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精品多篇】

大暑節氣的習俗 篇一

曬伏姜: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放在太陽下晾曬。等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傷風咳嗽等有奇效,還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吃菠蘿:菠蘿的閩南語發音和 “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薑汁調蛋:當地人還有在這天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講究為老年人煮點雞粥,滋補陽氣

喝伏茶:古時候很多農村有個習俗,就是在村口的涼亭裏放些茶水,免費給來神所致,於是便在江邊建起了一座“五聖廟”,時常進行祈求許願,希望祛病消災,後來還合力造一艘五彩大船,放上各式供品將“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

夏夜觀流螢: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夜幕流轉的疏雲,樹梢間抑揚頓挫的蟬鳴,如同星河一般幽幽閃爍的點點螢光,這樣的夏天最為難忘。

大暑節氣的特點 篇二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温酷熱,雷暴、颱風頻繁。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温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温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每年7月下旬(約大暑節氣後),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乾旱地區。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

大暑節氣的風俗 篇三

1、曬姜。

生薑原產於我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的時候,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壓榨,和紅糖混合,放在容器裏,放在紗布上,曬乾。充分調和後,對老寒胃、感冒咳嗽等有奇效。具有保暖保健作用。

2、喝傅的茶。

它是由金銀花、甘草、夏枯草等10多種中草藥熬製而成。冷卻成茶備用。夏天喝它有清涼消暑的作用。在古代,它們是免費提供給人們的,但現在一些藥店這樣做了。

3、燒香。

夏熱一到,氣温就達到最高,農作物生長迅速,乾旱、洪澇、風災也是大部分地區最頻繁的。收穫種子、抗旱、防澇、防颱風和田間管理的任務非常繁重。因此,人們燒香,祈求好天氣和豐收。

4、喝夏羊。

在中國北方,在大夏這一天喝夏羊(即喝羊肉湯)是一種習俗。

大暑節氣的特點 篇四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温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乾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温達到35度以上。

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温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温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温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温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温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温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

大暑詩詞 篇五

《大暑》

宋代:曾幾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

絳紗渾捲上,經史待風吹。

《西江月時在天長,正當大暑》

元代:尹志平

九夏天長暑熱,三秋山後清涼。

一川禾黍正蒼蒼。了見西成有望。

論甚天涯海角,盡他關外山荒。

目前無事即仙鄉。且恁隨緣豁暢。

《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

宋代:黃庭堅

蘄竹能吟水底龍,玉人應在月明中。

何時為洗秋空熱,散作霜天落葉風。

《大暑松下卧起二首》

宋代:陳天瑞

迅翻趨炎歊,高標閟幽雅。

隱士何所營,茇之清蔭下。

故居禾籤生,帡幪若大廈。

熟卧南風邊,飛夢遊虞夏。

五絃天上鳴,擊壤歌滿野。

起來記遺音,析薪有樵者。

《點絳脣題絳州花萼堂時大暑回自河中》

元代:王惲

一榻清風,故山邂逅欣相遇。

綠陰池樹。盪漾瑤翻處。

赤日紅塵,前日中條路。

人良苦。壯心如故。快叱王陽馭。

《乙未六月大暑》

元代: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須無慾,於斯患不能。

又應當閔雨,誰識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實所憑。

《大暑》

宋代:孔平仲

澤國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牀爐燄熾,薰野水波搖。

飛鳥不敢度,鳴蟬應自焦。

可憐花葉好,憔悴苦霜凋。

大暑節氣的由來 篇六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褥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説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説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養生習俗吃什麼好 篇七

1.大暑習俗吃什麼:湖南吃童子雞

湘中、湘西北一向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在這大熱天吃童子雞。(童雞是指還不會打鳴,有的飼養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到一斤半)童子雞體內包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孩子來和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幫助作用,身體虛弱年輕人也可以試試。

2.大暑習俗吃什麼:莆田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經;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慾之功效。

3.大暑習俗吃什麼:送瘟神

在古時候大暑這一天人們都要在船上舉行送瘟神的祭祀活動,將船劃到很遠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無蹤。

4.大暑習俗吃什麼:貼三伏貼

“三伏貼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在三伏天,人們的肺臟氣血通暢,藥物容易深達臟腑,是治療、調整肺臟疾患的最佳時機。此時進行貼敷治療最能刺激穴位,使藥物更好地循經導入。因藥物不經胃腸道代謝,故能保護臟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了打針吃藥之苦。

5.大暑習俗吃什麼:台灣吃“半年圓”

在台灣大暑時節會祀神祭祖後全家聚在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以祈求事事如意圓滿。

6.大暑習俗吃什麼:山東喝暑羊

“喝暑羊”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沂蒙山區和魯西南地區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伏暑的羊湯湯質優美、營養豐富,具有健腺益氣、温補腎陽的良好功效,這也是山東人用來避伏的一種飲食習俗。

7.大暑習俗吃什麼:河南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有温暖保健的功效。伏姜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揮發油、維生素、糖蜜、蘋果酸、核黃素、胡蘿蔔素、煙酸和微量元素錳、鋅、鉻、鐵等各種元素。

8.大暑習俗吃什麼:廣東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因為仙草有清暑、解渴、除熱毒、治中暑、消渴、治高血壓、肌肉、關節疼痛等功效,所以有民諺説“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9.大暑習俗吃什麼:温州煎青草豆腐

大暑節氣來臨,温州人有吃煎青草豆腐的習俗。青草豆腐指的是採用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製成豆腐形狀、冷卻後即可食之,可用來清火、消暑、解渴。

10.大暑習俗吃什麼: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一般情況陳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濃,茶湯越易沖泡出來,茶湯色澤紅豔明亮)有清涼祛暑、降脂、降壓、調節糖類代謝的功效。

11.大暑習俗吃什麼:台灣吃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鳳梨味甘、微酸,性微寒,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的功效,可用於傷暑、身熱煩渴、腹中痞悶、消化不良、小便不利、頭昏眼花等症。而且在果汁中,還含有一種跟胃液相類似的酵素,可以分解蛋白,幫助消化。美味的菠蘿,這種水果不僅可以減肥,而且對身體健康有着不同的功效。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什麼意思 篇八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而在7月23日就要迎來今年“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了。

所謂“暑”就是炎熱的意思,而古人也發現了炎熱是分“大小”的,也就是小暑和大暑節氣。其中小暑指的是這個時候氣温已經很高了,天氣很悶熱,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而到了“大暑”節氣的時候,暑熱就達到了極致,也就是最熱的時候到了。

聰明的古人還發現了,大暑節氣和中伏的關係,也能預測當年糧食的收成好壞。而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説,大暑節氣已經到了,可是還沒有進入三伏天的“中伏”,那麼這一年糧食的收成就不會太好。

而且這句諺語還有下半句“大暑中伏後,五穀全豐收”,自然它的意思和上半句是相反的,説的是中伏到了以後才進入大暑節氣,那麼當年的各種糧食作物都會大豐收。為何會有如此明顯的差別呢?

其實這句諺語也是有幾分道理的,用現在的話來説主要還是怕受到旱情的影響。古人觀察發現,一般大暑節氣在中伏前,後面受到旱情的概率大很多。而中伏以後才進入大暑節氣,則不太容易出現旱情。

眾所周知,一般中伏都是有20天的,只有極少數年份中伏是10天。如果還沒有進入中伏就迎來了大暑節氣了,那也就意味着後面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酷熱、高温的天氣,而如果降雨又不多,田間的農作物就會受到旱情,嚴重的還會旱死,自然產量就會低很多。

相反,大暑在中伏以後,炎熱的天氣明顯就要短一些了,不久就要出伏了,後面就是立秋節氣了,而立秋後不久就會下雨了,自然糧食受旱的概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