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3W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多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一

許子芬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閲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繫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整體感知:

默讀文章,組織學生複述課文。(大屏幕投影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複述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採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後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閲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脱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脱險”的經歷。既是“脱險”,又是怎樣脱險的呢?其中又藴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説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脱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繫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説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國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國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拓展延伸: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較閲讀談中美德教育方式:

學生朗讀《迷途笛音》回答問題:

文章當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還有什麼方式?他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對他這個人又怎樣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這種人嗎,請你舉例。

課後記: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是本課的目標,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學生學習本課興趣較濃,且能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二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脱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脱險的?脱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脱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脱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閲讀、多角度閲讀打基礎。

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説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脱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敍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脱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脱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説“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説足、説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佈置作業

閲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閲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並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三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説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為三大板塊:一、説教學設想;二、説教學流程;三、説板書設計。

一、説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閲讀課文,同在一個平台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 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脱險”的經歷,其中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繫,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閲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為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國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於表現力。其二,面對着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説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為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閲讀課文,同在一個平台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為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台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閲讀、討論、探究本課藴含的人生哲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會有嗎,我們應怎樣對待?這個故事的主要敍述的情景是什麼?我遇到困難的情景是什麼?作者想到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 一是要讓學生知道要多讀,讀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領悟文章的內容所藴含的意義,要多思, 三是要多説,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橋樑,和作者莫頓• 亨特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從讀到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談談自己對生活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更重要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以,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評價標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師——生——作者——課文之間的共同學習、探討的和諧氣氛,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在學習過程中處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勵學生展現自我,亮出自我。

本課教學設想的目的,學生閲讀本文後,知曉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腳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是與生活相聯繫的。

(二)具體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

(1)自讀、合作讀、探究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課文內容,複述故事情節;悟出其中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2)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運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閲讀汪國真的詩,品出詩的哲理。

(3)從讀到寫,和學生共同結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難經歷及怎樣處理的,是教訓還是經驗或二者皆有之,寫成短文。

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形成整體;聽説讀寫形成一個整體;課內和課外閲讀形成一個整體;教、學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個整體。二、科學地安排了學習序列:讀:一讀,自主讀,二讀:合作讀;三讀,探究讀;四讀,拓展讀;寫: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談體會。從讀到寫,符合人的思維特徵,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符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質量的要求。從課內到課外,體現教學的整體性。三、切合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四、明確、清晰,便於落實和檢測。體現了本課學習的特點:讀寫結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

2、教學重點:誦讀課文,複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學難點: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從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課型:讀寫結合課

5、教學時間:一節課。(教學時間的分配: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隨機調控。)

6、教學策略:問題策略、多讀策略、與文本對話策略、合作學習策略、讀寫結合策略

7、教學方法: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讀寫結合法、評價法

8、學習方法:誦讀法、複述法、討論法、讀寫結合法、評價法

9、課前準備:(1)、預習課後的“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想想這些詞語的意思。

(2)、想想第一課與這課有什麼聯繫?

(3)、閲讀這一課,你有哪些問題,請寫在紙條上,交與科代表。

此環節主要目的是: 培養學生認字寫字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教師瞭解學情的一個重要環節。並把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整理歸類,放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節研討。

二、教學流程:

語文教學過程設計的目的:葉聖陶先生説:“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説,是得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説,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連成一貫;也就是説,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所以説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認識語言世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過嚴格而有高效的言語技能訓練,學生習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和人格的感染。

(一)、課前導入,創設情景,和學生共同走進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的回憶中。

運用學生閲讀前一課《山那一邊》的感悟 、學生的生活、理想和這課的聯繫,採用抒情性的語言,和學生共同走進課文的情景中,共同尋找人生的哲理。激發學生閲讀和探討問題的興趣。

(二)、自主閲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複述主要故事情節。

1、學生放開聲音朗讀一遍課文後,再默看一遍課文。

這個環節設計:是學生才進入新課文,雖前面已進行了預習,但學生在課堂上,放開聲音運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朗讀是否暢通。這實際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礎知識的落實,也是落實單元教學的要求,提高學生朗讀能力;二是默看課文,學生經過一次高聲朗讀後,進入靜靜地思讀階段,也實際上在對課文的故事情節“疏理”階段,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培養。為下面複述故事主要情節而打下基礎。

2、學生複述故事。

(1)照原文順序複述;

(2)創造性的複述。①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情節 ② 可以命小標題似的複述;③將故事中人物沒有説完或在行動上沒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進行復述。

這個環節既是知識轉化為能力,書面語言變口頭語言的訓練;又是對課文整體感知的一個語文實踐活動。 複述故事,可以同座進行,這樣就能達到全員參與,然後讓一兩名同學在全班複述。這既是體現培養學生對讀本整體感知、概述、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又是學生的多元性、閲讀的多元性得到體現,它實際上也是學生的個性培養。

(三)、悟讀,合作討論作品中“我”爬懸崖的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和父親鼓勵“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體動作化的語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這個環節實際上是上一個教學過程的繼續。在感知了全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時,還要通過這個故事情節知其它所藴含的哲理,這是本課文要達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不是枯燥的説教,也是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來實現的。 其中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可結合課文討論體會。

1、分角色朗讀“我”爬懸崖的經歷。(特別對課文中所涉及的對懸崖、“我”、父親的話描寫的詞語要有一種體驗的讀,要讀出味來):

懸崖的高、險:懸崖聳立、垂直的峭壁、大約二十來米高 、(“我”眼中的懸崖)高不可攀的險峯

“我”的身體狀況:八年來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懸崖(半山腰):鼕鼕直跳、蹲、心驚肉跳、幾乎暈到、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 、啜泣

環境描寫:暮色開始四合、暮色蒼茫,天上出了星星,懸崖大地越來越暗。

父親的語言:“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

2、分組閲讀討論:(可以以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設置討論題。)

(1)作者描寫懸崖及“我”眼中的懸崖是怎樣的?

(2)作品中的“我”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我”,在爬懸崖中的表情及動作説明了什麼?

(3) 父親在文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3、各組選一名同學發言。

(四)、探究學習最後一段,研討這次“脱險”經歷所藴含的哲理。

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憶的價值所在。也同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剛進國中的學生,對事情所藴含的“哲理”比較陌生,老師可舉一些學生所常見的例子,來理解“哲理”。如學生最熟悉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這句話藴含的道理?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説明一個什麼道理?這個學習過程同樣應在讀中體會、感悟。師生共同結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引導學生明白生活中藴含的哲理。這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能化難為易。

1、集體朗讀最後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覺得重要的句子:

2、師生互動,對“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達到的地方。”結合自己的體驗談體會。

(五)、拓展閲讀課文後面汪國真的詩,請同學們想想我們得到一點什麼?

1、集體閲讀,感悟詩意。(詩人採用對比手法,説明意志對人是很重要。“垂下頭顱”是預示遇到困難,低頭沉思。是為了更好地迎接困難。)

2、自由發言,談談從詩中想到了什麼 ?

這個環節,是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的整合。體現閲讀課教學在通過課內閲讀的方法,把它運用在課外閲讀上,既是方法的運用,又是學生閲讀多元性的展示,個性的發展。因為這個單元的課文內容都是談的人生,“人與自我”,我的夢想是什麼樣,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怎麼辦?這裏再一次閲讀汪國章的詩,無疑又是一次對人生的感悟。

( 六)、讀寫結合:學了本文後,敍寫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難,來説明一個道理的短文。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讀寫結合的最後一個終點站。因為這篇課文是寫的作者親身體驗的一件事,它對學生有着直接的指導意義。從讀到寫, 既開源,又導流。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是讀寫結合的特點。而這篇課文從故事的敍述,到揭示藴含道理的過程,對學生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實質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再一次體現。

(七)、課堂教學結尾,再次創設情景,情感的薰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啟迪。

和學生共同呤誦課文的最後一段,激勵學生在人生中應有作家的氣質,戰勝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困難,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

三、板書設計: 懸崖高、險、

讀:“我”的一次“脱險”經歷 “我”瘦骨嶙峋 怕、嘲笑、恐懼

結 父親鼓勵“我” 爬下懸崖

合 悟:人生中的困難應怎樣對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難克服

寫:遇到的一次困難,是怎樣處理的?從中感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