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望》杜甫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春望》杜甫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春望》閲讀答案 篇一

古代詩人銷愁的方法主要是飲酒,酒能麻醉神經,使人在一定時間裏失去思維的能力,故能暫時擺脱愁苦。李白就是長於此道的代表人物。李白生活富裕,他有足夠的錢去買酒;即便有時手頭緊些,也還有值錢的傢什去變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他有用酒銷愁的資本。杜甫就不同了,他沒這個資本,後半生飢寒交迫:“飢借家家米,愁徵處處杯。”喝人家的酒來銷愁,當然不會那樣便利;何況,他還諸病纏身,肺病、糖尿病都不允許他喝個爛醉,“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他為不能暢飲而發牢騷。他無錢而有病,愁苦又太多,怎麼辦?他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睡大覺,睡着了,就愁不了了,也能求得暫時的解脱。

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間,思鄉憶弟之情頗苦,作《恨別》詩云:

洛城一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漸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第六句寫思念諸弟的情狀,“看雲”這個細節行為,頗富感情藴涵,因為雲蹤飄移不定,正與諸弟漂泊生涯相合,故“看雲”一節是對“憶弟”之心的形象提示。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倒是“白日眠”這個行為須費些解釋,因為從一般意義上説,大白天睡覺,似與思念之情相背,既然如此苦思苦想,怎麼還睡覺呢?清代人紀昀就曾對此提出質疑,他説:“六句是名句。然終覺‘看雲’不貫‘眠’字。”(見《瀛奎律髓匯評》)是説“看雲”與“眠”,在情思上不相連貫。按紀昀的説法, “看雲”在於“憶弟”,“憶弟”則不能有“眠”,一旦“眠”了,則憶念之情便顯得不深了。這從一般的邏輯上是説得通的。但是,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作設身處地的思考,我們便會感到這個“白日眠”恰恰是極度愁思的必然結果和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杜甫思念諸弟,想見而不可得,愁極無奈,只好以入睡求得解愁。倘若他有見到諸弟的希望,是不會入眠的。所以,這個“白日眠”不但不會淡化思念之情,反而能夠深化它,使人看出老杜為愁思所煎熬,心裏難以承受的苦況。 杜甫以睡眠來解脱愁苦,這種方式是一貫的。早年,他被叛軍拘押在淪陷的長安時,十分思念遠在羌村的妻兒們,在《憶幼子》詩中寫道:

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

別離驚節換,聰慧與誰論?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

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

驥子,是杜甫的小兒子,此時只有三四歲,天賦聰明,在咿呀學語時,就開始學誦父親寫的詩了,杜甫非常喜歡他,在同一時期寫的《遣興》詩中誇道:“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在兵荒馬亂的歲月,如此幼小的孩子跟隨母親住在異鄉山村,杜甫如何不懸心掛念?如何不憂心如焚?但是他被拘留於叛軍控制下的長安城,想逃出去是很困難的。正是由於憂心難奈,不堪其苦,也就只好“憶渠愁只睡”了。顯然,這裏的“只睡”(只好睡覺),是“愁”的結果,是銷愁的辦法,與“憶弟看雲白日眠”是同一種路數。

除了思兒憶弟愁極而睡,有時杜甫因對複雜的世事人情感到無奈,也常以一睡了之。他在嚴武幕府擔任參謀期間,與青年同僚發生意見分歧,受到猜忌和嘲弄,感到十分委屈。因為他來幕府工作,並非本心之願:“白頭趨幕府,深覺負平生。"(《正月三日歸溪上》)實在是由於嚴武的盛情邀請,作為好友,他駁不開面子,只好前來赴任:“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他只是想幫助嚴武做些軍務,並不想由此飛黃騰達,竟不料遭到一班人的不滿。為了表明心跡,曾作《莫相疑行》言道:“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不爭相惡”,是説自己本來無心與兒郎之輩比試才能的高下。可是,這樣的表白心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對方能否相信呢?在複雜的世情面前,他感到煩躁,無能為力,還是使用老辦法————睡覺。他向嚴武告了假,回草堂暫住,在《村雨》詩中寫道:

雨聲傳兩夜,寒事颯高秋。

攬帶看朱紱,開箱睹黑裘。

世情只益睡,盜賊敢忘憂?

鬆菊新沾洗,茅齋慰遠遊。

“世情只益睡”,就是説,想到複雜的世事人情只有付之以一睡,睡着了,心也就不煩了。但是,畢竟睡眠的時間是有限的,醒來之後還是心煩。沒過多久,他就辭去了幕府官職。但是,草堂能給他帶來徹底的心靈寧靜嗎?韓成武

《春望》閲讀答案 篇二

《春望》是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名作,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感慨與憂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古詩的閲讀答案解析,希望大家能夠加深理解。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選擇題

①對《春望》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為: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意為:感歎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意為: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意為: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② 對“國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兩句詩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令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令人滿目悽然,詩人的感情由隱到顯,由弱到強,步步推進。

B、這兩句詩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殘垣斷壁同富有生機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為“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後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後敍荒蕪之狀,前後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

D、這兩句詩以寫景為主。句中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寫的景物。

③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的開篇即寫春望所見,突出寫山河破碎、滿城荒蕪,寫長安淪陷後的殘敗景象。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觸景生情:因感時恨別,見到了本為娛人之物的花鳥反而流淚驚心;一種是移情於物: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種解釋都符合詩意。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自安史叛亂以來,戰火不斷,企盼親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是説一萬兩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中,“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之傷痛之外,詩人又歎息衰老,更增了一層悲哀。

④閲讀杜甫《春望》這首詩,找出分析不當的一項( )

A首聯寫望中所見,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B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採用擬人寫法,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歎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C“家書抵萬金”寫出戰亂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麼難得,多麼值錢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的藝術形象。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2、頷聯寄 於 ,表達 之感,運用了 的修辭。

3、用襯托手法寫由於國破家亡,使人極度悲傷變得更加蒼老的詩句是 。

4、本文以 為線索,表達了詩人 之情。

5、表達思念親人的句是 。

6、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 ,實際上是寫 ;一個“深”字,表現了 。

7、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8、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9、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10、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説説詩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

1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12、最後兩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春望》答案:

1.①C ②D ③C ④ C

2、情;物;悲切;對偶、擬人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望;憂國傷時,思親悲己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6、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 因戰亂而荒蕪的景象

7、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8、安史之亂

9、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於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10、運用了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11、抒發了詩人對家破國殘的感傷之情

12、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春望》閲讀答案 篇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77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閲讀欣賞課堂教學實錄

沂水縣第二實驗國小 黃玲

您正在瀏覽第一範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的關鍵字!

本站(第一範文)網址是

一、聯繫已知,談話導入

師:老師知道,大家都喜歡誦讀古詩,誰願意展示自己,選一首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生:背《長恨歌》。

師:你背得真好,請坐。

生:背《江畔獨步尋花》

師:真美呀!

生:……

師:大家積累的古詩真不少,老師這裏也有兩首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想讀嗎?

生:想讀

師:請看屏幕。

師:這兩首詩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

二、感知詩意,質疑探究

師:請大家大聲地讀讀這兩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生讀這兩首詩。)

師:誰願意讀給大家聽,可以選擇一首來讀。

生:我想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生:我讀《春望》。

生:我讀《春望》。

生:我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師:剛才她讀時有一個字,就是“卷”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juǎn”。

師:對,這是個多音字。在這兒要讀“漫卷(juǎn)詩書喜欲狂”。

師:短短的時間我們就把詩讀得這麼流利,真棒!詩的意思有沒有信心弄懂呢?

生:有。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兩首詩,並藉助下面的註釋想想這兩首詩大體的意思,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探討,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用“?”標出來,等會兒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開始吧!

(生讀詩討論。)

師:大家學得很投入,討論得也很熱烈,誰願意説説詩的大體意思,想説哪首都行,能説多少就説多少。

生:我知道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的是杜甫聽到官軍收復失地時心情很高興。

師:你能讀出作者的心情,真會讀書。

生:我知道《春望》寫的是作者看到國家破碎,心情非常悲傷。

生:我知道《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的是高興的心情,《春望》表達的是悲傷的心情,。

師:你能把這兩首詩進行比較閲讀,真會讀書。

……

師: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生:我不知道“渾欲不勝簪”的意思。

師:誰來幫幫他?

生:我知道,就是頭髮很少,連簪子都別不住了。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從詩句下面的註釋知道的。

師:你讀書真認真。

……

師:我們通過互相幫助又解決了這麼多問題,你們真會學習呀!

三、對比學習、體會詩情

師:請大家快速默讀這兩首詩,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生:這兩首詩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是杜甫。

生:這兩首詩都與戰爭有關係。

生:這兩首詩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達的是高興的心情,一首表達的是悲傷的心情。

生:這兩首詩不同的地方,《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個字,《春望》每一句是五個字。

師:你們真聰明。剛才大家説到這兩首詩都與一場戰爭有關係,知道是哪場戰爭嗎?

生:我知道是安史之亂。

師:你的知識真豐富。那可是是改寫唐朝命運的一場戰亂,老師這有一段錄象,請看。

師:看了這段資料,你想説什麼?

生:戰爭太殘酷了。

生:戰爭太可怕了。

……

師:在這樣一場堪稱浩劫的戰爭中,人民生活會怎樣?

生:人民生活會很貧困。

生:有很多人會死在戰場上。

生:人民會背井離鄉去逃難。

……

師:詩人又過着怎樣的生活?

生:詩人的生活會很貧困。

生:詩人會很傷心。

生:詩人可能會和人民一樣出去逃難。

……

師:是呀,在連續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中,詩人飽經流離和凌辱之苦,所以當他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勝利消息時,他的心情會怎樣?

生:詩人會很高興。

生:詩人會很愉快。

生:詩人會很興奮。

……

師:大家的發言圍繞一個字,“喜”。(板書:喜)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並想一下哪些詩句表達了詩人的喜悦?

(生讀詩思考。)

師:誰願意説?

生:我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聽到收薊北的消息時,眼淚把衣裳都沾濕了。

師:你能再讀讀這一句嗎?

生: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師:你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悦。

生:我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聽在大聲唱歌,開懷暢飲。

師:是呀,大聲唱歌,開懷暢飲,慶祝勝利,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

生:那是一幅喜慶、熱鬧的場景,不光是詩人,人們都在慶祝勝利。

師:此時此刻只有一個心思忙着什麼?

生:想要趕快回到家鄉去。

師:對,“青春作伴好還鄉()“。誰願意讀這句?

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師:我們一起讀,好嗎?

(生齊讀這一句。)

生:我從“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家裏人臉上的憂愁都沒有了。

師:你能想象當家人聽到失地被收復的消息時的情景嗎?

生:家裏人臉上的憂愁一掃而光,非常高興,激動的東西都來不及慢慢收拾,胡亂的收拾書籍還有其他東西。

師: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師:誰還願意讀這一句?

生: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生:我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知道了詩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點回家去。

師:真是歸心似箭,身在巴峽,心已回到了家鄉洛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誰願意讀這一句?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師:我們一起體會了詩人的喜悦之情,讓我們再來讀全詩,再次感受詩人的喜悦,好嗎?

(指名讀,齊讀。)

師:我也感受到了你們的喜悦。是呀,戰亂初定,家人團聚,國家即將迎來和平,詩人狂喜流淚,當戰火連綿時,詩人的心情又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讀《春望》。這首詩寫於《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前,當時,安祿山的叛軍攻陷了洛陽,杜甫聽説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他身陷賊中半年之久。春天來了,看着昔日繁華,如今滿目淒涼的京城,他不由觸景傷懷,寫下了《春望》。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首詩,想一想,在這暮春時節,詩人望到了什麼?

(生讀詩思考。)

師:誰願意説?

生:詩人望到了城春草木深。

生:詩人看到了城裏的草木很茂盛。

師:為什麼草木深?人呢?

生:人們都上戰場打仗了。

生:很多人都在戰爭中死去了。

……

師:這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生:非常荒涼。

生:荒無人煙。

生:滿目荒涼。

師:山河依舊,國已破碎,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如今滿城草木叢生,人煙荒蕪,看到這些,詩人心情如何?

生:詩人心情悲痛。

生:詩人心情難過。

生:詩人心裏很傷心。

……

師:剛才大家的發言圍繞一個字“悲”。(板書:悲)

師: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的心情?

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師:為什麼會這樣?

生:春天來了,花兒都開了,鳥兒在快樂地歌唱,可是詩人看到、聽到這些,反而感到更加傷心。

生:春天來了,百花盛開,鳥語花香,可是詩人想到國家破碎,自己妻離子散,傷心的眼淚都滴落到花上。

師:是呀,動盪的時局讓人憂慮,所以詩人見花開而落淚,又想到妻離子散,所以聽鳥語而心痛,此刻,詩人心情怎一個悲字了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師:誰願意讀這一句?

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師:詩人還望到什麼?

生:詩人還盼望家書。

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為什麼抵萬金?

生:戰爭已經打了三個月了,詩人和家人分離,盼望着家人的書信,在詩人的眼中,一封家書比萬兩黃金還貴重。

生:戰爭已經打了三個月了,書信都沒有辦法傳遞了,詩人收不到家人的書信,心裏很着急,所以覺得家書比萬兩黃金還貴重。

師:戰爭阻斷了家信的傳遞,一封普通的家書讓身陷囹圄的詩人望眼欲穿,而音訊全無。於是,這國傷家恨讓40歲的詩人“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師:誰來讀這一句?

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師:詩人什麼樣了?

生:不但頭髮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連簪子都別不住了。師:誰還願意來讀這句?

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師:國家已處在危難之中,人民飽受流離之苦,身處亂世的詩人不禁心痛流淚,讓我們再來讀全詩。

(教師引讀、指名讀、齊讀)

四、深化體驗,昇華情感。

師:此刻,兩相對比,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喜”與“悲”,讓我們再借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讀哪首就讀哪首。

(出示屏幕,指名讀。)

師:讀得真好,你們的心與詩人相通了,已經與詩人同歡喜,共悲傷,請你們想一想,詩人的“喜”與“悲”,僅僅是因為自己的離別和團聚嗎?

生:因為國家破碎而悲,因為失地收復而喜。

生:因為京城被叛軍佔領而悲,因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

師:杜甫僅僅是一位滿腹經倫的詩人嗎?

生:他還是一位愛國的大詩人。

生:他還是一位熱愛人民的大詩人。

師:是呀,杜甫不僅是一位滿腹經倫的詩人,更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聖。他的血脈感情總是隨着國家的命運跳動,他的詩中有很多都滲透着強烈執着的愛國之情。請大家課後多讀讀杜甫的詩篇,進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嗎?

您正在瀏覽第一範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的關鍵字!

本站(第一範文)網址是

《春望》閲讀答案 篇四

重慶市豐都縣平都中學校 胡川

目標核心指向:抓意象和修飾語,體會表達內容及效果(能力強的學會仿擬)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背景知識。

1.這是一首(律詩、絕句 )詩?題目的意思是                                 。

2.回憶作者有關常識

二、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

三、理解與欣賞指導

1.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分別用了哪些詞語修飾?你從中讀到了什麼?

國家:破—風雨飄搖

山河:在—江山易主

都城:春—春意盎然

草木:深—一片荒蕪

花:濺淚—悲痛欲絕

鳥:驚心—驚心動魄

烽火:三月—戰爭曠日持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家書:萬金—骨肉離散

頭:白,搔,短,不勝簪——憂思之深之廣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憂國憂民,思家念親。

3.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是:

抓意象和修飾語,體會表達內容及效果。

四、相關練習。

1.頷聯和頸聯的修辭是?

2.頷聯的大意是?

3.默寫這首詩。

4.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相關板書:

六、拓展欣賞與仿擬

朝天子·詠廣告

電視、報紙,版面小影響大。商品廣告多如麻,全靠你抬身價。你看了你愁,我瞧了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紅了這家,吹綠了那家,直吹的人仰馬翻罷!

《春望》閲讀答案 篇五

——語文閲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佔據着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閲讀能力,第一範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春雪閲讀答案

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解析】 新年:指 農曆正月七年級。 故:故意。

詩人久盼春天的煩惱,頓時被穿樹飛花的春雪化成一片欣喜。全詩構思精巧,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別開生面。

譯文: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直到二月裏,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⑴第二句中的“驚”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⑵三、四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簡要賞析。

春雪閲讀答案由查字典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⑴表達了詩人終於見到春色的驚訝、欣喜之情。(意思對即可)

⑵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白雪以人的靈性,把初春的景象寫得富有情趣。(意思對即可)

春望閲讀答案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_____ ,實際上是寫_____

4.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通讀全詩,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閲讀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鳥

2.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歎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畫面描寫、揭示含義,意同即可)

3.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寫出“荒涼蕭條、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記分)

4.抒發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感。

會考語文散文的閲讀方法解析

1.找“要素”。閲讀敍事性散文,必須掌握記敍的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變性質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説,對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對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準。

2.理順序。敍事散文以敍述和描寫為基本表達方式,閲讀時,應注意研究記敍的順序(順敍、插敍、倒敍),研究文章怎樣過渡和照應,如何開頭和結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線索。線索是情節發展的脈絡,線索的作用在於聯繫事件和場面,貫串情節。一篇文章以什麼為線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總之,凡能貫串繁多材料,體現材料間內在聯繫,有利於中心、事件、活動的,都可以作為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線索,有利於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以及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讀起來整體感更強。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都包含在字裏行間。抒情散文常常抒寫作者的感情歷程,表達心靈之聲,因此,閲讀時,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脈搏。即使是敍事散文,由於文中所寫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觸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慼相關、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敍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獨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總是在敍事、詠物的基礎上進行,常説的見物思情就是這個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昇華。它傳達着作者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閲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過關鍵詞句(段)去體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隱含在以下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結束語;

③神話、傳説、典故的類比;④象徵;⑤“物”的形象。

《春望》閲讀答案 篇六

【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

1.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40分鐘×2)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瞭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檢查課前積累。

1.導入  語。

2.學生活動: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蹟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配樂朗誦,總體感受並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1.範讀: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提示:可查閲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歎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着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2) 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②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1) 跟讀。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着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為什麼?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裏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 :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過程 :

一、複習舊知,導入  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入  語: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2.集體有感情地背誦四首古詩。

二、品味詩歌名句,體會深沉情思。

1.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藴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並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3.小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請同學點評。

4.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加以引導。

內容摘要: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歎。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方法指導: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繫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5.集體朗讀一遍。

三、能力遷移: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並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裏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説出推薦理由。

3.學生互評,教師小結,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

四、拓展提高:

1.迴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裏,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春望》閲讀答案 篇七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過程與方法:體會其中藴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法學法

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澱,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導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説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瞭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瞭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後,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並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裏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瞭解學習完字詞後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瞭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註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為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繫, 首聯:一幅國破後的衰敗淒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

兩個物象説到“花濺淚”“鳥驚心”那麼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繫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裏主要的提問有:

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花為何而濺淚,鳥又是為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後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後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繫。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髮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接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繫。

主要的提問設計:

為什麼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麼?

為什麼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繫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後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才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説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説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於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4、課堂總結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5、課後練習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並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並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繫,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

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淒涼的圖畫 ↑↓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為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 為什麼“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

《春望》閲讀答案 篇八

《 春 望 》教 案

廣東省平遠縣田家炳中學   林  帆

教學要點:①朗讀  ②賞析  ③探究   ④拓展

教學難點:①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②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情感

教學方法:活動性閲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作者簡介;

2、回憶以前學過的杜甫的詩歌;

3、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賞析活動(讀懂詩意、品味詩情)

1、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2、學生質疑,領悟全詩內容(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動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説説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如何理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註解是: “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 “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於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四、朗讀活動(讀出詩韻)

1、給學生2分鐘左右,自由朗讀;

2、老師範讀;

3、學生試讀;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聯交錯齊讀全詩;

5、集體朗讀。

五、拓展活動

比較閲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2)《春望》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師小結

七、作業

1、以“家書抵萬金”為話題説幾句話,你想説些什麼?

2、根據老師教的賞析詩歌方法,自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寫景抒情詩進行賞析。

《春望》閲讀答案 篇九

在《春望》這首詩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小編在這裏整理了《春望》閲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閲讀題目與參考答案:

1.解釋下列詞語。

烽火:這裏指戰爭。

家書:家信。

連三月:連續多個月。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搔:抓,撓。

短:少。

2.對該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D ]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含蓄藴藉,耐人尋味。

B.這首詩的首聯表面描寫都城破敗、人煙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涼景象,實際深藏詩人的無限感慨。

C.這首詩的頷聯借對花鳥的感覺,將詩人抑制不住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D.這首詩的頸聯、尾聯極力渲染詩人在戰火連綿時期收到家書時的無比喜悦之情。

3.本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___望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山河___到___草木花鳥___。

4.本首詩抒發了詩人_______憂中思家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

答: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

《春望》閲讀答案 篇十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頭兩句詩即直寫眼前景物: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山河依舊,卻已江山易主,亂草遍地,林木蒼蒼,滿目荒蕪。三、四句是觸景生情:眼望春花卻流出離別之淚,久別的苦情使人聽到鳥兒叫也心驚。五、六句則以家書久絕的誇張描寫,表現了離亂中的思親之情,寫出了“家書抵萬金”這一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後兩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狀,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白髮,幾不勝簪。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感悟詩情,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3.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憂國憂民與愛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體會其藴含的思想。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二、導入

公元756年7月,愛國詩人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好,去投奔肅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亂的叛軍俘虜,帶到已經失守的長安,他親眼目睹了淪陷後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於第二年的三月寫下了《春望》。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春望》這首古詩。

二、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結合預習,初步學習古詩。

1、範讀,學生注意字音。

2、自讀,準確流利。

注意讀準下列字音:抵 搔 渾 簪

3、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四、小組合作,疏通詩歌大意

結合預習、書下注釋、相關資料等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詩歌大意。

(詩歌大意: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裏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着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裏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裏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五、再讀詩歌,讀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詩的意境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二、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藴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麼?為什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歎。 )

2、引導學生説説每句都描寫了什麼?這些形象各有什麼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悽然。)

3、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着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於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前四句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抒發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歎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6、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裏?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誦。

四、總結

《春望》集國優、家愁、人衰之情於一體,讀後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着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板書設計: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憂國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思親

渾欲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