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甫春望原文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W

杜甫春望原文及賞析(多篇)

《春望》原文賞析 篇一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註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裏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經受,承受。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鑑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斷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裏已不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裏,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悦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悦。“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兒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書該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書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歎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杜甫春望教案 篇二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嶽》,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這節課我們學習他後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

《春望》杜甫的閲讀答案 篇三

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描繪出長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蕪,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景象。體現出詩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

《春望》原文賞析 篇四

【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註1】感傷時事,看到花開時淚水 濺到花上;怨恨離別,聽到鳥叫也使我 心驚不安。感時花濺淚:這兩句有人認 為是擬人寫法,即花兒傷時,灑下眼淚; 鳥兒恨別,心驚鳴飛。

【譯註2】

寫安史之亂時感時傷別的思想感情。意謂因感傷時事,面對盛開的花朵也流涕興悲;回憶離亂中與家人隔絕時的情景,聽到鳥聲和鳴,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以麗景襯哀情,其哀倍增。含蓄深沉,真摯動人。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因感傷時 事或生離死別而悲傷。

[例]“感時花濺 淚,恨別鳥驚心。”當一個星期後,我離 開西安時,我的心頭仍然十分依戀七賢 莊一號的燈光。(徐子芳《七賢莊一號 的燈光》)

二、用以形容移情現象,即人 在傷心悲哀的時候,會移情於物,覺得 周圍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與人同 悲。

[例1]人在悲哀的時候,傷人墮淚, 感到心灰意冷,悲觀絕望,看世界的一 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 鳥驚心”。(李鏡流、李樹珍《生活中的 心理學》)

[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 萬物之靈的人,才會拿自己的感情,賦 予在無情的萬物身上! 什麼“感時花濺 淚,恨別鳥驚心”這種句子,古今中外, 不知有千千萬萬。(冰心《病榻囈語》)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①國破:指長安淪陷。古人稱京都為國。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舊存在。

②此句意謂春天的城市,草木長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煙稀少,故雜草叢生。

③此句意謂詩人感傷時局危殆而濺淚,覺得花上的露水也是為時局濺淚。時:時局。

④此句意謂詩人愁恨與家人隔絕,覺得鳥兒也為恨別而心驚。

⑤烽火:指戰爭,古代邊防軍發現敵人進犯即燃起煙火向京城報警,稱烽火。三月,指時間很久。

⑥家書:親人的消息。其時杜甫家屬在鄜州,不通音信。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其難得可貴。⑦二句意謂白髮越搔越少,簡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渾欲:簡直要。勝(sheng):經受。簪(zan):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

【鑑賞導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抒發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心情。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長安,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中即景生情,抒寫了憂時傷亂的感慨。

【鑑賞】

我們仔細地咀嚼起首兩句,它表達出詩人對祖國山河草木的熱愛。長安淪陷了,滿眼山河依舊,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可因為戰亂,荒城草木叢生,一片淒涼。一個“深”字點明瞭草木的茂密,也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個“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説出對祖國的信念與自己的凜然正氣。

三、四句承接着“國破”“城春”而來。長安淪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結成了深愁的種子。感念時世無常,悲恨離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五、六句詩人將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層,既描寫了國事,又寫到了家愁。春來三個月,一直烽火相連;一封家信,真抵得萬兩黃金!這樣的國難家愁,攪得人心都要碎了。

詩的最後,寫出了自己因焦慮憂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 一頭的白髮越抓越少,簡直連發簪都戴不上去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風中,詩人登高望遠,只覺得兩鬢的絲髮垂垂的,蕭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詩人喃喃自語:“長安淪陷了……”

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最具有特徵性,為杜甫所自道且為歷來所公認的風格是 “沉鬱頓挫”,這首詩就體現了這一風格。

【鑑賞要點】

[1]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3]風格沉鬱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