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2W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通用多篇】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一

80後留學生回家創業 只為安全健康的鮮牛奶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縣城萬和城沿街,有一處“奶吧”十分顯眼。奶吧老闆是一位80後女性,叫薛靜。她曾在日本留學,原本有更大的空間繼續發展,但卻毅然決然地返回家鄉莒縣,做起了牛奶事業。近日,來到奶吧,見到了這位80後創業者,傾聽她與健康牛奶的故事。

她毅然決然回家創業 與牛奶結下不解之緣

走進匯和奶吧,就看到一位幹練的女青年在大型玻璃窗隔斷後擦拭着不鏽鋼的奶罐,她就是薛靜。薛靜出生於莒縣夏莊鎮,今年29歲,是一位充滿激情和活力的80後。

據薛靜介紹,2015年,還遠在日本留學的她就聽同學説國家正大力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就愛折騰的她,這次按耐不住了。同年四月,拿到大學畢業證後,她就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與牛奶結緣,開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為豪的“折騰”。

做牛奶事業,源於薛靜從小對牛奶就產生的深厚情感。據薛靜介紹,她小時生活在農村,最愛喝的就是牛奶。那時的奶製品,濃香、掛壁,不含防腐劑、添加劑,更別説添水、加糖這樣的做法了。但現在,這種“原生態”的奶製品,在市場上十分罕見。在她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薛靜開始頻繁地接觸牛奶相關的知識。

精益求精,只為做一杯健康、安全、營養的新鮮牛奶

創業自然是又歡喜又疲憊,好在付出總有回報。在經過一年的學習、考察、交流後,山東省奶業協會和莒縣豐陽奶牛專業合作社遞給了薛靜邁上希望的橄欖枝,省奶業協會領導及專家多次親臨指導,在他們的精心策劃和耐心幫扶下,成立了莒縣第一家大型原生態規模化巴氏鮮奶吧,也是目前整個日照市環境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奶吧。

據瞭解,薛靜經營的匯和奶吧堅持製作精益求精的高標準生態奶。奶吧每天從遠離工業污染的果莊鎮豐陽奶牛養殖合作社提取優質、新鮮奶源,經專業人員嚴格化驗,各項指標達標後,再冷藏運送至奶吧,然後再經巴氏低温消毒殺菌灌裝銷售,每一道工序的嚴格要求真正保障了奶品從源頭到成品的品質安全與質量安全。

採訪中,記者忍不住品嚐了一口鮮牛奶,確實奶香醇厚,與平時超市內購買的牛奶口感有着十分明顯的區別。薛靜自豪的説,不管是從擠奶、運輸、透明且自動化的生產加工還是到儲存,匯和奶吧都有嚴格的品管工藝流程。

奶吧嚴格採用巴氏低温滅菌方式,巴氏低温滅菌在殺滅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牛奶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配合全程2-6度的冷藏保鮮,在保證牛奶品質的同時,更減少對奶品的外圍污染,全方位、多角度給奶品五星級保護。

“賺錢只是一方面,年輕人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和精神追求。我只想用心做一杯讓莒縣市民喝的安心、喝的健康、喝的營養的鮮牛奶。”薛靜告訴記者。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二

20萬,11個人,一間破傳達室,當年的柳傳志根本不知道為何要成立公司,隨大流下海創業。為了發工資,他帶領所有員工當過“倒爺”、拉過板車、在中關村擺過地攤,賣過的商品琳琅滿目,包括運動服、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被認定投機倒把罰款100萬,被認定走、私罰款300萬,40多歲的他,仍舊還沒有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如今的聯想已經成為民族計算機產業的象徵。柳傳志説:我當時打死都不會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辦成今天這個樣子。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三

美國一出版商有一批滯銷的書久久不能脱手,便給總統送去一本,並三番五次地徵求總統的意見,忙於政務的總統沒有時間與其糾纏,便隨口應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如獲至寶般地大肆宣傳:“現在有總統先生喜歡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滯銷的書不久就被一搶而空了。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了,他又送給總統一本。總統上了一回當,想奚落他一下,便説:“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聽後大喜,他打出廣告:“現在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結果,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購買,書隨之脱銷。

出版商第三次將書送給總統的時候,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不置可否。出版商卻大作廣告:“現在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出售!”居然又一次大賺其利。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四

蔣建平曾被被提名為建國60年餐飲60大人物之一,是第二屆常州市“感動常州”十大新聞人物。他從賣盒飯起家,到2007年,就擁有了10億元資產。可是誰能想到,創業前的蔣建平,窮得連飯都吃不起,這不是開玩笑,現實裏總有很多勵志故事在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一起來看看蔣建平的勵志創業故事。

小時候,蔣建平家境貧寒,只讀到國中就輟學了。走出校門,蔣建平在糧管所當保管員。下崗後,接連兩個月都沒能找到工作,家裏連買米的錢都是向父親借來的。一天,飢腸轆轆的他,在一輛三輪車上花2毛錢買了盒米飯充飢。

1993年,當時還在糧管所當保管員的蔣建平,從攤主的口中得知:賣盒飯很賺錢。他決定賣盒飯。下海創業,辦一個快餐公司。窮得連飯都吃不起,還想創業,這不是痴人説夢嗎?但人就是這樣,越是貧窮,越能激發內心的正能量。一個貧窮的人,很容易在別人不屑一顧的地方發現機會,別無選擇地幹起別人眼中最卑微的工作,別人認為不值得一提的收入,讓他感到無比興奮;這種興奮就是成就偉業的強大動力。

説幹就幹!蔣建平借了一輛三輪車開始賣盒飯。第一天,他和妻子忙碌了大半天,掙了110元。蔣建平看到了希望,整天騎着三輪車賣盒飯。由於他借來的三輪車沒有執照,經常被城管沒收,他只得既交罰款,又説好話。他承包了常州市一家老年公寓的食堂,藉着這個只有20多平方米的場地,一邊為老年供餐,一邊試着做起了電話訂餐的外賣業務。沒人知道他的快餐店,他就散發小廣告。就這樣,他的盒飯事業開始快速發展。

1997年,蔣建平帶着5萬塊錢和幾個老部下,決定進軍北京市場。這時,蔣建平在商業模式上做了一個創新:無店鋪的商業模式。當時北京的快餐市場已近飽和,競爭激烈,而北京的門店租金很高、交通狀況很複雜,根本不是麗華原來的發展模式可以承受的。假如依循常規,租門面,招員工,買送餐車,拉開架式從頭做起,成本將非常高。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科院電子所食堂走入了蔣建平的視線。由於體制的原因,這個食堂一直經營不善,中科院的領導們能解決很高深的學術問題,卻解決不好職工的吃飯問題。“能不能讓我們來承包這個食堂?”這個想法讓他興奮了好幾天,因為承包下來意味着他在北京的店可以開張了,他也不用為開店的資金髮愁了。他主動找到中科院的領導,談了很多次,終於把協議簽了下來:麗華把電子所食堂承包下來,一方面解決電子所職工的吃飯問題,一方面作為麗華快餐的生產車間。

店開了,但北京這麼大的城市怎麼送餐又是一個大問題。買車還是一個資金的問題,只能繞着走。蔣建平發現北京有很多小麪包車,乾脆連人帶車一起租過來吧。這一招和租食堂一樣有效、實用、幫助蔣建平度過了剛來北京的難關。

第一家店在北京開業並獲得成功之後,蔣建平信心大增,把這種低成本擴張模式迅速在北京複製。麗華在北京共開設了22家分店,這些分店有都是由原來國有企業或者事業單位閒置下來的食堂改造而來,為麗華的發展找到了大量廉價資源。

到2004年麗華快餐在北京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市場都獲得成功之後,把目光投向了珠三角地區。僅僅兩年時間,麗華快餐在珠三角的日銷售份數過萬。2007年,蔣建平的資產已經達到了10億元。

對於80後一代的創業者,我們應該從這個經典的勵志創業故事裏得到一些啟示。蔣建平為什麼能開創事業?窮得連飯都吃不起,他難道有什麼成功創業的祕訣?其實祕訣就是:當你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硬着頭皮去嘗試那些在別人看來不是辦法的辦法。

勵志創業故事啟示:也許我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從這個勵志創業故事裏,我們看到了蔣建平所創造的10多億資產的原始資本卻是那輛借來的沒有牌照的三輪車。所以,我們不要抱怨自己沒有創業資金,不要抱怨自己沒有一個富爸爸,捫心自問,我們現在的處境比當年的蔣建平還艱難嗎?世上99%的人都不缺創業的資金,他們所缺的只是行動。世上有很多適合白手起家的生意,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你必能找到這樣的生意。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五

今年26歲的楊麗,是個性格活潑的合肥女孩,從上海一家商學院畢業後,小楊順利地在浦東一家台資公司找到了市場營銷的工作。

5000多元的月薪,出人高檔寫字樓和酒店,女孩一開始覺得這種“白領生活”妙不可言。可一年之後楊麗漸漸發現白領並不是那麼好當的:隨着電子產品競爭不斷加劇,小楊常常需要加班加點去完成超負荷的工作量。壓力越來越大,整天憂心忡忡讓她內分泌失調,痘痘和黑眼圈此起彼伏。因為長期熬夜再加上生活沒規律,她還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唉,怎麼舒緩來自工作的壓力?一到週末,稍微得到喘息機會的楊麗常上街“放鬆”。她“放鬆”的方法不是上街購買名牌衣服,而是蒐集各種新奇好玩、富有創意的生活小用品,比如長得像Kitty貓的電吹風,會“罵人”的智能水壺……生活中多了這些調味品,悄然間,原本壓抑的心情舒暢了許多。

一次上網,楊麗無意中發現了這樣一則新聞:目前,有41.1%的白領正面臨着較大的工作壓力,61.4%的白領正經歷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勞,隨着英年早逝現象的增多,關注白領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其中女性白領身心更易疲勞,面對與日俱增的工作壓力,女性白領更容易表現出情緒上、身體上的疲勞反應。小楊心想,如果在白領的辦公室和居室擺放一些智能型的生活小用品,就可以營造一種輕鬆有趣的氛圍,從而舒緩千篇一律的工作節奏所造成的身心疲憊,真是一舉兩得啊。

有着切身體會的小楊眼前一亮:既然自己能靠這些創意小玩意舒緩壓力,證明這“武器”對其他白領也有不可忽視的功勞,但在國內卻沒有一家專賣白領減壓用品的店鋪。那麼,自己何不抓住這一市場空白,在白領多、壓力大的上海開一家這樣的白領減壓用品店呢?

20xx年3月,小楊辭職後籌措10萬元在淮海路上開起一家這樣的實體店,也許是缺少知名度的原因,生意竟出乎意料地十分冷清,這讓楊麗頗感意外又大傷腦筋。一天,小楊偶然路過一家彩票站時,店老闆的一句話點醒了她。那是一種即開型的彩票,老闆説:“正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刮開之後的圖形是什麼,所以這種誘惑是最能吸引人的。”

説者無心,聽者有意。楊麗突然間靈機一動,自己的小店能不能也引進這個創意呢?回來後,她在網上搜資料,無意間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其實早年間就在美國流行過,紐約商人將過季庫存商品或少量高檔滯銷貨裝入垃圾袋裏,交易時不透露商品內容,將其冠名“垃圾”以很低的價格出售。而眾多買家,因為不知道里面到底裝的是什麼便覺得很神祕,打開包裝時往往會馬上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刺激感。好玩的是很多專門經營“垃圾”的老闆還發了財呢,楊麗覺得這種銷售方式挺有趣!

雖然理念正確,但賣商品和賣彩票是兩碼事,如果顧客花上幾十甚至幾百元,買的東西不值那麼多錢,那麼自己的店很快就會關張。想來想去,楊麗想了一個主意。她開始跑一些廠商、一些專做銷售的公司,以很低的價格淘到了一些尾單和外貿貨品,這些東西質量很好不説,進價還不到市場價格的一半,無疑買家能得到很大實惠。她決定先分三步走,打開店的局面,淘出店的格局,然後發展壯大店的規模。

東西淘來之後,楊麗在淘寶店鋪裏打出了一個很特別的廣告:有這樣一件神祕禮物,你既不知道它是什麼商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但是你知道,可能會有50%的驚喜,如此有趣的“極品垃圾”你敢買嗎?像是對所有淘寶客發出了挑戰一樣,很快,就有青春“冒險者”迎戰了。

那是一位很時尚的濟南女孩,在一家合資公司任職。蘇小姐首先向楊麗問了一個問題:你憑什麼知道一定能給別人驚喜?楊麗説:“人生本來就充滿着未知數,等待着只屬於你的‘垃圾’上門的日子裏,心情會充滿美麗的期待,也許在拆開包裹的一瞬間,你還會興奮得發出尖叫呢!”女孩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楊麗是時尚類雜誌的忠實信徒,深諳穿衣扮靚之道,尤其是一些飾品和包袋,她總能與當季最流行的時裝進行巧妙搭配,弄出與眾不同的效果。在網上熱火朝天地聊起這些閨蜜話題,蘇小姐馬上對這位美女老闆有相見恨晚之感。

自己到底會收到一件什麼樣的禮物呢?那幾天,蘇小姐腦子裏一直在美滋滋地幻想。你別説,因為像買了彩票心裏充滿希望期待開獎那樣,女孩的心情還真的十分輕鬆、美妙。

幾天後她終於收到了夢想中的包裹,裏面的東西用黑色垃圾袋紮起。快遞員大搖大擺地提到辦公室來:“蘇雪瓊,簽字,來收你的垃圾!”一時雷翻眾人。在姐妹們驚奇的目光中,女孩有點緊張地慢慢拆開了快遞包裹……

“哇!”一件酷酷的野外登山包,限量版的個性T恤,漂亮無比的瘦臉夾,一個手機座還是她最喜歡的圖案。“真是太棒了!”身邊幾位時尚美眉在驚羨之餘不由興奮得尖叫。那一刻,蘇小姐覺得自己買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種令人極度興奮的新鮮感和刺激感。她準備在愚人節的時候,也送朋友一袋這樣的“垃圾”。

收到物品之後,蘇小姐馬上給美女店主發了一個“特別驚喜”的表情。這個表情,讓楊麗懸着的心一下放了下來,這畢竟是自己做成的第一單“垃圾”生意,對她來説意義非同小可。果然,蘇小姐的許多同事和閨蜜聽説此事並觀看實物後,覺得這種包裹很有趣,於是便嘰嘰喳喳地紛紛下單訂購。

就這樣,時間不長,一包包“內容不詳”的“垃圾”開始飛向青島、大連、南京、廣州和哈爾濱等城市,成為白領們在緊張工作之餘的一大“笑資”。楊麗在網上銷售的垃圾有大包小包之分,有88元的迷你垃圾包、288元的極品垃圾、488元的大包垃圾等,最大的還有988.8元的巨無霸超級垃圾。除主打的外貿尾貨外,還有一些樣品、換季產品、滯銷高檔貨甚至一些從未上架過的產品。

垃圾種類按生活方式分有:樂活、各種宅、文藝範、工作狂、揹包客、動漫迷、美劇控、原生態等等。每包“垃圾”裏裝的東西各不相同。不僅物超所值,最好玩的是,這些MADE IN CHINA的“洋玩意”都是個性十足的創意產品,有的一玩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白領們雖然不知道自己能買到什麼,但正是這種充滿挑戰味的購物方式讓他們充滿了好奇,從而引爆了強烈的購買慾。到20xx年底,短短7個月,楊麗就賺了20多萬元。女孩説既能賺錢又能給人帶來快樂,她常常做夢都在笑。

讓楊麗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一家電視台工作的孫小姐。20xx年愚人節這天,小孫收到從上海寄來的一包“垃圾”,感到非常好奇。心想哪個壞蛋膽子這麼大,竟敢如此捉弄人。

不料打開“垃圾袋”一看,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個滿身通紅的塑料螃蟹,她還以為這是個可以放在辦公室裏把玩的漂亮裝飾品,沒想到它最主要的身份卻是電話。讀了説明書,女孩才知道紅螃蟹的肚子下面就是一排隱祕數字,並且它的每一隻腳都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你將最前面這對腳輕輕一碰,電話就為你播放艾薇兒等中外明星的流行歌曲,而觸動它的第二隻腳,它會把你大罵一頓……想不到這麼一個小玩意兒竟有這麼多“機關”,簡直太逗了!後來她才知道,這禮物是一位大學同學送給自己的“極品垃圾”。

孫小姐根據包裹上的地址,很快就聯繫上了網店的美女老闆楊麗,並最終成了她的客户和好友。她訂購了一個988.8元的巨無霸超級垃圾包,裏面競有一大堆新鮮時尚、獨具創意的小玩意。最重要的是,這些古靈精怪的東西都有減壓的功效——讓人開心。這位電視節目主持人興奮地對楊麗説,她的“極品垃圾”是緩解工作壓力最好的“治癒系”禮物。而它們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經過和朋友們一起分享,這種快樂就變大了,幸福感也更加強烈。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許多白領都成了楊麗的“鐵桿”客户。

最有趣的是一位在滬工作的西班牙籍外教楊女士,買了一個迷你垃圾包,不料因運氣太差裏面竟是真正的生活垃圾——一堆碎紙!那位金髮碧眼的楊女士頓時被搞得哭笑不得,正當她頗感失望又有些生氣時,忽然發現這堆垃圾下面還隱藏着一個紅色的小綢緞袋子,打開一看她頓時目瞪口呆。原來裏面裝着一枚非常精緻、漂亮的戒指,仔細觀察,款式竟和英國平民王妃凱特·米德爾頓的一模一樣,她在網絡和電視中多次見過這枚戒指,它是威廉王子向女友求婚的訂婚信物——從母親戴安娜王妃那裏繼承下來的藍寶石鉑金戒指!而這一枚雖然是產自中國的紀念性純手工藝品,但仍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啊!上帝,真是太棒了!”從驚訝、憤怒再到滿臉驚喜,這位優雅女士的情緒在幾分鐘內彷彿“坐了趟過山車”,真是大起大落刺激又過癮!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六

今天,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陳山枝,北京慧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曉丹來到中青在線演播室,做客第九期“勞動·創造·奮鬥——我的青春故事”勵志教育在線訪談。作為通訊和軟件行業領軍人物,兩位嘉賓與網友分享了他們工作和創業中的青春故事。

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家裏人希望陳山枝選醫學,但聽説學醫要背很多東西,不喜歡背東西的他選擇了通訊技術,並一直讀到博士。

我國的第一代移動通訊設備都是進口的,第二代的,我國還只能做部分系統設備。到第三代移動通信時候,大唐電信集團抓住了機會,提出了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標準——TD-SCDMA,被國際電信聯盟接納為三個國際主流標準值之一,“大唐在市場競爭過程中是依靠一個團隊,不是技術總負責人,在這個過程中依靠團隊企業化運作,也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從2006開始,陳山枝帶領科研團隊開展TD-SCDMA4G業務,今年1月正式被國際電聯接納為4G的國際標準,“後面的‘拉犁’更多是我們團隊一塊‘拉犁’的過程”,陳山枝説。

回首自己的成長,陳山枝認為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很重要,“交給你的項目你能認真做好就會有新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經驗、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提升。給你更大項目時候,只要你認真做,一定還會有新機會。”陳山枝説。

姜曉丹研究生階段和幾個同學共同做一些IT方面的研究,“到快畢業的時候,大家覺得把這事就扔了,有點可惜”,當時清華信息學院院長也有一個觀點,IT行業是年輕人的行業,必須緊密地和市場結合。

憑着年輕人的拼勁,幾個人成立了北京慧點科技公司。“當時也是一種感召,那會兒談的比較多的是微軟、比爾·蓋茨,看到軟件產業快速的發展趨勢,覺得中國總應該在這個產業上做點事”。

姜曉丹雄心勃勃,但是剛剛創業的他還很快就遇到了企業的困難,“我們是一幫學計算機、自動化、電子類專業的人湊在一塊,但是做綜合管理的沒有,懂技術的沒有,懂銷售的人沒有,我們從只會做技術。”好在這個團隊“一直在學習中成長,缺什麼就補什麼”。

“在成長過程當中,,肯定有失敗,慧點的成長也是在教訓中成長的過程”,面對未來的發展道路,姜曉丹和他的團隊已經將北京慧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定位於要做中國最好的軟件企業。

同樣作為電子技術領域的領跑者,北京華旗資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馮軍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企業取名叫“華旗”,就是希望能成為中華企業的一面旗幟。當他還是學生時就有這麼一個願望。後來成立華旗,決定公司的品牌就叫“愛國者”。這個名字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志同道合的人才進來。

在企業與日本品牌、韓國品牌激烈競爭的時候,他和自己的團隊努力堅持。“確實壓力很大、很辛苦。但是大家志同道合,我們都有決心做出一番事業,還是堅守下來了”。

“華旗”在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合作夥伴。馮軍坦言,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學到了很多,包括怎樣幫助別人,怎樣與其他企業合作,以及如何走向世界。

對於年輕創業者,馮軍建議別把創業侷限在辦企業、做老闆上。創業就是創造新的價值,要把創業當作事業。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七

五次創業失敗之後……

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埋下了想要創業的種子。大學期間,我在湖南省化學工程研究所做兼職實驗員,接觸了一些和產品研發相關的東西,覺得挺好玩的。當時就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做一個自己的企業,把這些好玩的東西變成產品,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們學工科的人一條好的出路。一畢業,我一腔熱血帶着技術跑到了江蘇泰興,幫一個企業做地板膠,還真做成了。他們給了我20xx塊錢的服務費,雖然錢比較少,但特別開心,畢竟是我挖到的第一桶金。

沿着這條路,我又找到寧波一家工廠,幫他們做砂管膠,用技術改良了產品的性能。他們除了給我工資,還付了一些技術費用。錢也不多,但也算一次“微創業”。

20xx年,我和一個高中同學跑到舟山,正式合夥成立了一家公司,我當時才27歲,擔任總經理,心裏特別沒底,沒什麼規劃,就是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希望掙一些錢,改善改善生活。這個項目對物流的依賴度特別高,那時候舟山還沒有大橋,貨物和原料進進出出都需要坐船,一有大風,貨都發不出去。現在回想,這個項目從選址、資金到人才儲備全都不成熟,和投資人的溝通也不夠,倒掉是必然的。不過失敗了反而是好事,這個行業門檻比較低,也沒有太大爆發性增長的可能,如果沒出岔子,我現在可能還困在裏面。

離開舟山的時候,我沒攢下什麼錢,但是經驗和能力長進了不少。可能是天生愛管閒事,性格就適合創業,我沒閒着,又帶着之前的技術去了寧波,和一家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做壓敏膠。從20xx年一直做到了20xx年,除了工資,我還能拿到25%的利潤分成,分了可能有二三十萬。後來工業城規劃變了,這個化工項目就被停掉了。

我看到廣東有很大的壓敏膠市場,寧波的項目停掉後就馬上去了廣州,和別人合夥建化工廠。我把前面賺的錢都投進去了,還借了一些,我們大概籌集了20xx萬資金。在廣州建一個化工廠其實很難的,中間經歷了無數的溝溝坎坎,不過都邁過去了。工廠投產之後,我負責採購、生產和市場,和另外一個大股東共同經營。結果,經營過程中兩個人理念衝突非常嚴重,後來我選擇退出。20xx年到20xx年期間所有賺的錢都賠掉了,我兩手空空地離開了。

回顧這次創業,我發覺當時的合作有先天的缺陷:一是合作伙伴彼此並不十分了解;二是經營理念的衝突,而理念衝突帶來的問題是致命性的。

創立碳元科技的時候,我真的是想得很明白了。後面的成功完全依賴於以前的這些失敗,每一次創業遇到的問題都在碳元這裏得到了印證和規避。

從谷底到山巔

今天看碳元,如果不是我,換了別人做不見得能成功,因為它走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很多技術問題好解決,但是從技術到應用其實很不容易。我付出了很多超出常人的努力。當時白頭髮一下子多了很多,一度高血壓都犯了。

這個項目起源於20xx年年初的一次聚會。一個為蘋果手機做配套的工程師在吃飯的時候提到蘋果打算用石墨做手機的散熱產品。當時在座的有一二十人,大家聽聽就過去了,但我對這個信息很敏感,覺得未來手機散熱會是一個大市場,所以就帶着好奇心嘗試去做。

最初嘗試用天然石墨,發現易碎易斷,導熱能力也不夠,後來才轉向用石墨烯。我和一位博士就在實驗室裏沒日沒夜地幹,大冬天的打地鋪睡覺,這種“瘋狂”的狀態持續了將近兩個月,用石墨烯把東西做出來了。但性能還是不行!後來又嘗試了很久,能想到的方法我們都試過了,和我一起幹的兩個同學都很灰心,不幹了。

但我就是不死心,自己查閲了很多文獻,發現有論文提出可以用聚酰亞胺進行碳化、石墨化做出人工合成的石墨膜。希望一下又被點燃了!我幾乎找遍了國內外生產聚酰亞胺的企業,快要絕望的時候,碰巧找到了杜邦公司,結果還真讓我在實驗室裏搞出來了。儘管產品還不成熟,但在太陽下面,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陽光照射傳遞的熱量,那一刻我感覺我要成功了。

折騰了差不多一年,實驗室裏的產品算真正做出來了,但從實驗室到工業化的路還長着呢。又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試驗,錢快花完的緊要關頭,我們解決了實驗室產品工業化的問題。

欣喜若狂的勁兒還沒過,開拓市場的難題又擺在面前。一開始你想把產品給蘋果用,人家也不會要。當時看到雷軍在微博上面講要做手機,我就跟團隊講看看能不能找到他們的聯繫方式。這種信息大多數人聽了就聽了,但我們這一個叫黃佳的小姑娘,回去以後真的在微博上面找到了當時小米的副總裁、設計師周光平,通過私信告訴他,我們有一款石墨產品用來散熱非常好。沒想到當天晚上週光平就回復了,我跟黃佳第二天一早坐高鐵去了北京。他們對我們產品的效果很滿意,很快就簽了協議。

小米的成功給我們做了一個免費宣傳,市場一下子就打開了。很多手機廠家主動找上門來,我們第一階段的產能也隨之擴大起來。

“吃着碗裏的,做着鍋裏的,種着田裏的”

我從20xx年開始就想着怎麼放手碳元具體業務做創新的事情。我覺得創新是創業者要注意追求的一件事。很多事往往CEO越忙,對整個企業的發展越不利。我最清醒的地方就是沒有沉浸於今天的事,一直在為未來做佈局。

20xx年,君聯資本投資了我們,除了錢之外,還在建團隊、管理企業方面給了我很多幫助。當時,他們推薦我上聯想之星的CEO特訓班,學習中有一句話“吃着碗裏的,做着鍋裏的,種着田裏的”對我的影響很大。在聯想的同學也給我提醒,“你不要光看着今天的利潤,製造業總歸會有利潤迴歸的那一天,那個時候你們怎麼辦”。

回來以後,我身體力行地貫徹了這個理念。如果碳元只搞石墨膜,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公司,但是如果我們有自己的夢想,就要不斷地前進。

當時我們定出來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沿着碳材料進行新的探索,第二個方向是在3C行業尋找新的產量。一個叫為材料找應用,一個是為已有的市場找材料,“雙十字”往前發展。20xx年,我創立了常州世竟液態金屬有限公司,雖然和碳材料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都是在手機這個市場應用。

其實誰不想幹自己做得順手的事情,誰想去面對未知呢?忙忙碌碌對於創業者來説是一種很享受的狀態,如果突然從那種狀態裏面退出來是蠻痛苦的,我跟自己做過交戰。但是我不退的話,那創新這件事就沒有人去做。因為創新絕大多數是歸於失敗的,而一個企業裏面最可能承擔失敗後果的就是CEO。

除了業務的發展方向,人才培養長遠來看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依靠挖人已經無法滿足我們對人才的需求。站在行業的制高點上的碳元要持續發展必須儲備大量的優質人才。我們要建設自己的“黃埔軍校”。

我們的培訓學院現在已經開了兩期班,第一期人員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我相信他們很快會成為碳元基層的管理幹部,再做幾屆我們就不會缺人了,這為碳元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人才基礎。

這些年輕人自己也感受到碳元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在碳元,他們可以接觸所有的崗位,也可以和我面對面交流。但在別的地方,兩三年或許才能換崗,甚至連總經理都不認識。我們就想做一家真正不一樣的公司,不因循守舊,鼓勵新人,因為就是這幫年輕人創造着碳元的未來。

敢於和昨天決裂

往往CEO的高度決定了企業的高度,如果CEO個人能力不行,很難讓那些高人心甘情願為你所用,這也是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受限的原因。

我原來還想着,等到上市的時候給朋友們發個信息炫耀一下,現在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了。今天的我和五年前的我相比是有很多改變的,CEO要一直保持學習的心態。我參加聯想之星CEO特訓班時,有三個目的:第一,我是抱着學習的心態來聽課的;第二,我要和同學們交流;第三,我是來否定別人的觀點的。我認為只有抱着這樣的心態,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現在,我又經君聯資本推薦上了湖畔大學,為什麼?企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後,我希望能有一個新的團隊去碰撞想法,接觸更新的東西。

但學習往往並不愉快,在這個過程中要和自己的昨天決裂,不斷否定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卻堅持為錯誤的觀點去辯護和買單。

如果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就很難真正地吸取教訓。放下面子去正視錯誤其實蠻有挑戰的,但是我願意這麼做,去接受一個新的觀點,認識一個新的自我。要承認CEO偶爾也會犯錯,也會沒那麼英明。

碳元科技能夠不斷進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視危機和錯誤,把它們轉化到好的方向,從而不斷完善公司制度,完善自我。

保持初心:帶着飽滿的激情面對世界

回顧這六次創業的歷程,其實一點都不華麗,道路都是創傷,到最後是跟自己的人性做碰撞。無論受了多少磨難,遭遇了多少考驗,我的初心沒有變,我仍然帶着飽滿的激情面對這個世界,我還是願意做付出努力,帶領大家一起往前走。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八

1、兩個人相識三個月因一盤鹹鴨蛋決定結婚。

2、兩人把噹噹網做到中國電商第一股,如今噹噹退市説三年內要開1000家書店。

3、重慶妹子俞渝,畢業於北外英語專業,為去美國學MBA她邊工作邊學微積分。

4.27歲時,她從紐約大學畢業找不到心儀工作,乾脆自己成立金融諮詢公司。

5、北京人李國慶畢業於北大二十九歲創辦圖書公司,32歲去美國,認識了俞渝。

6、俞渝去西單圖書大廈找書找暈了,想到美國的亞馬遜,和李商量創辦噹噹。

7、在一間沒有窗户的房間裏,兩個人開始運營,創業維艱。

8、兩人把噹噹發展為上第一大書店。亞馬遜相識億美元收購被拒。

9.20xx年噹噹網市場份額高達40%赴美上市。兩人身價高達9億美元。

10、兩人曾轉型做百貨和京東,淘寶PK,20xx年噹噹退市市值不到當初的1/4。

11、兩人熱愛家庭李國慶經常帶孩子滑雪。俞渝想把五月二十一日定為親子節。

名人創新創業故事二:她2次創業外賣只送面,如今饞師兄估值達20xx萬 篇九

他有“全球華人第一狂人”、“財富黑馬”、“中國厚待員工第一人”之稱。在國內他首創了BT模式,被譽為“中國BT模式鼻祖”。從他3000萬創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達910億,在這財富爆炸式裂變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蘇淮安,還是高中語文老師的嚴介和,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歲的嚴介和離開中學教師的崗位,去當地國有企業當臨時工。第二年,嚴通過公開競爭承包了一家當地的鄉鎮企業,開始創業。1992年,嚴介和辭職註冊了自己的建築公司,緊接着承接的南京繞城公路建設項目是嚴介和自己創造出的打開“省門”的機遇。因為這個項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萬元,由此開啟了他的太平洋時代。為了能夠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虧五萬不如虧八萬”的經營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幹完。業主大吃一驚,檢測結果質量全優!“吃虧”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揮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萬的工程交給了嚴介和。

20xx年以前,嚴介和一直不聲不響地在路橋建設業內“掘金”。這以後,他開始與許多地方政府部門打得火熱,陸續收購、託管了31家虧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集團旗下的成員企業達到115家,嚴介和因此獲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嚴介和找到了一條發財捷徑——通過收購業績不佳的國有企業,從而博得當地政府的好感,進而在當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收編虧損國企,不僅驗證了嚴介和“吃虧是富”的座右銘,更讓嚴介和與政府走得更近。“重組前的國企連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將一個極端差的企業做成極端好。”嚴介和稱。就拿ST縱橫來説,當時嚴介和付出的成本5億至10億元。表面看來好像吃虧了,實際上最終賺的錢更多。

直到20xx年,太平洋集團的年產值也不過20億元,真正令嚴介和的身家急劇膨脹的是20xx年初開始的一系列對國有企業的併購。嚴介和已成功收購了31家國有企業,涉及資產總額達60億元。僅一年內以年產值不過20億元的身家去收購高達60億元的國有資產這一項,其財技就非常人能及。20xx年,白手起家的註冊成立太平洋。雖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積累,當時的個人財富不會超過3000萬元。個人財富以幾何級數裂變般暴增的起點,源自大規模複製自己墊資為地方政府興建暫時無力興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即“BT”模式。

第一次採用BT模式運作基建項目始於1996年。當時,位於經濟欠發達蘇北地區的宿遷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條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財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就由太平洋墊資上馬。從宿遷一役以後,太平洋就將“BT”模式迅速複製到全國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億元的訂單。按照設想,太平洋基礎設施的單子要在20xx年前突破5000億元。有人説,嚴介和的成功在於他堅持“吃虧”是富和經商遊走邊峯,他的不“循規蹈矩”、不按“規矩”行事為他創造一條不同尋常的財富之路。雖然許多人對其一年增長百億頗有質疑,但不可否認嚴介和的財技很有過人之處。20xx年,胡潤百富榜,嚴介和與他的兒子嚴昊,家族資產高達910億。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 篇十

聯想CEO柳傳志的故事

年齡:65歲

創業時間:1984年創立聯想

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創業成功人士的事例,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創業成功人士的事例,後來因為聽説倒買一台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着去做。當時有説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台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濕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後來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