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範大學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12W

第一篇:師範大學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師範大學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關注同一片藍天下的留守兒童

——西華師範大學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暨“千村萬户”行動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羣“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裏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裏,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裏,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裏缺陷,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眾所周知,然而具體薄弱在哪裏,好象鮮有提起。我於2014年7月參加西華師範大學組織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營山新農村建設服務小隊的支教活動,來到了營山縣茶盤鄉完小支教。茶盤中心國小位於營山縣城南8公里處,濱鄰山青水秀的望龍湖森林公園和寬闊的營星公路.學校佔地15000餘平方來。現有國小班9個。國中班8個,學前班1個,在校學生達1300餘人.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這裏的孩子大多數天真可愛,樸實卻活躍,但他們的見識實在是太狹窄了,國中的孩子的知識面不及城市裏國小生的知識面。他們中只有10%的孩子可以在期末考試中所有科目及格。並且孩子們存在着嚴重的自卑心理,害怕交流與表現。面對嚴峻的教育問題,除了教學,我們也對當地留守兒童的家庭及經濟情況做了各種問卷調查,走訪了留守孩子的家,收集各種資料,並嘗試將其組合分析,雖然我所在的學校或許具有其他學校所沒有的特點,雖然由於本人水平所限,或許並未能看到更多隱藏於簡單表面之下的事實,但我相信,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更多的人對農村教育更為細緻的考察一定能切實提高我們農村的教育水平,並解決好令人擔憂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數據:

很少與父母聯繫的23.9%

父母只有過年才回家的87%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的12.3%

在學校裏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69%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裏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營山縣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仍較多,資金和煤、電、油、運偏緊;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城鄉居民增收困難。茶盤鄉就更加偏僻,大多數鄉民都外出打工,茶盤完小的孩子們的父母多數都是一起出去,地方多是深圳等大城市,而這些孩子暑假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就是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做暑期工。

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羣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於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範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症”。

全國留守兒童2300萬,它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根據某調研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且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現但影響深遠。根據我們走訪的留守孩子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主要表現如下:

一、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36.2%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繫一次,49%的一個月聯繫一次或很少聯繫。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二、自卑心理障礙。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三、寂寞無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裏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一位七年級的女生課後找到我説:“張老師,我最近胸部老痛,我又不好意思問別人,你説這是為什麼?而且我特別想媽媽,要是她在就好了,我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把我可嚇死了,還以為自己要死了呢!”當我聽到這話的時候,我的心裏痛極了。心理上的寂寞與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56%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其中15%經常有。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

五、 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裏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甚至有一位孩子在課後對我説:“我都3年沒見他們了,有什麼嘛,還不是一樣,連他們長什麼樣我都忘了!”

對於孩子們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年齡越小,問題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呢?

首先,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43.5%,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朋友如叔嬸、姑舅或朋友監管的約佔留守兒童的5.9%。主要特點: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學校,年齡較大的孩子屬於自我管理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這種類型約佔2.3%,一般情況下孩子年齡在14歲左右,多為國中學生。主要特點: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於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其餘的是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在家撫養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單親監護型佔49.5%。主要特點:關愛不健全,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比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缺乏友愛等。留守兒童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監護的缺失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

其次,家庭和學校教育存在“誤區”。父母由於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繫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據調查,部分留守兒童厭學,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又由於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為力。同時由於多數農村學校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並沒有認真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們不能不為他們的將來所擔心。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很少有全面發展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品德發展不盡人意。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總體差於非留守兒童。“雙差生”絕大部分產生在留守兒童中,是學校和老師的一塊心病。由於沒有父母的細心監護,而班主任老師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當一部分留守生學習缺乏自覺性,交友沒有選擇,喜歡成羣結夥,打架鬥毆;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勤儉節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參與偷盜,迷戀上網,有的甚至早戀。

再次,社會環境存在“雷區”。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説,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常常見諸報端。完小的校長對我們的提問也感到很無奈,除了開家長會時來了年邁的爺爺奶奶,幾乎學校找不到孩子們的家長。

親情關係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感到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性格往往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調查顯示: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與監護人有心理上的距離,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情緒往往無法及時得到排解,常常導致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畸形心理。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極容易導致他們行為的失範,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公安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大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個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父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留守兒童法制觀念淡薄,道德品質令人擔憂。由於父母法定監護職責的缺失,臨時監護人監督不嚴,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導,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部分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確方向,不少留守兒童欺騙説謊、拉幫結派、欺負同學,更有的留守兒童有小偷小摸、打架鬥毆、敲詐勒索等違法違紀行為。有調查資料顯示,義務教育階段中的留守兒童學生38.09%行為表現好,43.97%行為表現較好,14.95%存在違紀行為,0.15%存在違法行為。根據共青團中央的統計,全國大約又2300萬留守兒童,佔全國農村兒童的20%,這一比例在四川、重慶、安徽、河南等地會更高些,達到50%甚至70%。那麼至少將有34500留守兒童有違法行為。這些留守兒童長大後對社會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長教育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已經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認為,要建立留守兒童問題長效保障機制。

針對學校提出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問題的解決方法: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的父母很多在外務工多年,與孩子很少有機會進行溝通,不知道孩子心裏到底想什麼,因此我們應該讓父母看到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讓他們瞭解他們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從而真正瞭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們想通過拼命掙錢,為孩子鋪就成才之路的誤區中醒來,看看孩子最需要什麼。因此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引導,儘可能使他們與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給孩子最貼切的幫助和指導。對孩子來説,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而這一時期正是他們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有些孩子會變得堅強,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閉不願意與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徵。因此學校、家庭應該去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性格讓他們在困難、挫折面前不退縮。父母不在身邊是個考驗,學校可以利用這一點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讓他們理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們的調查中瞭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試圖把孩子帶到務工地點去上學,但大城市的好學校門檻太高,面向農民工子弟的學校,教學條件還不如家鄉的學校。再加上現在國家已經在全國農村實行了義務教育階段費用全免。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讓孩子在家鄉讀書。對於這一現象我們認為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解決:第一,降低城市學校門檻讓農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裏孩子平等的上學機會。第二,加大對農民工學校的投資力度,完善軟硬件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第三,鼓勵社會投資興建這樣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使更多的農民工子女有機會在父母的關懷下學習生活。第四,發展農村寄宿學校,讓那些學習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以彌補他們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與解決同等重要,也是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心在外務工的愛民措施,如今國家已經開始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方面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可以進行: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道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和推行中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評價過程變成教育引導的過程,對學生產生約束力,實現由紀律和自律的轉變,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開展心理諮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諮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5、注重培訓。儘可能對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識,開展一些座談會,讓他們瞭解孩子,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同時,要充分的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召開家長會,共同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留守學生是未成年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愛留守學生的成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才能讓留守兒童的頭頂早日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二篇:2014年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4年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今年暑假參加了“三下鄉”活動。第一天,在參加完院裏的啟動儀式後,我們便回去收拾東西。中午十二點我們準時出發。一路上,心情有點忐忑。汽車順着公路盤旋而上,蜿蜒而下。終於來到曉坪學校,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情況沒有想象中的糟糕。安頓好住處,宣傳工作便開始。掛橫幅、噴繪,告知鄉親們我們此行的目的。晚飯後,熱情、幽默的(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鄧校長帶我們遊覽了曉坪鄉,一路上笑聲片片。。。。。。

第二天一早剛起來,就聽到説有學生來了。趕緊地,搞完洗漱,吃過早餐,來到教室與同學們見面,自我介紹。從同學們用英文自我介紹過程中,我們四位老師多少知道了學生們的英語底子。接下來,讓每位學生上來寫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母,學生們都特積極。之後讓學生們分成兩組比賽,將這些字母組成單詞。最後讓每人造一個句子。從句子中,發現好些學生底子不錯,有些則較差。基礎好的學生則句子造得非常好:there is a big cat on the roof. the cat can draw … 但基礎差的學生甚至連26個字母都讀不準:當老師説字母i時,學生則會寫成a, 字母e則會變成i… 因為我們班的學生年級跨度有些大,有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的,因而如何平衡各個學生的差距,成為我們棘手的問題。

第三天“上班”,同學們依舊好早到校。看到學生們的積極表現,我們不得不早點吃完飯,去教室督促孩子們認真複習,以養成良好習慣。孩子們的情感真的很單純,特別聽老師的話。這讓作為老師的我們有壓力,我們不得不保證自己説的話的正確性。教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學生們能自學。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下午剛上課就叫學生們以“山、河流、鳥兒、房子、太陽”五個意象畫一幅畫。短短十分鐘,孩子們畫得不亦樂乎。看到交上來的一幅幅作品,我萬分感動。從孩子們的畫中,可見大家的想象之豐富:不僅包含了指定的五個意象,好些學生畫了河裏的魚,跨河的橋,橋對面的公路,路上車水馬龍,人羣川流不息。山上樹木葱葱,天上雲彩朵朵,鳥兒飛翔,太陽公公露出會心的微笑。。。。。。就事論事,馬上將畫中意象相應的英文教給學生,相信這樣能給孩子們以啟發:只要有心,無時無刻都可以學習。

第四天了,早上起來感覺兩腿發酸,當老師真不容易。隨着我們教學的影響加大,來校的學生每天都有增加。考慮到音標的重要性,我們打算將音標教授給學生們。今天,我教授了20個元音音標,孩子們學得很認真。一次性消化20個音標實在是很難,但是實在是時間有限。教完後,學生們自由練習,每位學生都很認真練習着,四位老師都非常努力地輔導着。估計學生們可能還沒掌握好音標,第二天上課起初就在教一遍音標,再練習半個小時,老師們依舊在輔導。聽寫的結果是:孩子們都很認真,讓老師們都很欣慰。但也會有不少錯誤:︱c:︱、︱ua︱、︱a︱、︱oy:︱、︱ie︱、︱o:︱、︱e:︱。。。。。。糾正完錯誤,本以為大家可能很累了,下課休息。但一下課,同學們都活蹦亂跳,買零食、跳繩。。。。。。

最後一天了,孩子們還不知道我們即將離去。得知我們要離去,孩子們都很感傷。但離別是必然的,因為時間終究是有限的。只有我們團結一心,過好每一天,充實好每一天,才不會有遺憾。來之前我們還憂慮説:已經放假了,不知道能否召集到學生來校?即使能召集到學生,又會有多少呢?但從每天增加的學生來看,我們不虛此行。因為我們的活動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尤其是一些家長們的認可。時常會有一些家長來“探班”。當看到自己的子女認真上課,積極融入課堂時,會心的笑容掛滿臉龐。今天的任務是節目彩排,為最後的告別party 準備。我們班的節目包括:話劇《負荊請罪》、舞蹈《小螺號》、《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男女對唱《愛的供養》、二人合唱《火苗》、全班合唱《龍的傳人》、《bingo》。。。。。。孩子們都準備的很用心。中午,孩子們早早來到教室,黑板上寫滿了“我們必勝”、“我們班一定會贏”。。。。。。看了這些孩子們的心意,內心很感動。在總結的時候,我特意將每位同學的名字一一念出,並一一評價。或許這點對老師來講是小事,但對每位學生而言意義非凡。孩子們都希望自己能被在乎,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則會使他們銘心刻骨,無論好壞,它們都會記得。總結期間,好些同學都悄悄地寫些小紙條,感謝老師的信。雖然字跡不是很工整,雖然會有錯別字,但我們感動萬分。

通過與孩子們相處,我也瞭解到有些調皮的孩子並非自願來校的,而是父母叫來的。家長的心態是,只要孩子能在學校而非上網玩遊戲等就足夠了。而孩子則是順應父母意願,勉強坐在教室,心不在焉。這些現象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從實際行動上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引向學習。比如我們上課環節中包含一些遊戲、歌曲等,這些都是要求全體學生參加的。這樣一來,那些心不在焉的學生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以免在比賽時出醜。尤其是在表現好時還會受到鼓舞,孩子們就更加自信了。學習興趣被提起來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都會轉向學習,讓孩子們在玩樂中輕鬆學習,讓原本枯燥無味的英語學習表的生動有趣,最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師生都感到快樂。其實,每個學生都是聰明的,只是各自的興趣點不同。作為老師,應該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45分鐘內,課後則可以自由發揮。作為老師,不僅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要時常與學生交流意見、想法,跟學生做朋友。這樣,孩子們有問題、困難、疑惑都會及時與老師溝通,因而許多問題就可避免。對於那些內向、害羞、頑固的學生,老師應加倍地耐心,可以先獲取孩子們的信任,讓他們知道你是真心想幫助他們的,而後再切入主題,解決問題。其實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正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總希望他們超過自己,比自己好。從這一次下鄉體會,也讓我更堅信了自己的方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給純真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帶去智慧,儘量啟發孩子們,最終受益終身。

再見了,曉坪鄉的孩子們,希望你們能越來越好。

第三篇:2014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實踐主題:服務海會教育 愛心照亮希望

實踐目的:瞭解農村情況,開展支教活動

實踐形式:下鄉支教

實踐時間:

實踐地點:

實踐活動主辦方:

實踐活動承辦方:

一、簡介概況

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地處江西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區五老峯,南接星子縣城,距九江市區、九江機場、九江碼頭、九江火車站均僅30公里,距省會南昌100公里,鎮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轄海會、高壠、廬山水泥廠等3個居委會,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9個行政村、1個林場,現有人口2.82萬人。

為響應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團9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充分發揮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優勢,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為“十二五”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積極組織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

(一)序言

6月26日我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12人來到九江市海會鎮海會中學,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海會鎮是一個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典範社區,半城市化的現狀更體現了黨中央響應振興農村的政策。在海會鎮的五天裏,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國小生聯歡,為國小生義務輔導功課,走訪調查研究並幫助他們幹農活,在這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在這裏也看到了市民的文明。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教育資源問題。

(二)國家戰略部署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話進程,對教育將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基礎是否穩定。只有加強基礎教育,才能更好的振興祖國的未來。

二、經濟收入狀況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素有“贛北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碧龍潭、海會寺、白鹿洞書院等著名景區。經過海會鎮黨委、政府十多年來的開發與建設,旅遊事業蒸蒸日上。2014年接待遊客達4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6000餘萬元,財政收入58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榮獲“江西省衞生示範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省級“五四紅旗團委”、“青年文明號”、省“青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三、教育問題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師資力量和教育普及的落後。

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説: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説: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説,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

海會鎮委極力支持教育事業,雖説有不少的貧困的家庭,師資力量比較落後,但渴望教育還是非常值強烈。鎮委委組織資助貧困學生,以至於入學率還是很可觀的。我們在海會的這些天儘可能的和孩子們在一起學、在一起玩,以找到共有的樂趣。

四、總結

這次的:"三下鄉"的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國家需要有重視未來的潛力;一個好的城市對教育的投資比重永遠放在首位;一所好的學校對師資力量的重視永遠高於物質條件;一個好的老師永遠把學生放在首位,時刻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成功則國家興隆。只有這樣他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加強團隊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成功。

五、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教育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教育理論的理解,深化對理論結合實際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求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四篇:哈爾濱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哈爾濱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作者:劉瑩

一、前言

為響應黨的十八大教育規劃綱要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要求和哈爾濱師範大學“四全育人”的育人理念和培養格局,在教育部大力推行的基層義務教育“減負萬里行”活動目標指導下,與正在開展題為“農村學生厭學情緒研究”課題研究的海倫市百祥鄉中學溝通後達成共識,以支教下鄉的形式雙方結成幫扶對子為目的,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我們秉承着“傳新知,築夢想”的理念,在為期三天的三下鄉活動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百祥鄉中學師生進行了良好的互動與交流,使雙方都獲取了寶貴經驗,為以後的長遠良好互動奠定了基礎。

本次三下鄉活動以“築就夢想,讓心飛翔”為主題,以“築夢者”為團隊名稱,在學院領導的帶領下,精心挑選16名築夢者成員於2014年7月13日--2014年7月15日在海倫市百祥鄉與百祥鄉中學師生進行了包括拓展訓練,時間管理指導,種植築夢鬆,參觀新農村建設等活動。

本次獲得的順利開展也得益於我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百祥鄉領導的熱情歡迎,還有雙方師生的傾力配合,我們也將以更好的姿態開展以後的工作。

二、實踐地點概況

海倫市百祥鄉位於黑龍江省海倫市西南部,距海倫市50公里,北與聯發鄉接壤,南與豐山、倫河相鄰,東臨共合鎮,西隔通肯河與明水縣光榮鄉相望。海望公路穿鄉而過,通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境內有海倫市第二大水庫—聯豐水庫,南有海倫河,西有通肯河,水草資源豐富。幅員面積17.9萬畝,耕地面積10.9萬畝。全鄉下轄8個行政村,36個自然屯,55個村民組,3900户,人口1.8萬人。幅員面積17.9萬畝,耕地11萬畝,全鄉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2014年,全鄉實現農業總收入1.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100多元。

我們實踐的主要地點是黑龍江省綏化地區海倫市百祥鄉中學,

三、準備工作

全面部署,精心策劃。在暑期臨近的之前,我們便組織人力開展了“選取實踐地點、招募新成員、計劃活動項目、爭取各級支持、組織協調計劃”等一系列活動。

在地點選取方面,我們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對實踐地點進行大量的篩選排查工作,考慮到安全性和適應性,教育性等綜合因素,最後選定了位於省內的海倫市百祥鄉中學。百祥鄉是一個山清水秀之地,民風淳樸,而且百祥鄉中學對於讓學生接受新知抱有極大的期待和熱忱,成為我們的實踐地點。在招募成員方面,我們精選了在學院表現突出,品學兼優的一批大學生,他們也對三下鄉活動充滿好奇和期待,在之後的活動中也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在敲定人員之後,我們召開了多次會議進行討論商議三下鄉活動的整體計劃和細節安排,在這之中也得到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百祥鄉中學的積極配合。在計劃周密安排妥當之後成員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整裝待發。

四、築夢起航

一路汗水一路歌。在出發的早晨,我院師生在6點早早的在社科樓集合,在確定人數之後我們身着整齊的隊服乘坐大巴車朝着百祥鄉前進。隊員們抱着激動、忐忑的心情踏上三下鄉的路程,一路上歌聲與吉他相和,都承載了隊員們的希冀和夢想。在四個小時的車程之後,我們終於抵達了目的地——海倫市百祥鄉中學。還沒下車,隊員們就爆發了熱烈的歡呼,一路的疲憊和焦急的等待被百祥鄉中學師生列隊歡迎,和中學生們一句句哥哥姐姐融化了,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為築夢者隊員打了一針強心劑。隊員們與孩子熱情擁抱,彷彿早已熟識多時。待我們將行裝安排妥當,吃過午飯之後我們便緊鑼密鼓的按計劃開展下午的行程。

五、築夢成長

辛苦充實,收穫共贏。為期三天的時間,隊員與孩子們嘗過酸甜苦辣,在收穫與磨礪中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也有很大的感觸。主要活動包括如下:

1.參觀之路。在到達的當天,我們在百祥鄉中學領導的陪同下,走訪了中學學生的幾個家庭,體會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給農村家庭帶了的改變,也向他們講述了我們與他們稍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並且參觀了聯發國小,對百祥鄉的教育情況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我們也對師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等進行了介紹和講解,當地的師生也和我們熱情的交流。

2.百年樹人。古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經歷了13日的體驗,我們更深的體會到教育對於人的命運的強大扭力,也認識到基層學校對於外界支持的需求的強烈和農村學生對外面世界的強大的認知欲。並且管理學院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不僅是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的完善,也代表管理學院將在長遠的未來與百祥鄉中學在多方面不斷深入合作,百祥中學的師生也因此多了一條更多瞭解五彩世界的渠道。抱着這樣的心態,我們在14日上午進行“築夢鬆”種植活動。“百年鬆常青”,築夢鬆深深紮根於百祥鄉的土地上,代表了隊員與孩子們對夢想的堅持,和對未來的希冀,管理學院與百祥鄉中學的合作也將伴隨着築夢鬆的成長而更加深入和多元。百祥中學校園的一角,因這棵築夢送而變得不再普通,築夢鬆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成功種植,它在陽光下向上的姿態讓我們對孩子們和院校之間的未來看到了希望。

3.收穫共贏

①.田間勞作。在築夢鬆的成功種植之後,百祥鄉中學領導及老師帶領築夢者隊員走進田地感受耕作的辛苦與快樂。同學們在齊壟,整地,播種,澆水的過程中感受到城市生活所接觸不到的新鮮。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耕耘之後,築夢者回望自己的勞動,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更有的成員領悟到,只有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才能讓中國繼續走糧食大國之路。孩子們嬉笑着,呼喊着,他們告訴我們:“第一次發現,田間也是充滿樂趣的。”

②.支教團隊專題報告與百祥教師個人成長經歷報告。秉承着“傳新知,築夢想”的理念,管理學院安排了兩名同學進行鍼對中學學生實際情況的時間管理和職業生涯規劃演説,兩名同學分別對中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現代競爭的關鍵分別闡述,對信息較為閉塞的農村中學生的未來規劃起到指導意見的作用,當地學生在聆聽築夢者的演講之後,得到了很多的感悟,在最後心得分享的時候,學生説:“我的家鄉現在很窮,我會努力學習,不為走出去,為了回來建設我的家鄉。”當孩子們在聽有關時間

管理的專業講座時,更是瞪大了眼睛細心的聽着,因為這些專業術語和新奇的測試,像是給了他們新鮮的空氣,在這片空間中自由暢快的呼吸着,收穫着。在14日傍晚,百祥中學的優秀教師為築夢者團隊隊員進行了個人成長經歷報告。這些教師作為一線基層教師,深情講述了自己奮鬥在農村中學一線,不斷拼搏,為學生奉獻一切的寶貴經歷。富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們,在築夢者捐贈的投影儀中生疏的操作着ppt,百祥中學的校長也表示會在下一個教學季度中,對教師進行ppt的培訓,從而增強百祥中學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對於還處在大學時期的築夢者們,社會經驗不足,在聽取老師的成長經歷之後體會到什麼是敬業奉獻,什麼是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明白,無論身在何處,只有愛生活,愛自己所做的工作才能更大的發光發熱。

③.拓展訓練。給築夢者隊員們和孩子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下午進行的拓展訓練。築夢者隊員在精心設計訓練環節,準備充分的道具,節奏緊湊的環節安排都是隊員們的付諸心血的成果。隊員們分工明確,四名教官身着迷彩裝,後勤人員緊張有序的進行物資供應,隊員們默契的配合都讓訓練達到最好的效果。當然最讓我們感動的是百祥中學的孩子們,在7月下午的炎炎烈日下,泰山繩,鴨子步,接力跑,人椅??孩子們不服輸的拼搏,不怕困難的勇敢,為了團隊榮譽而爆發的衝勁讓我們所有隊員感到震驚和感動,烈日下晶瑩的汗水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從訓練的開始到最後的心得分享,短短的時間卻讓築夢者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蜕變,他們更懂得了什麼是目標,什麼是團隊配合,為什麼要不拋棄,不放棄。拓展訓練不只是讓農村的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潛能,更讓我院大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們都是抱着最初的夢想來到大學,不能放棄最初的執着與對夢想的衝動。

④.夢的開始

一切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進入到三下鄉最後一天。我們開始了報告演出的準備活動。經過了緊鑼密鼓的排練,下午的彙報演出正式開始了。我院學生表現出極高的綜合素質,包括古典舞表演,帶領百鄉中學男生一起展示的跆拳道表演,主持等多才多藝的一面。而百祥鄉中學的孩子們為大家展示了青春有活力的齊舞,還有流行歌曲串燒等可愛的表演。演出在隊員與孩子們齊唱的《明天會更好》中温暖的結束了。這場晚會,讓百祥鄉的孩子們充分參與到組織與表演中,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參與組織大型活動,一場晚會,不僅鍛鍊了能力,也昇華了我們的感情。

演出結束之後,就到了分別的時間。濃濃的離別的憂傷瀰漫在隊員與孩子們之間。三天的時間,為孩子們帶來太多不一樣的東西。就像一個孩子説的,我們的到來,就像他們平靜生活的高音符,激昂,新鮮,熱烈,值得他們一輩子銘記。而我們面對這羣可愛懂事的孩子更多的是不捨,總希望能看到他們明朗的笑臉。想到這裏,很多女孩都忍不住啜泣,隊員與孩子抱在一起,依依不捨。孩子們還説,哥哥姐姐你們還要再來!是的,我們不會忘記這三天,你們帶給我們的感動,和你們所説的你們的收穫和改變。

三天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帶着滿滿的收穫與感動踏上了返程。再見,百祥。再見孩子們。

六、實踐總結

受益匪淺,滿載而歸。對於此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收穫我們總結如下幾點:

1.對於我院大學生整體來説,下鄉活動進行實踐體驗,讓大學生了解基層工作的重要性,結合自身特點,職業形象及職業目標進行定位,對職業早中後期管理有更明確地方向。使其更加符合社會需求,契合客觀社會條件。對於百祥鄉中學學生整體來説,這是一次全新的、影響久遠的體驗之旅,這是充滿新奇和興奮的三天,是難以忘懷的紀念。

2.對於參加活動的大學生個體來説,通過三下鄉中體驗生活,實際勞作和對新農村建設的訪問,讓大學生親身體會實際工作的難點與重點,使其生成對知識轉化的內在動力,自主尋找到知識與能力的契合點進行良好轉化,也有助於提高大學生對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以實際應用相契合,並且通過實踐對自己的職業性向有更深入的瞭解。對於百祥鄉中學的每個孩子而言,通過這短短三天的相處,他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他們知道了更多的科技知識,他們瞭解了更多努力的辦法和努力的方向。

3.從學生的學習方法 、思維能力的培養來看 ,與專業相關活動領域的開闢 ,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成為可能 ,再輔之以教師的引導 ,養成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方法 ,養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 、開拓 、競爭意識。實踐活動還能有效地打破學生原有思維定勢 ,既改善思維模式又有利於實踐的發展 。 只有通過社會實踐 ,主觀認識踐之於客觀才能在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 不斷深化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百祥鄉的孩子們也在受着思維的衝擊和洗禮,固有的模式阻礙了孩子們的思維發散和知識拓展,這種新鮮訊息的注入,引導着孩子們思考更多的出路,更多的方法和對策。

4.從學生的就業觀念看,當代大學生有起點低,眼睛高,跨步大等比較脱離實際的通病。在三下鄉的具體實踐及觀摩中能把自身性格分析與職業工作傾向的準確結合點,使自身能力與未來工作嵌入式結合,以期達到無縫對接。在促進就業的同時能達到適人適崗,使自身能力達到最大發揮和最大效能。對於那些孩子,他們在這幾天中明白了,只要努力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奮鬥就有擺脱命運的一天,這種鼓舞和激勵產生於無形,卻表現為有形,孩子偷偷告訴我們他的志向,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心中的那份激情和決心。

5.從管理學院的長遠發展來看,與基層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增強師範大學的與基層的密切聯繫,建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管路學院學生素質提高提供更良好的平台,不斷完善管理學院實踐體系。百祥中學也因此多了與外界交流合作的機會,能夠更及時的更新教學資源和教學信息。

6.對於當地學生來説,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推進,開拓了學生眼界,為他們制定長遠的人生規劃作出推動作用,為他們的夢想助力鼓勁。也起到了作為高等院校對於基層教育的助推作用。

綜合以上,我們所堅持的志願精神的核心,即互助共贏,在本次三下鄉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們也將秉承這一理念在日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中繼續努力。

第五篇:重慶師範大學201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通知

關於組織開展2014年暑期大學生“三進三同”

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

各分團委、團總支:

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向青年學生髮出“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號召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於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通知》(*委發?2014?27號)精神,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入瞭解基本國情,進行正確的社會觀察,讓廣大青年學生進基層、進農村、進農户,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大學生了解國情市情民情,增進同農民羣眾的感情,增長實踐才幹,不斷增強學生在實踐中奮發成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根據上級有關部門的總體部署,結合我校實際,經研究,決定在全校大學生中組織開展暑期“三進三同”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永跟黨走、知行合一、成才報國

二、活動時間

2014年7月9日~9月2日

三、組織機構

學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領導小組

四、活動內容

2014年暑假“三進三同”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要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為重要契機,以號召和引領廣大學 1

生服務“****”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為重點,以宣講黨史、民生政策、服務新農村建設、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幫助基層羣眾建設新家園、開創新生活為主要內容,引導青年學生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為基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在實踐中得出正確的社會觀察結論,明確政治方向,真正實現“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宗旨,充分發揮團員青年在服務民生、促進民生中的青年主力軍作用。各學院可廣泛開展大學生骨幹“三進三同”、帶薪實習、民生政策宣講、“愛心家教”教育幫扶、科技支農助推“農户萬元增收”、“唱讀講傳”、災後重建服務、醫療服務、法律援助、社會調查等活動。為集中力量,發揮優勢,示範帶動,今年全校將組織12支市級重點服務團隊、34支校級重點服務團隊。

(一)開展“三進三同”社會實踐活動。各學院依託社會實踐基地,組織“青馬工程”學員、學生幹部、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優秀學生代表等學生骨幹,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開展不少於1周的“三進三同”活動。要組織大學生骨幹深入田間地頭,走村入户瞭解民情,堅持吃住在農家,與當地羣眾一道,參加農業生產,體驗羣眾生活,增進與普通羣眾的感情,做到入鄉隨俗,身體力行。根據鎮、村實際需求,開展政策宣講、環保宣傳,文藝演出,醫療、法律、科技援助,以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動項目。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重慶城鄉統籌試點、農民增收等方面開展專題調研,積極為“五個重慶”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建言獻策。

(二)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實踐活動。圍繞紀念建黨90週年,組織學生開展尋訪老黨員(老紅軍)、探尋革命遺蹟等歷史回顧、記錄類活動,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走訪愛國主義教育

基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結合學習黨史的研究課題開展實地調查研究活動,在尋訪、考察過程中為老黨員(老紅軍)提供各種志願服務,引導學生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開展“十二五”規劃宣講服務活動。組織學生深入基層廣闊天地,考察瞭解國情民情,充分認識“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向基層幹部羣眾廣泛宣傳“十二五”規劃的主題主線、目標任務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規劃和舉措,發揮統一思想、鼓舞精神、凝聚力量的積極作用。動員學生髮揮知識技能優勢,為基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佈局調整、城鎮建設規劃、社會管理改進等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務,為各地“十二五”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四)開展農民工子女教育幫扶和關愛服務活動。組織學生深入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留守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鄉(鎮)村學校等開展支教服務活動。為當地中國小生特別是農民工留守子女提供課程教授、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文體活動、愛心捐贈等志願服務;開展與當地教師的交流分享活動,促進基層師資水平的提高;探索高校與落後地區學校結對幫扶的長效機制。實施“關愛女孩”專項行動,開展農村留守女童生存狀況調查和相關志願服務。

(五)開展文化宣傳服務活動。利用我校“唱讀講傳”優勢,組織大學生暑期文藝演出隊,精心編排基層人民羣眾喜聞樂見、貼近基層生活實際的文藝節目到農村巡迴演出,豐富基層羣眾的文化生活。圍繞紀念建黨90週年,組織學生在基層開展“黨史我來講”、“家鄉美〃走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攝像採訪報道、“愛

國歌曲大家唱”等活動。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圖書捐贈活動,鞏固鄉村圖書站(室)建設,幫助建設一批新的“農家書屋”,通過開展讀書活動和文明新風宣傳,傳播科學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六)開展科技支農服務活動。重點發揮理科類學院大學生志願者的學科專業優勢,組織學生根據前期基層需求調研結果選擇服務地,通過舉辦農業知識培訓班、遠程信息服務、現場技術指導等方式,傳播推廣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解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探索利用互聯網平台舉辦農產品營銷比賽等活動,協助解決基層農產品銷售的具體困難。

(七)繼續在2014級新生中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五、工作要求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也是我校成為重慶市大學生社會實踐示範高校的第一年,各學院要以此為契機,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策劃動員和組織實施工作,不斷推動“三進三同”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和創新。

(一)高度重視,積極組隊。各學院要充分認識這項活動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領導,統籌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實。各學院要在調研基礎上依據學生所學專業、興趣愛好等,有針對性地組建、派出重點服務團隊,實現精準對接;要在活動組織實施中完善過程管理和規範機制,開展必要的思想作風和服務技能培訓,選派相關專業教師帶隊指導;要進一步加強“三進三同”及“三下鄉”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建立與基地間的穩定、長期服務、合作關係。請各學院根據本院特色和優勢,積極申請組隊,認真填寫組隊統計表(附件2、附件5)和申請表(附件3),在7月

6日前將紙質件和電子版報校團委。

(二)加強調研,注重實效。要細化活動的育人目標,提高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各學院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帶着研究課題下鄉,廣泛開展針對愛心家教、助推農户萬元增收等工作的經驗總結,要將“羣眾對民生政策的反響”調研作為本次實踐活動的重要調研項目抓好、抓實。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帶隊老師要加強指導,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完善活動內容、形式。要把“三進三同”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加強大學生骨幹培養的工作規劃。

(三)積極引導,擴大覆蓋。各學院要建立暑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適當擴大活動覆蓋面,建設穩定的實踐基地和長效機制。力爭使每一名學生暑期至少參加一次以“三下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每名主要學生骨幹參加一次“三進三同”活動,讓社會實踐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積極引導,着力培養學生隨時關注民生,積極參與民生問題的解決,自覺將改善老百姓生活作為自己學習、奮鬥的動力和目標。9月份開學時,每名學生需提交《****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學分認定表》(附件7,需有接收單位評語和公章)、不少於2500字的社會調查報告或論文,作為獲取創新學分和素質拓展認證的依據。

(四)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學院、各團隊要認真組織宣傳策劃,宣傳報道要真實、有深度。充分利用媒體進行文字、圖像等新聞報道。對於有亮點的活動要着力打造,充分宣傳。並做好所有宣傳材料的備份,以及上報工作。活動結束後,要認真開展校、院兩級總結表彰,並開展社會實踐創新學分和素質拓展項

目的認定工作。要充分利用好中國共青團、重慶共青團網站、搜狐網、新浪微博和相關活動簡報,及時上報工作材料,加強信息溝通,交流工作經驗,推動活動深入開展。要動員廣大參與“三進三同”和“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學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及時將社會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為進行展示、分享,參與“最讓我受益的實踐團隊”網上徵集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