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5W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精品多篇

鑑賞 篇一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説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説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説,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裏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閒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裏。“玉笛”,指玉製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裏,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繫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説,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瀰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春夜洛城聞笛閲讀答案 篇二

【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閲讀訓練】:

一、

1、詩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詩人“聞折柳”後,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

2、詩中的“聞折柳”是什麼意思?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説,“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的“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説?為什麼?

2、賞析“散入春風滿洛城”中“散”字的妙處。

3、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

4、從詩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一、1.答:折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聞折柳”。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2、答: 聽到《折楊柳》笛曲(1分,意思對即可

3、答: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二、

1、答案:“折柳”是古代關於惜別的一首名曲,後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2、答:“散“字準確的表現了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諧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別,有挽留、不捨之意,在這首詩裏“折柳”應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4、答:從“故園情”三字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春夜洛城聞笛閲讀答案 篇三

(二)閲讀《春夜洛城聞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題。(共5分)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9、請你發揮想象,描述畫線的兩句詩所展現的情景。(3分)

10、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春夜洛城聞笛》一詩題目中“春夜”“洛城”點出時間、地點,“聞笛”指出詩歌的主要內容,表明詩人因聞笛而寫作此詩。

B.“散入春風滿洛城”運用想象和誇張,寫悠揚的笛聲乘着春風散落全城,表達詩人春夜聞笛的喜悦之情。

C.“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兩句,寫詩人遠赴邊塞,東望故園,長路漫漫,思鄉之情奔湧而出。

D.《逢入京使》全詩語言樸素平實,抓住一閃而過的生活片段,抒寫複雜情感,極富人情味。

答案:

(二)詩詞鑑賞:(5分)

9、答案示例:詩人與入京使者走馬相逢,各自都使命在身,行色匆匆,詩人身邊也沒有紙筆,無法寫信了。就託請使者幫忙給京中的家人捎個口信,説詩人一切平安,不要為他擔心。(共3分,答題要點:“相逢”1分,“無紙筆”1分,“報平安”1分。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描述均可)

10、B(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判定無誤,但是情感的分析不對,並非表達詩人在春夜聞笛後喜悦的心情,而是詩人的羈旅情懷和離愁別恨)

春夜洛城聞笛閲讀答案 篇四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夜洛城聞笛》閲讀題目

21、詩中能揭示主旨的詩句是: (2分)

22、觸發詩人故園之戀的句子是: (2分)

23、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試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4分)

24、“折柳”在詩中指《折楊柳》曲,“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達與親朋好友離別時的留戀之情,請你默寫一句古詩中含有“柳”的詩句。(2分)

《春夜洛城聞笛》閲讀答案

21、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2、此夜曲中聞折柳。

23、“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後的孤寂心情。(寫全一個字各得2分)

2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賞析: 篇五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藴,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裏,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説聞笛,而説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裏“暗”字有多重意藴。主要是説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説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創作背景 篇六

這首詩是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裏,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思鄉之情,所以寫下此詩。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 篇七

濠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復來濠州。夜觀高天關山月,漫吟天涯有情人。是日謹次詩仙句,切莫笑我為詩痴。

春夜鳳城望月●次韻謫仙《春夜洛城聞笛》

江河有浪月無聲,無限頒春到鳳城。

我學鷦鷯歌一曲,作成尺素寄離情。

附詩仙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釋】

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裏,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故作此詩。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説聞笛,而説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説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切。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説。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春夜洛陽城聞笛》原文及譯文 篇八

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着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註釋

①洛城:今河南洛陽。

②玉笛:笛子的美稱。

③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聲:聲音。

④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

⑤聞:聽;聽見。

⑥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⑦故園:指故鄉,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