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怎麼學才能學好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5W

高中歷史怎麼學才能學好通用多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一

(1)、閲讀課前“説明”,明確學史目的

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

(2)、閲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閲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侷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

(3)、閲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裏,由此及彼。”

(4)、閲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閲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瞭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係。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係。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閲讀應帶着問題去研讀。

(5)、閲讀小字、註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説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一些註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閲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註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閲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閲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裏”。材料的閲讀不僅要通過註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閲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瞭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大學聯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閲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象力

高中歷史每節裏有圖畫,還有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象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閲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覆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高中歷史複習技巧法 篇二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複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準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複習時,要快速閲讀,迅速翻檢,準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繫比較

聯繫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繫,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複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繫,這就要求歷史複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係,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籤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複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複習四步法是複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繫。“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複習時要求準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複習要求,要善於聯繫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複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複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複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

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閲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猜你喜歡:

高中歷史記憶方法 篇三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ldquo〈WWW.〉;賠款、開商、割地、關税”;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誌,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羣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繫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闢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瞭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鬆。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複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象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國小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