做好相應的教育評價

對於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中的應用情況要進行必要的評價,重點評價遊戲應用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的,遊戲應用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從而可以根據這些問題,來進行後期遊戲應用的改進。幼兒園可以將PDCA循環引入到遊戲應用教育評價中去,藉助PDCA循環的指導方法對遊戲的應用進行合理改進。還有就是要將教育評價結果與幼兒的獎懲掛鈎,做好相應的激勵措施,從而讓幼兒有壓力以及動力在遊戲中掌握相關禮儀。

綜上所述,遊戲在幼兒園禮儀教育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用好遊戲將會讓幼兒園禮儀教育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對於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一方面需要加強這一課題的研究,豐富相關研究文獻,從而給幼兒園用好這一手段來進行禮儀教育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具體實踐方面,積極探索遊戲的應用技巧,精心組織、設計禮儀教育小遊戲,做好對於遊戲應用的掌控,完善相應的評價措施,從而推動幼兒禮儀教育效果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燕。淺談文明禮儀教育在遊戲活動中的實施策略[J]。華夏教師,2017,(16)。

[2]張曉暉,高霞。遊戲活動中的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研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3,(11)。

[3]王興華。文明禮儀在幼兒遊戲活動中的應用與滲透[J]。考試周刊,2016,(38)。

[4]楊銀霞。文明禮儀教育從娃娃抓起[J]。新課程上旬,2017,(10)。

[5]高旻燁。基於角色遊戲的幼兒交往禮儀實踐探索[J]。考試周刊,2016,(30)。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六

小班幼兒思維處於直覺行動階段,注意力易分散,對學習抽象的數學內容存在困難。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也是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們嘗試通過遊戲讓幼兒解決數學問題,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宗旨

制訂數學學習遊戲化的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它既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開展的終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數學教育的目標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目標明確地指出幼兒的數學學習應當遊戲化。活動的三維目標包括知識、情感和社會性發展、技能和能力,因此,我們結合三維活動目標嘗試確定了幼兒數學學習遊戲化的目標: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數學知識;產生對數學遊戲的興趣以及操作數學遊戲材料的興趣;聽懂教師的要求,學習按遊戲規則活動。例如,小班體育遊戲“螞蟻搬豆”中,傳統的目標是:積極參與遊戲,對遊戲的操作材料感興趣;學會雙手雙膝着地向前爬;學習按遊戲的規則活動。融合後的活動目標是:學會扮演螞蟻練習爬,並能將豆子按顏色分類;產生對遊戲的興趣以及對“豆子”的操作材料感興趣,聽懂教師的要求,學習按遊戲的規則活動。

二、以幼兒的遊戲經驗為基礎

要挖掘數學學習遊戲化的活動形式。小班幼兒數學學習內容包括按物體的屬性求同與分類,有初步的“集合”概念;感知“一一對應”的關係,並用“一一對應”的方法確定兩組物體的“多”與“少”以及“等量”的關係;比較兩個量的大小、長短等。如果將這些數學內容單一地進行教學,容易顯得很枯燥。遊戲所涉及的問題和內容淺顯、有趣,因此我們嘗試讓幼兒在體育遊戲、結構遊戲、角色遊戲等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幼兒在趣味與挑戰中學習數學。

1、在體育遊戲情境中學習。數學體育遊戲是幼兒每日不可缺少的遊戲,主要是發展幼兒的走、跑、跳、鑽等基本動作,我們可以將“對少量物體記數並説出總數”、“按物體的屬性求同與分類,有初步的‘集合’概念”等內容融入體育遊戲中,讓幼兒在發展動作的同時,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到遊戲中。例如:小班體育遊戲“螞蟻搬豆”中,幼兒扮演螞蟻練習爬,在遊戲的過程可以搬紅豆、綠豆、黃豆並讓其歸類投放,幼兒既練習了爬又學習了按顏色歸類。

2、在結構遊戲情境中學習。幼兒喜愛擺弄結構材料,它的色彩鮮豔豐富,能用拼搭、圍合的方法設計出多變的造型,讓幼兒百玩不厭。結構遊戲涉及數學內容,包括了空間、幾何形體、測量等,而這些方面又與分類、排序、數以及數量比較相聯繫,因此可以讓幼兒在結構遊戲中學習數學。例如:小班結構遊戲“給小動物蓋新房子”中,在拼接小動物時要對建構材料的顏色進行篩選,這樣幼兒就學習了“按物體的屬性求同與分類”的數學內容。

3、。在角色遊戲情境中學習。幼兒置身於角色扮演中,經常需要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如到“超市”購物時要學會數數,在貨幣交換時也要學習數數。角色遊戲的材料形狀各異,也可以讓幼兒與材料接觸,感知物體的形狀。 可見,遊戲活動與數學學習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是幼兒數學知識獲得的有效途徑。

三、以幼兒快樂學習為原則

要創設數學學習遊戲化的活動環境,環境的創設和遊戲規則的制訂,影響着數學學習遊戲化的效果。為了讓幼兒在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中積累數學經驗,在實踐中我們可從三方面入手:

1、讓遊戲的氛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環境能激發幼兒遊戲的興趣,主動參與遊戲程,積累數學經驗。例如:智力遊戲“給小動物餵食”中,我們設計在活動室用特大型的積塑拼搭出小羊、小鴨、小狗等動物的“家”,動物“家”的排列兩兩相鄰,遊戲環境佈局是利用現有的色彩鮮豔的建構材料加上獨特的構思設計而成,視覺效果好,能夠吸引幼兒,遊戲的空間開放,便於角色的語言交往,讓幼兒投入到角色的扮演中,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數學。

2、讓遊戲的規則變成幼兒學習數學的條件。遊戲的規則直接影響着幼兒的活動,也影響着幼兒的學習內容,教師應當根據需要制訂相應的規則,讓幼兒在遊戲中無形地學習數學。例如:智力遊戲“給小動物餵食”中,幼兒扮演動物媽媽,原來的遊戲只要根據動物特徵投放食物,小貓投放“魚”,小狗投放“肉骨頭”等;而調整後的遊戲規則是給動物寶寶餵食時,要看寶寶身上的點卡數量投放一樣數量的相應的食物,如小狗身上有兩個點,“媽媽”就要投放2根肉骨頭。

3、讓遊戲的道具變成幼兒學習數學的學具。遊戲材料的投放也可以促進幼兒學習數學,教師要讓遊戲的道具變成幼兒學習的學具。例如:體育遊戲“螞蟻搬豆”中,“豆子”原來只是體育活動中的“道具”,有了“豆子”作為道具,體育遊戲的趣味性就增強了。經過調整後的遊戲活動則讓“螞蟻”拾到紅、黃或綠豆子後爬過目的地,將豆子投放在相應顏色的籃子裏,這時的“豆子”既是道具又是學具。

可見,遊戲規則的制訂、材料的投放、環境的設計,都能讓遊戲在數學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綜上所述,遊戲是幼兒獲得數學經驗的重要途徑,在以遊戲為主線時,教師還要做到儘量不破壞遊戲的“原貌”,不在乎遊戲中數學學習內容的多少,而重視遊戲中數學學習“量”的積累,讓幼兒扮演角色投入遊戲,在遊戲的環境、材料、規則中融合數學內容,讓幼兒學習數學不再是對符號的記憶,而是看得見的“實體”,這樣幼兒學得開心,使教學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七

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從一個生物人到逐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行為規範與社會行為技能, 成長為一個社會人並逐漸步入社會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是幼兒身心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與體格發展、認知發展共同構成幼兒發展的三大方面。

遊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最能體現幼兒行為特徵的方式。發展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關於遊戲的理論,但幾乎各種理論流派都肯定遊戲對幼兒社會性行為的影響。音樂遊戲就是在音樂的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規則和要求進行的各種活動的遊戲。通過唱歌、聽歌、表演、演奏樂器等多種遊戲方式,即滿足幼兒幼兒好動的特點、表演的慾望,又對培養幼兒活潑快樂的情緒和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全面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對於2-3 歲的幼兒人們認為年齡還小,往往只關注於對他們生活的照顧和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的培養。2-3 歲幼兒的社會性教育要通過家庭、社區、托幼和早教機構的共同努力,創設一個適合的環境,組織多元的、適宜的、富有挑戰的音樂遊戲活動,從而促進他們的社會化。使幼兒從出生時的自然個體逐漸轉變為一個適合社會生活的社會個體,併為能夠順利入園奠定基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由自我意識、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交往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及個性品質六個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

一、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的存在、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由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它是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實現教育內化的關鍵,主要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控制三個方面的發展。

幼兒社會化的目標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音樂遊戲《這就是我》、《認識自己》從幼兒最熟悉的五官入手,通過對歌詞的創編,讓幼兒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它們的功能,知道有了這些身體部位的幫忙自己就能夠成為一名能幹的人,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音樂遊戲《我有一雙小小手》、《能幹的小手》通過對手指的認知,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從而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音樂遊戲《我的身體》在歌曲中學會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同時在律動音樂結尾處“木頭人”的遊戲,讓幼兒運用自己的身體做出不同的造型動作,並且控制自己在“解凍”之前不能動。音樂遊戲《碰一碰》在通過兩位幼兒身體之間的觸碰認知身體各個部位的同時,要求幼兒之間要控制好自己的力度,要輕輕地碰一碰、相碰的部位要與同伴商量決定。

二、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是人對社會客體及其之間的聯繫,如對人、人際關係、社會羣體、社會角色、社會規範和社會生活事件的認知,以及對這種認知與人的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和推斷。2—3 歲幼兒的社會認知主要是性別認知、規則認知、親社會行為。在0—3 歲階段對幼兒進行適宜的性別角色教育有助於幼兒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觀、有助於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於促進幼兒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順利完成。音樂遊戲《歡樂舞會》先發放給幼兒一些飾品,例如:蝴蝶結髮夾、小領帶、小裙子、小襯衣、帽子等,讓幼兒選擇適合自己性別的飾品進行打扮,等所有幼兒裝扮好後再進行音樂舞會。在音樂遊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進行的角色表演中,女生扮演洋娃娃、男生扮演小熊,並在音樂的前奏中讓幼兒結伴做男、女生不同的敬禮動作。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2—4 歲是幼兒秩序性發展的關鍵期,讓幼兒在音樂中和遊戲要求的指導下,很自覺地形成一種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行為,容易養成他們自覺遵守秩序、規則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有利於幼兒社會性規範性行為意識和完善人格的形成。音樂遊戲《小司機》和《快樂的小司機》都能培養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讓幼兒知道順着一個方向開車、看見紅燈要停下來、綠燈亮了才能繼續開車。音樂遊戲《開火車》在培養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的同時,幼兒能夠遵守乘車規則,排隊上下車、先下後上。在音樂遊戲《學好樣》中的兒歌形象地把幼兒的行為習慣、禮貌習慣擬人化地用小動物來代表,讓幼兒在遊戲的心態下自覺地遵守規則要求,逐步養成“走路要靜悄悄”、“坐着要挺起胸膛”、“唱出動聽美妙的歌聲”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像小螃蟹“橫衝直撞”、大青蝦“駝背彎腰”、小烏鴉“哇哇叫”。音樂遊戲《大家一起倒着走》在完成對龍蝦的生活習性、身體結構的認知後,對龍蝦的走路形態進行討論、模仿、表演,最後分組在音樂中用龍蝦倒着走路的方式進行比賽,比賽規則要求必須等前一個幼兒走到終點後,後面的幼兒才可以轉身出發。幼兒親社會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誌,它對幼兒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3 歲前的幼兒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悲傷、快樂、痛苦等情緒情感繼而有情緒反應或是其他安慰分享等行為。音樂遊戲《好娃娃》通過“情景遊戲”:給老人撓癢癢、講故事、扶着走路、天熱扇風、捶背揉腿等實際行動,讓幼兒在照顧和關心老人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快樂,並逐步形成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意識和行為。音樂遊戲《種花》通過扮演小園丁給小種子澆水、施肥,扮演小種子在園丁的照顧下發芽、長大、開花,從而激發“小種子”對“園丁”辛勤勞動的感謝。音樂遊戲《我幫爺爺推小車》利用創設“幫老爺爺推車”的情景,給幼兒一種生活模擬的經驗,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三、社會情感

社會情感是人們面向社會事物時產生的態度體驗和感受,是在一定的社會認知基礎上產生的,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學前兒童社會情感是他們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緒、依戀、愉快、同情和責任感等。

2-3 歲幼兒處於易感性極強的階段,是情緒、情感萌發重要時期,也是進行情感培養的大好時機。音樂遊戲《我們不怕大野狼》讓幼兒模仿動畫中人物的不同表情:高興、害怕、勞累、得意、失望,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人物的心理並伴隨相應的表情,最後在簡單歡快的歌曲中,讓幼兒產生對錶情的濃濃興趣。音樂遊戲《假如高興你就拍拍手》通過讓幼兒創編不同的動作表現自己高興、快樂的情緒。音樂遊戲《跳起來》讓幼兒在“高高興興跳起來”中,探索、嘗試不同方位、不同姿勢的跳躍動作。音樂遊戲《泰迪熊》先通過模仿泰迪熊不同的韻律動作,再讓幼兒自己創編出不同的、有趣的動作讓其他幼兒學習,使幼兒的情緒一直處於快樂、積極的狀態,從而讓幼兒願意與他人共同遊戲,體驗到與同伴交往的快樂。音樂遊戲《捕魚》讓幼兒嘗試用不同動作表現小魚遊,教師扮演的捕魚人在唱到“快快捉牢”的“捉”時去捕捉沒有蹲下的幼兒,讓幼兒體驗遊戲中的快樂。

在幼兒的眼中,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和人一樣的生命和情感,一塊石頭、一粒種子、一隻昆蟲、一棵小草都能成為他們遊戲的夥伴。音樂遊戲《我愛我的小動物》先通過對不同動物聲音的模仿學唱歌曲,再創編動物們不同的行走動作進行表演,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意識。《小蜻蜓》通過用身體動作表現蜻蜓捕蚊子的情景,培養幼兒保護益蟲的意識。音樂遊戲《大雨和小雨》先通過圖片認知不同的天氣,再讓幼兒通過聽、唱、做等形式感知和體驗音樂中音的強弱變化,感知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響及表現形式,最後使用串鈴和沙球兩種打擊樂器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從而激發孩子積極參與音樂遊戲的興趣;讓幼兒在遊戲中敢於表現,建立起自信心;讓幼兒有着探究的慾望,對自己的成功感到滿足;增進他們對美麗的自然環境等美好事物的欣賞與讚譽。

四、社會交往技能

幼兒的社會交往是指幼兒在與成人的接觸、交流或與同伴的遊戲、學習、生活過程中,運用語言或者非語言符號系統相互溝通、情感交流的活動;是其逐步學會表達自己的願望,瞭解別人的情緒和想法,調節自己的行為,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協調,並使這種關係得到延續和保持的活動。2-3 歲幼兒最經常的、主要的交往行為是發生在父母之間的親子交往和同伴之間的同伴交往。

音樂遊戲《小袋鼠》中通過讓幼兒模仿袋鼠寶寶跳來跳去,當歌曲唱到“嗚”的時候,袋鼠寶寶要趕快找到媽媽,幫助幼兒體驗袋鼠寶寶與媽媽在一起的快樂。音樂遊戲《我的好媽媽》通過給媽媽揉揉手、捶捶背,和媽媽抱抱增進親子間的情感。音樂遊戲《海底世界》家長扮演水草、幼兒扮演小魚:小魚在水草中間游來游去,時而用尾巴碰碰水草、時而用小臉蹭蹭水草;水草舒展開自己的身體讓小魚躲藏在自己的背後、扭動着自己的身體讓小魚快速的游過來、游過去,在音樂中展現出一幅幅親子畫面。

社會交往是幼兒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是幼兒社會化的基本途徑。音樂遊戲《兩隻小象》通過兩隻小象見面打招呼的遊戲,讓幼兒跟着音樂邊走邊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表現出與他人相互點頭、微笑、招手,做出親熱交談的樣子,在無聲的交流、合作過程中,幼兒體驗到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人交往的樂趣,學習向別人友好打招呼的方法。音樂遊戲《拉勾勾》在歌聲中鼓勵幼兒與同伴拉勾勾做好朋友。音樂遊戲《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裏》中創設“找朋友”的情景來幫助幼兒建立初步人際交往技能:要有“笑眯眯”的微笑,找好朋友要有“禮貌”的動作,可以嘗試用“握手”、“抱抱”、“手牽手”的方式和小朋友建立友好關係。音樂遊戲《你的眼睛裏》通過讓幼兒“看着好朋友眼睛裏的自己”的遊戲,體會小朋友之間相互玩樂、交流的樂趣。

五、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人獨立處理日常生活與承擔社會責任達到他的年齡和所處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的程度。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能促進幼兒健康的成長、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全面發展。對於2—3 歲幼兒而言,其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的內容主要表現為生活自理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幼兒在2 歲半左右乳牙出齊後,就可以逐步教幼兒學習刷牙,努力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音樂遊戲《刷牙歌》通過動作模仿“上刷刷、下刷刷、左刷刷、右刷刷”學習刷牙的方法;通過歌詞“早也刷、晚也刷”、“愛清潔的好娃娃”培養刷牙的習慣。音樂遊戲《洗手歌》中邊念兒歌邊讓幼兒運用正確的方法自己洗手,洗手後知道要用毛巾擦乾手。音樂遊戲《生活真有趣》、《美麗的早晨》結合歌曲、兒歌、韻律遊戲等形式讓幼兒知道起牀後要穿衣、刷牙、洗臉、梳頭,養成講衞生的良好習慣。音樂遊戲《自己去吧》中運用扮演小猴、小鴨、小鷹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很多本領,從而鼓勵幼兒“自己事情自己做”,將生活遊戲化、遊戲生活化,最大程度地喚起幼兒對活動內容和過程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參與性。

音樂遊戲《親親我的寶貝》在老師輕聲的歌唱中、温暖的懷抱中、輕柔的撫觸中讓幼兒進行親情依戀的轉移,讓幼兒逐漸適應新環境(托幼、早教機構),重新找到快樂。音樂遊戲《歡快六一》通過環境的創設、節日的遊戲增進幼兒對熱烈、喜慶、歡快的節日氛圍的感知和體驗,在歌聲中分享水果等食物,學説:“祝你節日快樂!我愛你!”,既讓幼兒感受到他人的愛,更能讓幼兒學會愛別人,從而願意融入生活中的“大集體”。

六、個性品質

個性品質又稱非智力因素,具體表現為人的興趣、情感、意志、創造精神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的心理因素。為使幼兒能夠更好適應今後的幼兒園學習和生活,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幼兒需要培養的個性品質包括自信、獨立、好奇心、毅力、合作等。

音樂遊戲《小雞找媽媽》通過媽媽躲藏起來後、讓幼兒找媽媽的遊戲,讓幼兒明白父母並沒有真的離開自己,過一會就會回來,逐步適應與父母分離,從而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音樂遊戲《小兔乖乖》通過狼、兔媽媽兩個角色的表演,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和機智勇敢的品質。音樂遊戲《大鼓與小鈴》先進行大鼓、小鈴兩種樂器的自由探索,讓幼兒感知兩種樂器的不同聲音特徵、掌握兩種樂器的正確演奏方法,最後在歌曲演唱時能明確自己的演奏任務,幫助幼兒樹立團結合作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共同遊戲的快樂。

我國的教育方針歷來以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力圖培養體、智、德、美、勞各領域都健康發展的兒童。因此我們要抓住2—3 歲幼兒從自然人轉向社會人的關鍵期的培養,促進其社會性的健康發展。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八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裏,要創設寬鬆、自由、豐富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發展。小班的幼兒年齡小、情緒波動大、易受環境的刺激和影響,而且在情感上有較大的依賴性。因此,創設自由、安全、寬鬆、舒適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開學初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娃娃家、美工區、建構區等遊戲區域,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玩娃娃家的遊戲,有時,手中的一個娃娃就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娃娃家遊戲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説有着較大的教育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穩定焦慮情緒。

開學初孩子們從不同的家庭來到了幼兒園,由於年齡小,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賴成人的照顧,當他們突然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羣體時,內心就會失去安全感,變得孤獨和恐慌,往往會哭鬧不止。這時老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讓他們適應新的環境,逐步建立對老師和幼兒園的親近感。因此在創設娃娃家環境上我們力圖再現家庭的生活場景,突出“家”的真實感、温馨感,讓孩子找到家的感覺。

在娃娃家,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穎、童趣的玩具,如會發聲響的娃娃、電動小汽車、廚房用具,牀、餐桌椅以及糖果等。孩子們看到這麼多玩具,立即被吸引了,暫時忘記了恐懼和焦慮。芝芝是我們小朋友中哭的最兇的一個,從她媽媽手裏接過來時,她又是踢,又是抓,無論你説什麼,她都不聽,閉着眼睛一個勁地叫,本來嗓子就是沙啞的,加上一叫,更加讓人聽了心疼。後來我就抱着她來到娃娃家,讓她觀賞娃娃家的玩具,當她看到那麼多的布娃娃時心動了,忍不住想去抱布娃娃。我鼓勵她選一個喜歡的布娃娃抱在手裏,並引導她和布娃娃説説話,一會兒她的情緒就穩定下來了,不再大哭大鬧的,只是偶爾抽泣一下。

二、提高自理能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家裏的大人都以他為中心,什麼都包辦了,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到幼兒園來後,要上廁所了,褲子不會拉;要吃飯了,調羹不會抓,有的甚至直接用手抓了飯往嘴巴里送,嘴邊上,台子上到處都是;有的索性就不吃,等着老師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遵循3~4歲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重視在遊戲活動中的滲透教育,讓孩子通過遊戲活動,不經意間習得生活技能,再現自己的生活經驗。

在孩子基本適應幼兒園生活後,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在娃娃家逐漸增加了一些喂娃娃吃飯,給娃娃夾夾子,哄娃娃睡覺、給娃娃穿衣服、扣鈕釦等活動,讓孩子在遊戲活動中學習這些生活技能。剛開始,老師沒指導怎樣給娃娃餵食,很多孩子就直接用手抓了許多食物塞到娃娃的嘴裏,地上、桌子上撒了一大片。我用娃娃的口吻對孩子説“我嘴巴里的飯太多了,放不下了”。他們馬上就知道要少舀點食物到嘴巴里。在不斷的遊戲中,他們掌握了握調羹的方法,知道飯要一點一點的喂到娃娃的嘴裏。自己吃飯的時候,他們把遊戲中獲得的經驗運用了過來,學會了使用調羹,學會了吃飯,撒飯粒的情況明顯好了許多。

三、激發探索慾望。

新《綱要》指出要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建構知識。小班幼兒正處在“我自己來”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要善於為娃娃家遊戲提供適合幼兒探索的條件,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和探究,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勇於嘗試,克服困難。

在喂娃娃時,我們準備了各種大小、質地不一樣的調羹,有小朋友平常用的,有用雪碧瓶自制的,還有舀調料的塑料調羹。食物也是不一樣的,有元宵,米粒、豆子、麪條等。孩子們剛進入區域時,隨便找了一個喜歡的調羹和實物就去喂娃娃了。這時,拿不同小勺的幼兒就發現了不同的情況,有的娃娃肚子裏裝滿了食物,吃得飽飽的,有的娃娃肚子裏只有幾粒米,而桌上、地上卻撒了一地……於是,在這個問題出現後,我及時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特別是那些喂得好的小朋友:“為什麼同樣是吃飯,有的娃娃吃飽了,有的卻沒有吃飽呢?”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很快發現了勺子的不同,以及娃娃嘴巴的大小不一樣,那些喂不到飯的娃娃不是因為嘴小用了大勺,就是因為勺子的質地不一樣,所以盛的食物也有多有少。於是通過接下來的多次嘗試、操作,他們漸漸地發現用吃飯的調羹是最合適的,雪碧瓶做的調羹太軟,食物容易撒,舀調料的調羹太小,只能裝幾粒米。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不僅學會了如何喂娃娃吃飯,而且在使用勺子的過程中體驗了遊戲探索的快樂,從而激發了他們下次活動的熱情。

又如米本來是我們放在娃娃家餵食用的,孩子們不滿足就這樣把米放在鍋裏燒,有的把米裝進了飲料瓶,不停的搖晃,聆聽米粒發出的聲音,有的用調羹在米里面舀來舀去,有的直接把杯子裏裝滿米從高處倒下來……看到孩子們這麼愛玩米,我們增添了幾個大盆、塑料管、漏斗等材料,孩子們玩的花樣更多了,發現的現象也更多了,他們通過嘗試發現倒米時用漏斗裝好了,米就不掉到外面來了;把大瓶子裏的米倒到小瓶子裏,大瓶子裏還剩下很多米等等。在一次探索瓶子裏的米什麼時候不響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祕密。那天貝貝在瓶子裏裝了些米搖晃起來,我就問他:“你知道瓶子裏的米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嗎?他一邊搖,一邊看着瓶子,他發現米在跳舞,我又引導他思考米什麼時候就不跳舞了,他就開始往瓶子裏裝米,裝一會搖一下,直到把瓶子裏全部裝滿了米,我們都以為瓶子裏不會有聲音了,可貝貝一搖瓶子,瓶子裏還是發出了聲音,我當時也迷糊了,怎麼會,打開瓶子一看,原來剛才滿滿的米一搖以後變淺了,又有空隙了,我們把米重新裝滿,再搖,還是和前一次一樣,反覆操作了幾次,才徹底聽不到聲音了。

在幼兒的手裏玩出了多種花樣,他們在一次次的遊戲中,充分感受着玩米帶來的樂趣,同時在遊戲中,又滿足了他們好奇的心理,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慾望,使娃娃家活動向着更深的層次發展。

四、培養良好品質。

同伴間的友好交往,合作,交流,分享,謙讓等良好的社會行為的培養和內化,將有利於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適應性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人。而如今的幼兒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無同伴與他玩耍,無弟妹要他照顧,父母以他為中心,家中東西也是任他選用。有些父母不太注重幼兒的情感、社會性教育,只注重智力開發,遷就幼兒的不正確行為,甚至向幼兒灌輸利己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若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只能使他們獨佔意識日益膨脹,再加上他們缺乏集體共處的經驗,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如:不願與同伴分享玩具,在遊戲中不守規則,不懂得謙讓等。這就更需要我們對幼兒進行社會性交往的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往態度,與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幼兒社會交往的發展。

1、讓孩子學會謙讓。

剛開始,孩子玩娃娃家遊戲時,常常會爭搶娃娃,誰也不肯讓,每個幼兒都一個勁的叫着“是我的,是我的”。我就以娃娃的口吻説:“我疼死了,你們要把我的手拉斷了。”一聽這話,孩子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立即鬆開了手,可他們又實在想玩這個娃娃,我就引導他們通過扮演角色,一個燒菜,一個抱娃娃。他們很樂意地就接受了這個建議,互相謙讓着對對方説“娃娃給你,我去燒菜。”這樣,爭搶的兩個孩子馬上投入到遊戲角色的扮演中,爸爸在廚房裏燒菜,媽媽抱娃娃。吃飯了,老師以遊戲的口吻説:“媽媽抱了半天娃娃,很累了,把娃娃給爸爸抱,休息一會兒吧。”在這樣的情景下,孩子很大方的把娃娃給其他幼兒了。經過幾次經驗的積累,他們再也不會為了一個娃娃或者工具搶來搶去,知道可以分工,輪流玩。

2、學會關愛。

娃娃家遊戲是一種角色遊戲,涉及各種角色的扮演和交往。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扮演爸爸、媽媽,模仿着大人的舉動:給娃娃穿衣服,餵食等。在這樣的角色扮演中,他們體會到了父母對他們的愛,內心自然地萌發了關愛他人的情感,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不經意地站着給他們講故事、彈琴,細心的孩子會端來椅子,説“王老師,你坐。”有的孩子哭了,他們會用手帕給他擦眼淚,叫他別哭,媽媽一會就來接等等。

這種關愛他人的情感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説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們通過對不同角色的扮演獲得的親身體會,有利於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品質和社會交往的人。

3、學會分享。

分享是幼兒將自己的物品與別人一同使用、體驗的行為。分享觀念,有利於幼兒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

剛開始玩娃娃家遊戲的時候,孩子們都是抱着自己帶來的娃娃遊戲,不願意給別的小朋友玩。在學習完歌曲“找朋友”後,我乘機引導他們思考:“娃娃也想找很多朋友做遊戲的,怎麼辦呢?”在我的啟發下,小朋友知道了把自己的娃娃給別的小朋友玩,娃娃就找到了新朋友,自己也找到了新朋友。他們不再抱着自己的娃娃不放,願意主動地把自己的娃娃給別的小朋友玩,尤其是看到哪個小朋友來園哭了,他們會很快的把自己的玩具送給他玩。玩餵食遊戲時,他們也不再把一大盆的食物搶在自己面前獨玩,能幾個人共用一份食物。

五、鞏固知識經驗。

在幼兒期,孩子獲得的經驗是整體的,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和角色的扮演,都能獲得有關的感性經驗,從而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

例如我們在玩娃娃家遊戲時,給幼兒準備了很多自制的雪碧瓶寶寶和寶寶們喜歡吃的各色事物。這些“穿着”不同顏色衣服的雪碧瓶寶寶和鮮豔的事物很快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於是,我們追隨孩子的興趣,請他們給這些寶寶餵食。剛開始,老師不提要求,讓幼兒自由地玩餵食遊戲。過一階段,老師引導幼兒説:“瓶寶寶喜歡吃和自己一樣的食物。”小朋友就有選擇地進行餵食。在快樂而輕鬆的餵食活動中,孩子們獲得了顏色匹配的數學知識。它不僅體現了分層教學的理念—針對不同能力、不同的幼兒作出不一樣的指導,同時在指導的過程中又使集體教學的目標、要求在遊戲中得以複習和提高,從而讓孩子獲得愉快情感的體驗,輕鬆獲得知識經驗。

又如在學習大小匹配時,我們又在娃娃家準備了大小不一的兩種瓶子,讓孩子通過給瓶寶寶戴帽子等活動,學習對應。

這種快樂的娃娃家遊戲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不僅是幼兒表現生活、表達情感的橋樑,更是他們獲得感性經驗的有效途徑。

總之,娃娃家遊戲是對小班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促進幼兒發展中的作用和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和比擬的。我們應充分利用娃娃家遊戲,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九

【摘要】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在幼兒教學中,遊戲的趣味性、引導性等顯而易見。諸多教育專家在研究幼兒教育時,必然會聚焦遊戲的教育價值。從遊戲影響因素出發,對幼兒教育中游戲的介入進行優化考量,認為創設遊戲情境、增進師幼互動、設計角色扮演等可提升遊戲的介入效率,提效幼兒教學。

【關鍵詞】遊戲;幼兒教學;遊戲情境;角色

幼兒教育中,遊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幼兒在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質長進均是通過遊戲加以實現的。美國教育家米斯里爾曾對密西西比州108家啟蒙教育機構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遊戲在幼兒教育中介入的比例達到92.1%。由此可見,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普遍性。故而,作為幼兒教師必須要在教育研究及實踐中關注遊戲教學,通過遊戲方式及內容的調整,以趣促學,進而幫助其在幼兒階段奠定素質基礎。

一、情境是學習興趣的點金石

幼兒融入遊戲,需要巧妙的引導。而在遊戲中,情境的巧妙創設有助於幫助幼兒更容易在情感上獲得薰陶與浸染。當然,情境創設要求教師要以一個藝術設計師的角色出現。教師要深入研究幼兒心理髮展實際,針對性進行遊戲情境的趣味性設計,引導幼兒在情境中理解遊戲、增進融洽度,從情感上形成共鳴。如幼兒“運鞋子”遊戲中,教師首先設計情境引幼兒入戲———“小寶貝們,大家喜歡小兔子麼?(幼兒異口同聲説喜歡)是啊,老師也喜歡小兔子。有一天小兔子自己挑選了一雙超漂亮的鞋,被小蜈蚣看到了。他於是哭鬧着非要媽媽買一雙鞋,不過鞋子買下後他卻因為腳多穿不上。所以小蜈蚣希望有人能幫他把這些鞋運回家。那麼大家願意幫忙小蜈蚣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小寶貝們情緒非常高漲,紛紛表示要幫助小蜈蚣運鞋子。於是老師順勢提示孩子們途中有橋洞,並向幼兒們尋求幫助。幼兒們有的提議貓着腰通過,有的則認為可以爬着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幼兒非常積極地參與到遊戲中,幼兒智力也在遊戲中獲得開發,其探索精神也得到培養。

二、互動是師幼溝通的主旋律

師幼溝通是保證幼兒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徑[2]。在遊戲中,教師雖然是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位置,但是不能因此而高高在上,對幼兒的行為妄加指責、橫加矯正。教師必須放下身段,走近幼兒生活,零距離接觸,傾心交談互動,為幼兒的遊戲無縫參與營造輕鬆氛圍。如此下來,師幼關係將更為優化。如幼兒“摘桃子”遊戲中,教師首先親身參與到活動中。遊戲開展前,教師利用卡片組合成幾顆桃樹,同時將彩筆畫剪的桃子掛在上面。老師引導幼兒自制果籃,並幫忙農民伯伯去摘桃。幼兒們饒有興趣地參與進去。教師在摘桃子的過程中,及時地對幼兒採摘情況進行了解。有的並不知道怎樣去摘,於是就學着老師的樣子一臂挎籃,一手去摘。此時,老師注意到一個幼兒在旁邊站着,並沒有參與進去。她輕輕地繞過孩子們,很自然走到這個幼兒跟前問道:“宇軒,怎麼不摘呢?來,告訴老師,需要幫助麼?”宇軒聽着老師親切的話語,嘟囔着説:“老師,我夠不到桃子……”老師於是把他抱了起來,讓宇軒自己去摘。當宇軒摘到兩個大大桃子走着放到自己籃裏時候,他非常激動地對老師説了句:“謝謝老師!”老師就此啟發幼兒———“我們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老師遇到了,你會幫助我麼?”幼兒馬上興奮地回答到:“我會,老師。”可以看到,在老師與幼兒巧妙的溝通下,摘桃子游戲進行的非常順利,而且通過幫忙與求幫忙在師幼之間產生極強的情感互動與品格薰陶。藉助遊戲的開展,幼兒將在以後遊戲中獲得更多來自小朋友們的幫助,對遊戲參與的期待在不斷提升。

三、角色是幼兒參與的感情點

在幼兒階段,無論“老鷹抓小雞”還是“丟手絹”,每一個遊戲都需由不同的角色構成。教師要在設計幼兒遊戲時,注重遊戲的啟蒙性,注意對幼兒的教育引導,以幫助幼兒在角色的參與中,在更多素質層面獲得鍛鍊發展。如在“龜兔賽跑”遊戲中,教師可幫助幼兒劃定不同角色,如大烏龜、青石、大樹、蝴蝶、白兔等,並要求不同的遊戲角色延伸不同的教育導向。大烏龜,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青石,樂於助人、理性處事的提醒者角色;蝴蝶,熱愛自然生活,喜歡嬉戲的路途偶遇者;白兔,擅長跑步但又缺乏持之以恆精神的自滿者與失敗者等。這些角色的分封,使得不同幼兒都有適合自己的角色。每個參與的幼兒都需要充分理解角色的情感與性格,才能真正參與進去。教師可對不同的角色提出扮演要求,如大烏龜,要體現出行動緩慢、目光堅毅;白兔,要體現出活潑靈動、驕傲自滿……在角色表演完後,教師還可讓角色互換進行體會故事的教育性。最典型的就是白兔與烏龜互換角色。最終教師對不同角色的扮演效果予以點評,並談談故事的教育意義。兒童在故事參與中,不僅體會到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徵與處事方式,更在表演中掌握了初步的表演技巧,進而形成積極的人格。

總之,在幼兒生活學習中,遊戲是幼兒成長的良伴。作為主體的教育形式,遊戲承擔了趣味性與啟蒙性等多重教育價值的發揮。教師要重視幼兒的興趣激發,更要注重遊戲的教育價值引導。通過創設情境、師幼互動、角色參與等,讓遊戲更具吸引力,讓幼兒教育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姚亞飛,孫學麗。幼兒園遊戲教學評價的三個基本問題:內容、標準和思路[J]。基礎教育研究,2012,(05)。

[2]顧春鳳。遊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J]。新課程學習,2014,(06)。

[3]徐漪。遊戲教學:快樂學習的介入藝術[J]。新課程,2012,(12)。

淺議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活動論文 篇十

摘要: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是指教師以遊戲為手段來組織、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讓幼兒在愉快的遊戲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不同主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遊戲手段、積極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為幼兒的發展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這對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幼兒園 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 遊戲與教學

正文:

《綱要》中指出:“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提出:“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目前,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集體教學活動仍是國內幼兒園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活動類型,集體教學活動遊戲的開展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活動的重要環節中設計的領域較為明顯、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性較強、容易忽視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等。因此,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實踐與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是指教師以遊戲為手段來組織、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讓幼兒在愉快的遊戲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根據不同主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遊戲手段、積極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為幼兒的發展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這對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游戲與教學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把傳授知識與遊戲緊密結合,互相滲透,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我們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設計活動,把目標、要求隱含在遊戲玩法中,讓幼兒愉快地學習。對我們來説,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追隨孩子,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如何真正讓孩子自主。

(二)利用遊戲因素,使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

1、以遊戲性的語言組織活動。

這是教育活動中經常運用的策略,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這種設計主要通過富有遊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例如:我們在組織語言活動《假如你有翅膀》時會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小鳥來到我們班,要和小朋友交個朋友,你們願意嗎?”“快來和小鳥打個招呼吧!”

2、以“假想”的遊戲方式組織活動。

在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有的是對角色的假想,例如我們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而小朋友們則是“動物寶寶”。有的是對情節進行假想,並以此來串聯活動的各個環節。例如在美術活動《畫樹葉》中,我們用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大樹因為有了樹葉而美麗,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樹葉都離開了樹媽媽,大樹不再那麼好看,而小樹葉多想念自己的媽媽呀!它們都想快快回到媽媽的身邊,請小朋友幫幫它們好嗎?”進而引出教學活動——《給樹媽媽穿衣服》。

3、以園本特色的遊戲方式組織活動。

“做做玩玩”是我們幼兒園的園本特色教學活動。活動中幼兒可以利用各種廢舊材料自己動手製作,再利用製作好的作品進行遊戲。這類活動可以在我們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關活動區,讓幼兒在入園後、離園前、專門的遊戲或自由活動時自主地選擇。

另外,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還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例如練習拍球、跳繩等。比賽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單調的活動具有了遊戲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三)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遊戲,使教學活動遊戲化。

遊戲既是活動的內容,又是活動的途徑,因此我們常常利用遊戲來組織教學活動。這時的遊戲更多的是指傳統遊戲分類中的教學遊戲,有的是專門為教學而設計的音樂、體育、語言、科學、數學等遊戲。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遊戲,遊戲在規定的教學時段裏可反覆進行。例如體育遊戲“鑽山洞”、音樂遊戲“點豆豆”、科學遊戲“吹泡泡”等;另一種是遊戲只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某個特定環節出現,例如在語言活動中,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是一種遊戲形式),也可以把某些遊戲例如“我來問你來答”用於教學的結束環節,以鞏固某些知識或技能,以提高遊戲化教學的程度。

(四)運用生成策略將創造性遊戲有機地融入集體教學中。

創造性遊戲是幼兒在一定的遊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主動地、創造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遊戲,主要包括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其中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藉助模仿和想象來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的生活;結構遊戲是利用積木、沙、石等材料建構各種物體,從而發展幼兒的設計創造才能;表演遊戲則是讓幼兒依據文學作品中的角色、情節和語言,進行創造性表演。

創造性遊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着特殊意義,它可以促進幼兒語言、思維、交往、探索等綜合能力的發展,而由集體教學活動生成遊戲,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從文學作品活動中生成遊戲,另一種是從社會領域活動中生成遊戲。幼兒常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文學作品中角色、情節的理解,從而生成新的遊戲。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

選擇難度適宜、符合幼兒興趣及幼兒發展需要的教育內容來融入遊戲,使幼兒獲得認識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有利於增強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同時可以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個幼兒都得到的發展,才能使他們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二)選擇適當的遊戲形式。

幼兒園集體活動遊戲化教學是一個既複雜又簡單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矛盾體。它對我們幼兒教師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如何根據不同領域的教育活動選擇適當的遊戲?”因為不同的教學活動有着不同的目標要求與內容,在選擇遊戲的時候,先要看是什麼樣的教學內容,然後再採取與之相對應的遊戲活動來完成。只有這樣才能使遊戲與教學有機融合,相互滲透,真正發揮遊戲的教育功能,體現遊戲的價值。

(三)控制遊戲時間的長短。

根據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理論》來看: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鐘;中班的3-8分鐘;大班的5-10分鐘。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有效的利用最佳時間,讓幼兒掌握關鍵內容,這才是我們集體活動遊戲化教學的最終目標。

(四)提高教師的遊戲化教學技能。

遊戲化的教學模式需要實現教與學的遊戲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也影響着教的性質,制約着教學遊戲化的進程。幼兒教師首先應當具備遊戲化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學活動與遊戲活動不是分離的狀態,應當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遊戲化意味着遊戲不只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手段,還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遊戲不只為集體教學活動服務,它也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為了充分落實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遊戲化,應努力為幼兒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儘量呈現給幼兒綜合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幼兒各項能力的培養與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與活動的主動性,提升集體教學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丁海東,《學前遊戲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3]丁海東,《遊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教育導刊,2007

[4]範元濤,《幼兒園教學遊戲化研究》,西南大學出版社,2011

[5]張豔麗,《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必要性》,《素質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