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字勵志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8W

四字勵志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成語故事 篇一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閲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説,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説:“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勵志的成語故事 篇二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閲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説,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説:“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勵志成語故事 篇三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七年級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説:“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説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成語故事 篇四

【開誠佈公】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説:“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説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開誠佈公:比喻對人態度誠懇,坦白無私。

成語故事 篇五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説:“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所以稱之為‘文’。”

所以,虛心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才能更好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