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堂中“節外生枝”處理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78K

第一篇:課堂中“節外生枝”處理心得體會

課堂中“節外生枝”處理心得體會

課堂中“節外生枝”處理心得體會

靈活處理課堂中的"節外生枝"精心呵護學生的創新萌芽

1、背景

我從事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已有多年,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低年級國小生思想單純,想象豐富,在課堂學習中不會像大學生那樣揣摩教師的想法,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來回答問題,往往是我怎麼想怎麼做就怎麼説,有時會對正常的課堂教學有一些干擾。然而,這些"節外生"的"枝"有時卻往往是學生創新萌芽的展露。針對課堂中的這些節外生枝,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認真對待,靈活處理,既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要正確引導,使學生"節外生"的"枝"有朝一日能長成的創新的"大樹"。下面就我在執教"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一冊中的實踐活動課"有趣的拼搭"中的兩個片斷,談談我對該問題的一些看法,以拋磚引玉,與各位同行一起探討。

2、案例

內容:"**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一冊實踐活動課"有趣的拼搭"中的"滾一滾"。

教材情景:用長方體木板搭成斜面,把四種立體圖形的積木放在上面滾動,看看那一個滾得快。

片斷一:

師:現在,我們就來玩"滾一滾",先用合適的形狀搭成斜坡,然後把各種形狀的積木都放在上面滾一滾,注意觀察並在小組裏互相説一説,什麼滾得快,什麼不易滾動?

生:(小組合作,搭成斜面,把各種形體放在上面滾動。)

師:好了。教師發現每個小組都做得很好,討論得也很熱烈,現在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哪個小組先説?

生1:我們小組發現球和圓柱容易滾動。

生2:我們小組發現正方體和長方體不容易滾動。

生3:我不同意××同學(指生1)的意見,圓柱不容易滾動。

(其他學生紛紛表示不同意生3的意見)

師:那你能不能説一説,為什麼圓柱不容易滾動?

生3:圓柱是這樣放(演示豎放)不容易滾動。

生1:我是這樣放的(演示橫放),它能滾得快。

師:(看着生3)你有什麼意見?

生3:那樣放是容易滾動。

師:那你認為應該怎樣説才對?

生3:圓柱是這樣放(演示橫放)容易滾動,如果這樣放(演示豎放)就和正方體、長方體一樣,不容易滾動。

片斷二:

師:(小結)同學們説得真好!球和圓柱的面都是彎彎的,是曲面,容易滾動,而正方體、長方體的面和圓柱的這兩個面都是平的,不容易滾動。所以,汽車的輪子要做成圓柱形狀,而校園裏的石桌、石凳,它們的底面都要做成平平的。

生: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我能使球和正方體滾得一樣快。

師:(一愣)是麼?那我看看,你是怎樣讓它們滾得一樣快的。

(老師走過一看,原來他把斜面搭得很陡,幾乎接近豎直,球和正方體放上去當然是同時落下來。)

師:(把他的做法展示給同學們看)

這個同學很善於動腦筋,用這種特殊的方法使不易滾動的正方體能和球同時滾下來,應該受到表揚。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原來只要把條件變一變,事情的結果會不一樣。下面就請同學們再動手試一試,動腦想一想,看看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不容易滾動的滾得快一些。

生:(開始動手試,小組討論。)

師:誰來説一説有什麼新發現?

生1:我發現在正方體的後面放一個球,正方體就能滾得快。

生2:在長方體的後面放一個圓柱,它也能滾得快。

生3:我發現用手使勁一推,正方體和長方體就滾得快了。

生4:我認為把正方體的邊和角都磨圓了,它也能滾得快。

生5:我想如果把這個斜面抹上油,讓它非常滑,正方體和長方體也能滾得塊。

三:教後反思

反思之一:國小生的創新萌芽是極其稚嫩的,有時是不經意的流露,有時是從錯誤或怪異的答案中體現出來,更多的則是在自由自在的空間發揮出來的。如果我們仍然把所謂的"師道尊嚴"高高掛起,把學生框定在自己的思維模式裏灌輸知識,對學生中存在的與師不同、與師思路不合的想法一概予以否定,而不是恰當地引導,那素質教育又從何談起。所以,我認為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應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面對諸多形形色色的"節外生枝",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時間,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談出來,説不定一箇中國的"愛迪生"就由此而誕生。

反思之二: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批閲數學考卷往往有一份標準答案。但在想象豐富的國小生頭腦裏,一些成人認為不正確、不合適的答案,國小生是認可的,而且理由十足,説的頭頭是道。今年我市二年級數學考卷中有這樣一個題:書包大約重()。一個國小生便填上(1千克),批卷老師判錯。因為即使是現在的幼兒園小朋友,他的書包拎起來也不止2斤。過後我問那個孩子,為什麼填上的僅僅是1千克?他説,人家只問書包的重量,沒讓你加上裏面的書的重量。批卷的老師如果聽了,不知他是否會重新去評判一下這道題的對錯。"蘇教版"的數學教材在這一點上體現的很好,一幅圖可以列出好多的加減算式,只要學生説的內容和列的算式是一致的,那就正確。那麼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應學會:不要以我們成人的經驗來評判學生的對錯,多給學生一些自由的空間。

第二篇:讓課堂中的“節外生枝”變的“枝繁葉茂”

讓課堂中的“節外生枝”變的“枝繁葉茂”

周雯雯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於學生的學,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之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每個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現有資源”。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學生生活經驗、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機智也是一種資源;學生間的學習差異,師生間的交流啟發,乃至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也都是有效的課堂資源。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們應當改變“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觀念,變師生關係為朋友關係,把“講台”搬到學生中間去,在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要教師的活動,學生必須參與。要有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使課堂氣氛變的和諧、活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從而使學生敢於發言。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侷限在課文內容上,而且可以拓寬到課文的深處。

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新課程課堂,更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生成性。有研究表明:同一教學班中,語文與數學、外語學科的來自於學生的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比為25:3:1。語文課程的這一資源特點,使課堂中隨時可能邂逅種種意外的“節外生枝”。我們教師無法設防,也沒有必要設防。

在我與學生的一堂作文課當中,有這樣一個教學過程,要求學生賞析片段三,説出片段中表現出了魯達怎樣的性格特點,我的本意是讓學生體會文中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學生在自主交流後,有一位男生舉手,於是我便請他起來談談他的看法,令我沒想到的是,該生做了這樣的回答:“我認為片段中史進説的這句話“直甚麼,要哥哥還!”和他的動作:去包裹裏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放在桌上。表現出了他的性格豪爽。”對於學生的回答,我首先給予了肯定,然後我又説了這樣的一句話:“這位同學很會拓展,本來分析魯達,沒想到捎帶也將史進這個人物形象進行了分析。”緊接着另一位同學又舉手示意,於是我便讓他起來回答,沒想到的是他也將史進進行了補充分析,因為當時正在錄像,學生的回答和我的課前預設完全不一樣,雖説當時內心有點緊張,但我還是將這兩位學生可以説是“節外生枝”的回答進行了拓展,不僅最後回到了原來的預設問題上,而且,課堂氣氛也由剛開始的緊張變為了輕鬆活躍。

在這堂作文課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正確對待課堂中的“節外生枝”、衍生精彩,要做到:

一要尊重學生。我們要保持豁達、平和的心境,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不隨便否定學生的回答。儘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讓其自由表現、發展。

二要積累自己的教學機智。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即專業知識的深度、教育教學的能力,培養冷靜理智的自制能力和及時有效的調控能力。

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所以,我們不僅應歡迎旁逸斜出的“節外生枝”,開發出課堂資源的亮點;更要使之 “枝繁葉茂”,享受教學的精彩和快樂。

第三篇:關於構建高效課堂中小組建設的幾點體會

關於構建高效課堂中小組學習的幾點體會

廟灘二中丁全善

構建高效課堂,最基本的學習模式是小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構建所在。下面我將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幾點體會彙報如下:

一、科學的組建學習小組

1、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合理搭配,讓不同性別、性格、成績、能力、智力水平、思維方式、情趣特長的學生成為小組成員,達到能力互補,性別互補,性格互補。

2、平均分組,每組6—8人。平均分組有利於形成團隊精神和凝聚力,平均分組本身就是一種競爭,使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更公平,激發了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驗證,自己展示;看到的是“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檢查學生”的自主互助式學習的場景。

3、對小組長準確定位:小組長的學習能力就是一個班級的學習能力,學習小組長的學習水平就是一個班級的學習水平。具體要求是:① “要想幫助別人,首先強大自己”,學習小組長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學習成績不一定最好,但組織能力一定要強。具體職責是:① 指導學科代表實施好每節課的課堂展示、討論和自學。②幫助c層同學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③監督各項班規的遵守情況,制定組規並檢查落實。

4、對組內搞好三個層次的分工:a、b、c三類。a類學生主要是學習主動性強、學習方法優秀、學習成績優異。主要負責引導b類學生、監督幫助c類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b類學生為學習態度踏實、學習方法比較科學,但成績一般。主要獨立自學;c類學生為學習缺乏動力、缺乏學習習慣、成績較差。主要是在a類、b類學生的幫助和引導下積極完成學習任務。

二、加強小組的文化建設,突出文化氛圍。

小組都有名稱、目標、口號、組徽。組名都是兩字和四字組成,比如:卓越、唯我獨尊等。在教室明顯位置張貼,小組個人目標用膠帶紙粘貼在課桌上。

三、加強小組學習中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

(1)、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明確思考什麼、怎樣思考、思考答案的印證等習慣獨立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

(2)、質疑和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敢於想象、打破常規、追根求源等勇於質疑和善於探究習慣

(3)、發言和討論的習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觀點積極討論、如何發表觀點參與討論、發表觀點參與討論中應該注意的細節等良好習慣。

(4)、傾聽和評價的習慣。合作學習的過程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中,我們不但要會説、善辯,而且還要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傾聽”。如不要隨便打斷其他同學的發言、要努力掌握同學發言的要點並友好地作出切中要害的合理評價等。

(5)善於總結、積極實踐的習慣。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我們在參與中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得生活的體驗。合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命的過程,為了使合作學習更好地凸

顯生命的靈動,合作學習後,我們應注意總結、體會、體驗。如寫成小論文或專題報告,在同學間進行交流,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參加實踐活動,體驗合作的樂趣。

四、充分發揮小組評價功能

搞好小組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它能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學習的積極性,為高效課堂增採。

1、多種評價的方式的有效結合:可以是小組成員的組內評價,也可以是對整體小組的組間評價。還有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

2、豐富評價手段:可以是掌聲,還可以是打分,也可以是星級等等。

3、提升評價標準:不僅僅是對答案的評判,而且把評價的道德融入評價的要求,如把公正、公平、友愛、寬容、真誠、尊重、欣賞、讚揚等情感納入評價的標準中。

4、注意評價中細節問題:如以激勵為主、蒐集資料、注重總結等等。

總之,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一種較好組織形式,但在具體的運用中還需用好,讓小組學習能真正發揮它的長處,真正實現高效。

第四篇: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用分組互助法進行教學的心得體會

經過思索、實踐與改進,我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日趨成熟。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共享學習資源,在互助、共享的氛圍中共同發展,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品質。以下是我有效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幾點措施。

1、 科學分組、合理分工,既重視整體又關注個體的學習

組員之間若沒有合作的意願、沒有真誠的配合,便不會有成功的合作學習。只有當小組成員之間建立穩定的信任感,形成共同的榮譽感,才會有團結互助,才會有密切配合。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組時,在學生自願結合的基礎上,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既保證小組內包含各個層次的學生,每個小組的人力資源相對均衡,又保證小組之間公平、合理的競爭。

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常常設計組間競賽活動,促進各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有效地激發了各小組的集體榮譽感,使小組成員之間為了共同的榮譽,強化互相配合,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當小組取勝時,組員對小組自然而然產生更強烈的歸屬感,在下次的合作中會更主動、更積極,更有信心,也會更努力地為小組達到目標而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在教學實踐中,我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時應以團體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但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在教學時可能會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組整體上,而無意中弱化了甚至忽略了個體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最終是要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服務。所以,我在每次小組活動之前對小組成員進行更為明確的分工。例如,每個合作小組均設有組長、記錄員、發言人等角色。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的組織、協調和管理,是小組活動的領頭人。發言人負責小組活動的結果向全班同學進行彙報或介紹本組的作品。記錄員的工作是做好活動記錄。同時兼顧每個人的個性、特長,如讓積極好動、喜歡誇誇其談的學生擔任小組記錄員,使其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讓不善言詞的學生擔任發言人,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等。這樣,每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都有一個固定的角色,對小組活動的開展承擔一定的具體責任,學生除了學習有關知識技能外,還能在不同的方面得以發展,有助於小組裏的每個成員克服依賴思想,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盡心盡力、出謀劃策對自己的小組負責,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通過這種方式使小組成員的個體潛能得以激發,激勵個體努力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優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2、明確目標、充實內容,提升教學實效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對教師而言,如果將課堂教學工作高度概括,會抽取出兩個最核心的要素,即“學什麼”和“如何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圍繞這兩個要素進行。其中,“學什麼”是首要的。不解決“學什麼”的問題,“如何學”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小組合作學習就會出現無序狀況。只有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學生才可能有明確、清晰的學習方向。因此,我在合作學習開展之前緊扣教材,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求。如學習《製作正文》時,我先大屏幕演示兩篇文本相同而風格各異的作文,設置了一個“找不同“的小組競賽學習情境,要求小組成員協作,從以下三個方面儘快找出兩篇作文之間的不同,①板式,②文字修飾,③效果。比一比,哪組找的不同多。學生只要能找出這些方面的不同,也就知道了自己應該去做什麼了。學生的創意可能會五花八門,在對學生的作品開展小組評價之前,應先向學生明確評價的角度和標準,比如,在“製作正文”完成後的小組評價活動中,給學生説明從技術性、藝術性、實用性等主要方面進行評價,從而避免了合作學習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活動更具目標性,促使小組全體成員都能為着一個明確的共同目標而學習,同時也為後續的修改作品活動指明瞭方向。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其優越性,也有其侷限性,並非所有的問題都適合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太簡單,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就會浪費時間,且難以管理課堂;問題太難,整個小組集體感到無所適從,小組合作學習也就無法開展,且難以進行有效的指導。因此,我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有價值的討論問題,充分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另一方面,認真研究學生並正確地估計學生的能力,確保所設計的內容有部分學生通過努力能很快掌握,進而帶動其他學生進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導放結合、及時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得當的使用,其意義絕不只是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不是簡單的集體教學加小組討論,更不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講授加學生代表發言。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學習,更是一種人際交往的培養過程,這一點在學生從“自然人”逐步成為“社會人”的成長中,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我對此深有感觸,因而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

把課堂交給學生,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心安理得地成為這課堂的旁觀者。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通過相互交流,相互討論,共同提高,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不能喧賓奪主,但同時教師應當給學生合作的技

巧,並在必要時向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逐步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在小組活動期間,我通過積極的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如給予不積極參與的學生以鼓勵、合作態度不友好的學生以微笑、不能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的學生以引導等,教會他們與別人勾通、相處。如果一個小組在組內討論後仍無法形成共識,我鼓勵他們進行組間交流,如“可以到別的組申請外援,聽聽他們的意見”。小組發言人進行彙報時,我引導學生用這樣的語言表達“我們組認為??”、“經過討論,我們共同認為??”等,使學生明確自己代表的是集體的形象、展示的是集體的智慧。這都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

“以生為本”的核心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着眼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的進步。它不應以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不是以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甄別和選拔,而是通過評價的引導,把單一的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拓展到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評價。在這一環節上,我既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使評價活動在啟迪學生智慧的同時,潤澤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組活動期間,我根據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進行適時評價,及時表揚合作比較好的小組,為其他小組樹立榜樣。每次小組活動之後,我也及時作總結評價。其一對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各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把小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鼓勵學生互相質疑,讓學生在思考和探討中,使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其二對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態度是否認真等方面進行評價(多説優點、長處)。此外,我還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結束時適當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評比,激發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在課結束時,對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

開展合作學習不失為鼓勵學生在嘗試、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良策,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收穫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學會傾聽和説服他人,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第五篇:美術課堂中嘗試先學後教體會

積累經驗完善自我 不斷提升

美術課堂中嘗試“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的收穫

蔡林森的“先學後教“讓我深有感觸。不到3年,永威判若“兩人”!學生(絕大部分是三流生源)成績穩居當地一流,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的一個重要法寶,就是推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一節節沒有任何“花樣”的課改變了永威,創造了奇蹟。永威人説:課堂要儘量減少老師的講,只有老師不講學生才可能真正地學;永威人説:先有學生的學,才有老師的教,學是主導課堂的一切;永威人説:不教才是教,永遠堅信學生學的自覺和能力,時刻警惕老師的教變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永威人説:理解和運用知識都是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相當的練習,就很難説理解得多好,更談不上形成能力。沒有運用,教學就是失敗的。這就是蔡林森經過20多年探索實踐、在洋思中學開花結果、又在永威不斷豐富創新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所呈現的“另類”課堂風景!

由此我在課堂上也嘗試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這一教學模式。下面就六年級《裝飾柱》這一課的教學,談談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一點感受。

我覺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在國小美術學科中一般有六個環節。即板書課題、揭示目標、自學指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其中前三個環節為輔助環節,後三個環節為主要環節。

一、先學

上課開始我就用談話的形式簡單的導入課題《裝飾柱》,直接揭示學習目標:用各種方法和各種材料製作裝飾柱。目標的出示,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不盲從,本節課要求學生學會什麼,我們就來解決什麼問題,讓學生能非常有針對性的來完成任務。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學指導:仔細觀察課本上的圖片,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作品可以用那些材料製作? 2、你覺得裝飾柱可以表現什麼形象?(如人物、動物、剪紙等)可以是一個形象或一組形象嗎?3、你覺得裝飾柱是什麼工具什麼方法怎樣做出來的?4、還可以動手試着做一做。

接下來學生在安靜的氛圍中仔細分析裝飾柱是什麼造型,以及用什麼材料怎樣製作,然後確定思路,制定計劃,設計步驟,尋找方法,並運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臨摹製作裝飾柱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的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作者是如何構圖,如何組織裝飾柱的表面,如何將材料貼到裝飾柱上等,這時我並沒用伸出幫助之手,而是鼓勵該同學繼續思考促使他動腦筋去修改完善。如果實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建議他們先標記下來,再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讓學生在自學中更深刻的體會多方面的手工製作技巧和方法。

教師先不講製作方法,而是讓學生自行觀察範作,先試着做。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體地位,而教師則退居“幕後”,只對課堂實行監控,及時指導,及時矯正,發揮引導作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改

變了教師主宰課堂的現狀,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換。該環節中教師的“教”是隱含的,讓學生大膽去嘗試運用手工技法制作,對於沒有教過的製作方法,學生能夠憑藉已有的舊知識大膽嘗試,通過自學,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不斷地嘗試中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培養了試一試的精神,給予了學生儘可能大的空間發展其自學能力,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此下去,便逐步形成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後教

該環節是這節課的關鍵環節,在自學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遇到的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需要通過老師的“後教”來解決。 “後教”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通過先學環節中檢測並暴露的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自學了《裝飾柱》後,我讓大面積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設計裝飾柱。該環節中我選了優、中、差三層次學生解決問題。將學生的想法做法展示在同學面前,讓學生從中類比異同,尋找最好的製作方法、設計方法。多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這樣製作,使他們對重要的知識點有深刻的印象,學生明白了為什麼,便於從中學習自己的方法。凡是他們能講明白的觀點,我絕不參與,只做補充、更正講解、總結歸納、拓展延伸講解,真正實現了“兵教兵”,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又合理利用了優生、中等生資源,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提高了課堂效率,效果顯著。

三、當堂訓練

接下來就是學生的動手時間了,也就是當堂訓練階段。該環節要求學生按要求完成老師的作業,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技法指導,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此階段教師依然要給出具體的時間。1、提出訓練要求,教師巡迴指導。2、展評優秀作業。尤其在展評優秀作業中,我們要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後進行民主評析優秀作業,讓學生自己來評賞,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在評賞中,一、有意識地促進學生大膽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審美能力;二是加強學生專業術語的運用,積累專業詞彙;三是開拓思維,讓學生帶動學生,啟發思考,創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漸而漸之,學生的美術水平一定會提高。這樣一來,後教部分的問題我們就解決了,同學們能夠評議出來的,教師絕不多講,未能評議的,教師在做點撥,大大節省了時間,並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我覺得以上幾個環節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在國小美術教學中的基本教學程序,在應用時,不要生搬硬套,要靈活運用,達到教學要求。“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結構。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不但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美術學科中運用好此種方法,一定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教學中既掌握美術技能又讓他們充分在課堂中能夠感受美、評價美,繼而昇華到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