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下《再別康橋》課堂實錄及點評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2W

七下《再別康橋》課堂實錄及點評新版多篇

《再別康橋》教學實錄 篇一

一、導入

師:人生的路啊,總是告別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們,告別了國小、國中,走進了高中。同學們,你是否還記得,當你跟同學、老師和你的母校分別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學生:留戀

學生:依依不捨

老師:是啊,當時針終於轉到了轉身的那一刻,當包裹終於搭上了我們的肩頭,那一刻,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分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離別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師:同學們,當你讀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會產生哪些疑問呢?

學生:“康橋”是個怎樣的地方?

學生:為什麼“再”次離開康橋?第一次是怎麼離開的?

學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樣的詩人?

學生:詩人和“康橋”有怎樣的關係?

老師:同學們很愛思考!咱們現在就來解決其中一部分問題,有的問題咱們賞讀課文時解決。

顯示投影:

投影1:劍橋大學圖片

老師:康橋即現在的劍橋,詩人曾在此留學。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簡介

找一學生讀: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臨行時,詩人留給康橋一首詩——《康橋,再會吧》,以傾訴惜別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國,心潮澎湃,在歸國途中,用飽蘸感情的筆墨寫下了《再別康橋》。

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35歲。

投影4:名人評價:

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裏被他帶走了不少雲彩。 ——胡適

三、通讀詩歌,整體感知。

老師: 現在,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來自性靈最暖處的詩,一起聆聽源自心底的靈魂音樂吧!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

二讀:找一學生朗讀

老師: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呢?(找學生評價該同學的朗讀)

學生:她讀得非常好!聲音有起伏,節奏有快有慢。

學生:她讀得很輕柔,非常有感情。

老師(走到剛才朗讀同學的身邊):同學們都説你讀得好,老師也認為你讀得很棒。你能否告訴我們你朗讀時注意了什麼?

學生:我認為這首詩表達了對母校的留戀,所以讀得時候聲音要輕柔一些。語速要慢一些,這樣才能把詩人的深情讀出來。

老師:你分析得非常好,()這首詩表達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戀與不捨。大家看,詩人的感情在詩歌裏有起伏嗎?你認為詩人情緒最高漲的是在哪一節?

學生:第五節,“尋夢”一節。

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詩歌的情感脈絡:

入”夢”前:對美景的喜愛與留戀

“夢”中:歡快與沉醉

出“夢”:情緒失落、沉默

老師進行朗讀指導

注意停頓(節與節,句與句,字詞之間),讀出層次感;

在充分理解詩人情感的基礎上,注意語速緩急得當、抑揚頓挫,讀出整首詩裏情感的起伏。

三讀:全班齊讀。

四、初步體味

(一)感受優美畫面

老師:同學們,康橋的美表現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歐式建築羣,濃厚的學術氛圍、人文氛圍,熱鬧的車水馬龍等等,我們來看作者卻重點寫了康橋哪裏的美?

學生:自然景物的美

老師:直接寫康橋自然景物美的集中在哪幾個小節?

學生:2、3、4節。

老師:作者重點選了哪些自然景物寫在詩歌裏呢?(讓學生在課本上標誌下來)

學生: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柔波、潭……

老師: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你所喜歡景物,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語言做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物畫下來。

學生:夕陽很大很紅,靜靜地照着這一片景物,象給萬物蒙上了一層金黃的光紗。清澈的康河,河裏的魚快樂地游來游去;岸邊的一株碧柳,在夕陽的暈染下,象一位美麗羞澀的新娘,讓人看了,愛戀不捨。

老師點評:你的想象力很豐富。是啊,這麼清澈的河裏,怎麼會沒有魚呢?這位同學的“繪畫”,很是注意了光與影的處理。

學生:我的畫是這樣處理的——遠處,夕陽斜照,整幅畫以夕陽做背景。近處,有清澈的河,有嬌媚如新娘的柳,輕風吹來,柳枝擺動着她那柔軟的腰肢。還有一泓潭,在夕陽光照下,象是融了一潭的彩虹,閃閃爍爍,非常好看。

老師點評:多麼讓人陶醉的畫面呀!這位同學不僅注意了遠景和近景的搭配,而且畫面還有動感。

全班齊讀,一起感受詩歌裏優美的畫面。

(二)瞭解意象,品味語言

老師:剛才我們做了一回畫家,現在我們再來做一回小小評論家。你認為2、3、4節裏哪句詩或哪個詞最能打動你,説説你的理由。或者也可以提出你不理解的詩句。

學生:老師,我不理解第四節的那句“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老師:你很有眼光嘛!是呀,這可是個反常句,是清泉,卻説“不是清泉”;不是虹,卻説“是天上虹”,同學們,你怎麼理解呢?

學生:潭水清澈,在夕陽金黃光線的映照下,光亮閃爍,所以看起來象虹。

學生:這是個比喻句,詩人通過比喻來表達潭水的美。

老師點撥:大家看下面,還提到了“彩虹”,怎麼説來着?

學生: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老師:你認為這裏的“彩虹似的夢”該怎樣理解呢?詩人到異國去求學,青春激揚的詩人,會有怎樣的“夢”呢?

學生:這裏的夢應該是指詩人留學時期的美好生活。

學生:詩人的抱負和理想。

學生:在康橋的一切美好的回憶。

老師:所以,我們來看,詩人在這裏看潭,是帶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節裏詩人看柳一樣,那不是柳,那是什麼?

學生:新娘!

老師:對呀!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總是別樣的深情。詩人對康橋到底有着怎樣的情結呢?

投影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徐志摩

師:康橋,是給予詩人智慧和自由情懷的地方,是詩人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學們,當詩人帶着感情,情緒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詩人的情緒色彩,這樣的景物在詩歌裏,也就有了另一個名字——“意象”。(板書)當我們讀到詩歌裏出現的意象時,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載的情感!比如:

投影: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學生齊讀兩句屏幕上的詩句。

老師:此所謂“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比如你兒時的玩具,即使破舊了,你也會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

學生:那是童年的快樂。

學生: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老師:當你身上穿着媽媽為你親手織的毛衣,總是感到那麼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

學生:那是媽媽的愛!

學生:那是媽媽對我的關心和愛護。

老師:齊讀2、3、4節,體味詩歌的意象之美。

師:作者在這樣美好的“夢”裏漫溯,是怎樣的心情呢?哪個詞可以看出詩人的情緒?

生:“放歌”。

師:能否把“放歌”換成“唱歌”?

學生:不能。“放歌”有“縱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則沒有這個意思。

學生:“放歌”能看出詩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縱情恣意的快樂!

老師:怎麼讀“放歌”呢?怎麼把這種陶醉快樂表達出來呢?

找2名同學讀這兩句

老師:語氣輕快、上揚,語速稍快,飽蘸感情,情緒激昂;

動作可以幫助人們來表達感情,讀“放歌”時加什麼動作好呢?

(學生很興奮)邊讀邊加動作。

學生齊讀本節

老師:我來讀一下這一節,大家看我是怎麼處理“放歌”的重音的。

師讀,重音輕讀法。(學生鼓掌)

讓學生比較兩種讀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讀,也可以輕讀,都能把音節突出出來,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酣暢淋漓表達放歌心情的讀法即可。

五、深化主題

老師:詩人“放歌”了嗎?

學生:沒有,“但我不能放歌”

老師:為什麼“不能放歌”?齊讀第5小節。

學生:詩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寧靜,想悄悄地離開。

學生:詩人從夢裏回到現實,有些感傷,想默默地離開。

老師提示:

“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是最傷感最眷戀的離別。

投影: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柳永)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江城子》(蘇軾)

此時,任何音樂都不能表達詩人的眷戀,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樂。

同學們,理解了此處的沉默,開頭結尾“輕輕的”“悄悄的”,我們是否就可以讀懂了呢?

學生自由朗讀開頭結尾

老師:同學們,這是一個情的世界啊,這是一首愛的歌。當詩人心頭盪漾着新娘的倩影,當詩人在刻骨銘心的回憶中漫溯,當詩人輕輕地來又悄悄地走,詩人滿懷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這首心底的靈魂音樂。下面,請同學們合上課本,讓小提琴的旋律,悠揚着我們的思緒,讓我們一起來想象徐志摩那純美的“康橋”世界吧。

(播放小提琴曲)老師誦讀。(學生鼓掌)

下課。

【點評】

範佳華老師執教的《再別康橋》是一節樸實而又靈動的語文課。課堂的組織流程從整體感知到品味鑑賞再到主題探究,環節清晰,取捨有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現了詩歌教學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覆誦讀、品味語言。它沒有時下公開課常見的作秀表演和追求熱鬧的情景,而是認認真真地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來教學,上出了語文的本色,樸素、平實。作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解讀,對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將理解文本、把握情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了巧妙的“對接”和融合,使課堂呈現出一種良好的生態。

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和發揚的。

一、藉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據詩歌文本特點確定教學目標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對詩歌鑑賞教學存在很多誤區:或是“以讀代賞”,淺薄處理;或是“以練代賞”,功利至上;或是把詩歌當成小説或政治課來上,沒有把詩歌當詩歌講,學生們不能從中體會到文學的美感,也體會不到到語言的藝術。這一方面顯現出教師對中學詩歌鑑賞教學應達到的目標不夠明確,對詩歌教學功能認識片面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師自身詩歌教學方面的專業缺失,對詩歌文體特點把握不準和文本解讀能力的缺失。

詩歌是以抒情為主的文學樣式,情感和意象是鑑賞詩歌的主要方法。意象是經過詩人精心選擇為表達詩人心中的情感服務的,鑑賞詩歌的情感,從分析詩中意象入手,方能深入而全面(其他如知人論世、形式技巧等也大多圍繞意象與情感展開)。

範老師的這節課,將把握意象和意象特點作為切入文本的重點,可以説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再別康橋》中的意象如“雲彩”“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輝”“夏蟲”“笙簫”等,意藴豐富,內含感情,值得我們認真地去揣摩。課堂實錄中所展示的對“新娘”“虹”“夢”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上出了詩歌的味道。

二、注重誦讀和誦讀指導

誦讀是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體味語言的途徑,也是讀者與文本情感交融的途徑,特別是對於音樂性較強的詩歌。通過誦讀,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悦。範老師的教學設計中,“反覆誦讀”既是她設定的教學目標,也是引導學生感知詩歌、體味詩情、欣賞詩歌美的重要手段,不論是整體感知階段還是昇華探究階段,朗讀、誦讀就達十幾次之多。可以説“讀”是這節課的一個很大的亮點。

更為可貴的是,誦讀不是平面的讀,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為感知,或為體會,或為揣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儘量通過讀來體現,課堂隨着讀而推進。在此基礎上,範老師還注重誦讀的指導,除了常規的讀準字音、停頓、層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審美的層面,如對“盪漾”和“放歌”兩處的誦讀指導(“重音輕讀),啟動了學生把握詩的情感表達的鑰匙,增加了相關的審美體驗。在誦讀的方法上,有自由讀、展示讀、齊讀、帶着動作讀、配樂讀、師範讀、背誦等,整堂課書聲琅琅,詩意盪漾,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味道。

三、重視語言教學

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透過語言來揣摩語言背後的情思和意藴,引導學生體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引導學生髮現語文的內在“美麗”,體現語言(言語)教學的'本質,這是語文的“專責”。真正的語文課不是教“寫了什麼”,而是教“怎麼寫的”,有什麼文化意藴?為什麼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為什麼要用這句話不用那句話?為什麼要這麼表達而不那樣表達?範老師的課堂牢牢把握了語言教學,是真正的語文課。比如,她用“換詞”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和情感:能否把“放歌”換成“唱歌”?再如:能否把“新娘”換成“少女”?其實,《再別康橋》中值得品味的語言遠不止這一處,如:“招搖”與“飄搖”、“招手”與“揮一揮衣袖”等。

四、課堂達到了預設和生成的良好統一

預設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規劃教學的重要前提,問題預設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展開,影響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問題預設檢驗着教師對文本的理解,也檢驗着教師的教學理念。範老師在這節課中預設的幾個問題,既緊緊圍繞詩歌特點,又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引導學生去讀書,如:作者重點選取了那些景物(意象),這些景物(意象)的特點是什麼,組成了怎樣的畫面?

課堂是預設的,更是生成的。範老師這節課中,生成的環節依然精彩。如有的學生提出對“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句不理解時,教師巧妙地引入“正如我們穿着媽媽親手為我們編織的毛衣,當我們去看毛衣時,那不是毛衣,那是媽媽的愛和牽掛……”通過喚醒學生對母愛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不僅理解了這個反常句子的含義,還幫助學生尋找並打開了進入作者心靈世界的精神通道,連通了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的心靈的“對話”。

當然,這節課也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對詩歌的首尾迴環結構的瞭解、對“雲彩”這一意象的瞭解等都是學習這一課不應迴避的,雖然事實上老師可以有所取捨。另外,這節課引用了一些古典詩歌來説明意象和主題,豐富了課堂的內涵。如果再點得透一點,可能會更好,如:徐志摩所選意象與古典詩歌意象的比較,“送別”主題如李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與本詩的情意相通等。

《再別康橋》教學實錄 篇二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剛才聽的這一首歌,它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現代詩歌。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這首詩,走進現代詩歌。

(投影課題《再別康橋》)

師:請同學們説説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別康橋》。

生: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等。

師:你的瞭解很詳細,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説一説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追求人生真諦的的詩人。

生(2):一位天才詩人。

師:對,一位天才詩人,也是一位純淨的詩人。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投影的第二節。

(投影詩人介紹)

生:他曾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師:康橋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結,也為我們留下了這一篇偉大的傳世之作。下面請聽詩歌朗讀,注意朗讀的節奏,説説你最喜歡本詩的哪一節。

(學生聽老師朗讀)

生(1):第一小節,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師:對,詩人用三個“輕輕的”為全詩創設了寧靜和諧的氛圍,也為全詩奠定了哀而不傷的基調。同學們後面回答問題,儘量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哪怕是錯了的見解,好嗎?

生(2):第二小節。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肯定了你的回答,現在,請你把這一節有感情地緩慢地讀一遍!

(生讀。)

師:不錯,讀出感情來了。不過“那”字後面稍作停頓,這一句低一點,後面一句稍高一點,再讀一下,好不好?

(生讀。)

師:詩人將 “金柳”比喻為“新娘”,這一意象有什麼好處?

生:“新娘”非常的嫵媚、嬌美。

師:“夕陽中的”,更體現出她的“温潤”,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同學們,還有嗎?

生(3):第六小節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千言萬語的送別之語!

師:很好,從詞的角度來分析情感,你看這個“也”字説明了什麼?

生:説明康橋的一切都為了詩人的離別而沉默,連夏日的夜晚最熱鬧的夏蟲也受到了感染,以寧靜來送別詩人。

師:分析很到位,請你把這一節讀一下。

(生讀。)

師:“但”字後面稍稍停頓一下,“悄悄”連起來輕一點讀,最後一句高一點,體現詩人的那一份不捨的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師:不錯,這位同學你還要説什麼?

生(4):我喜歡第四小節。

師:好,先請你讀一下。

(生讀。)

師:“揉碎在浮藻間,”可以讀得激昂一點,“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讀得舒緩低沉一點。請你説一説它的好處。

生: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榆樹下的青潭中,特別是您剛才説的朗讀,這一節節奏很優美。

師:不錯,同學們想一想,“夢”這一意象有什麼特點,而詩人竟然用 “沉澱” 一詞,是否矛盾?

生:詩人在康橋時期建立的對自由、理想的追求的“夢”,但在回國的幾年中破碎了,所以詩人這一次來到母校,把這一個“夢”沉澱在他所心愛的康河中。

師:好極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還有人説詩人用 “沉澱” 一詞是表達他對康橋的濃厚的愛戀。所以對詩歌的解讀不一定是一種説法,關鍵在於你的言之成理。請大家帶着自己的理解齊讀一下。

(生齊讀。)

師: 同學們學了這幾節,能不能據此説一説這首詩的特點呢?

生(1):節奏輕盈舒緩,情感與景物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生(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郭沫若説“詩的創作貴在自然流露。詩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當摻以絲毫的矯揉造作。我想新體詩的生命便在這裏。”

師:兩位同學很好地總結了詩歌的特點,鑑賞詩歌時,要特別注意:情感 (情是詩之胚)和景物(景是詩之媒)(投影)這兩個要素。接下來請我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喜歡的那一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學生寫作,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師: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寫的是第一節:再次作別母校,心中頓生萬千離愁,正如我輕輕踮着腳尖像清風一樣來,又悄無聲息的離開,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間換着了萬千的雲彩。

師:同桌,請你來説説他寫的作品。

生:他寫得感情真摯,符合本首詩的寧靜、憂傷的氛圍。

師:不錯,不過老師給你提一點,你寫的這一節僅僅是對第一節的解釋,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過情景來描寫,給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寫的是第二節:夕陽下,河水盪漾着輕輕的波紋,和邊的垂柳隨着微風輕輕的搖擺細細的柳枝,夕陽彷彿給她披上金色的細紗,而她卻搖搖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對着鏡子打扮着自己,到處充滿了浪漫的氣息。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的掌聲給了你肯定,不過“搖搖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這個意象,同時也不符合這首詩的寧靜、憂傷的氛圍。老師也改寫了第三節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微風輕拂,水波輕漾,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像在輕舞,又像是嬰兒在母親的懷中撒嬌,在這美麗的柔波里,我心甘情願地做她懷中的一條嬌嫩的水草啊!)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來齊讀這首詩,我給大家配樂。

(生和着音樂朗讀。)

師:節奏是詩歌的表現形式,意象是詩歌的在生命。同學們在朗讀時注意第一和第七小節讀得低一點,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送別》給讀一讀。

(投影,生齊讀。)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師:《送別》也是一首現代詩歌,同學們看第一節,“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笛聲”“夕陽”這些景物詩人將它們用進了詩,創造了一個離別的意境。接下來請大家仿造這首詩的形式,選擇恰當的景物寫一首送別詩。注意要根據情感選擇好意象,每一韻內前面的意象要和後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關的關係,同時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學生在仿寫《送別》)

師:請同學們上來交流!

生(1): 明月稀/野渡橫/江天一纖塵/凝雲空山頹不流/濕霧掩曉晨/西風漸/落葉飄 /別後難相見/徐行不計山深淺/千里共嬋娟。

(生自發鼓掌。)

師:你剛才給她掌聲,請你説説為什麼?

生:他寫得很感人,特別是這些意象給人一種憂傷的感覺。

師:不錯,這位同學能夠從我們古典詩詞中吸取營養寫詩,不過老師給你提一點,“明月稀”不對,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雲空山頹不流”改成“空山凝雲頹不流”這樣才符合事物特點,好不好?

生(2):運河畔/荷塘邊/柳絮飛滿天/孤帆倦波夕陽殘/勞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間/荷葉碧連天/一首小詩寄深情/今秋別夢寒。

師:不錯,選擇的意象很典型,我們揚州寶應是中國荷藕之鄉,大運河也從我們這裏流過,從身邊的事物寫起。不過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這些意象不是統一在一個時令中的,“柳絮”“荷葉碧”和“秋”,這樣會帶來整個詩的不和諧,同時押韻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嗎?

師:老師也寫了一首《送別》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女生齊讀。)

送 別

西城外,古渡邊,月華流自天;

飛花漫卷鶯聲咽,曉風拂水面。

山盟在,書難託,夢與蝶飄落,

一曲折柳橫塘路,盡目天涯處。

師:同學們,詩不僅可讀、可寫、還可以唱。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李叔同的《送別》好嗎?

(音樂起,末處漸弱)

師:同學們,對於別離,我們還很陌生,但隨着我們年歲逐漸增大,隨着母校、故鄉的漸去漸遠,我們對別愁的理解會逐漸深刻的。我建議同學們把我們今天的作品集成一個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再來讀它,會倍感親切的。

《再別康橋》教學實錄 篇三

師:這是一副輓聯,所挽對象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兩卷新詩”,指的是徐志摩的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而“九點齊煙”是濟南郊區九座小山的總稱,此借指徐之遇難地。他是1931年因飛機失事遇難的,時年35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詩人,走進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去感受他對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體展示課題和作者)

師:請張君同學試讀一遍好嗎?

生:讀(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第三節“青荇”的“荇” 應該讀xìng 而不是xíng,課文註釋已有説明。

師:請聽錄音朗誦,看看專家是怎麼朗讀的。

師: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麼從文章的眼睛推斷,這首詩抒發的大致是什麼情感?

生:離別之情。

師:離別何處?它是個怎樣的地方?

生:離別康橋。關於康橋,註釋①有簡單的介紹,我讀一下。

師:展示相關圖片做補充。

師:臨別之際,詩人向康橋的哪些對象一一做了道別?

生: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師:抒寫離別之情的詩歌,可謂數不勝數。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但離別的對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別康橋》卻由人間向“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轉移,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脱俗的清新感,這是其構思新穎之處。

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稱作意象。“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託着詩人對康橋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先看第二節,這一節寫“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呢?為什麼?

生:柳在“夕陽中”,被鍍上了一層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豔影”。

師:“金柳”為什麼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澤鮮豔好看的特點。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師: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為什麼説“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説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師:第三節寫“青荇”。這一物象又寄託了詩人對康橋什麼樣的情感呢?模仿第二節的分析方法,前後四個同學為一組,交換意見。

生:在詩人的眼裏,“泥”是“軟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這些描寫都寄託着詩人對康橋的喜愛。

生:“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招搖過市”中的“招搖”都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

生:“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就是再也不願離開康橋,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無限的喜愛和永久的依戀。

師:我們把二、三節齊讀一遍。要讀出“金柳”和“青荇”這兩個物象所寄寓的對康橋無限喜愛和深深依戀的情感。

生:齊讀——

師:“盪漾”這兩個字應該讀得更舒緩一些,讀出一種柔波輕漾的感覺。“油油的”是修飾語,也是個疊音詞,有強調“青荇”綠之深的意味,要讀得稍微重一點。老師示範一下。

師:詩人為什麼那麼喜愛和依戀康橋呢?除了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與和諧這一顯而易見的原因以外,第三節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

生:“沉澱着彩虹似的夢”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橋有過許多美好的願望和理想。註釋③有説明。

師:作者曾經在康橋留學,這裏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在《吸煙與文化》中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師:上述三節詩,幾乎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這些畫面塗上了“金”“豔”等亮麗的色彩,描寫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見,這些畫面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生:意境鮮明、色彩絢麗。

師:作者還使用了“盪漾”“招搖”“揉碎”和“沉澱”等大量動詞去描寫意象。因此,畫面還具有怎樣的特點?

生:畫面生動,富於動感。

師:除了觀“金柳”,賞“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詩人還做了或者還想做什麼?

生:“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星光斑斕裏放歌”;吹起“別離的笙蕭”。

師:詩人在第六節中説:“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究竟是誰在沉默?為什麼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生: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倒是詩人自己因為想到離別在即而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把情感抒發得委婉含蓄。

師:《再別康橋》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愛康橋,可詩人竟“自作多情”地説青荇“在水底招搖”,在向他招手致意,歡迎他的到來。

師:老師補充一個課外的例子。杜甫《月夜》是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詩如下(多媒體展示):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今晚圓圓的秋月多麼皎潔美好,你在鄜州閨中卻只能一人獨看。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幼女們,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夜深露重你烏雲似的頭髮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讓月華照幹我倆滿是淚痕的臉!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鄜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自作多情”地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

師:請雷霆同學朗讀第五節,夏絲絲同學朗讀第六節,要讀出兩節詩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讀——

師: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情感達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想象自己“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追尋他“彩虹似的夢”,甚至要“在星光斑斕裏放歌”。因此,第五節要讀得比較歡快,最後一行甚至要讀得比較高亢激昂。第六節,詩人的思路急轉,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緒重重,只能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因此,第六節則要讀得緩慢而深沉。

師:下面老師朗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讀——

師:這兩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生:首尾呼應,形成一唱三歎,反覆迴旋的藝術效果。

師:誦讀第一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哪一個詞?為什麼?

生:要特別注意“輕輕”這個詞。因為它反覆了三次,反覆的目的在於強調詩人動作之輕微。

師: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反映了他對康橋的什麼情感?

生:讓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掂着腳尖,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們通常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輕拿輕放。由此可見,詩人是怕打破康橋的寧靜和美好才“輕輕的”來去的,反映出詩人對康橋的喜愛和留戀不捨之情,從而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師:“輕輕”大體上就是“很輕”的意思。把“輕輕”這一疊音詞換成“很輕”,自己試讀幾遍,然後説説有什麼區別。

生:感覺好象沒有原文有詩味。

生:詩歌節奏好象不及原文輕盈,缺乏那種細微的彈跳感。

師:最後一節用“悄悄”替換了第一節的“輕輕”,這樣做有什麼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種無邊的寂靜,從而強化了心中那種對母校戀戀不捨的情感,多了一種揮之不去的傷感情緒,昇華了情感。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朗讀比賽。這首詩共七節,老師負責朗讀首尾兩節,中間五節分別由五個學習小組依次朗讀,看誰讀得更好。讀(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佈置作業。就徐志摩的詩歌《沙揚娜拉》寫一段賞析文章。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甜蜜的憂愁

沙揚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