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張繼《楓橋夜泊》全詩翻譯及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4W

張繼《楓橋夜泊》全詩翻譯及賞析(新版多篇)

《楓橋夜泊》賞析: 篇一

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全詩抓住一個“愁”字展開。如果説“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着悽清悲涼,那麼“江楓漁火”難道不給詩人一點光明與温暖嗎?然而,“對愁眠”卻凸現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悽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人在逆境中(從詩的字裏行間可以品味出來),最忌的是景物傷懷,詩人泊船於楓橋之下,本來心情就已悽惻,卻偏逢殘月。外出旅遊者(也許作者不是旅遊家)往往會對家人無限牽掛,可謂歸心似箭,盼望與家人團圓,然而,他卻客舟孤苦、愁懷難遣。殘月也許已給詩人一絲莫名的預示,更兼烏鴉悲鳴的不祥之兆!(聽到烏鴉啼叫,人們都會將其與不詳聯繫)滿天的飛霜又怎能不令詩人一陣陣心寒?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悦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作者為什麼愁?有幾多愁?景愈美則情(愁)愈烈。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反側,這是為什麼?我們回顧前文“月落”、“烏啼”、“霜滿天”,俗話説天黑怕鬼,詩人心中的“鬼”是什麼?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詩中沒説,不得而知。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孤獨難眠,我們不難想象他心中之愁。鬱結難抒,確實不是言語説得清的。從他害怕烏啼,我們可以覺察他心中一定有什麼事(或人)令他擔心,以至烏鴉的啼叫聲也令他心煩意亂。霜,是詩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的組成部分。玉屑般的飛霜給人一種素雅高潔的美感,然而和“烏啼”“愁眠”聯繫起來理解,這霜就有點“不妙”了。既然詩人聽到烏啼已感意亂,那麼飛霜豈不是令他心寒嗎?意亂心煩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靜得令人難以入睡。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卧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卧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鬱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在教學這類古詩時,我們既要欣賞作者描繪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憑藉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了古詩。

《楓橋夜泊》原文: 篇二

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創作背景: 篇三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賞析 篇四

這是記敍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卧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

此詩自從歐陽修説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楓橋夜泊》賞析鑑賞 張繼 篇五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字詞解釋

①楓橋:汩作封橋,始建於唐。在今江蘇蘇州閶門外楓橋鎮邊。因此詩而為“楓橋”。南宋范成大編纂的《吳郡志》説:“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往來之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原橋清咸豐十年(1860)被毀。同治六年(1867)重建。現橋為花崗石半圓形單孔石拱橋。

②對愁眠:伴愁眠(施蟄存説)。

③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始建於樑朝天監年間(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627-649)高僧寒山等自天台山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

《楓橋夜泊》寫作背景

詩人張繼作客江南,路經蘇州,秋夜船泊於楓橋,一首意境雋永、千古不朽的名作——《楓橋夜泊》誕生了。

《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緊扣“液泊”來寫,起首寫了三種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一幅深永靜謐的夜的圖景。

“月落”更顯夜色迷濛;“烏啼”以動利靜,加重了夜的深永寂寥;“霜滿天”寫秋之廣,給人以秋無處不在之感。這三種景物層次分明,有先有後,最統一在詩人張繼羈旅的感懷之中的。因客愁詩人難以入眠,在隱約中看到江邊的楓樹,閃爍的漁火,心中自然難以平靜,陡生種種感懷,追思往昔也遙想未來。就在詩人張繼呆呆地追思、遙想中,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一聲聲地敲響了:又有客船到來了。這裏,鐘聲與寺廟構成的是一種非常有意趣的關係:鐘聲的傳導是動態的,寺廟的構建是靜態的;鐘聲是可聞而不可睹的,寺廟卻是可觀可覽的。鐘聲因寺廟而愈見其神祕悠遠,寺廟因鐘聲而破靜為動。“夜半鐘聲”不僅襯托出夜的'靜謐、深永、清寥,詩人因鐘聲觸發的種種無法言傳的感受也盡含其中了。鐘聲在這裏創造的已遠不是一個現實世界,而是一種叫人追慕的清曠美妙的境界。宋人孫覿“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楓橋三絕》).情人王夫之“剛吹楚水三生笛,誰打姑蘇半夜鍾”(《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 便表現了對張繼詩創造境界的追慕。由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楓橋、寒山寺名重扛南,傳聲海外。直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大量的遊人慕名來訪。張繼詩創造了一個境界,也創造了兩處名勝。

《楓橋夜泊》譯文: 篇六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譯文 篇七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邊的天際落下去了,偶爾聽到幾聲烏鴉的慘叫,更加感到淒涼。松江岸邊楓樹下,停泊着幾隻漁船,勞苦了一天疲憊不堪的漁夫們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掛在臉上,他們相視無言。他們進入睡鄉時,瑟瑟的秋風掠過,有沒有驚醒他們,打斷夢中的香甜?從不遠處,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了深沉的夜半鐘聲。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賞析 篇八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流傳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詩勝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圖畫,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情境交融,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想身臨其境,去體驗“愁”的情懷和感悟世態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個什麼樣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不在了,太陽就要升起,極目天際,一片霜白。

這一句寫的是詩人睡醒後看到的晨境。所謂境隨心生,昨晚的“愁”已隨着那鐘聲逝去。

吟誦這一句,展現在眼前的好似一張可盡情書畫的素紙白箋,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奮發向上的衝動。

(烏,神話中一種拉太陽車的神鳥。如誤作烏鴉解,豈不大煞風景,詩人則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昨夜愁緒難眠,不知江上閃爍的`漁火和岸上隱約的楓樹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謂是寫“愁”的千古佳句。詩人在愁什麼呢?詩人是位抱負遠大的才子,其時已得進士功名,也許是憂國憂民?也許是懷才不遇?也許是仕途艱難?我們不得而知。夜幕中,詩人充滿愁緒,看到的是更加攪人心緒的境色:“江楓”和“漁火”。此句中的“楓”和“火”與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藝術地表現了詩人的兩種心境。

吟誦這一句,如歌如泣,酣暢淋漓……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城外的寒山寺。

為了説明鐘聲的來源,短短的四句詩詩人用了一整句,可見“鐘聲”在詩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夢半醒之間有鐘聲飄進了客船,是不是為了滌盪我的愁緒,寒山寺半夜鳴鐘?

詩人由於“愁”而久久難眠,在真正入眠時時間概念已經模糊,使得詩人犯了一個美麗的錯誤,把寒山寺的“晨鐘”誤為夜半鐘聲。因為有違“晨鐘暮鼓”之理,詩人或許也感奇異,故特地寫了下來。正因為有了這個美麗的錯誤,才有了這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詩人用濃墨來表現“鐘聲”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悠揚清靈的鐘聲幫詩人從“愁”緒中解脱出來,更是那鐘聲喚起了詩人的詩意。

吟誦這一句,自己的心靈彷彿也受到了那來自於遠古的禪院鐘聲的一次洗滌。

後面兩句,看似平鋪直敍,實更具神韻。詩人完美地運用了詩歌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為後人創造了一個好想親臨其的意境……

(禪院鐘聲本有使人怡神淨心、空靈致遠的效果,之所以晨時鳴鐘,為的是幫出家人創造一個好的心境,開始一天的修行。而禪院鼓聲節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頻率,音色渾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時擂鼓,為的是讓出家人叩心自問一天的言行舉止是否犯戒。)

偶爾得閒賞詩,記下以上幾筆。文中多處有異於教科書,也有異於《不朽的失眠》,更有異於《楓橋夜泊》新解和《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你若是學生,考試時請按標準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閒人,不妨也作翻賞析,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