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濟學十大原理【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7W

經濟學十大原理【新版多篇】

經濟學十大原理 篇一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生產率(productivity)指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的數量。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

1.貨幣量增加,刺激社會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

2.一段時間後,需求增加引起企業提高物價,同時鼓勵企業僱傭更多工人,生產更多的產品與服務。

3.僱傭更多工人意味着更少失業

經濟學十大原理 篇二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物品與服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指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她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全部經濟學中最著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並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可能原因:外部性與市場實力。

外部性(externality)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的影響。外部性的經典例子是污染,例如,當一種產品的生產污染了空氣並引起住在工廠附近人們的健康問題時,市場本身並不能將這種成本考慮在內。

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指某個經濟活動者或小羣體對市場價格的顯著影響力。例如市場壟斷。

經濟學十大原理 篇三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喜愛的東西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就要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做出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人們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一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是指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的人。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

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是指對現有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marginal benefit)與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來做出決策。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incentive)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