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8W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精品多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 篇一

一、四字詞集錦

山清水秀 鳥語花香 青松迎客 寒梅報春 有聲有色 有情有意 互訴心聲 德高望重 歲月悠悠 波光明滅 泡沫聚散 依然如舊 嘰嘰喳喳 津津樂道 別有深意 四面八方 飄然而起 由遠而近奇妙無比 飄飄灑灑 輕捷柔軟 難以辨認 左衝右撞 熙熙攘攘 意味深長 對視良久 大街小巷 花色斑斕 駐足痴望 龐然大物 全神貫注 行色匆匆 悠悠忽忽 斷壁懸崖 拔地而起 搖搖晃晃 望而生畏 一峯獨秀 千峯萬仞 綿亙蜿蜒 浩氣長舒 隨心所欲

不拘一格 直插雲天 橫欄綠水 旁逸斜出 相對相依 亭亭玉立 窈窕淑女 並肩而行 攔腰截斷 水花四濺 怦怦直跳 跳來跳去 難以言狀 年過花甲 蹦來蹦去 嘻嘻哈哈 親親熱熱 返璞歸真 脱口而出 日益強盛 高山深澗 懸崖峭壁 狂風怒號 黃沙滿天 攀山越嶺 惹人譏笑 食不下咽 寢不安席 終天之恨 淚流不止 頻來入夢 古今中外 思潮起伏 可見一斑 心潮騰湧 悵望灰天 魂牽夢縈 碧空如洗 波濤起伏 水落石出 安居樂業 巍峨峻拔

碧波環抱 蒼蒼茫茫 七溝八樑 百折不回 立地頂天 牙牙學語 縈繞耳畔 蹣跚學步 歡歌勁舞 千災百難 大江南北 蜜罐温牀 戰歌飛旋 長風破浪 比翼聯翩 競相開放 寒風呼嘯 洶湧澎湃 乾乾淨淨 閃閃發亮 心驚肉跳 自言自語 一動不動 臉色蒼白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魁梧黧黑 縫縫補補 流連忘返 身無分文 溜之大吉 羞愧不已 刻骨銘心 十指連心 淚流不止 怒目圓睜

不由分説 一如既往 一如往日 躡手躡腳 盡心盡力 大吃一驚 無所不知 興高采烈 不知去向 和藹可親 一葉扁舟 子孫後代 咆哮而下 滔滔不絕 一瀉千里 雄偉壯觀 飛流直下 飄飄灑灑 震耳欲聾 清晰可聞 紛至沓來 從天而降 世外桃源 陶醉不已 濫砍濫伐 生命垂危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乘興而來 失望而去

世人震驚 飽含深情 閃閃發光 嗡嗡鳴叫 山巒河流 子子孫孫 永流不息 盤踞之地 風吹沙起 風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緊不慢 如臂如股 綠風盪漾

二、按要求填寫詞語

1、在括號裏填上一對反義詞

出( )入( )( )入( )出口( )心( )

( )始( )終眼( )手( )( )奉( )違

頭( )腳( )( )南( )北

2、在括號裏填上表示顏色的詞並組成詞語

桃( )柳( )脣( )齒( )( )天( )日

( )( )不接奼( )嫣( )( )紙( )字

3、填充下面帶“食”字的成語。

布衣( )食發憤( )食廢( )忘食豐衣( )食

咽( )( )食自食( )( )自食( )( )食不( )( )

4、把“龍”、“虎”分別放在成語的第一、二、三、四個位置,各寫出一個成語。

龍()()()()龍()()()()龍()()()()龍

虎()()()()虎()()()()虎()()()()虎

5、照例子,在橫線上填相同的字,各組一個不同意思的詞。例:門前-----前門

風風淚淚樹樹鍋鍋

算算菜菜辦辦

6、描寫人物神態的詞語:

7、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

8、描寫聲音的詞語:

三、創意練習

1、學寫廣告

①關心殘疾人

②公共草坪廣告

③旅遊風景區廣告

④保護動物廣告

⑤交通安全廣告

⑥希望工程

⑦禁止吸煙

⑧環境保護

2、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使它讀起來更生動。

例:風在花園裏(捉迷藏)

魚兒在小河裏( )。鳥兒在細雨中( )。

雪花在天空中( )。樹葉在枝頭上( )。

彩虹在山谷裏( )。小草在陽光下( )。

3、根據提示寫成語。

最大的嘴( )最長的腿( )最難做的飯( )

最小的針( )最大的容量( )

體現人間美德的:

描寫人物內心的:

含有“草”或“木”字的:

四、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

1、那沉甸甸的稻穀,像一壟壟金黃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廂廂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蓮蓬,卻又像一盤盤碧綠的珍珠。( )( )

2、霎時間,四面八方,電燈明亮,就像萬千顆珍珠飛上了天!( )

3、無邊的田野,一片蛙聲,如沸如騰,如鼓角齊鳴,如風迸湧。( )( )

4、蟋蟀在平台上彈琴。( )

5、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6、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

7、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 )

五、猜中外城市名,並自編一條地名謎語。

1、金銀銅鐵----( )2、傾盆大雨----( )

3、四季温暖----( )4、雙喜臨門----( )

5、風平浪靜----( )6、盼天明----( )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

1、海面上濺起白色的浪花。(改為比喻句)

2、草地上點綴着野花。(擴句)

3、李輝指着新鞋對我説:“這雙鞋子是我叔叔給我買的。”(改為轉述句)

4、《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對我很感興趣。(修改病句)

5、嘎羧要走的消息傳遍全寨。(改為比喻句)

6、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着盤旋翻飛的海鷗們。(縮句)

7、過去的日子不會再重現。(改為比喻句)

8、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幾分鐘。她已經成了我靈魂的一部分。(用關聯詞組成一句話)

9、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改為反問句)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 篇二

第一單元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給我們很多啟迪,第一單元的課文從不同角度闡明瞭人生的哲理。《文言文兩則》通過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表達了學習應該專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無奈和惋惜,滲透着珍惜時間,及時努力的意識。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過作者與種樹人的交談,借物喻人,説明人的成長應經受生活的考驗,學會獨立自主。趙麗宏的散文《頂碗少年》,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藴含着“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豐子愷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風趣幽默的語言,描寫了五根手指的姿態和“性格”,各有長短,闡明“團結有力量”的道理。

《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給人以啟示。

《匆匆》《頂碗少年》是將説明的道理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從中受到啟迪。

1 文言文兩則

1、《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接着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説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

3、《學奕》中後一個人學弈時的表現是“思援弓繳而射之。”意思是他雖然看上去在聽弈秋教導,心裏卻在想拉弓箭射天鵝。這是用對比的方法對兩個人的學習態度進行敍述,使結論水到渠成,具有説服力。

4、《學奕》通過兩個徒弟學下棋時的不同表現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個結論的意思是: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説:不是這樣的。“為是其智弗若與?”是反問句。

5、孔子路遇兩小兒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

其中一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他的意思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他是憑自己所觀察到不同時間太陽大小的變化---“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所做出的判斷。這個判斷就是---“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兒的則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他的意思是:“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他的根據則是:“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這是另一小孩根據不同時間太陽照在身上的涼熱感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得出結論的。這個結論就是---“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由此可見,兩個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他們又是多麼善於觀察、説話是那麼有理有據;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6、兩個小兒讓孔子判斷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的問題,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意思是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本句採用反問的句式,表現出兩個小孩的天真可愛。孔子能正確地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7、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wéi)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wéi )/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wèi)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8、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wéi)/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wéi)/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wèi)汝(rǔ)多知[zhì]乎! ”

9、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誤差、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浩瀚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一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温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裏,太陽照射在地面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温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説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2、匆匆

1、本文圍繞“匆匆”展開敍述,先寫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個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歎息不已。最後,作者發出內心的感歎。文中寫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寫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在描繪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作者寫燕子去了會再來,楊柳枯了會再青,桃花謝了會再開,是為了與時間一去不復返形成鮮明的對比。讀後引人產生聯想和想象,覺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來,唯獨時間不會再來。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作者運用極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極小極小的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顯得多麼的渺小,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洗手、吃飯、默思,“日子從水盆裏過去”“日子從飯碗裏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個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後面連用了兩個反問句讓我們體會到作者一事無成的懊悔、對時光流逝的惋惜、留戀與無奈的內心世界。

“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給時間以人的靈性、動作的快速。讀後時間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覺非常深刻。句中:“伶伶俐俐”“跨”和“飛”這幾個詞語用得好。本來時間的流過是看不見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時間如天真的孩子,既可愛又頑皮。

2、詞語解釋。

確乎:的確。 涔涔:汗流不止的樣子。 潸潸:流淚不止的樣子。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遊絲:蜘蛛所吐的絲,飄蕩於空中,故稱遊絲。

3、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歎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4、本文運用了排比、設問、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寫出了時間飛逝且不復返,表現出了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惋惜和留戀。

5、《長歌行》是一首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冬葵,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藥。

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陽春:温暖的春天。 布:給予。

德澤:恩惠。 秋節:秋季。 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古時候人們讀的沒有“shuaī”這個音。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譯文

早晨,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乾。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常常擔心肅殺的秋天來到,花和葉都變黃衰敗了。千萬條大河奔騰着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再向西流回來?如果年輕力壯的時候不知道圖強,到了老年頭髮花白,一事無成,悲傷也沒用了。

簡析: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

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豈不等於空走世間一趟。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珍惜時間,及時努力。

6、朱自清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詩意盎然著稱於世。

3、桃花心木

1、台灣作家林清玄寫的散文《桃花心木》以“桃花心木”為題,是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

課文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説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文章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很特別開始,引出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奇怪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種樹人的話:“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使作者受到感動: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長成了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讓我們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這裏的“不確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這裏的道理就是: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

2、文中寫到“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這些話是寫種樹人的奇怪做法。有兩點奇怪:一是來的時間不確定,隔三差五,或十幾天來一次;二是澆水的量也不確定,時多時少。 “而後來“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這是因為種樹人來的目的就是讓樹木適應環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經得起風吹雨打的鍛鍊,學會自己在土地裏找水源,深深紮根,茁壯生長。如種樹人所願,現在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説明他種樹成功了。

3、文章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奇怪—越來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動

4、讀了《桃花心木》這篇課文,我也想起了《傳習錄》中説的:“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意思是説:種樹必須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則必須教養他的思想。説明了澆樹澆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對詞語的理解。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説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從從容容:非常鎮定,不慌不忙的樣子。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對樹苗的生長了解非常清楚,對樹苗的枯萎一點兒也不驚訝和慌張。

語重心長:言辭誠懇,情意深長。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的説話,表現出對人的真誠懇切和情意深長。

4、頂碗少年

1、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2、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文中寫道:

①“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在柔美的樂曲聲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動作──“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與樂曲融為一體,體現了東方雜技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躍起……”寫出了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藴含着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對碗的描寫襯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藝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難度很大。

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錶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③“台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鋭減。“呆呆地站着”“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④“少年鎮靜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經歷了兩次失敗,少年沒有被嚇倒。“鎮靜”表現出少年經受起了失敗的考驗,又重新開始第三次表演。

⑤“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歎,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讚歎。

⑥“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面對挫折,我們要勇於拼搏,不要輕易放棄。/失敗是成功之母。

作者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表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托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3、課文的敍述順序:作者從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下筆,採用回憶的方式描寫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雜技表演的順序“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又失敗──第三次成功”為線索進行描寫,最後抒發內心的感歎和激動。前後照應,首尾呼應,最後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面對挫折,我們要勇於拼搏,不要輕易放棄。”的人生哲理。

4、“一位矮小結實的白髮老者從後台走到燈光下……嘴裏低聲説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從老者的神態和動作中可以體會到老者對少年的寬容、鼓勵和關愛。

5、對詞語的理解。

不失風度:不喪失美好的舉止姿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文中指頂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動,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語、動作追隨別人。文中用來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敗時,一些觀眾跟着別人起鬨的表現。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文中形容觀眾沉浸在優美的雜技表演之中。

5、手指

1、課文《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2、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文中寫到:

①“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這句話是對食指的描寫,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寫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奮賣力、敢於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徵。

②“他永遠不受外物衝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着養尊處優。“中指所處的獨特位置,受到無名指和食指的保護,所以才有“曲線優美”的姿態,“養尊處優”的性格。這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態和高傲的特點。

③“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作者運用設問的句式,強調了舞蹈演員的手指常作蘭花狀,這蘭花狀的姿態是優美的,而無名指和小指則是最優美的。

④“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句以手指的全體比喻人的全體,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達的主旨。

3、對詞語的理解。

堂皇:形容氣勢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氣勢。

附庸:泛指依附於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無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時就只能依附於其他幾根手指。

養尊處優:指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文中形容中指處在眾手指簇擁呵護下的優裕環境。

第二單元

6、北京的春節

1、作者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文章以時間為介紹了北京過春節的風俗。“臘八吃臘八粥”、“泡臘八蒜”;二十三“過小年——春節的彩排、吃糖”;“除夕放鞭炮、吃餃子,守歲”;七年級“拜大年”;元宵節“辦燈會、吃元宵”。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温馨與美好。

2、課文詳細描述北京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裏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裏飽含着濃濃親情,浸潤着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七年級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過渡句)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七年級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捨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4、對詞語的理解。

嫻熟:熟練。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七年級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7、藏戲

1、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課文講的是藏戲的形成和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2、課文按説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係結構文章。先用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

文中説,“在藏戲裏,身份相同的人所帶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温順;**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無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徵其兩面三刀性格;妖魔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是用黃布縫製,眼睛、嘴脣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文中還説,“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3、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藏戲的面具是一種“象徵物”,面具的背後隱含着一定的象徵意義。生活中,有很多背後隱含着特定意義的象徵物。比如京劇的臉譜,再比如各大城市的“市花、市樹”、中國的國花----梅花等等。

4、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藏戲》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序,而《藏戲》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藏戲》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説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準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藏戲》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5、①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課文開篇的表達方法新穎獨特,用反問句的形式先聲奪人,強調藏戲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點。同時,開頭設疑,激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②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過渡句)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佈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

③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樑,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脱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練準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再現了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間接歌頌了唐東傑布的高尚品質,説明他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的思想根源,也説明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根據時代的需要而產生。

④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得以保留?這個句子作了精當的回答。句子的前後部分是因果關係:“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是結果。象徵的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戲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純潔,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誇張的手法:為了啟發觀眾的想象力,用誇大的事物來表現。比如,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唐東傑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台、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⑥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戲沒有劇本,全靠師父言傳身教,全靠在戲班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曆史的藏戲得以保留和發展,成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6、對詞語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渾:本課指歌聲雄壯渾厚。

壓抑:對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發揮。

敦厚:忠厚。

演繹: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本課可作表演、表現來理解。

招徠:招攬。本課指藏戲開場用陳述藏戲歷史的方式招攬觀眾。

優哉:優,美好,舒服;哉:語氣詞,表示感歎。

開山鼻祖: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創立寺院。鼻祖,比喻創始人。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兩面三刀: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隨心所欲:隨,聽任;欲,想要,希望。心裏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説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説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説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佈局等特點。緊接着寫圓形圍屋按八卦佈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2、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3、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説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4、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説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緻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5、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説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説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佈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説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佈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歎──“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佈局圖

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佈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佈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温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着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户户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説是“樹滿寨,花滿園”。

6、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9、和田的維吾爾人

1、課文首先講“我”在和田的一次經歷,親身感受到維吾爾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飛奔的馬車上“一個漢子嘶着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作者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惡劣的天氣,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表達出“我”的驚奇。第2、3自然段詳細介紹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令人驚歎,“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裏烤熟的”,“饢,也是在土饢坑裏烤成的”,連牧人最喜歡吃的“庫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維吾爾老鄉還“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漠上晾曬”。課文用列舉法説明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字裏行間透出作者的敬佩和驚歎。第4自然段寫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寫維吾爾的姑娘漂亮,小夥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裏”,“歌舞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動的比喻和準確的描述,説明了維吾爾人漂亮俊朗、浪漫風趣的特點。第6自然段寫維吾爾人喜歡聚餐,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最後一個自然段與第一自然段前後照應,總結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2、①那是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被窩裏驚恐地豎耳聽着。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地處大漠邊緣的和田惡劣的自然環境,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並用“我縮在被窩裏驚恐地豎耳聽着”的神態、動作描寫,與下文維吾爾漢子在沙塵暴中駕車飛奔迎風引吭的形象進行對比,凸現維吾爾人的性格特徵。

②誰能想象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裏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饢,也是在土饢坑裏烤成的!

作者用兩個反問句式來表達和田維吾爾熱愛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饢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饢坑。兩個感歎號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敬佩和驚歎。

③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這句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進一步説明和田維吾爾人對土地的熱愛。作者不但非常精練、形象地寫出了大小、顏色、形態等維吾爾民族服飾的特點,而且把它們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畫”,讓原本“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④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裏,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樑頂、牆壁的掛毯上。

這個句子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讚美維吾爾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依然愛花、愛美的天性。沙土裏種着花(實寫),門框邊、屋樑頂雕刻着花(虛寫),牆壁的掛毯上繡着花(虛寫),有維吾爾人的地方,就有盛開的花。

⑤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這句話與課文第一句話遙相呼應,用一個表示條件關係的句子(縱使……也……),進一步説明和田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

3、饢:一種烤製成的麪餅,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當作主食。

豪氣:英雄氣概。

扼殺:壓制、摧殘,使不能存在和發展。

俊朗:相貌英俊,性格開朗。

豁達:性情開朗,度量大。

縱使:即使。

深邃:邃,深。本課形容維吾爾姑娘眼睛的明亮、深沉、透徹。

抽象畫:與自然物象極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的繪畫。

渺渺迴盪:渺渺,因距離遠而模糊不清。

美不勝收:不勝,不能盡,不能完。形容好的東西太多來不及欣賞。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 篇三

解析課文、語句

《只有一個地球》採用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説明文)的形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文章採用了多種説明方法,運用列數字、作比喻、分類別、舉例子等多種説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説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用詞嚴謹,表達生動,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同時,課文多處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1、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讚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説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闡明瞭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繫。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範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説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3、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準確地點明瞭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結合前文“礦物資源”的闡述,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瞭範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範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説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説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5、“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句話引用了宇航員的感歎,與前文照應,簡潔、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徵,突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説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着人類,孕育着萬物。而“破碎”一詞,一般用來形容玻璃、瓷器之類的易碎品,在這裏可理解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如,文中提到的資源枯竭的危機。這樣表達不僅使句子生動形象,同時又能引起人類的警覺,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1、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大地滋養着世上萬物,包括動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個羣體;同樣,人類的生命成長離不開大地上各種自然資源的給予。這句話充分地表明瞭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係,也預示着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

2、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山巒”指連綿的山。起伏的羣山藴藏着寶貴的資源,流淌的河水養育着萬物的生命;動物與植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朋友。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係,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3、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歷史長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純淨的本性,離不開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輩的辛勤呵護,水源才不至於被破壞;是祖輩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於被污染。他們保護家園、捍衞純潔的精神,將在時間長河中熠熠閃光,不斷提醒人們應該愛護水源,就像尊重人類的祖先一樣。

4、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陽光雨露,感受着風霜雨雪,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裏成長。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我們不能及時醒悟,不懂得及時補救挽回,那麼任何對大地的影響,對地球的傷害都將演變成對人類自身的傷害。假如人們唾棄了大地,那麼他們就是唾棄了自己。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自生存?這句話直接將人類的生存與大地的保護聯繫起來,指出了兩者興則共興、滅則同滅的密切關係。

5、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誰也沒有權利,也不可能擁有對大地的控制權,誰也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善惡來對待神聖的大地,來破壞、損傷大地的完整和莊嚴;相反,人類屬於大地,因為大地擁有着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因此只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確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傳達的主旨。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 篇四

1、《學弈》選自《孟子61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説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61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提問,説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一書。《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4、理解句子。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説:“不是這樣的。”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3)孰為汝多知乎?

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

《學弈》全文翻譯: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裏卻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説: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全文翻譯: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

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還有《綠》、《背影》。

2、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3、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4、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 篇五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1、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風景説成是“山中訪友”?

作者之所以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白雲、瀑布……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將進山看景,説成是“山中訪友”,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

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似面對面的傾訴,更親切自然,更利於抒發強烈的感情。

3、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讚美和敬佩。

4、“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血液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運用想像手法,將自己寫成一棵樹,這充分表現作者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熱愛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着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裏“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6、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巖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輪迴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迴。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山雨》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 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

1、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這句話描寫雨聲。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樹木比做“奇妙無比的琴鍵”,把雨絲比做“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優美的文筆描繪了雨聲的韻律與意境,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句話講雨中的色彩。細密的雨絲在“飄飄灑灑”地落下,整個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雨霧中,惟有“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意思是映入我的眼簾;“流進我的心胸”,意思是“我”用整個心胸去感受這“清新的綠色”。這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 篇六

一位教育大家曾經説過,語文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為大家準備了五年級下冊語文期會考試複習資料,希望能對大家的複習有所幫助。

一、佳句品其味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品讀: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寬闊無邊的草場為牧童的出場提供了場景,悠揚悦耳的笛聲,烘托出牧童勞作後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品讀: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讚賞有加。

3、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品讀: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裏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最小的孩子在溪邊趴着剝蓮蓬玩耍。詩人着力於“小兒”的描繪,“溪頭卧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最喜”表達了他對小兒的喜愛之情,這喜愛之情緣於小兒的可掬憨態:在溪頭趴着,悠閒地剝着蓮蓬,何等的調皮,何等的自在啊!

4、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品讀:暑去寒來,駱駝隊來了又走了,走了又來了,童年也在這歲月的流逝中遠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這句話清晰地傳達出作者對童年的眷戀,我們彷彿能聽見她輕輕的歎息,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歎。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悦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品讀:作者童年那段日子顯然永遠留在她的記憶中,讓她懷念不已,讓她回味不已。在回憶中,發現童年的一切,並沒有走遠,駱駝隊彷彿就在眼前,駝鈴聲彷彿也響在耳邊,童年的一切,又在心頭出現。

二、修辭一點通

1、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品讀:看得多細呀,看它們的臉,看它們的牙,看它們的態度;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齒都動起來。這個排比句寫出了孩子的真實想法,活現出了孩子好奇的表情,天真的神態。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品讀:這句話巧用了雙關手法,一方面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誰讓我有這樣重大的發現呢?被轟出教室也就不足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發明與發現的人相提並論,這真是能安慰自己的理由。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對童年發現一事的評説,話語裏包含着憤慨之意。

3、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國小生期中複習】自由的。

品讀:這擬人、排比句把孩子心中事物的形象活現出來了,倭瓜、黃瓜、玉米、蝴蝶都是有靈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樂的,不受約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長的。這樣的感受,當然與作者的自由快樂是分不開的,用自由而富有靈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會如此無拘無束!

4、垂柳把溪水當做梳粧的鏡子,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

品讀:這句話採用擬人、比喻手法,突出了溪水的平靜、清澈。

三、句子加工廠

1、我們的童年難道不是一首充滿幸福和歡樂的歌嗎?

改成陳述句:

我們的童年是一首充滿幸福和歡樂的歌。

2、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

改成“被”字句:

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被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

3、老師對同學們:“夢裏飛行,説明你們是在長身體呀。”

改成轉述句:

老師對同學們説,夢裏飛行,説明同學們是在長身體。

4、同學們聽説我三年前就發現了進化論,還不笑塌房頂!

改成肯定句:

同學們聽説我三年前就發現了進化論,一定會笑塌房頂!

5、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句子瘦身:

心靈中充滿了想法。

6、童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紅花綠草是她的衣裙,彩蝶小鳥是她的夥伴。

句子仿寫:

童年是一首動人的小曲,喜怒哀樂是她的旋律,歡聲笑語是她的音符。

童年是一個繽紛的夢境,藍天大海是她的背景,未來希望是她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