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軍行的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52K

從軍行的賞析精品多篇

王昌齡生平介紹 篇一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為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故世稱王江寧。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

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是一代七絕聖手。其詩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其詩《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時、宮怨、送別為題材的佳作。

《從軍行七首(其五)》 篇二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譯文 篇三

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單的城鎮遙望着玉門關。

歷經百戰黃沙磨穿了鐵鎧甲,

不攻破樓蘭始終堅決不回鄉。

教學設計: 篇四

一、情境導入。

中國幾千年的慢慢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會有戰爭的刀光劍影,剛剛同學們看了硝煙瀰漫的'古戰場。能説説你們的感受嗎?

生1: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為了國家不顧一切的精神。

生2:我覺得戰爭是殘酷的,但這些軍人為了國家的安定,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兩位同學都説得不錯,同學們,這些場景在文學上也留下了它們的印記,描寫戰爭的詩歌在我們中國的詩壇上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從軍行》。(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學習古詩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詩人王昌齡。找學生讀一讀,誰來説説你從中瞭解到什麼?王昌齡(約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西安)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早年曾漫遊四方,去過邊塞,他的邊塞詩用心理描寫展現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懷土的內心世界。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安史之亂時被殺害。現存詩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齡集》。(學生回答時老師適當點評,講解一些寫作背景。)

今天學的《從軍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雖然他沒有參加過戰爭,但他在邊塞生活很多年,他與戰士們情同手足,所以他寫出許多流傳千古的邊塞詩。

三、整體通讀。

1、請同學們認真聽朗讀,然後小聲跟着讀。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美。自由讀古詩。(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學生齊讀古詩,同桌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

四、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同學們雖然這首詩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但我們通過讀,想,悟也會知道這首詩的意思情感,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通過同桌交流,結合課文的註釋瞭解詩的意思。

(青海湖上空的烏雲把祁連大雪山都遮暗了。駐守邊疆孤城的戰士,向西遙望就是玉門關。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連鐵甲戰衣都磨破了。他們下定決心,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死不回家。)

2、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請同學們結合圖畫,再讀讀這句詩,在讀這句詩的時候你想到了什麼?(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盪漾,美麗寧靜的。(課件出示青海湖圖片)雪山指祁連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終年積雪,銀光閃耀,異常壯麗。這一青一白兩道風景,本應帶給我們純潔的美感,可為什麼作者用了一個“暗”字呢?板書“暗”。(風雲變幻,轉眼間長雲翻滾,高原氣候變幻大,氣候惡劣,黃沙漫天,地理環境差,還有戰事不斷,連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煙,也遮暗了雪山。)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請同學們帶着這樣的心情讀讀這句詩。

3、讓我們隨着詩人來看看第二句,當你讀這句詩時腦海裏出現什麼畫面?(孤城 遙望)這句詩中哪個字更能打動你的心扉?(孤)板書“孤”,(課件出示畫面)假如你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怎麼想呢?(特別想家)是啊!大漠荒涼,只有呼嘯的狂風和漫天的黃沙相伴,守邊的將士怎能不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讓他們感到——茫茫的大漠,無邊的戈壁,人跡罕至,前有勁敵,後無援軍,城中的將士可謂是孤軍奮戰,怎能不倍感孤獨?

4、小結:詩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們展示一幅孤寂、荒涼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邊塞氣候的——惡劣,環境的——艱苦,將士對家人的——思念。

5、儘管環境這樣惡劣,鄉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黃沙百戰穿金甲。讀到這句詩你想到了什麼?(課件出示第三句圖景) “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從哪兒可以看出來戰事很頻繁?——“百戰”是指打了一百次嗎?不是,在古詩裏“百、千、萬”都是虛指,表示很多很多。還能從哪個字看出來戰事頻繁?——“穿”,板書“穿”,在這裏穿不是穿衣服襪子的意思,而是——磨破,把鐵片做的戰衣都磨破了,你覺得是什麼磨破了戰衣?(敵人的刀劍),可見敵軍的強悍,戰鬥的艱苦,還可能是什麼磨破的?(黃沙)長時間在沙漠裏摸爬滾打,可看出戰事的頻繁,戰鬥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

6、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他們發誓——“不破樓蘭終不還”。(課件出示第四句)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死不回家,“終不還”可見他們決心之大。他們為什麼不回家呢?(因為他們要保衞國家) 是啊!沒有國家哪有小家。刀光劍影,九死一生,將士們為保家衞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沒有什麼能撼動他們的錚錚誓言,他們發誓——豪壯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將士們一顆什麼樣的心?(報國的忠心)

7、可是將士們啊!你的家人日夜為你牽腸,苦盼與你團聚,你為什麼終不還呢?(國破家必亡,有國才有家!)

好一個博大的心胸,好一個頂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羣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只有這些鐵骨柔情的將士,才有了國泰民安;沒有黃沙漫漫下的忠魂鐵骨,又怎能有萬家團圓?有心中這堅定的信念做支撐,昏暗的雪山可〔〕怕嗎?(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單可怕嗎?(不可怕,擦掉“孤”)敵人的刀劍可怕嗎?(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們心靈的只有這豪壯的七個字“不破樓蘭終不還”,板書“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就是士兵,這就是軍人,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請同學們帶着對將士們的崇敬之情大聲地朗讀這首詩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這千里黃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們現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此時此刻你想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説些什麼?

2、短短28個字,讓我們領略了綿延千里的邊塞風光,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邊關將士奮勇殺敵,捨身報國的積極進取精神。這就是王昌齡留給我們的邊塞詩,它激勵着世代中華兒女保家衞國的豪情。讓我們隨着《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朗誦這首詩吧!

3、最後請同學們欣賞王昌齡的《出塞》和王翰的《涼州詞》。

王昌齡文學成就 篇五

成就綜述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説,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藴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抒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嬪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污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樑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詩歌形式

五古之嚴

王昌齡的五古,基本上都寫得嚴正肅然,高古勁健,頗有風骨。在他有生之時,就正是以這樣的詩歌風格馳譽於盛唐詩壇。王昌齡的五言古詩中也卻不難看出:特點鮮明、風格多樣,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其一,勁健奔放,雄渾豪邁。其二,清麗幽秀,超逸曠放。胡應麟《詩藪》曾將唐初至盛唐的五古發展劃分為兩大流派,即所謂“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並把王昌齡等歸入前者。其三,悲愴慘惻,深沉蒼鬱。雄渾豪邁的。圖景漸次而為清幽超逸以致沉鬱蒼涼的畫面所代替,這與王昌齡的人生經歷、身世遭際是密切相連的。而這深沉悲愴的風格特點也正突出體現於詩人所描寫的目睹邊幕的蒼涼、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詩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潑,自然明朗。難能可貴的是,王昌齡雖所謂“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因而抑鬱憂傷。但是,詩人也並未時時陷於痛苦,永遠沉於鬱悶,而是不時脱略事務、擺落蒼涼,從而也創作出一些頗具清新自然、活潑爽朗風格的五古詩篇。 七絕於美

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中唐、晚唐七絕數量之多,僅僅次於五律。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詩歌內容

題材綜述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可分三類,這三類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

第一類是沿用樂府舊題的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歷來以高適、岑參為首。兩人又都擅長歌行長篇,高作昂揚奮激,岑作瑰麗雄奇。王昌齡卻另闢蹊徑,以短小的絕句形式,抒寫徵人的種種情思,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之四)的壯志和“已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七首》之五)的勝利喜悦,也有沙漠風前、長城月下懷念親人的離愁,都寫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調的舒緩自然、音節的宛轉瀏亮,成為傳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類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王昌齡在《宮詞》、《閨怨》諸作中從另一方面表現了他刻畫封建制度下婦女內心情感的高度藝術才能。從外表上看,宮廷生活是那麼靜謐迷人:“西宮夜靜百花香”(《西宮春怨》)、“芙蓉不及美人粧”(《西宮秋怨》),但在綺麗的情景中,詩人卻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她們深刻的內心痛苦,她們對幸福的憧憬,她們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織着希望的複雜心理。這些作品文筆之龍麗,語言之凝鍊,情韻之深刻,都使後來作者難於爭勝。

第三類是送別詩。王昌齡的一生交遊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都有來往,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他多麼需要親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貞深沉的友情,獻給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寫了四十多首送別詩,不落窠臼,不同凡響,他的送別詩,在表現手法上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用不同的藝術構思,表現誠摯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別詩常規,不重在寫當前的離別,卻着意在寫別後的情景。三、不寫傷離,而以慰別為“主意”四、無恭維、無應酬,以抒情、寫人見長。

邊塞稱世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並在後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他或通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通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藉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心的憂愁;或者借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衞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説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羣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藉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其二,既採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藴無窮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11]

其三,王昌齡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藴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閒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打開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大漠風塵日色昏”、“青海長雲暗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於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闢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於翻上一層。王昌齡調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

藝術特色

詩歌意境

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因而與屈原的《離騷》在精神上有一致之處。王昌齡詩亦善用典故。其《詩格》提出“詩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謂如己意而與事合。”王詩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貼切,不露跡象。王昌齡很重視詩的境界,他的《詩格》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

語言風格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在語象選擇方面,王昌齡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了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在名詞選擇方面,王昌齡選擇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語象。王昌齡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複句。使語言有力量感、經濟簡練。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着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

白話譯文 篇六

湖海之濱冷風吹得泥土凍裂,

枯桐葉飄落了,樹枝折下來。

遠遠聽到橫笛聲卻看不到人,

把紅旗一直插上天山頭頂雪。

賞析 篇七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藴意,寫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巧妙地處理了敍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敍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瞭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着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着作者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歎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説是景,但這景又飽含着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作者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作者運筆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出,而是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能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

從軍行 篇八

【唐】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①,

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②將,

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 篇九

【唐】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