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旦節的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元旦節的故事【多篇】

元旦節的故事 篇一

元旦是由“元”和“旦”兩個字組成的,元,是開始、起始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是“日”和“一”的組合,日代表太陽,一代表地平線,旦的意思是太陽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新年的第一天,太陽冉冉升起的寓意。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於《晉書》。據宋《夢樑錄·正月》中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欲呼為新年。”

元旦節的故事 篇二

元旦起源

元旦,據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已經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

天文專家表示,“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着20xx年的到來,它只有“67歲”。

元旦習俗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祝福語

1、生活如意,事業高升。

2、前程似錦,美夢成真。

3、年年今日,歲歲今朝。

4、事事順利,萬事如意。

5、願與同僚,共分此樂。

6、事業有成,幸福快樂。

7、生日快樂,幸福安康。

8、幸福快樂,與君同在。

元旦節的故事 篇三

元旦節這天,小動物們都相互贈送、相互收到了很多的禮物。

它們高高興興的走在樹林裏,商量着今天晚上要開一個元旦派對的事情。

走着走着,突然它們聽到了一陣陣痛苦的呻吟聲,它們循着聲音找去,發現原來是兔子奶奶。

它們忙問:奶奶,您怎麼啦?

兔子奶奶説:唉!我的房子實在是太破啦!這一起風,我就冷的要命啊!

小動物們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然後小熊悄悄對大家説:兔子奶奶好可憐,我們也來送它一個元旦禮物好不好?

大家都説好。

於是它們你伐樹,我釘釘,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一座漂亮、温暖的小木屋就造好了!

它們把小木屋送給了兔子奶奶,兔子奶奶感動的掉下了眼淚。

元旦節的故事 篇四

元旦節的習俗

古代元旦的習俗是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遊樂賞燈。

中國古代歷代皇朝都會在元旦那天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也是比較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重記載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桃湯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現在的習俗,就是各種團體會組織各種文藝活動,學校組織迎元旦迎新年晚會,公司一般會拉個歡度元旦橫幅,好點的單位會發點福利,開個元旦晚會,聚個餐或者是社會團體組織元旦聚餐,劇院聚會等節目。

不同在中國,的地區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國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裏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來大多數人會因為元旦的假日去旅遊、聚會等節目。

部分地區農村會放炮竹,殺雞,拜祭神靈。此外,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

水餃在我國是慶祝節日的一種方式,因其外形與古代的元寶相似,具有吉祥財富的美好含義,在比較重要的節日一把都會吃水餃。家人團聚圍坐一堂,吃着熱氣騰騰的水餃,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是節日的氛圍便能就此展現。其實這也是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方式,藉着節日的機會多與家人朋友多一些時間相處。

團體活動是指晚會等相關活動,大家紛紛上台展現自己的才藝,不僅能在眾人中表現自己的優點,還能增添節日的喜慶,如果是單身那麼還能增加結識異性的機會。歡聲笑語、載歌載舞,這便是元旦了。

元旦節的故事 篇五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節的故事 篇六

元旦節的故事以及習俗

每年公曆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麼呢?

本來在漢語裏,“元”含有第一和開始之意,“旦”則是一輪紅日從地面開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路,就是要人們以蓬勃朝氣來迎接極新的一年。這一天,我國城市和農村,都張燈結綵,披上了節日的盛裝,不少單元懸起“慶賀元旦”的巨幅口號,歡慶新年。但這從一起頭就並不是固定的。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然則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工資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類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三皇五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動,但原則上仍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10月七年級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從頭制訂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意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

如今,世界上大多半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因為當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崇奉、習慣習慣、季候天氣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紛歧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