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7W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多篇】

范仲淹的小故事 篇一

范仲淹本來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五代時期,他的爺爺範贊時任吳越國祕書監。父親範墉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范仲淹就是範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可悲的是當范仲淹剛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

隨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親謝氏不得不帶着他改嫁給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東)朱氏,更姓朱,名説,中進士後恢復本姓。范仲淹小時候很有志氣。

他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因家庭貧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劃作四塊。早晚各兩塊,切一點薺菜,加一點鹽來吃,這樣苦學了三年。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難過,哭着辭別了母親,到南都(今屬商邱)學舍讀書。

他這時學習更加刻苦,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五年沒有脱衣服睡過覺。由於范仲淹勤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范仲淹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抱負。當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後來他當了諫官,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受到貶謫處分。後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積極推行新政,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新政也就廢止了。

第二年,他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裏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千多年來,這句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艱苦樸素,經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給鄉親,深得人民擁戴。他“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的故事 篇二

范仲淹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他寫的著名散文《岳陽樓記》流傳千古,他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更是前所未有的。

小時候范仲淹家裏很窮,但他很有志氣。父親在他兩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子倆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母親不得不帶着他改嫁。這家人家已經有兩個兒子,他們好吃懶做無所事事,還揮霍浪費,范仲淹努力學習反而被他們嘲笑。范仲淹很不習慣,就告別母親,自己住在一個寺廟裏。

在寺廟裏,他勤奮地學習,經常是一個人讀書讀到天亮。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臉,清醒一下,每天煮一鍋粥,等粥冷卻後,用刀劃成四塊,就着一小撮鹹菜,早晨吃兩塊,晚上吃兩塊。就這樣苦苦過了三年。

三年以後,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他進入南都學舍,還和以前一樣食粥勤學。一個同學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做官的父親,他父親認為,范仲淹將來會很有出息,於是叫兒子給他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范仲淹很感激但他卻説:“謝謝你父親的好意,只是我已習慣粗茶淡飯,如果我現在就吃這麼好的飯菜,以後就不習慣吃粥了。”他的同學只好把飯菜拿了回去,從此更敬佩范仲淹了。

范仲淹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在他26歲時考中了進士,做了官,為國家、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非常羞愧,也很受啟發。與范仲淹相比,我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學習條件都比范仲淹好得多得多,可我卻經常抱怨飯不好吃,菜不可口,衣服不好看,作業多了,題目太難……真是不應該啊!從現在起我要利用現有的條件,抓住機遇,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小故事 篇三

在范仲淹求學時,認識了一名劉姓同學。當時條件很差,每天只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而劉同學家境好,總是把好吃的給范仲淹。這樣範仲淹才勉強填飽肚子,得以繼續學習。而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多。臨別那一刻,范仲淹暗暗發誓,將來如有出頭之日,一定要感謝劉同學對他的恩情。

范仲淹當宰相後的不久,劉同學找到府上,説家裏發生了變故,需要范仲淹的幫助。

因為多年未見,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歡敍舊,一邊喝酒一邊聊起過去的經歷。這時范仲淹説,幾十年未見老同學在哪裏高就?劉同學端起杯,一飲而盡,説,罷了罷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學,能夠謀個一官半職。想憑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應該不成問題。

不料,范仲淹臉色一沉,説,劉兄家裏有幾個人,每年需要多少錢開支?劉同學回答,一百兩銀子足夠。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兩銀子,説,這些銀兩先給你救濟,如果後續有困難我會繼續給你提供幫助。

范仲淹的銀子解了劉同學的燃眉之急,他還了外債,家裏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在銀子用完後,他又找到了范仲淹,這次他直截了當地説,想通過他的關係做官。

但是范仲淹一口回絕,説如果家庭困難可以再幫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在劉同學離開時,埋怨地説,范仲淹一點不講交情,如果當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嗎?

而范仲淹説到做到,再取出一千兩銀子給劉同學。到最後,范仲淹也沒有給他一官半職,自掏腰包維護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小故事 篇四

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范仲淹被朝廷撤去軍政要職,貶往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做知州。

這一年,鄧州一個姓孫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憐。孫通判攜家帶口在鄧州做官,一向沒有什麼積蓄,後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間哭腫了眼睛,愁白了頭髮。范仲淹知道這個同僚生前清貧,立即帶頭捐出當月的薪俸,為孫通判治喪所用。其他官吏也紛紛解囊,各盡所能,總算給孫通判買了一口像樣的棺材。孫通判的老家遠在江西九江,他妻兒從鄧州乘船回老家最為便捷,走白河、轉漢水、入長江,一路順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買棺材之用,還有一些餘錢,正好僱一條船。諸事妥當,范仲淹派了一個捕快,隨船護送孫通判的靈柩和他的遺孀孤兒。

范仲淹帶着幕僚把孫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揮手作別,那捕快卻又跳上岸來,向范仲淹説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説,忘了什麼?”

捕快快人快語:“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個州縣都設有關防,盤查過往船隻。隨便找個藉口,就要你拿錢打通關節。大人不備足‘通關’費用,只怕這船出了鄧州境地,就寸步難行了。”

范仲淹皺了皺眉頭,對各地關防假公濟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對於孫通判的後事,官府已經給了撫卹,同僚們也已經捐過了錢物,這“通關”的費用又從哪裏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陣,歎着氣走進了本州設在岸邊的關防公署。官署裏紙筆都是現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揮筆寫道:

“一葉輕帆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涼天。關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范仲淹把詩寫成之後,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給押船的捕快,説:“若遇關防盤查,你就拿這個應付。”

就這四句詩,能當銀子使喚?捕快雖然有些疑慮,還是接了。

捕快的疑慮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關防的官員,誰不知道範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憐貧詩,誰還好意思敲詐這孤兒寡母?捕快一路暢通無阻,很順利地把孫通判的遺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寫詩助貧解困的故事也隨之傳開。

范仲淹的小故事 篇五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在文學上也很有建樹。他為官時,更是嚴於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中有位沒有官職的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見百姓只能食野草為生,范仲淹心裏很焦急,馬上制定出方案,調糧救急。

有一天,糧食剛剛運到,還不曾發放,竟然被偷盜出兩擔。范仲淹極為惱怒,下令嚴查偷盜之人。後來,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漢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卻傳來哭喊聲。范仲淹將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婦人。

老婦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頭説:“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兒,老奴情願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後來,范仲淹將偷糧之人責打了幾十板子便放了,老婦人連連叩謝。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員政績,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有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勾去名字罷免官職,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湧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面對哀號,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已任官職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對范仲淹説:“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於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説:“青年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員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域,相當於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淚,讓後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是值得後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