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水調歌頭蘇軾原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6W

水調歌頭蘇軾原文【新版多篇】

註釋】: 篇一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水調歌頭原文及賞析 篇二

原文: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金朝] 元好問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峯閒。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黃河之水似乎是從天上而來,黃河之險讓人鬼都要俯瞰而欲過不敢。大風起時,波濤洶湧,怒浪滔天,飄飛的浪花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黃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過那呂梁山,水浪聲勢之狀可比那八月的錢塘潮,橫空之下,一洗塵寰。黃河水浪衝斥萬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對滔天巨浪,卻依舊氣定神閒。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難以攀援。人間有這樣的險處有何用呢?原來是為了測辨忠奸。無須“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飛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瀾。唿喚那個騎鯨客,擊着鼓飛過銀山。

註釋

三門津:即三門峽,原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因峽中有三門山而得名。據《陝州志》記載:“三門,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尤險,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門之廣,約三十丈。”

人鬼:指三峽中的南鬼門,北人門。

呂梁:《列子·黃帝》:“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yuán tuó)魚鼈之所不能遊也。”其地不名一處。

錢塘八月:指錢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塵寰(huán):塵世。

潰:洪水旁決日潰。

一峯:似指中神門,因前皆言“人鬼”重關。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懸崖高處的鳥巢。語出蘇軾《後赤壁賦》:“攀棲鶻之危巢”。

鵠(hú):水鳥名,俗稱天鵝。

杳(yǎo):此指高遠。

祕神奸:《左傳·宣公三年》載夏禹將百物形象鑄於鼎上“使民知神、奸”。詞中神奸指種種善惡神奇之物。

燃犀:《晉書·温嶠(jiào)傳》載嶠至牛渚磯,人言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着赤衣者。”

佽(cì)飛:漢武官名,掌弋射鳥獸。一雲即做非,周代楚國勇士,曾渡江,兩蛟夾舟,非拔劍斬蛟而得脱。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障狂瀾: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騎鯨客:指豪勇之士。

撾(zhuā):敲擊。

銀山:代指濤頭。張繼《九日巴丘楊公台上宴集》:“萬疊銀山寒浪起”。

賞析:

這首詞與同詞牌幅《水調歌頭·游龍門》相似,都是寫遊覽河山,抒發情懷之作。此詞氣勢更足,景觀更奇。三門津是黃河中十分險要幅地段,河面分人門、鬼門、神門,水湍浪急,僅容一船通過。中有砥柱,即被稱為中流砥柱幅砥柱山。三門峽所在山奇水急,呈現一幅波浪馬遠靜聽松風圖奔湧,氣勢磅砣幅景象。

上片寫黃河幅氣勢,寫中流砥柱悠閒。“黃河九天上”後兩句,寫黃河之長、黃河之險。“黃河九天上”似與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意境相同。而“下鬼瞰重關”則寫明黃河之險,人鬼難過。“長風”後五句,以粗線條勾勒出黃河怒浪滔天,浪花四射幅逼人氣勢。又以呂梁懸水千仞和錢塘八月怒潮形象具體地描繪出黃河水浪之高,高過山仞,水浪之急,可比錢塘怒潮。高險,壯觀,形神俱備。“萬象”後兩句,更塑造儘管黃河水大浪急,但仍舊在砥柱山面前變得渺小。“一峯閒”側面烘托了砥柱山傲風浪,挺天地幅偉姿,也暗示出作者不懼艱險,樂觀豁達幅氣質和不凡抱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

下片更是以古典舊事,表達了詞人昂揚奮發積極向上幅鬥志。“仰宛巢”三句,反用蘇軾《後赤壁賦》“攀棲鵑之危巢”句意,寫砥柱山之高峻艱險。“人間”後二句,又用《左傳》中“神奸”之典。傳説中夏禹將百物之形鑄於鼎上,“使民知神、奸”,由此辨神仙和姦佞幅模樣。這樣幅險處有何用呢?原來是考驗人幅地方。“不用”後三句又用二典,一是東晉温嶠在朱渚磯下“燃犀”看水下美景。二是寫春秋楚國勇士佽飛仗劍入江殺兩蛟幅故事。以上幾個方面,把黃河三門峽幅險、惡寫得活靈活現。結尾兩句“喚取”等,引用李白塑造幅騎鯨客幅形象,表現詞人那不可抑制幅豪情壯志。

此詞用典較多,也不顯含混難懂,典典都扣中主題。從謀篇佈局來説,也上下唿應,環環相扣,氣勢作足。故葉燮《原詩》中稱曰:“舒寫胸臆,發揮景物,境皆獨得,意自天成。”

水調歌頭原文及賞析 篇三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葉夢得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繞敧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註釋】

⑴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暮秋景物漸呈蒼老深暗之色,菊花開時報來了將要降霜的信息。黃花,指菊花。

⑵小窗低户:指簡陋的房屋。

⑶微路,小路。

⑷敧(qī)斜:傾斜,歪斜。

⑸山翁:《晉書·山簡傳》載山簡好酒易醉。作者藉以自稱。

⑹何事:為什麼。

⑺坐看:空看、徒歡。

⑻流年:指流逝的歲月。

⑼拚(pàn判)卻:甘願。

⑽華:同花,指在閒居中空白了鬢髮。

⑾徙(xǐ)倚:徘徊,流連不去。

⑿滄海:此指臨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時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⒀平昔:往日。

⒁遍:這裏是“走遍”的意思。

⒂天涯,天邊,喻平生飄蕩之遠。

⒃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寫辭官歸隱家園。化用晉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三徑,庭院間的小路。據晉代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記載,西漢末,王莽專權,兗州刺史蔣詡辭官歸裏,院中闢有三徑,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後來遂以“三徑”作為隱士居所之稱。松竹,代指山林隱居處,含有貞節自持之意。三徑:王莽專權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宮回家,於園中闢三徑,惟與求仲、羊仲往來。後常用三徑喻隱居生活。

⒄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這裏化用三國時魏國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悲風,悲涼的秋風。冉冉,指大雁緩緩飛行的樣子。新雁,指最初南歸之雁。邊馬,指邊地的軍馬。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種樂器。此處指軍中的號角。

⒅誰似東山老,談笑淨胡沙:化用李白《永王東巡歌》中的“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胡沙。指代胡人發動的戰爭。

【譯文】

秋色日漸變濃,金黃的菊花傳報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盤山而上,曲折傾斜。詢問山公到底有什麼心事,(原來是不忍心)坐看時光輕易流逝而雙鬢花白。在太湖邊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麗的彩霞。

追憶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卻毫無建樹。歸來後重新打掃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卻恨悲涼的秋風不時吹起,南歸的大雁緩緩地飛行在雲間,哀怨的胡笳聲和邊馬的悲鳴聲交織在一起。誰能像東晉謝安那樣,談笑間就撲滅了胡人軍馬揚起的塵沙。

【寫作背景】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是詞人退隱山野之後寫下來。當時金兵南犯,朝廷動盪,詞人雖歸隱田園,但仍心繫家國的情懷。所以寫下此詞,藉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憤和對國事的憂慮之情。本詞詞意陡然曲折,情感再三轉折,造成了詞的峭骨和逸緻,使其十分耐咀嚼。

【鑑賞一】

滄海林澤,雲霞明滅,松竹蒼翠,曲徑幽寂----那裏有身心的自由逍遙;一方面有聲聲入耳的邊塞風號,雲間雁鳴,戰馬長嘶,胡笳哀唱--那裏有抗敵復土的鏖戰……這是傳統士人常見的矛盾心態,既有山林高高隱的嚮往,又有國家興亡的關懷。

這是作者告老,隱居湖州弁山後寫的作品。夢得隨宋高宗南渡,陳戰守之策,抗擊金兵,深得高宗親重。紹興初,被起為江東安撫大使,曾兩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諸將得悉力以戰,阻截金兵向江南進攻。高宗聽信奸相秦檜,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將岳飛、張憲被冤殺,主戰派受到迫害,夢得被調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府,使他遠離長江前線,無所作為,他於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隱退山野。眼看強敵壓境,邊馬悲鳴,痛感流年輕度,白髮徒增,很想東山再起,殲滅敵軍,但卻已經力不從心,思欲效法前賢謝安而不可得了。因寫此詞,抒發自己內心的悲慨和對時局的憂慮。

上片開頭四句寫:秋色日漸加濃,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黃的菊花傳報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曲曲折折,繞着彎兒。這是描寫時令和自己隱居的環境。作者的生活環境看來還是安靜的,但他的內心世界卻很不平靜。這是為下文反襯作鋪墊。接着提出問題:隱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麼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時光一年年地虛度,不甘心兩鬢的頭髮一天天增白,這就隱晦地寫出了英雄報國無門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惱,實即對國事的憂慮,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徙倚”二句寫作者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户小屋,沿着曲折小路,來到太湖邊上,流連不捨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見得天空澄徹,湖水映照着明麗的彩霞,祖國的天光水色又是多麼美好啊!“徙倚”,徘徊,流連不去;“滄海”,指太湖,古人多以海來形容大湖。

作者面對空闊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頭的隱痛,反倒引發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從這新感慨寫起的。作者望湖興歎,想到往昔飄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到頭來落得一片空虛!“歸來”二句,從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脱胎化用,説他從天涯飄泊歸來,重掃院內小路,守護自家松竹。這是寫歸隱的心願。

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懷世情嗎?“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國家、民族在遭劫難,大環境不安定,隱居者的小環境又怎麼能夠得到安定呢?隱居者的心情又怎麼能夠不受影響而焦慮不安呢?作者怨恨悲涼的秋風時不時地吹捲起來,緩緩地飛行在雲間的新雁,由北而南給人們帶來邊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邊馬的悲鳴交織在一起,戰爭頻仍,烽火不息,哪裏有世外桃源,哪裏有寧靜的環境和心境呢?人歸隱了,心卻歸隱不了,於是就想到了東晉的謝安(字安石),他隱居在浙江東山,出山後指揮淝水之戰,擊潰前秦百萬雄師;激戰之時,他談笑自若,不動聲色。

李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這裏化用李白的詩句,説:今天還有誰能象當年的謝安一樣,談笑之間就撲滅了胡人點起的戰火,使社會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願為謝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為朝廷不需要謝安這樣的人來指揮戰爭,抗擊異族侵略者!

下片詞描寫作者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寫得很突出:“平昔飄蕩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飄蕩”的一個“空”字,又轉向了出世;“歸來三徑重掃”,出世,歸隱;“卻恨悲風時起”,表明沒有一個世外桃源能使人靜心歸隱;“誰似東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濟人而不得的壓抑心情。濟世不能,歸隱難安,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賞析二】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退居卞山所作。它是一首自敍平生、抒寫情懷的詞。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悲憤之情和對國事擔憂。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以寫景為主,兼寓流年虛度的慨歎。“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詞的第一個字“秋”,點明時序,是泛指。然後再具體寫秋色。“晚”字是形象的説法,它既不是“來得晚”的意思,也不是確指“晚上”,而是由“老”引伸出來的含意。意思是説,暮秋的景物漸漸地呈現出蒼老深暗的顏色了。伴隨深秋而來的,自然是凜冽的冰霜,以及那“顏色只從霜後好,不知人世有春風”性本高潔的菊花,即詞裏所説的黃花。黃花開,霜降至。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繞敧斜。”“小窗低户”形容房屋簡陋,敧斜即傾斜的意思。這兩句是説,簡陋的小屋掩映於秋色黃花之中,屋前是曲折傾斜的小路。這裏既寫出了環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門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腸。

“為間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為”在這裏作助詞用,沒有實在意義。山翁指晉代山簡,”這裏作者以山簡自比。拚卻是甘願的意思。這裏有反潔意,是説“難道甘願”。雙鬢華:指年事已高,兩鬢生霜。它與上邊的“霜信報黃花”有着巧妙的內在聯繫。前者寫秋色將晚,後者寫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問”字,説明他不甘寂寞,時時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麼呢?白白地看着年華輕易逝去,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國難當頭,我能甘心服老嗎?

“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這一句真實地記錄了他經過反覆的思考後此刻的開闊心境。徙倚是留連徘徊的意思。滄海即大海,作者以謝安自比,明顯地表達了他對謝安不甘示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東還的退隱之志的仰慕與追求。“天淨水明霞”則是眼前美景的寫照,以此襯托出他一旦有了明確的人生追求之後的開闊心胸:如秋天長空那樣純淨,如霞映水中那樣明麗。這短短的幾個字,看似平平淡淡,內容卻實實在在。既寫了體現詩詞形象的人,又寫了水天明淨的景;既寫了流連徘徊的貌,又寫了氾濫於內心深處的情。情中見景,景中含情,可謂渾然一體了。

下片直抒胸懷。寫雖然在家閒居,卻對國事深懷忡忡憂心,自恨不能為國建功立業。“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三字一句,短促有力,如響板敲來,鏗然有聲,抒發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飄遊而無所成就的自責自罪、自怨自艾的悵惘心情。“空飄蕩,遍天涯”既顯示了他的謙謹胸懷,又委婉地傳達出他企望重操舊業、再立新功的心聲。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寫的是閒居生活的無聊小事。作者寫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掃掃荒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閒自在,實則這絕不是他心甘情願的。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茄。”悲風指淒厲寒風。卻恨是更恨的意思。“悲風”之前加上“卻恨”,強化了詞人的情感波瀾,即由悵惘不安進而憤憤不平了。為什麼?因為冉冉飛翔於白雲之間的新雁帶來了敵人侵擾的消息,邊境很不安寧啊!胡茄是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的管樂器,其音悲涼。作者用眼前悲風、新雁、戰地邊馬、胡茄組接的悽清圖景,烘托邊地悲涼的戰爭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國事,為敵人的入侵騷擾而憂心忡忡的心緒便於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記敍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展示。

“誰似東山老,談笑淨胡沙。”這一句大筆淋漓,一語見雄傑。東山在浙江上虞縣西南,謝安早年隱居在這裏。又臨安、金陵均有東山,也是謝安遊憩之地。所以後人稱謝安為東山老。胡沙即胡人。因胡人多居風沙時起的塞外。靜胡沙是使邊塞安寧的意思,這裏指的是消滅敵人。這裏借用李白《永王東巡歌》裏“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詩意抒寫自己的報國情懷。“誰似東山老”兩句,既是説,在當今時代,沒有人能像謝安那樣,指揮若定地殲滅敵人,也是説自己不能像謝安那樣,“談笑靜胡沙”作者運用反潔語氣,長聲仰歎,既是精忠報國的宣言,也是對腐朽朝廷的憤怒控告!讀來氣勢磅礴,聲情並壯,足可泣鬼神、撼日月、振山河。

宋代關子東:“味其詞婉麗,綽有温李之風。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於簡淡時出雄傑,合處不減靖節、東坡之妙。”

【作者簡介】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藴,號石林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進土。徽宗時,曾任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南渡後,在高宗政府中任尚書右丞、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市)行宮留守。他深曉財賦,籌措了大量糧餉,保證沿江諸將的軍需供給,他們得以全力阻止金兵渡過長江。紹興十四年(1144),在福建安撫使兼福州知州任上,告老致仕,隱居於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太湖西南的卞山。,他一生著述很多,有《石林總集》100卷。總集中的《石林詞》,主要是他南渡以後的作品。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篇四

詞前小序説:“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鈎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 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團圓、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着。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脱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脱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説:“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裏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 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説:“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 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裏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 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説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説:“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裏脱胎出來 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裏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讚歎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着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 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説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 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 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最後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 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説法, 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説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 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説:“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説,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説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 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説:“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原文 篇五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峯。人間俯仰陳跡,歎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古詩簡介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是南宋詩人方岳所作,此詞從登平山堂所見景物寫起,轉入抒情、議論,除了懷念歐陽修、蘇東坡兩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發了對國土未被收復的愁恨。

翻譯/譯文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後,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蓴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於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託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裏就要收斂他的眉峯。俯仰憑弔平山堂的人間遺蹟,歎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悽緊的天地間。

註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唐朝大麴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麴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

⑵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憂愁的思緒。

⑹螺紅:紅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層,層層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蓴(chún)羹:用蓴菜烹製的羹。

⑽歸鴻:歸雁。

⑾醉眼:醉後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此處泛指淪陷於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詞人有遺恨在焉。

⒀蘋(píng)洲:萍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城北,瀟湘二水匯流處,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唐宋以來,即負盛譽。

⒁斂眉:皺眉。

⒂陳跡:舊跡;遺蹟。

⒃兩仙翁:指歐陽修與蘇東坡。

⒄煙雨:濛濛細雨。

⒅磨滅:消失;湮滅。

⒆匹馬:一匹馬,後常指單身一人,有作者自喻意。

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揚州西北修建了平山堂,一個世紀後,方岳身處平山堂,俯仰江山,緬懷先賢,不禁詩思如潮,就以蘇東坡《黃州快哉亭》詞的韻腳,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賞析/鑑賞

“江南江北愁思”兩句,意思是説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積累起來的許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暫時忘卻吧。借酒消愁本來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為甚。但作者哪裏來這麼多“愁思”,它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一是自傷飄泊無定,二是慨歎中原未復。這就是有點有染的寫法,即先説明性質,然後再表現內容。

“蘆葉蓬舟千里”三句,寫詞人長年飄泊在外,不能回鄉。“蘆葉”句展示“蓬舟”(蓋有蓬頂的小舟)在長滿蘆葉的岸邊行駛之狀。“千里”極言行程之長,飄泊地域之廣闊。“菰菜蓴羹”用的是張翰的典故: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就命駕而歸。“菰菜蓴羹”後面加上“一夢”兩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現實性。因而只好“無語寄歸鴻”,默默無言地目送徵鴻南歸。方岳是南宋後期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之一,他少年飄蕩江湖,中年以後,雖中了進士而宦遊各地,還不免有“遊宦成羈旅”之感。思歸而不得,發為愁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後的詞人雙眼朦朧,河洛一帶渺不可及,而遺恨於夕陽之中,這不是其字面意思,實質上它抒發的是詞人為中原淪落,未能收復而遺恨。

下片又從眼前景物寫起。“蘋洲外”三句,寫遠山在黃昏中的姿態。“蘋洲”是長滿蘋草的洲渚;蘋洲之外,遠山在暮色中斂下了它的眉峯,這是將愁苦的感情移入於物,寫的是帶情之景。這種寫法,一方面增加了狀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人間俯仰陳跡”至“磨滅幾英雄”五句,轉入懷古。作者遙想當年與平山堂有密切關係的歐陽修和蘇東坡兩位“仙翁”已經逝去,黯然神傷扼腕歎息。

“楊柳”和“煙雨”是歐陽修和蘇東坡詞中描寫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這兩個詞,除了表示對歐蘇二公無限景仰外,還寄託了滄桑之感。“楊柳”已非,“煙雨”依舊,而幾許英雄,已磨滅於此變化之中。這幾乎是文人登臨懷古的一個永恆主題,骨子裏是感到人生虛幻,蒙上了一層虛無的感傷色彩,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後兩句,從懷古議論回到現實,寫自己又將匹馬登程,在西風悽烈的天地之間,悵然孤嘯。其情其景,是夠令人感傷的。這一結尾,又回到了飄泊的愁思,與上片遙相呼應。

方岳,安徽祁門人。生於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紹定5年(1232)登進士第,做過吏部侍郎和饒、撫、袁三州知州等官。從這首詞中看,他是有收復中原之志的。全詞表現了一種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本詞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兩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現於讀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這是詞人的獨創,一則寫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綠,連下的雨都映成碧綠的顏色,二則寫出秋雨過後,山色、田野都變得更綠,彷彿為碧綠的雨絲染過似的,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這樣的晴晝景色。南國的秋並不如北國那樣淒涼蕭索,但詞人的愁情卻瀰漫在“江南江北”,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四字正是這愁的原由,悵望江南,偏安一隅;放眼江北,淪於敵手。江山社稷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哪能不令人愁?“分付酒螺紅”即借酒澆愁之意,“螺紅”乃是一種酒的名字。“蘆葉蓬舟千重”表明詞人正在行旅途中,蓬舟一葉穿過重重蘆葉飄泊於江湖之上,菰菜蓴羹的美味僅存於昔日的記憶之中。抬頭仰望南歸的大雁,因事業無成,壯志未酬,無語可寄;醉眼朦朧中北望黃河、洛水,縹緲難見,大好河山不能恢復的遺恨只能沉浸在眼前的夕陽之中,“夕陽”這既是詩人眼前的景象,又是南宋小王朝的象徵。“遺恨夕陽中”是一句多麼沉痛、深刻的警句呵!

下闋依然是眼前景物與內心情緒的交織。詩人在江上飄泊,回眸蘋洲之外,暮色四面襲來,幾乎溶盡了山影,山似眉峯皺,山峯與詩人的眉頭一樣都在愁苦中緊蹙。“人間俯仰陳跡”用的是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陰倏忽,人生短暫,“俯仰人間已為陳跡”,慨歎自身盛年易逝,事業無成,轉眼之間年華老大,壯志即盡付東流。“不見當時楊柳”以下三句亦是時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壽難久之意。英雄豪傑尚且隨着時光的流駛而磨滅,何況我輩?最後詞人發出“天地一孤嘯”的長歎:茫茫天地之間,只有我一人如此長嘯浩歎,而歎有何用,嘯又何益?明天還是得迎着西風匹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長驅!這又表現了詩人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一種雖九死而未悔的韌性和頑強毅力!

註釋 篇六

【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丙辰】熙寧九年(1076)

【達旦】早晨;白天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宮殿前左右豎立的樓觀。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經受不住。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裏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户: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願】但:只。

【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原文及賞析 篇七

《水調歌頭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敍太》

原文

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敍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餘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為謝,兼寄吳子似。

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驂鸞並鳳,雲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間。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人事底虧全?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

翻譯

趙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韻寫了一首關於李太白、蘇東坡之事見寄,對我過分地讚美和推許,並且約我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牀在博山寺中,於是用其詞原韻寫了這首詞答謝他,並把此詞寄給吳子似。

我的志向在那遼闊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夢中登上了藍天。用手撫摸着皎潔的明月,瞬息度過了人間的千年。又夢見你乘着鸞鳥、鳳凰,遇見了蘇軾和李白詩仙,相約一起登上了月宮廣寒,拿起北斗作為勺子舀酒暢飲,我也有幸在你們中間。

我輕輕地吟唱起心中的波瀾:“別看我形體如在睡眠一般,精神卻自由奔放,達觀曠遠。我要像天鵝一次次舉翅高飛,看看這天地是方是圓。”我想再唱啊,卻從夢中醒來,推開枕頭心中悵惘升起疑念:人間事為什麼總難圓滿?這心事雖然可向知心朋友傾談,一泓秋水卻把你隔得老遠老遠。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台城遊”等。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

趙昌父:即趙蕃,辛棄疾的朋友。

七月望日:七月十五。

用東坡韻:指依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篇韻腳填詞。太白、

東坡事:因趙昌父原詞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詳,恐當是夢天、邀月一類事。

過相褒借:過於褒獎、過於推許。

秋水之約:或指相約八月中秋泛舟。

博山寺:寺名。當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當為鉛山境內小山。

謝:答謝,答覆。

吳子似:即吳紹古,鄱陽人,南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任鉛山縣尉。

寥廓:指廣闊無垠的宇宙太空。

疇昔:昨晚。

摩挲:用手撫摸。

素月:皎潔的明月。

俯仰:俯仰之間,即低頭、抬頭之間,形容時間極短。此句是説天上片刻,人間已過千年。

客:此處指趙昌父。

驂:古代駕車時位於兩旁的馬。這句是説以鸞和鳳為驂。青山、

赤壁:代指李白和蘇軾,李白死後葬於青山,蘇軾貶官黃州之時,有赤壁之遊。

高寒:天上高寒之處,指月宮。“有客”三句説,有客乘鸞跨鳳,和李白、蘇軾相約,共上月宮遊賞。

酌酒:斟酒。

援北斗:《楚辭·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援,手持。

蝨其間:意謂以渺小無才之身參與其事。“酌酒”兩句是説,他們以北斗為勺,開懷暢飲,我也有幸廁身其間。

少歌:即“小歌”,指樂章的一部分。

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騰飛,無拘無束。

鴻:大雁。

鵠:天鵝。

高舉:高飛。

重歌:指反覆歌唱。

夢覺:夢醒。

推枕:推開枕頭,起身。

惘然:茫然若失的樣子。

底虧全:為什麼會有虧有全。

美人:指知己朋友。此處指吳子似。

嬋娟:形容姿容美好。

賞析

此詞上片以描述夢境為主。起句“我志在寥闊”,開門見山,直抒胸懷,表現了詞人高遠的志向和寬宏的氣度,概括全詞要旨。為有寥闊之志,自然有“夢登天”之舉。“疇昔夢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誦》中“昔餘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航”之意。他感到現實中難以施展他的才幹,他要到廣漠宇宙去尋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兩句,乃是全詞思想的主幹。“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詞人在夢幻中飛上青天,首先來到月宮,盡情地賞玩明月。他在這裏撫摸着潔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離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覺人間已過了千年之久。

接着“有客驂鸞並鳳,雲遇春山赤壁,相約上高寒”數句,描寫的是作者與高賢們同上天宮的夢境。由詞序可知,這首詞是為答謝趙昌父而作,自然應有回敬之詞。趙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鉛山不遠,是詞人閒居瓢泉時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進,飲酒作詩,氣度不凡,世人以為有陶靖節之風。這裏作者以“驂鸞並鳳”來讚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應羽化登仙。這裏的青山、赤壁係指李白、蘇軾,因為李白墓在當塗之青山西北,蘇軾曾遊赤壁,寫過《赤壁賦》。趙昌父駕着鸞鳳霞舉飛昇,在彩雲間與先賢李太白、蘇東坡相遇,於是他們同作者共約到天宮去遨遊。作者在這裏把趙昌父、李白、蘇軾譽為“三賢”。作者這樣寫,也有自謙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間”就是把這層意思直接表達了出來,意思是:在您和先賢們高會的時候,我不過是濫竽充數地置身其間罷了。在現實生活中,詞人感到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願與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夢境中去會見他理想中的人物。在這裏,作者把自己與朋友,古代聖賢置身於高寒廣漠的天宇,用北斗當酒杯痛飲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達了其豪放的一面。

詞的下片繼續描寫夢境。詞人在夢幻中無憂無慮地暢遊太空,內心充滿激情,不禁小聲歌唱起來。“神甚放,形則眠”二句,從字面意思看,是説身體雖然清靜無為,好像在睡眠,但精神還是奔放曠達的。這是作者在閒居生活中積極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閒居後,表面看來安靜閒適,但他心中時刻不忘報國之志。“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化用賈誼《惜誓》中“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擊長空、一再高舉的鴻鵠,以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

接着,詞人從夢境中回到現實。詞人在夢境裏可以縱橫馳騁,可是一旦夢覺,回到現實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這不禁使他感到悵惘,併產生了人世間不能盡如人意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疑問。這裏的“虧全”是以月亮的圓缺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主要説的是“虧”的方面。詞人在這裏以夢境與“夢覺”相對照,揭示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同社會現實的矛盾。在這發問中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抒發人事難全的感慨,這發問也是一個有着雄才大略、滿腹經綸的。老將對於懷才不遇、報國無路提出的強烈抗議。詞的結語“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覺得來得有些突然。前面説的全是夢境以及夢覺後的惆悵,可是結語卻一語宕開,表現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韓諫議》)的惋惜之情。其實這是在前面幾層意思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感想。這一句表面看來只是對他的好友吳子似的思念,實際上主要還是抒發“誰識稼軒心事”(《水龍吟·再題瓢泉》)的苦悶心情。

這首詞在藝術特徵上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色。理想主義是浪漫主義在思想內容上的重要特徵,而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其理想則是浪漫主義傳統的創作方法。辛棄疾成功地運用這一傳統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這首詞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馳騁奔逸,狂放不羈,洋溢着豪邁的激情。它充滿瑰麗豐富的想象,大膽驚人的誇張,“摩挲素月”“驂鸞並鳳”“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圓”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麗光輝,顯現出光彩奪目的浪漫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