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四光生平的勵志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李四光生平的勵志故事(多篇)

李四光簡介: 篇一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裏。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卧牀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裏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牀,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採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採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着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穫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國小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國小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國小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祕。

李四光與武漢大學老建築羣 篇二

1928年7月,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受命擔任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8月,經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推薦,又被任命為武大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長。

為選擇好新校址,他請人從上海租來一架專機到東湖一帶低空盤旋察看,又經常騎着毛驢帶着乾糧到珞珈山一帶勘查地形、地質。有一次由於工作太投入,不慎從毛驢上摔下來暈過去,半響才醒過來。

經過全方位考察和深思熟慮後,武大選定了郭鄭湖(今東湖)之濱的獅子山、落駕山(珞珈山)一帶作為新校址,並確定了堅固,實用、經濟、美觀,既有利於教學、外觀造型上又要具有民族特色,建築與綠化同時並進的新校舍建築方針。為確保建設質量,李四光仔細審閲每一張設計圖和建築投標合同,然後蓋上自己的印章。

1930年2月,武大新校舍破土動工,他親臨現場指揮和察看,及時解決建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聘請繆恩釗為監造工程師、森林專家葉雅各綠化校園。

在政局動盪、長江又爆發洪水,進口建材價格不斷上漲等諸多不利條件下,建築主要承建方漢協盛營造廠不惜虧本,恪守誠信,保證質量修建校園。

漢協盛的老闆沈祝三曾經規定:“武大建築,應着眼百年以上”。即使在他晚年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依舊矢志不移。正因為有這些認真不做假的建築商,才使武大的老建築歷經近8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厚重牢固。

1931年10月,新校舍第一期工程竣工。

這些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使昔日“荒涼遍山野,亂石滿山岡”的珞珈山成為一座美麗的大學城。武大校園內名貴花草樹木繁多,栽培精細,佈局合理,至今仍為國內園林界矚目;校舍的中西合璧建築藝術,受到國內外建築專家的讚賞,新中國成立後仍有不少國家專派考察團,到武大觀摩學習。

1932年2月,武漢大學遷入珞珈山新址。6月,在學校禮堂舉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禮,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蔡元培等名流出席了大會並作演講,勉勵師生們在優美的校園內勤奮學習。

武大老建築羣,包括老齋舍、十八棟、文學院、理學院等等,為武漢留下了一個名山、名水、名人、名校相得益彰的好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