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項脊軒志》譯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89K

《項脊軒志》譯文【多篇】

作者簡介 篇一

歸有光像

歸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學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歸有光,又別號震川,自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人,後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歸有光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並稱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

賞析 篇二

項脊軒,歸有光家的一間小屋。軒,小的房室。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作者把小屋命名為項脊軒,有紀念意義。“志”即“記”,是古代記敍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借記物、事來表達作者的感情。 擷取日常瑣事,通過細節描寫,來抒情言志。 他的風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感情。此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善於拮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文是一篇借記物以敍事、抒情的優秀散文。文章通過記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着重敍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

歸有光的敍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平淡自然的筆調記敍日常生活小事,運用追敍、回憶、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等方式,從瑣屑事件的敍述中抒寫出真切的感情,從平淡情景的描繪中表現出悠遠的意趣。這一特點在《項脊軒志》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本文以項脊軒的前後變化為線索,寫出一系列家庭瑣事,表現了作者對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對死去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也表現了作者年青時刻苦讀書、怡然自得的樂趣。文章所記的一切,都緊扣項脊軒來寫,而以“悲”“喜”作為貫串全文的意脈。第一段寫項脊軒經過修葺和美化環境之後的幽雅可愛和自己在軒中“偃仰嘯歌”、自得其樂的情景,是從“喜”字立意,也反襯下文所敍項脊軒環境遭到破壞之可悲,引出對往事的無限追懷。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敍父輩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雜亂不堪,項脊軒不再是一個讀書的幽雅所在。第二層以撫育兩代人的老嫗作 uaw 為聯結,圍繞項脊軒回憶母親與祖母遺事,抒發自己懷念親人的悽側之情。這段從“悲”字立意。第三段寫“軒凡四遭火”的變故,雖“得不焚”,亦足見項脊軒命運之乖蹇。這是“悲”的內容的進一步補充。補記的一段,寫項脊軒後來又發生的變化,重點追敍與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發沉痛的悼亡之情,進一步增添了悲涼的。氣氛。由於文章自始至終貫串着悲、喜的感情變化,又有項脊軒作為全文的軸心,所以一些看似散漫無章的生活瑣事就結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善於抓住具有特徵的語言、行動和生活細節來表現人物,從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情態各別。對母親,寫她聽到女兒呱呱而泣時以指叩扉的動作和“兒寒乎?欲食乎?”的問話,突現了慈母對兒女衣食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祖母,寫她的“吾兒,久不見若影……”的愛憐的言辭和離去時的喃喃自語和“以手闔扉”的動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了老祖母對孫兒的疼愛和期待。對妻子,寫她的“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簡潔地表現了少年夫婦相依相愛的情狀;寫她歸寧回來時轉述小妹們的充滿稚氣的問話,不但傳神地表現了小妹們的嬌憨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依依情話的場面。總之,作者對於各個人物,都能分別抓住他們的特徵,用寥寥幾筆描繪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和真摯的感情,富於生活情趣,並從中表達出自己對親人一往情深的懷念。

由於時代與階級的侷限,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追求功名利祿的思想和功名未就時的憂憤之情,這是應該正確地加以分析的。

《項脊軒志》譯文 篇三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子。屋裏僅僅一丈見方,只可容納一個人居住。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頂牆上的)泥土從上邊漏下來,雨水也往下流;每當移動書桌時,左看右看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陽光,天一過中午就已經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前面開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圍牆,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內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裏錯雜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來的'書籍擺滿書架,我安居室內,長嘯高歌,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庭院、階前卻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

然而我住在這裏,有許多可喜的事,也有許多可悲的事。在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了家,室外設置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着西家叫,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裏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然後又砌成了牆,一共變了兩次。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裏居住過。這個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餵過奶,先母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室相連,先母曾經來過一次。老婆婆常常對我説:“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老婆婆又説:“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用手指敲着房門説:‘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在門外一一回答。”話還沒有説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説:“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呆在這裏,真像個女孩子呀?”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地説:“我們家讀書長久沒有收到功效,這孩子長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會,拿着一個象笏過來,説:“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着去朝見皇帝用的,以後你會用到它!”回憶起舊日這些事情,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真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是廚房,人們到那裏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着窗子住在裏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燬,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着吧……

我已經作了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學寫字。我妻子回孃家探親,回來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説:“聽説姐姐家有個小閣子,什麼叫閣子呀?”這以後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軒破敗沒有整修。又過了兩年,我很長時間生病卧牀,閒極無聊,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格局跟過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後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這裏。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經像傘蓋一樣高高聳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