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憶秦娥》閲讀答案【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54K

《憶秦娥》閲讀答案【通用多篇】

《憶秦娥》閲讀答案 篇一

中齋①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悽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燒燈節②,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③。

註釋:①中齋:鄧剡的號。鄧剡,和劉辰翁同鄉,曾入文天祥幕府,參加抗元鬥爭,宋亡後不仕。②燒燈節:即上元節(俗名元宵節)。③梅發:白髮。

8.“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9.“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5分) 示例:這句詩描繪了一幅風雪載途、朝京人絕的景象,(1分)渲染了悲涼的氛圍,(1分)與昔日元宵節的繁盛景象形成對比,(1分)烘托了詞人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對故國的眷戀之情,(1分)為下文情感的抒發奠定了基調。(1分)

9.(6分) 示例:“當時月”表達了國破家亡、物是人非的興亡之痛;(2分)“燭淚”表達了一位孤臣義士內心的亡國之悲和對故國的忠心;(2分)詞人借“梅發”表達了容顏漸老、年華已逝的悲苦,也表達了凜然不移的節操。(2分)

《憶秦娥》閲讀答案 篇二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註釋]樂遊原:又叫“樂遊園”,在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地勢高,可以遠望,漢宣帝偕許皇后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唐代在此大興土木,是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係的?(6分)

8、答題要點:

①傷別盼歸:靜夜夢覺的寂寞悵惘,歷歲經年了無音信,人未歸的絕望。(3分)

②家國之感或王朝興衰(或歷史更迭)的悲壯慨歎。(2分)

9、答題要點:

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闕氣象陡換,情感跌宕,境界遂開。

②上闋借 “簫”“夢”“月”“柳”等意象營造幽怨悽婉的意境,表達了送別盼歸的愁苦。

③下闕則意境博大開闊,“古道 ”“漢陵”“西風殘照”的蒼茫悲壯,表達歷史興亡之思 。(每點各2分)

賞析一

這首《憶秦娥》,寫的是一位長安女子,自從親人離家以後,她就寢食難安,從春到秋,年復一年,親人一直杳無音信。詞人借簫聲、彎月、柳色、樂遊原、漢家陵闕等悲涼的景色,寫出了秦娥的離別之苦。全詞傷今懷古,言簡情深,氣勢雄渾,意境高遠。

上闋寫春愁,簫聲悽咽,望月懷遠,折柳憶別,以蒼涼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離愁別恨: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若斷若續,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看到樓上正掛着一輪若明若暗、冷漠悽清的彎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秦樓上的彎月依稀可見,橋邊柳色年年依舊,這些都能見證當年與親人在灞陵橋上悽愴離別的情景。

下闋寫秋思,由登樂遊原到音信斷絕,詞人觸景傷懷,把個人的愁思與故國興衰、歷史變遷融為一體: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冷落淒涼的秋天,登上地勢高敞的樂遊原,遙望咸陽古道,車馬稀疏,親人多年來音信早已斷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親人杳無音信,在西風蕭瑟、落日餘輝的光照下,眼前只見漢王朝的陵墓一片淒冷荒涼的景色。

賞析二

上闋寫春愁。秦樓上空,月色朦朧,夜深人靜,簫聲幽咽,如泣如訴。三四五句緊接,點名秦娥“簫聲咽”與“夢斷”之緣由,且於月色之外,又添加柳色,不僅構成更為淒涼的典型環境,還將這“秦娥”自己的傷別念遠,展現出人所共有的離情傷感中,以深化主題,拓寬了 境界,為進一步傷今與懷古作了一個極妙之過渡。

下闋寫秋思。樂遊園清秋節之歡樂與咸陽古道上無人傳遞信息的冷落,形成鮮明的對比。末三句中再增加“音塵絕”,山崩地坼(che),風變而銷,加重了悲傷之氣氛。“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字,只寫境界卻容量很大,興衰之感盡在其中,將悲與歡、聚與散、古與今、盛與衰,統統放到歷史長河中去觀照,油然生出沉重的歷史消亡感,為整篇詞塗上重重的悲壯色彩。

整篇上下兩闕,筆筆變換,但緊密相連。一春遊,一秋蕭;一碗麗,一毫曠;一以“秦月樓”為眼,一以“音塵絕”為目一一以傷別為關紐,以國家之感為結穴。其文筆流利自然,寓情於景,其至深至廣之情意,無限開闊之境界,特別結尾八字,足【王國維】“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一向被譽為詞中鼻祖。

註釋:

①憶秦娥,詞牌名。唐、五代的詞,多數只有詞牌名,不另擬題目

②“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暗用《列仙傳》上仙人簫史教秦穆公女弄玉吹蕭,引來鳳凰的典故。咽:嗚咽,形容蕭聲淒涼。秦娥:這裏借指秦地(陝西一帶)的女子。

③灞陵:在長安東郊,是漢文帝的陵墓,附近有灞橋,漢唐時代送旅人東行,到此折柳道別。

④傷別:因為離別而傷心。

⑤樂遊原:在長安東南郊,地勢很高,登上可望全城,是遊覽勝地。

⑥殘照:夕陽。

⑦陵闕:陵,帝王的陵墓。闕,墓前的樓觀。

《憶秦娥》閲讀答案 篇三

憶秦娥

黃機

秋蕭索。梧桐落盡西風惡。西風惡。數聲新雁,數聲殘角。

離愁不管人飄泊。年年孤負黃花約。黃花約。幾重庭院,幾重簾幕。

註釋

⑴孤負:辜負。

⑵黃花:菊花。

1.請賞析“離愁不管人飄泊”的妙處。(5分)

2.前人評價這首詞是“一種離愁,兩地相思”,該詞是如何表現“兩地相思”的?請簡要闡述。(6分)

參考答案

運用擬人手法,賦予離愁以動態形象,寫離愁完全不顧及遊子四處漂泊的痛苦,久久不去,折磨着遊子。不管 兩字,無理而妙,寫出了遊子四處漂泊的悲愁和無奈。

首先,實寫蕭索的秋天景象,為寫漂泊在外的遊子的相思之情渲染了氛圍;接着,直抒胸臆,寫遊子的相思之苦;最後,展開聯想與想象,虛寫家中親人對自己的思念這苦。

二:

(1)上片連用兩個“數聲”,請分析其妙處。(3分)

(2)有人認為“離愁不管人漂泊”一句耐人尋味,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數聲”寫出聲音稀疏零落,襯托出秋天的蕭瑟,烘托出悲涼氛圍。(1分)

②兩個“數聲”,一來於空中,一來於地上,突出了悲涼瀰漫於天地之中。(1分) ③連用“數聲”,構成反覆,形成迴環之美。(1分)

(2)①離別之愁與漂泊之苦本相關聯,但此處卻分割開來,更突出遊子的孤寂、淒涼。(2分)

②“不管”用擬人手法,借離愁無情,反襯遊子之有情。(2分)

1.“梧桐落盡西風惡”中“惡”字用得好,請説明理由。(4分)

2.詞的最後描寫所思之人的居處“幾重庭院,幾重簾幕”與柳永《八聲甘州》中“想佳人粧樓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4分)

參考答案

1.①梧桐落盡是西風使然,因此詞人用擬人手法在“西風”後着一“惡”字表示對西風的不滿之情;(2分)②西風之惡不僅在於落盡梧桐,而且送來“數聲新雁,數聲殘角”,幽咽淒厲的聲音,聲聲叩擊着遊子的心扉,讓遊子產生痛苦之情。(2分)

2.①柳永的詞通過正面描寫,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2分)②黃機的詞沒有花筆墨去寫戀人,而是側面描寫其居處,以含蓄空靈手法寫閨人之幽怨,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2分)

參考譯文

秋天的景象蕭索,西風淒厲,使梧桐落盡葉子,又送來了幾聲新燕的鳴叫聲,幾聲稀疏的號角聲。

秋景秋聲都那麼悲涼,促動遊子思歸的心。四處漂泊,又加上離愁時時壓着心頭。當初分別時曾相約在秋天菊花盛開時重逢,然而年年辜負了這約會的日期,無法相見。遙想在那深深的庭院裏、重重的簾幕內,對方一定不知怎樣地在忍受着這相思的煎熬和獨處的寂寞。

賞析:

《憶秦娥·秋蕭索》是南宋詞人黃機的作品。上片寫秋景,下片寫離人內心的活動。明寫遊子的離愁,暗寫閨怨,兩地相思,一種情愫,在蕭索的秋景襯托下,更顯得深摯動人。

這首詞寫遊子的傷秋懷人之情。首句寫出了獨處孤旅,雙在秋風葉落之時縈繞於遊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喚,為古今詩詞的'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的定下了蕭殺的基調。接着便展開具體描繪。“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秋天,本來就容易引起離人的愁緒,更何況此時此刻已不是黃葉方飄的初秋,而是“梧桐落盡”的深秋呢?詞人於“西風”下着一“惡”字,感情色彩十分強烈。然而“西風”之“惡”還不止於落盡梧桐而已,作者巧藉此調疊句之格,在強調“西風惡”三字後,又引出“數聲新雁,數聲殘角”,幽咽淒厲,聲聲扣擊着遊子的心扉。這樣,整個上片寫出了一派濃重的秋意,為下文寫遊子的愁緒渲染了氛圍。梧桐葉落、西風、雁聲等意象的描寫,為下闕遊子的孤寂之情的抒發,奠定了基調。“離愁不管人飄泊”。離愁,本是遊子心中所生,這裏卻將它擬人化,“離愁”完全不顧及遊子四處飄泊的痛苦處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靈。“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無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負黃花約”,遊子的離愁如此難以排遣,原來更有着期約難踐的歉疚。想當初,臨別這際,自己與戀人相約在菊花開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開幾度,人別數載,事與願違,年年負約,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腸寸斷!緊接着,作者又用疊句將筆觸伸向天邊,從戀人的角度寫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寫了她的居處:“幾重庭院,幾重簾幕”。然後,戛然而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餘地。那深深庭院裏、重重簾幕中的人兒是怎樣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獨處的孤寂,年復一年地翹首盼望遊子歸來,已是不言而喻了。總之,此篇以直筆寫遊子離愁,以墨寫閨人之幽怨,兩地相思,一種情愫,在蕭殺秋景的環境中,更顯得深摯動人。

《憶秦娥》閲讀答案 篇四

憶秦娥

劉辰翁

中齋①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讀悽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燒燈節②,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髮③。

[注] ①中齋:鄧剡的號。鄧剡,和劉辰翁同鄉,曾入文天祥幕府,參加抗元鬥爭,宋亡後不仕。②燒燈節:即上元節(俗名元宵節)。③梅髮:白髮。

(1)“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2)“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髮”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描繪了一幅風雪載途、朝京人絕的畫面,(1分)渲染了悲涼的氛圍,(1分)與昔日元宵節的繁盛景象形成對比,(1分)烘托了詞人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對故國的眷戀之情,(1分)為下文情感的抒發奠定了基調。(1分)

(2)“當時月”表達了國破家亡、物是人非的興亡之痛;(2分)“燭淚”表達了一位孤臣義士內心的亡國之悲和對故國的忠心;(2分)詞人借“梅髮”表達了容顏漸老、年華已逝的悲苦,也表達了凜然不移的節操。(2分)

《憶秦娥》閲讀答案 篇五

憶秦娥

劉克莊

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

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炊煙少,宣和宮殿,冷煙衰草。

【注】這首詩寫於詩人任建陽(今屬福建)令時,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東南一隅。詩人後來因該詩被貶官。①大梁:戰國時魏國都城,這裏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鎮江一帶,即當時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線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號。

1、詞的上闋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請説説詩人情感的寄託物是什麼?選用這樣的意象有何好處?(5分)

2、詞的下闋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為我們展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覺得整首詞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3分)

3、詞的上片藉助鴻雁北歸的形象是要表達什麼內容?這一形象與下片有什麼聯繫?

憶秦娥劉克莊閲讀答案

1、表達了南方愛國志士對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對他們堅持抗爭的聲援,以及無法收復中原的苦悶。(2分。答到任意兩點得滿分)情感寄託物是歸鴻。(1分)鴻雁,是一種候鳥,春季自南方飛往北方。鳥可以飛回,人卻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詞人委託北去的鴻雁帶去口信,向長期處於金人統治下的宋朝遺民表示慰問,箇中滋味,難以盡表。真是藴藉深致。(2分。答到好處得2分。如果寫到“含蓄、深遠、意味深長”之類,而無對詞意的闡發,僅得1分。詞句意思理解正確,得1分。)

2、詞人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河破碎圖。宋金前線,邊聲悄寂,防務廢弛,更何談恢復的準備!昔日大好山河,淪落敵手,哀鴻遍野,了無生機。奢華的宮殿,滿目淒涼。(2分意思大致對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調是沉痛、悲憤的。(1分)

3、中國古代有“鴻雁傳書”之説,詞的上片藉助鴻雁北歸這一形象,是要帶去詞人對中原人民的問候,表達了對淪於金人統治的中原人民的關懷和收復失地的願望。鴻雁北歸引發詞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隨着鴻雁飛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線和中原淪陷區的情況。沒有鴻雁北歸的形象,下片就與上片失去了聯繫。

憶秦娥劉克莊鑑賞

北宋滅亡,中原淪喪,人民生活在異族的鐵蹄之下。這對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心靈造成了巨大震撼,併成為他們在詩詞中反覆吟詠的主題。劉克莊這首詞就是這樣,他通過鴻雁北歸,問候北方人民,遙想中原的殘破景象,表達出渴望統一的強烈願望。“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江南梅花凋謝了,萬物逐漸復甦。北方邊塞地區也應該冰融凍解。南來過冬的鴻雁正及早地歸去。劉克莊此詞,別開生面,委託北去的鴻雁,帶口訊向長期處於金人統治下的宋遺民進行慰問。“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遺老,年老的遺民。詞人託鴻雁向他們問候,是表示對他們處境的關心,是對他們抗爭的聲援,同時也表達了南方愛國志士對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時才能完成統一大業呢?這卻是無言可説了。

詞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隨着鴻雁的北去而飛翔,展現出祖國大好山河如今殘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園宮室荒蕪的景象。“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鎮江一帶即當時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線之地。地處邊防,卻悄寂無聲,反映南宋當局的苟且偷安,防務廢弛,當然更談不上恢復的準備。淮河以北,是金人佔領的地區。炊煙少,指在戰爭破壞和被金人奴役掠奪之下,人煙稀少,一片荒涼。這裏真實地揭示了廣大民眾的苦難生活。最後兩句,感情濃烈而深沉:“宣和宮殿,冷煙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號。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時期,城市的繁榮,宮廷的奢華到了極點。北宋末年統治者“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伎藝”,大興宮殿,廣植花木,窮奢極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導致金人的入犯無力抵禦,結局是身為俘虜,生靈塗炭,而逃到南方的趙宋統治集團,則又在西子湖畔營造起安樂窩,在那裏醉生夢死,將祖宗故國拋在腦後。劉克莊借鴻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宮殿的淒涼景色,抒發出故宮黍離、國家衰亡的悲憤,也是對南宋當局的強烈指責。這一句表達的感情不禁讓人想起李後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只是後主抒發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劉克莊在這一句中抒發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為深沉的慨歎。

這兩句不用動詞和虛字而把時間、地點、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幅雄渾蒼涼的廣闊圖畫,鮮明形象,而含意卻十分深遠,耐人玩味,與李白《憶秦娥》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可謂同曲同工。

《憶秦娥》閲讀答案 篇六

憶秦娥婁山關①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②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注】

①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的婁山上,位於婁山山脈的最高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1月,中央紅軍在長征中佔領遵義,並舉行了遵義會議。2月,經過激戰,奪取婁山關,這首詞作於此時。

②漫道,不要説。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兩句以烈烈西風、長空雁叫營造戰前氣氛,場面闊大,氣氛緊張、肅殺。

B、兩個“霜晨月”疊用,既點明時間,説明行動在黎明前,同時使氣氛變得舒緩。

C、“馬蹄聲”“喇叭聲”以動襯靜,雖沒直接描寫紅軍戰士形象,卻有如在目前之感。

D、整首詞以寫景作結,描寫婁山壯闊的夕照景象,含有不盡之意,引人浮想聯翩。

15、“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

14、C

15、歌頌了紅軍的頑強意志,抒寫人民的勝利信心;對敵人的鄙夷與蔑視之情;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和無畏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