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心理學【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W

社會心理學【通用多篇】

社會心理學 篇一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科學等。

1心理學專業就業就業薪酬統計

通過917份心理學專業就業狀況分析,心理學專業平均薪酬水平為6420元。

若按照工作經驗和工齡來統計,心理學專業10年以上工資1000,應屆畢業生工資5150,3-5年工資6070,0-2年工資7680,6-7年工資9850,8-10年工資10200。

你認為上面關於心理學專業的就業薪酬統計準確嗎?太高還是太低了?

2心理學專業就業排名統計

心理學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根據101596份就業數據分析出:

心理學專業在所有 1099個專業中,就業排名第36;

心理學專業在理學36個專業中,就業排名第2;

心理學專業在心理學類2個專業中,就業排名第1。

3心理學專業就業區域和方向統計

心理學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哪個地區需求量比較大?根據101596份就業數據分析出:

需求心理學專業最多的地區是 上海,佔18%;

需求心理學專業最多的方向是 互聯網/電子商務,佔21%。

除了上述就業地區和方向外,心理學專業在下面地區和方向中也特別受歡迎:

一、心理學專業就業方向分佈

排名方向佔比1互聯網/電子商務21%2教育/培訓/院校20%3金融/投資/證券14%4計算機軟件8%5房地產7%6貿易/進出口6%7專業服務(諮詢、人力資源、財會)6%8新能源5%9保險4%10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粧品)4%

二、心理學專業就業地區分佈

排名地區佔比1上海18%2北京16%3深圳15%4廣州15%5杭州7%6武漢6%7成都5%8鄭州4%9南京4%10廈門4%

社會心理學 篇二

社會心理學以經驗社會中的文化現象作為自己的分析要素時,社會心理學走上了對以後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經驗論”之路;對於文化現象的關注還促成了精神分析學説由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理論向社會心理學理論的轉變,使精神分析理論成了最為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流派之一;在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僅使社會心理學更為深刻地把握了社會行為的本質,還完善和發展了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一、社會心理學獨立形態的確立

當社會心理學以經驗社會中的文化要素作為自己的基本話語時,社會心理學也就走上了對以後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經驗論”之路。而首先邁出這一步的典型樣板則是在這一時期社會心理學的最初形態———民族心理學。民族心理學通過對文化要素的分析證明,“除個體意識之外,還存在着表徵團體心理性質的某種東西,並且,個體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是由這種東西決定的”。這也就是個人心理與羣體心理或社會心理的關係問題。儘管現代社會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已經截然不同於民族心理學,但是,個人心理與社會心理或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一直就是社會心理學的中心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説,民族心理學作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知識源頭,對今天社會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文化研究與精神分析理論的轉向

對於文化現象的關注,不僅使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得以確立,而且還促成了精神分析學説由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理論向社會心理學理論的轉變,從而使精神分析理論成了最為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流派之一。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慮精神分析的影響,就不可能理解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整個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徵和方向。”這足以説明作為社會心理學理論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整個西方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在它創立之初卻與社會心理學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種心理學理論,而僅僅是一種關於神經病的治療學説。因為“精神分析思潮不是在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內部產生的,它的發源地是精神病學的臨牀治療”。然而就是這樣一種理論,在它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們把注意力轉向文化時它便獲得了社會心理學意義,直至成為一種足以引起所有社會心理學家(不管是反對者還是贊成者)都給予高度重視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在弗洛伊德晚年的著述中,他把對原始社會文化的研究推廣到了對人類社會的普遍文化與人性本能的關係的考察上。之後在阿德勒、霍妮、弗洛姆等這些後期精神分析理論家手中,精神分析運動全面轉向了社會文化領域,形成了有聲有色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社會文化學派。總之,不管是精神分析的古典理論還是後期理論,都是由於對文化因素的高度關注和對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視,才使得這一理論學説真正獲得了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從而也確立了精神分析學説在所有社會心理學理論流派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社會行為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

多數社會心理學家都承認,社會心理學是以社會行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但是,在對社會行為的研究上採取什麼立場卻存在着相當大的差異。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重視的是社會羣體及羣體中的相互作用與社會行為的關係,而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考慮的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個體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念等因素對個體行為的影響。雖然這兩種取向在社會行為的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這並不是對社會行為的全部解釋。因此,在社會行為的研究中社會心理學必須要考慮文化因素的作用,這是正確地把握社會行為本質的關鍵所在。而文化向度一旦被納入社會行為的考察範圍,立即就使社會心理學關於社會行為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廣闊的領域。一個社會的男性和女性以什麼樣的方式行動,完全看這個社會中的文化是如何對他(她)們提出要求和有什麼期待的。當然,由於文化的不同,在不同的社會裏便存在着不同的行為模式。同樣,一個社會中由於擁有某種共同的文化,其成員便對某類特定的事物作出相對一致的反應。這種結論對於社會心理學來説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啟發意義:第一,在某一特定社會中所獲得的關於社會行為的結論不能簡單地推及到整個人類社會;第二,社會心理學必須將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礎上的社會行為模式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這既是正確把握社會行為本質的需要,更是建立完整的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需要。

四、結語

從中我們已經看到,沒有對文化的研究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對於眾多文化成果的吸收都是通過文化人類學來實現的。文化人類學的諸多理論知識已經被有機地組合到了社會心理學之中,成了社會心理學理解一切社會心理現象的基點之一。當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文化人類學是在本世紀初才從人類學中分離出來的,但是這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從“人類學”或“民族學”的文化研究中汲取營養。所以説,文化人類學作為社會心理學的母體學科,是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學科屬性的必然選擇。

社會心理學 篇三

《心理學》這門課程對於我們每一位大學生來説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們瞭解心理知識的所要走的階梯,對我們瞭解人的心理尤為重要。

雖然我已經在老師的指導和教導下,學了這門課程大半個學期,還未學完,但我已經對心理知識的有關方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人的知識、情緒、行為、動機、感情等等都與心理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人的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主觀與客觀、好與壞、高興與悲哀……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現象令人愉悦,一些現象使人憂慮,美好的事物引發人的愛慕之心,醜惡現象惹人產人產生厭惡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懼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種情感和情緒,而這些情感與情緒作為人對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態度體驗、構成了人類心理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課堂上,老師每講到新的知識,都會耐心地指導,並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授課,甚至還有一些比較經典的視頻以指導我們,讓我們掌握起知識的要點時容易理解和體會,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識的“免疫力”,因為這樣我們在記憶知識時更加牢固。有時在講到一些重要理論時,還會出一些心理實驗來測試我們的能力和心理素質的承受能力,這些課堂實驗使我們感到十分有趣而且這樣別具心裁的課也十分生動和形色,是我們學生所喜歡的,上課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能夠引起我們的興致,因為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活躍課堂氣氛,真正達到育人效果。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活躍的生動的並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動中受到教益和啟迪,促進知行的結合。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激發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結,這也而況儀讓我們瞭解自己的心理能力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是好還是壞,是強還是弱,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是高還是低,這都是我們需要去了解的,因為可以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課程,它是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它們活動規律科學,更加是人類為了認識、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科學,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同時也考察人的行為、感情、動機,並且探討心理現象與行為之間的規律性關係。有人説,心理是一種精神現象,它不具形體,難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與人的行為,可以瞭解人的心理。可以分為社會心理和個體心理。社會心理與個體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會心理現象體現在個體心理活動當中,它離不開個體心理。但對個體而言,社會心理又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實,直接影響個體心理的形成與發展。個體心理是社會現實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雖然屬個體的主觀精神活動,但其中包含着豐富的社會心理因素。

受遺傳、教育、生活經歷、職業活動和其他因素影響,不同的人的心理會形成各不相同的特點;在不同的時間或條件下,人的心理活動具有不同的狀態。對於人類來説,人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具有雙重屬性,即人作為個體而存在,又與周圍的環境、與他人發生着不可脱離的關係,這説明了人的心理受着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人的心理是無法脱離這兩個關係而成為個體獨立存在的,沒有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人類是無法能透徹地瞭解和認識自己。特別是在這個日益發展迅速以科技和信息為中心的社會,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方式和現象也會越來越複雜,因為這個社會就是一個複雜的個體而存在於這個世上,如果人類不能跟上和掌握它們之間的規律關係,就無法進一步瞭解人類的心理關係,也就不無法使人類在社會中得到提高,社會也不能以良好的姿態前進到一個美好的世界。正因為如此,這個社會中又多了一份職業,就是心理醫生,為人類解決有關的心理問題和心中疑問,使人們有一個良好的心理以生活在這個社會中。

《心理學》對我來説是尤為重要的,這對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質的成長缺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職業,我的職業需要它,因為我選擇的是師範職業方向。它是我們師範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也是培養未來教師師範技能與職業素質的重要基礎課。我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我可以瞭解到中國小生的心理髮展變化的特點和規律,理解和掌握學校教育教學中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為以後的教育實踐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應用,注意心理學基本理論與學校教育實踐的結合、基礎知識與應用方式的結合、現實需要與未來發展的結合,這在培養人才質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學習了這門課程,豐富了我的心理知識,提高了自我認識的水平,我學到了很多我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和問題,使我對心理的見識增長不少。隨着這課程的深入,我對這門課程越來越有濃厚的興趣了,而我也漸漸地發現並解決了我以前所疑慮的心結,並讓我不斷地完善個人,昇華到另一個自我的境界。我覺得這個學習過程和學習時間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學到了以前不能學習也沒有學到的知識。以後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會更進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我記得老師曾經説過,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因為最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雖然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説法,但不可否認的是隻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要努力去學習心理學知識,瞭解自己,掌握自己,同學也瞭解到別人,對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識、能力和素質至關重要,使我們可以成為一個科學心理、健康心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集體;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足夠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質,創造親密的關係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間的交會溝通能力,只有這種親密關係才能使我們心理成長,因為它是滋養生命的最佳營養。從今以後,我將不斷的提高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的學習成長,爭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社會心理學 篇四

心思學是一門並不陳舊但卻十分奧祕的學科,許多人都對它充滿了幻想。認為它可以使人瞭解他人的心坎世界,控制他人的思維。我也是懷着異樣的想法才選了社會心思學這門公共選修課。

在接觸社會心思學課程以前,我總以為社會心思學很虛幻,但是經過這幾次課程的學習,我懂得社會心思學的根本成績是關於人的本質和人的發展的成績,人的本質成績是人存在的根據成績,人的發展成績是人存在的價值成績。因此,認真學習社會心思學,深刻把握關於人的本質和人的發展的成績,

如今的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90後,普通都是這樣,不會去顧及旁邊人的感受,以及一切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裏,還是任何一箇中央,他(她)們都是這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要找中央去發泄,這是一種極其不好的行為。他(她)們只會在他人的身下來找緣由甚至動手,所以往往這種人不會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觸。

咱們大先生都覺得本人最瞭解本人,但是隨着對社會心思學課程的學習,我發現結果並非如此。咱們思考過本人的心思瘦弱嗎?咱們思考過本人的追求和動機與心思學的關係嗎?咱們認真地總結過本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嗎?咱們關注過本人的逆商嗎?沒有,素來都沒有過,咱們只關懷高數考了多少分?誰得了一等獎學金·····

通過對社會心思學課程的學習之後,我逐漸發現其實社會心思學,也包括其他一些心思學課程與咱們是嚴密相干的,對咱們的個人發展很有協助。此外想要了解本人其實並不難,除了要做一個冷靜的事實主義者,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調整本人的心態:首先要學會欣賞本人,自我認同才可能失去別人的認同;其主要學會善待本人,在氣憤時心疼一下本人,找一個僻靜處宣泄宣泄,不要讓那些無名之火傷身;第三就是憂傷時,要心疼一下本人,找一些本人可以信任的朋友,訴説訴説,讓陽光復現;第四是在操勞時,要心疼一下本人,美美的睡上一覺,人不過是血肉之軀,經不住太多風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時,更要心疼一下本人,打敗疾病的力量還是在本人堅強的意志。

咱們以前總是在怨天尤人,不只如此,還喜愛把一件大事思考的很複雜。把一些小成績看得太重,但是如今社會心思學的知識使我我學會了忍受,學會了寬容要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形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懷別人,解決事情時開始思考的周到了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朋友的心思,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思上的引導,和語言上的安慰,文祕網,以緩解輕度的心思上的成績,興許這些“微不足道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從小的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到心思學課對我大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心思學的學習使我無論從文明知識上,還是從本身涵養上我都提高了不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始終地成長着。我很感激咱們的老師以及咱們的同窗,是他們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只管社會心思學的課程不多,但是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當前還需求本人去悟,去領會。做人,不但需求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本人,懂得愛本人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無情。多一些決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説,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成為高不可攀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要害在於你本人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英勇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社會心思學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社會心理學 篇五

“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並不是什麼娛樂性的話題,它的背後是關於工業社會人們生存狀態的嚴肅問題。不過,在這個時代,人們就是喜歡把一個嚴肅問題娛樂化,這實際上是人們在心理上耍的一個小聰明。

如果在若干年後,未來的社會學研究者要選擇用一張圖片和一首歌來概括反映20xx年以及此後若干年中國社會b部分中下層的生存狀態,那麼我相信當下流行於網絡的“葛優躺”和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一定會入選:

葛大爺斜靠在沙發上,眼神空洞地望着遠方,外表邋遢,肌肉鬆弛,神情頹廢,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最為應景的背景音樂則是《感覺身體被掏空》—“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代替性表達

“葛優躺”出自於20多年前的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於今年突然爆紅於網絡,成為被網友玩壞了的表情包;而《感覺身體被掏空》則是今年出自上海的一個名叫“彩虹合唱團”的音樂團體,該曲首發之後即引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顯而易見,“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爆紅網絡,是因為其深刻地觸碰到了社會痛點:在現代工業社會的都市中,人們疲於奔命,缺乏活力,渴望休息。這就是當下部分中下層的典型面相。

就好像兩千年前的詩經反映了先民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一樣,“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勾勒了進入工業化成熟時期中國人的形象。

在這個意義上,“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具有了普遍性和時代性,從而獲得了比其他網絡表情包和流行歌曲更為深刻的歷史價值。

有必要首先指出的是,爆紅於網絡的“葛優躺”裏的“葛優”已經不是《我愛我家》那個意義上的“葛優”了,他已經被重新賦予了時代性的內容,那其實是一個疲於奔命的部分中下層的集體形象。

從心理分析的視角考察,“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在傳播上的成功並不難理解:無數個在當下中國都市生活的中下層在“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裏看到了他們的那個疲於奔命、缺乏活力的“自我”,他們又無法直接地、毫無障礙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而“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具備了代替人們進行自我表達的功能,人們在轉發和傳唱中以一種隱蔽的形式發泄了他們的情緒。在娛樂和宣泄中,生活的空虛感、無意義感得到緩解和治療。

從這個角度説,“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是人們無聲和有聲的集體表達。儘管這種表達是無意識和娛樂化的。

説白了,在每個人心裏,都住着一個生無可戀的葛大爺和加班到吐的彩虹合唱團,大家無非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家塊壘。

工業社會需要娛樂業來治療

如果我説“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反映了一種精神病理現象,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弗洛姆就在他的《人類破壞性研究》一書中指出:“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慢性無趣(無論是補償了的,還是不能補償的)雖然到最近才受人注意,卻早已構成了一個主要的精神病理現象。”

他這樣描述“慢性無趣”的精神病人:“……在他裏面有什麼東西死掉了,沒有了生氣,與人斷了關係……”剝開娛樂化的外衣,透過葛優那空洞的眼神,認真地去體會由葛大爺集中表現的部分中下層的內心,會發現這個羣體的了無生趣,似乎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們興奮和激動,弗洛姆這段寫於1973年的文字,簡直是為“葛優躺”量身打造的心理描寫。

在他們裏面,有什麼東西死掉了。

《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歌詞淺顯直白,幾乎屬於直抒胸臆,它描寫了一個加班族內心的疲憊和吶喊:“我累得像只狗”是在説自己生命力的枯竭和活的缺乏尊嚴,“我要去雲南” 顯然是在嚮往“雲南”所象徵的與工業社會對立的田園牧歌式的自然生活,“我要去接爸爸”則是內心情感生活的需要。

為什麼會這樣?

讓我們先重複一點心理分析+社會學的老生常談:在一個以社會價值排序為主導的,通過馬克斯·韋伯意義上的官僚制組織起來的工業社會,每個原子化的個人都作為社會零件嵌入到這個精密而龐大的社會機器中。每個人的生活內容、生活軌跡、生活節奏都是像程序一樣設計好的,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被強制性地取消了,他的生活裏沒有什麼能夠讓他激動和欣喜的東西,他所有的活動與他的內心並沒有什麼聯繫,他只是為了他肉體的生存而活動,他被降格成了“物”,並且被“物”所統治。

這正是“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背後的深刻隱喻:在一個成熟的工業社會裏,人被取消了主體性和創造性之後,他生命的活力被榨乾了,他的尊嚴被降低到“物”的層次,就像一條狗一樣。

當然,儘管一個利維坦式的工業社會對人的影響力是如此強大,但是人性並不會善罷甘休,它始終想要逃離這種生存狀態,恢復自身的尊嚴,就像歌裏所唱的“我要去雲南,告別回龍觀”。

所以,“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並不是什麼娛樂性的話題,它的背後是關於工業社會人們生存狀態的嚴肅問題。不過,在這個時代,人們就是喜歡把一個嚴肅問題娛樂化,這實際上是人們在心理上耍的一個小聰明,通過將嚴肅問題娛樂化,那麼在心理上就不用認真對待嚴肅問題了,嚴肅問題就這樣輕巧地被迴避過去,不用直面真相的殘酷。

這一點,在歌名《感覺身體被掏空》的表述上獲得了體現:在事實上,並不是人們身體的“體力”被掏空了,而是生命本身的“活力”被掏空,它表現為缺乏生活的熱情,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等,為什麼會把“生命”表述為“身體”呢?因為“生命被掏空”則涉及到對生命價值本身的否定,這並不是一般人願意面對的殘酷,將“生命”置換為“身體”,這樣就回避了真正的問題,如果只是“身體被掏空”的話,那麼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復了。這是隱藏在語言中的玄機。

這樣看來,工業社會真的太需要娛樂產業了,它幾乎是對治工業社會所製造的人類存在困境的一劑良藥。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運行方式讓人逐漸喪失了生命的活力,這當然是非常殘酷的現實,但是通過開動娛樂產業,人們獲得了一種“逃避自我”的途徑,用一些膚淺的方式來消解空虛和無聊,從而讓這部社會機器繼續維持下去。

空虛、無聊,缺乏生活的熱情等等這些症狀並不是西方工業社會所獨有,它是現代社會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的“負效應”。

問題和未來

毫無疑問,工業解放了生產力,將人們從田間地頭主動或被動地配置到現代化的工廠或寫字樓裏進行工業生產。對於傳統社會的農民來説,他們只需要看天吃飯,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來播種、施肥和收割,並沒有“勞動紀律”的説法,農民羣體也只在一種極低的組織化程度上存在。這種低組織化的情況,就像馬克思説的,他們只是“麻袋中一個個馬鈴薯”。

不過,他們也是相對於工業社會的人們更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馬鈴薯”。

但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後,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社會及其的運轉,不得不依賴高度組織化的科層制,這要求人們按照制度、流程以及“勞動紀律”來行動,他的自主活動空間被大大壓縮了。

藉助經典的弗洛伊德的觀點,“文明”建立在對人性的壓抑的基礎之上,現代工業文明則將這種壓抑進一步深化和隱蔽化了。而這,將以犧牲人的內在活力為代價。

弗洛姆曾經提出了一個叫做“社會性格”的概念,他認為,一個社會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會培養人們適應這種社會需要的特定的性格結構。比如,奴隸制社會會培養人們馴服、順從的社會性格,現代工業社會則因需要人們消化其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而會培養人們喜歡消費和佔有、善於自我表現、富有紀律性等社會性格。

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所培養的“重佔有”的生存傾向會使得人們內在的情感、理性、想象力等心靈的潛能無法得到充分發展,並且窒息人們生命的活力。

弗洛姆所指出的工業社會存在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去解決得更好。

20xx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走紅網絡,獲得億萬網友的關注和轉發,但是到了20xx年,人們只想在wifi和空調房裏“感覺身體被掏空”、“葛優躺”了。這種變化的背後,隱藏着社會心理的一個轉向:從抱有還想逃離的動力和幻想,對外面的世界感到興奮,到只想什麼也不幹地躺在沙發上,失去對生活中其他事情的興趣。

這種社會活力的透支即帶有工業社會的普遍性因素,也與當下的經濟下行、房價高企等現實因素有關。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一個缺乏活力的社會當然並不值得期待。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和諧,都有賴於人們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這代表着一個社會是富有成長性的,它的未來是樂觀的。

社會心理學 篇六

內容簡介

《社會性動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評價),“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傑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評價)。作者E·阿倫森(Elliot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110年曆史上唯一一位獲得所有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傑出研究獎(1999年)、傑出教學獎(1980)和傑出著作獎(1975)。本書從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暢銷數千萬冊,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內*影響的著作。

作者簡介

阿倫森(Elliot Aronson)是當代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師從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心理學費斯廷格, 是美國心理學會110年曆史上唯一一位獲得所有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傑出研究獎(1999年)、傑出教學獎(1980)和傑出著作獎(1975)。另外,在他許多的榮譽中, 有因為在改善團體間關係方面的貢獻獲得Gordon Allport 獎,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內的卓越研究成果獲得Donald Cambell 獎。

1981年, 他被授予美國教育促進與支持理事會的年度教授稱號,1992年他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這些是一位心理學家的至高榮譽。

目錄

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致謝

1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2 從眾

3 大眾傳播、宣傳與説服

4 社會認知

5 自我辯護

6 人類的攻擊性

7 偏見

8 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

9 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心理學

詞彙表

英文註釋

英文人名索引

英文主題索引

社會心理學 篇七

心理學是一門並不古老但很神祕的學科,許多人都對它充滿了幻想。認為它可以使人聰明,瞭解別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成為超凡脱俗的預言家。

在接觸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以前,它總給我一種太神祕的感覺,總以為它很深奧也很虛幻,但是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説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還發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同時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心理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也不乏應用性。心理理論固然枯燥,但配以實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從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很多。心理學來源於生活,又指導生活。

對於幾乎每一個年輕人來説,似乎都覺得自己最瞭解自己;當然了,我也不例外,説實話我接觸心理學這門充滿神祕氣息的課程之前也是一直這樣認為的。但是隨着這個學期對心理學課程學習的深入,我發現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頗:在走上坡路時,總是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似乎一切所求的東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運氣和機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為是;在不得志時,又往往把自己估計得過低,把所遇到的困難和不利條件統統看作自己的無能,以至於做什麼事總是很極端。

心理健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在我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自認為對"心理"有不小的心得體會,但恐怕還説不出個所以然來;時至今日,在楊老師的講座下,對其認識不知不覺中已是不同往日。對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關心的莫過於其價值。同樣,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在大學裏開展心理衞生工作的意義了。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將心理學概括為以下幾類:

經過一個學期對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之後,我逐漸發現想要了解自己其實並不難,除了要做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首先要學會欣賞自己,無論你是一棵參天大樹,還是一棵小草,自我認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認同;其次要學會善待自己,在氣憤時心疼一下自己,找一個僻靜處宣泄宣泄,不要讓那些無名之火傷身;第三就是憂傷時,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賴的朋友,訴説訴説,讓陽光復現;第四是在勞累時,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覺,人不過是血肉之軀,經不住太多風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時,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戰勝疾病的力量還是在自己堅強的意志。

在漸漸瞭解自己之後,我發現自己以前總是在怨天尤人,不僅如此,還喜歡把一件小事考慮的很複雜。但是現在我發現所學習的心理學的知識在我腦中結成了一張大網,活生生的經歷時時接受着理論的檢驗。我瞭解了,我不怨了。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寬容。

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處理事情時開始考慮的周到了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言語上的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也許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從小的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到心理學課對我大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心理學的學習使我無論從文化知識上,還是從自身修養上我都進步了不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着。我很感謝我們的老師以及我們的同學,是他們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雖然這個學期心理學的課程即將結束了,它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説,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心理學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總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進意志、個性、氣質等非智能結構發展的需要,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