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7W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通用多篇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篇一

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一、解放軍的戰略反攻

1、條件——可能性:①解放軍粉碎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國民黨優勢逐漸喪失。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②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開展,國民黨反動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區土改的進行。必要性:戰略進攻可以減輕陝北和山東戰場的壓力,減輕解放區的物質消耗。

2、任務:①主力部隊向外線(國統區)進軍,進行戰略進攻;②部分內線部隊與國民黨軍隊作戰,屬於戰略防禦性質。

3、基本情況——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區(其一、當時國民黨軍隊主力正在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解放區,在中原地區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虛;其二、中原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漢,東下南京,出擊中原可直接威脅敵人統治的中心)。 ⑵、時間:1947年6月底。 概況:①劉、鄧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躍進大別山。②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一部挺進豫陝鄂邊區。③陳毅、粟裕率華東解放軍主力進攻豫皖蘇地區。 ⑶、其他解放區轉入反攻:聶榮臻指揮華北解放軍解放石家莊。林、羅指揮東北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廣大地區。彭德懷、賀龍領導西北解放軍收復了延安。

4、戰略反攻的意義:對扭轉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也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由發展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帝國主義在中國近百年統治由發展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二、戰略決戰的勝利

1、中國共產黨將東北戰場作為決戰首選戰場的主要因素: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進一步發展變化,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而東北戰場又成了形勢最有利的戰場。(1)當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只困守在幾個大城市,整體上處於被包圍的態勢。解放軍後方鞏固,物質力量雄厚。(2)從東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鄰蘇聯、朝鮮等國,通往華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國民黨軍隊即成被包圍之勢,很難逃脱。(3)首戰東北戰場,一旦成功,還可以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一個穩定的後方,東北解放軍可以揮師南下,配合其他戰場作戰,而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可支援全國。

2、三大戰役——遼瀋戰役:1948.9~1948.11林、羅指揮東北解放軍;特點是先取錦州,關門打狗。淮海戰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特點是中間突破,分割殲滅。平津戰役:1948.11~1949.1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特點是先取兩頭,後取中間,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戰役勝利的意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4、三大戰役勝利的原因:(1)、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2)、廣大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3)、國統區中共地下黨和人民羣眾的積極配合;(4)、解放區人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後再次強調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篇二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一、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決策;全面撥亂反正基本完成。

二、對內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根本目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必要性:建國以來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際上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的迫切要求。

⑴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因: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如原有的經濟體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在所有制結構上片面強調和追求“一大二公”等。阻礙了生產力發展。首先取得突破:安徽,四川。改革內容: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作用:廢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⑵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全面展開):①中心環節-擴大企業自主權。②改革內容-所有制結構上即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管理體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③作用-城市經濟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三、對外開放——⑴、目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⑵、前提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平等互利。 ⑶、內容: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⑷、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1979年,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天津、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後來國家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作為經濟開放區;並逐步向內地發展。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海南1988年、上海浦東1991年開放為特區)。

四、改革開放的成就——⑴農村經濟全面振興。糧棉產量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⑵工業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三峽工程等。⑶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新局面: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⑸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篇三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走自己的路——提出的背景: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抓階級鬥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領路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口號的提出: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 作用: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前提”,是立國之本。

三、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