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暑節氣的簡介及風俗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47K

小暑節氣的簡介及風俗

小暑到來,標誌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暑節氣的簡介及風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暑節氣的簡介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小暑養生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養生主網站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温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小暑的標誌:出梅、入伏。

出梅

出梅又稱為"斷梅"指:梅雨結束的日期。中國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結束。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續達63天。梅雨結束後,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温季節。

出梅是在小暑後的第一個未日。所以曆書上的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間,每年的梅期比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樣。

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小暑節氣的風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麪”之因,故稱天貺節。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1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説法。

小暑過後,氣温高、濕度大。久置露天裏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温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小暑是一個表示温度變化的節氣。小暑節氣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氣之一,各地區各民族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來迎接它的到來。

小暑節氣的三候

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温風至:小暑之日“温風至”,温風就是熱風,人如在天地間一個大蒸籠中,蒸出滿身汗水,又如舒展在温水中,苦不堪言還是興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後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在穴中面壁,不能非出穴,它農曆七月才出穴,活躍在草叢中求偶,到八月田亮,就會聚在院中,天越涼離人越近。

三候鷹始鷙:老鷹因地面氣温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