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多篇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 篇一

從前,有一個老農民,他有兩個兒子。 有一天,他叫來了兩個兒子,對他們説:“我已經老了,咳,體力也不支了,也該退休了,咳咳,門後有許多柴刀 自己選,咳咳咳,選一把上山去砍柴吧。” 大兒子對父親説:“爹,你在家裏好好歇歇吧,我和弟弟會去砍柴的,對吧?”“對,我和哥哥能做好的”小兒子在一邊附和道。

事不宜遲,大兒子邊上山邊想:我一定要早點上山,多砍點柴來,讓父親高興高興,還能成為小弟的榜樣。

小兒子卻想:這刀破了好幾個口,還生了鏽,我應該先磨磨刀。 於是,小兒子便敲開了鄰居大娘家的門,輕輕地問:“王大娘,能把您家的磨刀石借我用用嗎?” 王大娘客氣地回答:“好好,磨刀石在牆邊靠着呢,自己去拿吧!”,“謝謝”。小兒子説完便匆匆地走了。

大兒子這時正坐在田埂上休息呢,他自言自語道:“這小子,還不來砍柴,等着捱罵吧”

等小兒子磨好刀子,已經下午了,他便説:“看來我得快點了,大哥都可能砍了一大堆了。”

於是小兒子開始幹了起來,磨了一上午的刀,能不快嗎,不一會兒,小兒子便砍了滿滿兩擔柴了,而大兒子只砍了一小擔柴。大兒子滿頭大汗挑着柴回家了,大兒子剛回家一會,小兒子便回來了。 父親奇怪地問小兒子:“你比大哥遲上山,為啥你砍的柴比大哥多呢?”‘‘ 如果刀沒磨快,怎麼能夠砍又快又多呢?’’小兒子自豪地回答道。 父親聽了,臉上露了欣慰地笑容,語重心長地説:“對對對,只要準備好工具,掌握了方法,做事就可以事半功倍。”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 篇二

總是要等。

作一首詩要等,等到紙墨湊手,周遭雅緻;尋一份感情要等,等到功業初建,立命安身;求職也要等,讀完碩博似乎仍不欲罷手。因為有古訓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於是你小心翼翼,循規蹈矩。

然而,只怕刀利而柴失矣。等到窗明几淨,恐怕詩也已蕩然無存;等到車房俱備,恐怕再也無從品咂愛情的真味;而等到各種頭銜加身,恐怕你已身心皆憊,無力也無心消受這一切了。

枯等無謂,問題在於,你喜歡什麼。興趣是一杆大旗,仰仗它,你可以趾高氣揚地衝上前去,初生牛犢的無畏與熱情使你近水樓台,佔盡先機。放心好了,那幫老傢伙不會嘲諷你“愣頭青”的,因為他們比誰都更深知年輕的意義。

莫使你的青春成為後來者口中淺薄的過去,他們會説,你的青春沒有故事,更沒有傳奇,在他們面前,你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無所適從。事實就是這樣,年輕是一種資本,但你會很快老去,長江後浪推前浪是迅速而決絕的。

所以不要等了,等得起的是綢繆,輸不起的是光陰。請記住前人的那句名言——“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 篇三

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不會辦事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可以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輕鬆自如地駕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會辦事與不會辦事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是毫釐之差,還是差之千里?或許沒有人能對此具體地下結論,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給會辦事的人準備的,如財富、地位、名譽和一切與幸福沾邊的東西,都被社會上一把無形的尺子撥到了會辦事的人的一邊,而不會辦事的人大都被置於對各種利益可望不可及的境遇。

其實,會不會辦事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任何人所辦過的任何一件事,其成功的過程都有借鑑的價值。一件事辦不辦得成,不是看你有多大的企盼和多大的熱情,而是看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技巧、用什麼手段。

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具備智慧的頭腦,嫻熟的辦事技巧。願讀者朋友們通過本書更好地掌握辦事的'技巧,從而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得名譽,在政治上取得地位,在經濟上賺得財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在愛情上找到美滿,在人生中找到幸福。

多努力一點,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

“磨刀不誤砍柴工”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一句諺語。這裏所説的“磨刀”就是修煉自己各方面的功力,提高辦事能力和效率。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辦事效率有高低。對大多數人來講,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自己缺乏能力,想多做事,但常常是力不從心,半途而廢。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必須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結果會怎樣?結果你會發現自己突然強大起來了,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多努力一點”的成事之道。

哈特葛倫在年輕時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長年累月的勞作使他萌發了必須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業的慾望———想成為研究南非樹蛙的專家。按照哈特葛倫所受的教育,本來他不具備這方面的才能,但他從196x年開始,就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研究的專項上。他每天都收集150個標本,共做了大約300萬字的筆記,終於找到了南非樹蛙的生活規律,並從這些蛙類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種能預防皮膚傷病的藥物,從而一舉成名,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併成為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瞭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説,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説:“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鐘的時間閲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這位年輕人開始像博士一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終於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的名字叫伍迪?艾倫。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鐘的時間(與5個鐘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 篇四

有一個工人在一個伐木廠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決定認真做好這份工作,好好表現。

上班第一天,老闆給了他一把斧子,讓他到人工種植林裏去砍樹,這個工人賣力地幹了起來。

一天時間,他不停地揮舞着斧子,一共砍倒了19棵大樹。老闆滿意極了,誇他幹得不錯。

工人聽了很興奮,決定工作要更加賣力,以感謝老闆對他的賞識。

第二天,工人拼命工作,他的腿站久了又酸又疼,胳膊更是累得抬不起來了,可是這樣拼命,卻並沒有帶來更好的結果。他覺得自己比第一天還要累,用的力還要大,可第二天卻只砍倒了16棵樹。

工人想也許我還不夠賣力,如果我的成績一直下降,老闆一定會以為我在偷懶,所以我要更加賣力才行。第三天,工人投入了雙倍的熱情去工作,直到把自己累得再也動不了為止。可是,讓他失望的是,他只砍倒了12棵樹。

工人是個很誠實的人,他覺得太慚愧了,拿着老闆給的高薪,工作卻越來越差勁。

他主動去向老闆道歉,説明了自己的工作情況,並檢討説,我真是太沒用了,越賣力幹得越少。

老闆問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工人一聽愣住了,他説:“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砍樹上了,哪裏有時間去磨斧子啊?”

埋頭苦幹是很好的做事態度。

可是,這並不意味着只要我們花上大量的時間,事情自然就會解決。

實踐告訴我們:不是不做事,也不是隻做事,而是要注意做事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