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提綱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2021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提綱通用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提綱 篇一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誌

3、分封制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佈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

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繫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峯的標誌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怎麼學好國中歷史 篇二

1、重視教材、全面掌握

“萬變不離其宗”,想要學好國中歷史,就需要重視教材、課本。現在使用的歷史教材,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很清晰,方便學生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學會歸納各章節、各部分、各版塊的知識點,要清楚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是考點,將知識點分類記憶,這樣才會有效學習。

2、透徹理解歷史概念

很多學生,在學習時總是“囫圇吞棗”“半知半解”,如,新文化運動,很多學生知道它發生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但在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時期下,其社會的文化思潮、詩人創作了什麼詩作、作者發表了什麼作品,都不清楚。這也證明了,學生在學習時,對概念的理解不透徹,不懂的深入研究歷史的真實概況。

因此,想過學好歷史,就必須將課本內出現的每一個概念,深入透徹理解,並學會延伸思考,積極查找資料、翻閲相關書籍,瞭解清楚歷史的宏觀與微觀“面紗”。

3、學會反問

學習到任何知識點時,都要學會反問自己,事件為何發生?發生時社會處於什麼樣的現狀?事件產生對經濟、文化、政治局面、思想都造成了怎樣的變化?事件涉及到了哪些人物?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反問,達到對知識的深入思考,這樣的思維模式,會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熟練解題。

4、增加課本學習

除了日常在校的學習外,學生還可以抽出時間,通過觀賞紀錄片、人物傳、歷史節目,像是《百家講壇》此類的視頻節目,來增加歷史知識。當然,翻閲相關的歷史書籍也是可以。

培養歷史記憶的技巧 篇三

第一,建立信心。學生若能在記憶前抱有“我一定要記住”、“我一定能記住”的決心和自信,最後效果一定會大大改善。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有着確鑿的科學依據,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十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十個信息,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餘地容納別的信息。這種大腦記憶容量的無限性是我們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變通記憶主體。即把單一封閉的個體記憶,發展到以個體記憶為主,以合作記憶為輔的新階段。所謂合作記憶是指以小組為單位2-4人為宜圍繞同一歷史問題採用搶答、抽背、默寫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刺激人的大腦記憶神經,激發記憶潛能,喚起競爭意識。為了調節氣氛,有時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同台競技,與生同樂,讓師生在“瘋狂”的競爭記憶中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

第三,調動各種感官。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所以在記憶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