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餐飲創業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1W

餐飲創業故事【精品多篇】

80後小夥創業開水餃店小生意年賺百萬 篇一

創業是一條辛苦的道路,但是很多人不滿足於現狀,想要趁着年輕搏一搏,於是他們走上了創業這條道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是無論是成功失敗,他們的人生會因為一次改變而變得不同。

2005年大學畢業,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選擇參加工作。2008年因不滿足於當時的薪水,他決定自己創業。從跟女朋友半夜爬起來包餃子到如今成了連鎖店的負責人,他僅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如今,他的餃子店已經開到了8家,其中有5家直營店 、3家加盟店。他就是青島琴島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常九礦,常九礦感慨地説,“其實,賣水餃也能成就大事業。”

大學時的夢想是當老闆

常九礦是在濟寧滕州市的一個小煤礦上長大的,一家六口人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生活。2001年9月,承載着父母的期盼,常九礦考入我校國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父母希望他大學畢業後留在青島,找一份體面的“辦公室工作”。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對於在城市的生活壓力,常九礦比他人體會得更深刻。

“對我來説,想要在城市裏立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常九礦説。大學畢業後,他曾做過電子公司的推銷部副主管,在民辦高校裏教了一年書。“我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闖出一番事業來,自己當老闆是我在大學裏就有的夢想。”懷着這樣的信念,常九礦辭去了教師工作,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自主創業。

經過多方調查,常九礦選擇了風險較小的餐飲行業,他決定開一家餃子店。雖然大學裏學的專業對他開店有所幫助,但是“實戰經驗”他得從頭學起。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老闆,他去餐館裏免費給人家打工,切菜、炒菜、刷碗、端盤子,他什麼都做。為了練顛鍋,他的右手拇指磨出了七八個血泡。他還特意拜一位做小籠包的師傅為師,學習製作餃子餡。2008年8月8日,常九礦用借來的三萬五千元錢,在李滄區九水路開了他的第一家餐館——“狀元水餃”,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説起“狀元水餃”這個名字,還有一段故事呢。國小時常九礦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四年級的一次期末考試前,他的母親特意為他包了他最喜歡的白菜豬肉水餃,讓他開心的不得了,結果那次考試他得了第一名。以後每次考試媽媽都會為常九礦包水餃,而他也幾乎每次都考第一名。這在學校裏一度傳為佳話,大家都稱常九礦為“狀元”,而他媽媽包的水餃也被稱之“狀元水餃”。在取店名的時候,常九礦自然想到了童年的這段記憶,他希望“狀元”兩個字給他帶來好運,也給每一個來吃水餃的人帶來好運。

認準了的事就要做下去

當初選擇自主創業時,常九礦心裏就清楚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不會一帆風順。開第一家店時,常九礦身上揹着四萬多元的債務,心裏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一直瞞着他們,直到餃子店步入良性運轉他才告訴父母實情。創業之初,為了節省開支,他沒僱一個員工,每天凌晨三點四十準時起牀,和女朋友一起和麪、生爐子、賣早餐、進貨、包餃子,一直到晚上十點才能收工休息。每天他自己一個人要提着幾十斤的貨物擠公交車,有時候東西多了,售票員還不讓他上車。為了省下租房子的費用,常九礦和女朋友晚上乾脆睡在店裏,桌子拼一拼,就是一張牀。

付出就有回報。開業第一個月,“狀元水餃”的盈利僅夠支付2000多元的房租。四個月後,餃子館的生意越來越好,經營也越來越順手。這樣,常九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了近十萬元。但常九礦並沒有滿足於此,2009年3月8日,他又在母校附近的青大一路開了一家連鎖店。現在青大店的經營也已經走上正軌,不論是水餃還是飯菜的口味都贏得了學生和周圍居民的喜愛,每到吃飯的時間,大堂裏就坐滿了人,許多顧客成了餃子館的回頭客。

2010年2月,常九礦又借了20多萬元,投資47萬元在李村開了第三家連鎖店,店面面積有600多平方米。身負劇債,常九礦壓力很大。新店剛開業,生意並不理想。為了儘快找到影響餃子館生意的因素,常九礦深入地進行市場調查,與員工一起討論研究。經過努力,餃子館存在的問題終於被找到。常九礦對症下藥,打算將店裏的餃子間(即包餃子的地方)公開化,讓顧客可以看到廚房包餃子的整個過程,使客人吃得放心。此外,常九礦還決定重新設計菜單,將菜品的價位降低一個檔次,以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現在問題正在解決中,雖然現在遇到困難,但我一定會堅持!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這就不是我的終點。”常九礦説,“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創業之路就像一條不斷上升的正弦曲線,總會有波峯和波谷,在低谷期只要我能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會撥開雲霧見日出。”

在開第一家店的時候,由於經濟原因,常九礦沒請大廚,和麪、調餡、炒菜都自己來,到了晚上他和女朋友都累得直不起腰來,感覺胳膊都不像是自己的了。但看到生意越來越紅火,收入也在一天天增加,他們就感覺充滿了力量。就是憑着這股決心和毅力,四萬多元的債務只用了四個月就還清了。在餃子館越來越正規後,常九礦希望能幫助像他一樣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現在他青大一路的店裏有三個大學生在做兼職,除了約定的報酬外,常九礦還替他們解決一日三餐。

常九礦是個閒不住的人,他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李村店的籌辦過程裏,大到店面價錢的談判、室內的裝修,小到簡單的電路水路的鋪設、菜單的設置,常九礦都親力親為,甚至連廚房的水管都是他親手接的。只要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常九礦從不請別人幫忙,在解決一個個困難中,他體會着自己動手的樂趣。在常九礦看來,很多事情只有親身動手去做,才會理解得更深刻,對自己的經營管理才能更有利。

賣水餃也得不斷創新

除了注重食品安全,常九礦還不斷創新。“冰花煎餃就是我們店最引以為豪的餃子品種。”常九礦笑着説,他這兩年,雖然不用自己去包餃子了,可也一直研究煎餃的最佳做法,從鍋的選擇,灶具的火力大小,到澱粉水的濃度,再到煨鍋的時間,所有的細節,他都仔細地分析,“現在我們的冰花煎餃應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了,我的研究算是沒有白費。”

現在常九礦的幾家餃子店年利潤已經近百萬,但他對餃子店的未來還有更高的期望。“我喜歡餐飲這個行業,也會把它當成事業去做。”常九礦向記者透露説,他還打算吸引一些社會資金來投資,打造“琴島狀元水餃”這個品牌,並且在未來開設中型旗艦店和小型標準店,設計全新的透明化廚房和敞開式操作間。同時他也想幫助一些大學生實現創業的夢想。

創業得益於大學期間的`鍛鍊

常九礦十分珍惜自己在大學裏的經歷。除了學習,常九礦做過多份兼職,他推銷過傳呼機,買過電話卡,做過服務員,開過大學內的信息管理公司。這些經歷讓他切切實實體會到,在大學裏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廣泛地接觸社會,克服眼高手低的缺點。在學校裏充分鍛鍊了自己,畢業後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常九礦説,大學畢業應聘到恆星學院做教師時,安逸悠閒的生活讓他感到很滋潤,可不久他就發現,這種生活無法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跟自己的理想相差很遠。為了追逐夢想,他決定辭職,自主創業。創業這條路走下來,雖然開始的日子很艱苦,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適應了社會的需求,自己的努力才能換來更大的回報。經歷過風雨,才能最終見彩虹,這是常九礦最深的體會。

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後路。敢闖敢幹,敢於吃苦的常九礦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撥開雲霧見日出,常九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的目標是:做強做大,做出品牌。他計劃利用七八年的時間,把“狀元水餃”做成島城的餐飲品牌。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二

創業路上跌跌撞撞

沉穩踏實的李佰謙,平易近人的楊浩,雷厲風行的李林澤,這三位來自吉林省的“80後”便是連鎖魚火鍋店和家常菜館的老闆,同時也是“吉豐園餐飲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勤奮務實、兢兢業業,懷揣着一腔創業夢,背起行囊遠離家鄉,來到塞外青城紮根,實現他們的理想,三個“鐵桿兄弟”的組合也為“80後”創業追夢者提供了新典範。

“我15歲就出來打工了,當時第一份工作是給人擦皮鞋,一個月掙260元,每天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那個時候太艱苦了。”談起當年的工作經歷,楊浩認為一個“苦”字就可以概括當時的境況。

一旁李林澤笑着説:“我比楊浩小1歲,也是15歲出來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給老闆蹬板車,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特別冷的時候,我蹬着板車走上坡路,感覺呼吸困難隨時都會窒息,我幹了九個月,無良老闆只給了我200元。”説罷兩人相視一笑,笑容裏好像帶了些許苦澀,彷彿又勾起了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15歲的孩子,原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在温室裏長大,而李佰謙,楊浩,李林澤三個人卻過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擔,早早把自己打磨成有擔當的硬漢。

隨後,年長几歲的大哥李佰謙做起裝潢生意,楊浩在吉林做起了餐飲生意,年齡最小的李林澤隻身一人來到烏海,也投身於餐飲行業。好事多磨,一個在吉林,一個在烏海,楊浩和李林澤卻同時遭到當頭棒喝,大規模的禽流感爆發,這令他們無從招架,各自損失20萬元,在現實面前心中美好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進軍餐飲推陳出新

“從哪裏跌倒就要從哪裏爬起來”。就是這麼一股不放棄的韌勁兒,兄弟三人首度合體找尋商機,將目光投向呼和浩特這片熱土。

經過多方調研,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市民自己在家中很少做魚,但在他們的家鄉每一位母親都燒得一手“媽媽牌”温情好魚,而且北方人很喜歡吃火鍋,他們把目標鎖定在“魚火鍋”上。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餐飲行業消費水平也普遍較高,鑑於這兩點,呼和浩特首家自助魚火鍋“豐園魚火鍋店”於2012年在華聯金宇廣場開業了。

新式的魚類火鍋自助好評如潮,39元一位的自助火鍋選用的都是精心配製的湯料,每天他們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去進魚,只為保證原材料最大程度新鮮。針對不同年齡層,他們還體貼地調配出不同的口味,如麻辣,醬香等等。

在兄弟三人的不斷努力下,“豐園大眾菜館”也在萬眾期待下正式開業。不同於魚火鍋主打自助火鍋,“豐園大眾菜館”旨在發揚東北傳統老菜文化:香酥可口的鍋包肉,晶瑩剔透的水晶肘子,每一樣都叫人意猶未盡。

三兄弟的“中國夢”

這是一個共同創業的小團隊,裏面充滿了團結友愛互助,在這裏,老闆和員工一起工作,共同打造讓百姓放心的餐飲。

絲毫沒有老闆架子的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員工,所有的店員都打心底裏欽佩他們直率豪爽的老闆。同時,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裏,已經身為“納税大户”的三位老闆在呼和浩特的生意早已做的小有名氣,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的背後當然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在遠離家鄉一千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他們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憑藉着自己的決斷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闖出一片天。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兄弟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用他們的話來説,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兄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夢”,在他們心中,“中國夢”簡單而美好,“民以食為天,百善孝為先。經營好自己的飯店,用嚴格的採供和百分之百的心血為大眾提供綠色的、安全的食品,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開心。”這便不忘初衷,沒有與最初的夢想背道而馳。對於下一步目標,“趁着年輕,多開幾家分店,再豐富一下菜的品種,同時也朝着多元化發展,增加一些川菜、湘菜等等菜系,不單單隻燒出美味的東北傳統老菜,還要讓呼和浩特市民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的風味菜。”在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對未來的希冀,以及對夢想永不停止的腳步。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三

“我不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這條路走下去,現在就能看到50歲的我是什麼樣,我不甘心。”曉明説話時眉頭緊鎖,彷彿是位被縛住手腳的戰士,“一些企業伸出的橄欖枝有時就像繩索。我想自己開一家餐館,當老闆多酷!”

就這樣,曉明拉攏了兩個朋友開始選址、辦證,三人借了七八萬元的啟動資金,米線店開起來了。

現實給夢想放了個COMBO,夢想太遙遠

再提開張那天,曉明邊搖頭邊説“很傻很天真”。三人大眼瞪小眼,顧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熱情和店裏的冷清給嚇跑了。一天只賣了三碗米線。

這樣持續了近乎半個月。勢頭不對,曉明便琢磨起團購。之後幾天,團購不但沒給店裏拉來新顧客反而使老顧客依賴上了團購,賣出的米線也毫無利潤。這對還在虧損的小店無異於晴天霹靂。

曉明覺得不能耽誤朋友:“我説店裏生意不好你倆別跟這耗着了,開玩笑要把他倆炒了,獨攬大權。三天後他們一去一留,小店就剩倆人了。”曉明微笑背後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掙扎的內心,“不知道怎麼辦,夢想被一棒打下了萬丈深淵”。

別處取經,搭上餐飲O2O快車

“有天挺晚路過西直門,有家拉麪店里人還不少。當時恨不得在他門口發我的傳單了,我真覺得我家米線一點不差。”曉明進店要了碗麪,“我不為吃,就要看它憑啥火。這次讓我摸着門道了,結賬時服務員問是不是我們店’開桌’會員,我當時有點懵。”

曉明指着手機裏一款叫‘開桌’的APP説:“服務員説用它能便宜。我馬上下載了用它結賬,一碗15的拉麪省了3塊。回去在網上搜開桌,本以為是個類似團購的東西,看到還有商户端後就給開桌客服打了個電話。”

曉明在客服的指導下開通了開桌店。“這是一個餐飲O2O大平台啊,加入開桌後在美食地圖裏能看到我的米線店,附近用開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開通第一天就有效了,賣了40份,趕上一星期賣的了。”憑藉自己的努力,曉明的生意慢慢好轉,原本要裁員的她一週後還僱了個夥計。

不久開桌店工作人員還上門給曉明講解。“教了我很多,小店沒能力構建會員體系,用開桌發展的其實就是我自己的會員”,曉明介紹説,最初推薦顧客使用開桌的商户,會從該顧客未來每次使用開桌的消費中得到返現。“躺着也能賺錢”,曉明笑得像石子入湖中蕩起的漣漪一般。

繼續用互聯網武裝自己,讓西施變女王

“我要開全國連鎖,那麼多全國連鎖,憑啥我做不到?隨着開桌平台的拓展我的店肯定’越開越大’,我店裏的會員肯定‘越來越多’!”曉明吐吐舌頭,一件開疆拓土的大工程被她像玩笑一樣吐出來,輕描淡寫。

這回歸了我開店的本質——服務顧客!是一個良好的生態圈子。這樣説是不是有些企業家派頭了?”曉明嫣然一笑:“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不要害怕挫折,它讓我們迅速成長,只要找對方向就能長風破浪。我一黃毛丫頭,只是運氣好罷了,你們怕什麼?”

説到成功要素“基於開桌平台,在互聯網上做餐飲”,曉明毫不猶豫。“我們通過開桌商户版這一平台結成一個利益綜合體。我在中關村賣米線,不用跟對面的烤肉店去血拼團購,在我這開通開桌的顧客去他那消費我也會有收益。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四

大學畢業的鄧佳宜在找工作的時候接連碰壁,這讓不服輸的她萌發了創業的念頭,憑着這樣不服輸的勁兒,鄧佳宜也加入了創業的行列。現在的鄧佳宜早己是兩家燒烤店的店主了。

每當中午、晚間的就餐高峯,商業街上相隔不遠的兩家燒烤店早已都是人聲鼎沸,甚至還有大批的食客等候在大廳中等待排位叫號。望着這樣的火爆局面,或許,任憑誰也想不到,這兩家門店的店主居然是同一個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年紀輕輕的90後,他就是鄧佳宜。在鄧佳宜店裏工作的服務生,多數也都是90後,其中一部分還是鄧佳宜的同學。他們沒有通常印象中90後的莽撞與桀驁不馴,反而一個個臉上面帶微笑,各司其職將生意打理的有條不紊。

説道創業這件事,鄧佳宜顯得頗有成就感,他説當初決定創業是因為自己參加國考失敗,找工作又四處面壁,一個懷有滿腔熱血的青年,卻因為境遇不順得不到施展抱負的空間,那段時間可以説是自己人生最灰暗的時期。後來,畢業的日子越來越近,一是沒有加盟費用,總部給的政策十分人性化,甚至可以根據我的條件定製店面;再者,它的產品十分的有特色,一定會吸引食客們的目光。就這樣,我的創業之路開始了,從開始的經營業績上來説,基本上在四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回本了,再扣掉門店租金、原料、人工費、電費等各種費用,每月的盈利在五六萬元左右不成問題,一年下來就是小百萬。

面對每天人滿為患的局面,鄧佳宜表示今年年底也許會考慮增開第三家,但選址依然會在商業街上,不僅是因為這裏人流量旺盛,同時也為了讓想要就餐的食客可以儘快享用美食,這家排不上排另一家,就避免門店與門店之間相隔甚遠的奔波之苦。

大學生創業的故事,大學生創業的新聞對於大家來説不在少數,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能夠西區他們的經驗,能夠敢於邁出自己的一步,這對於大家來説也絕對不是什麼壞的事情,所以大家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能夠有自己的主張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