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方法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教學方法有哪些精品多篇

教學方法的選擇 篇一

在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教師常常面臨學員學習習慣差、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等困難,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很難激發農民學員的學習興趣,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難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基於現代農民教育培訓理念,給大家介紹幾種農民教育培訓中經常用到的,讓學員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就是通過把學員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來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鍛鍊每個人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演講能力;通過改變教師的角色,讓教師由講台上的智者變成推動農民學員學習的指導者,讓學員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營造輕鬆快樂的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習變成小組合作、卡片判斷、互換評價、拼圖遊戲、對等教學、現場討論、做遊戲、抽獎等環節,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學員充滿誘惑力,會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有效,真正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在農民教育培訓中,選擇和運用主動學習教學方法應注意綜合性、發展性原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貴在科學適用。

一、選擇與運用主動學習教學方法的相關因素

1、農民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農民作為獨立的成熟的個體,通常學習有一定的目的性,他們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想通過學習走向致富之路的心情急切,同時需要得到教學者的尊重。因此,在農民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多瞭解學員的特點,研究學員想要學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有針對性地應用各種不同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選擇與運用行之有效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才能抓住學員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員真正學有所獲。

2、農民的文化層次較低,注意力分散

農民作為農村職業人員和家庭成員,承擔了生產勞動、經營管理與家庭的多重任務,所以農民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同時文化層次較低,對很多知識的吸納能力較低。針對這種情況,運用問題教學法中的複習式問題和激勵性問題進行教學,教師出題目,學員踴躍回答,對回答正確的學員可發放小獎品,吸引學員注意力,搞活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避免 “一言堂”和“滿堂灌”,同時也可克服學員上課注意力易分散的問題。

3、農民學員紀律性差、年齡大小不均

參加培訓的農民年齡跨度較大,組織紀律相對鬆散,如何提高農民的培訓效率一直困擾着每一位農民教育培訓教師,但只要根據農民的特點,採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採用合理的培訓方式,相信農民教育培訓會有一定的突破。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由於農民之間比較熟悉,學習氛圍會變得輕鬆愉快。學員不僅會自己主動學習,而且還會幫助其他學員學習,也解決了學員年齡差異較大的困難。

二、選擇與運用行之有效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

為什麼有些教師上課學員聽課認真,教學效果明顯,而有些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與奧妙就在於教師是否應用了好的“教法”。凡是自覺地將教法統一於學法的執教者,能使農民學員一堂課後自我感覺是“學”了東西,而不是教師“教”了東西。

6月我有幸參加了由中央校舉辦的全國農廣校體系在線教學師資培訓班,在培訓班上,美國專家講授了從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的角度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授課方法,使我深受啟發。回校後,結合琿春市農廣校的實際,把這些主動學習教學方法用到了農民教育培訓的課堂上,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效果。

下面介紹幾種我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經常運用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供農民教育培訓教師參考借鑑。

1. 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於上世紀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它的產生除了美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需確定好討論主題,分好組,也可以讓學員自由組合分組,一般5~6人一組。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習小組選一名召集人,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圍繞主題開展討論,還要有一名記錄員,負責把小組的討論發言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寫出小組討論結果,最後由小組召集人派代表將本組的討論結果展示出來,全體學員進行點評。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掌控每個小組的討論進度,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以便小組討論順利進行。

小組合作學習將傳統的教師與學員之間的單向交流改變為老師和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突出了學員的主體地位,還提高了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培養了學員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

教學案例:我在講解黑木耳用原種接種二級種時,就運用了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播放一段用原種接種二級種的視頻,之後讓大家分組討論用原種接種二級種的具體方法,課堂立刻活躍起來。大家分別展開頭腦風暴,你一句,我一句,不論對錯,記錄員都會做記錄,再由大家二次討論,去掉錯誤的答案,最後由每個小組的召集人選派一名代表上台闡述本組的討論結果。台下的農民可以各抒己見,自由評判,最後由我來做總結。就這樣,用原種接種二級種的具體方法,通過大家的討論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學員也由課堂上的被動聽我講課,變成了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每位學員各盡所能,齊心努力,最後輕鬆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一種成就感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我從講者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把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交給學員去發揮,從關注自己的教學轉向關注學員的學習,從關注全體學員轉向兼顧單個學員,在課堂上,和學員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最後我會給上台講解者發一個小小的獎品,以示鼓勵。

2. 卡片判斷學習法

講授一段新內容後,圍繞新的知識,教師做對錯不同的卡片,發給每個學員。學員判斷自己卡片內容的正確性,認為正確的學員到講台讀卡片內容,再由大家一同判斷該學員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做最後點評,對回答準確無誤的學員將發給紀念品。

教學案例:我在講到黑木耳裝袋與滅菌時,會把這部分主要內容按條寫在不同的卡片上,其中把某些正確的內容改成錯的,發給每位學員。學員拿到卡片後,認真思索,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拿到對的卡片的學員快速反應,爭先恐後到台前,講述自己的內容。再由台下學生評判,最後由我來總結,答對的學員留下,抽取獎品。這樣,黑木耳裝袋與滅菌部分很快被農民學員掌握,也增強了農民學員學習黑木耳栽培課的信心。 3. 互換評價學習法

教師先提出問題再講新課,讓學生帶着疑問聽課,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並寫出答案。組與組之間互相交換答案,評價對方組解答正確與否,錯在何處,由每小組記錄員做記錄,每組派代表上台發言。教師和台下學員共同做評判,最後由教師給小組代表頒發紀念品,以示鼓勵。

教學案例:我在講解黑木耳的培養室準備這部分內容時,先給學員提出如下問題:培養室如何通風?如何保温、保濕、控制光照?牀架寬度、高度、層之間相距多少?燻蒸法、噴霧消毒法常用藥劑、具體步驟如何?然後讓學員帶着這些問題觀看視頻。看完視頻後,圍繞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由每個小組記錄員寫下討論結果,交給另一小組,進行互換評判環節,得出結論後每組選一名代表到台上闡述對另一組的評判結果,我和台下學員做最終評判,並讓上台學生抽取獎品,給予鼓勵。

4. 拼圖學習法

拼圖法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阿倫森及其同事於1978年開創的,這種教學方法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拼圖過程中的相互合作,培養學生之間的親近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更好地享受學習,體驗學習,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此法首先由教師將教學內容分成數等份,分配給小組中的每位成員,讓學員負責研讀。之後,各組研讀相同內容的成員集合成專家組進行討論,討論後每位專家組成員返回所屬小組指導其他成員學習自己所精通的部分,這樣小組每位成員都瞭解了整個學習內容。最後,教師將一份涵蓋全部教學內容的測驗實測於全班每一位農民學員,以此檢查每位學員的掌握程度。

這樣一來,同組成員之間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即時共享,並可以互相監督完成情況,真正鍛鍊了學員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能力,教師的測驗也因所有學員的主動參與而變得簡單起來。

教學案例:在講解黑木耳培養料的配製內容時,課前我把培養料配製要把握好的四個關鍵環節,做成一個環節為一張的卡片(有錯的,有對的),一一發給每位學員,讓學員從中判斷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持有錯誤卡片的學員留在原地,持有正確卡片的學員立刻行動起來,同自己組或其他組學員進行組合,組合出四個環節都有且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四個人一起上台,把組合的答案展示給老師和台下學員,台下學員先對答案進行自由發言,之後,我來給學員做最終總結,並給學員頒發紀念品。

通過這種拼圖法教學,可以培養學員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提高農民學員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體驗主動學習帶來的無窮樂趣。

5. 對等教學學習法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的學習成效金字塔指出:學習過程中調動器官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習的成效,即掌握知識的多少。

所謂的對等教學,就是指導學生讓其以教師的身份對其他學生進行教學,這樣他所掌握的知識可以達到90%。

具體做法:首先,教師選定教學內容,學員做相應準備,然後讓他們在小組中進行同伴教學,最後選幾個代表給全班上課,以此培養農民學員主動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案例:我在農村信息員培訓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上,就運用了對等教學的方法。每天講課前,我會讓學員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回顧前一天所學內容,大家會你一句,我一句,知道多少,就講多少。然後我會採取抽籤的方式,隨機抽取學員上台給其他學員講授前一天所學到的知識,讓學員感受一下當教師的樂趣,從而激發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6. 多媒體演示學習法

多媒體演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達到優化教學作用的教學方法。

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更直觀,圖文聲像並茂,能夠全方位調動農民學員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學習更為主動,信息量大,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學案例:我在講授黑木耳栽培課時,採用了視頻演示教學。因黑木耳的栽培過程,很多時候難於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清楚,採用分段視頻演示法,使學員能更直觀地理解每一個知識點。

我把黑木耳栽培總課程分成黑木耳簡介、菌種的引進、袋用料的配方、培養料的配製、裝袋與滅菌、接種、培養室準備、菌袋上架、發菌室管理、耳場選擇、菌袋處理、排袋與催耳、子實體形成期管理、子實體生長期管理、採收、加工。大部分內容選用視頻教學,在播放視頻前,先提出關於這段視頻的一系列問題,學員帶着這些問題觀看視頻,再根據觀看到的內容,把之前的問題一一回答出來。如果播放一遍視頻後,有沒懂的地方,我會再播放一遍視頻,直到學員把所有問題弄懂為止。

實踐證明,多媒體演示教學,能使學員對學習內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弄懂了,學員會更加主動去學習,從而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

7. 現場教學學習法

現場教學法是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市場或其他場所,通過參觀、觀察、調查或實際操作,使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相對於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現場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接認識對象並親自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

教學案例:2013年琿春市農廣校農業創業班經過四天的理論培訓後,教師帶領全體農業創業學員赴黑龍江寧安農場、海林市全國生態文明示範村――西安村現場考察學習。出發前,教師為學員佈置了考察學習的一些問題,學員有了問題,就有了目標。每到一處,都耐心聽取講解,隨時提問,並認真做筆記。通過現場參觀學習,大家學到了實踐經驗,開闊了眼界,啟迪了發展思路,也對外面的農業發展現狀、先進的種植模式、超前的農場管理及運行方式、文明生態村建設等有了新的認識,明確了與標準化農場、生態文明村之間的差距,大家一致感到收益匪淺,不虛此行。

考察結束後,我們召開參觀考察研討會,就之前給學員的問題展開兩個小時的討論。大家圍繞問題踴躍發言,紛紛發表自己的觀後感想,對自己未來的創業、生態文明村建設有了明確的思路。 8. 蘇格拉底問答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在教學方面的最大的貢獻就是首創了“蘇格拉底式教學法”。

與中國的聖人們先知型的諄諄教導不同,蘇格拉底一般不告誡人們什麼至理,而是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啟發學生們去思考,然後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他把這種方法叫作“精神助產”。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中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大多喜歡權威,而西方人則善於獨立思考,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外的教育方式中看出這種差異。

教學案例:在黑木耳栽培課堂上,為了讓農民朋友對黑木耳栽培感興趣,首先,我會先從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開始提問,層層遞進,逐步談到黑木耳的營養物質,最後讓農民學員自己得出結論,從而激發學員對黑木耳栽培的學習興趣。

三、選擇與運用主動學習教學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綜合性。任何教學方法都是由教學的形式、方式和手段構成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和運用哪種主動學習教學方法,要綜合考慮採用何種教學方式和具備何種教學手段。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由於學員的特殊性、學習時間的短期性、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及其他一些特點,如不認真綜合考慮,盲目選擇與運用,就會適得其反,難以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黑木耳栽培之類的實用技術課時,由於農民學員文化層次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再加上黑木耳栽培課的培訓,很多時候用語言無法描述,可以考慮採用視頻播放、栽培圖片、課堂實際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而計算機應用基礎之類的基礎知識課,由於學員的基礎差,電腦水平普遍極低,教師是否考慮在講完一段理論知識後,結合計算機手把手演示給大家,學得快的學員帶動學得慢的學員,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教學方法。總之,不同的培訓課,都要綜合考慮學員的素質與能力,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收到好的培訓效果。

在當今的農民教育培訓中,選擇與運用科學恰當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能力的捷徑。對主動學習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並且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氛圍。作為從事農民教育培訓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農民教育特點,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積極選擇與運用適合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這對於提高教學效果,推動農民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的選擇 篇二

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教師和學生的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中國小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依然是啟發式或獨白式教學,提問主要是是非性提問和陳述性提問,而推理性提問較少,這樣就很難調動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和發現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師生間互動較少,學生對教師的講授缺乏足夠的反饋,從而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也就無法提高。

一、課堂教學方法的含義

關於教學方法的定義有多種,如把教學方法看成是教師與學生的操作和活動程序,把教學方法看成是師生互動的方式、手段和途徑,或是把教學方法看成是教學活動的考慮和實施等,總之,以上定義都強調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借鑑以上的一些解釋,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成功地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達到有效教學目標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實施途徑。

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提倡不同的教學方法。人本主義的學者倡導促進個體發展的教學方法,如教師效能感訓練、吸引學業成功、價值澄清、道德和性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則更注重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掌握學習、精確教學和應用行為分析。

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分類有很多種。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按教學過程將教學方法分為基本的三大類:一是組織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有口述法、直觀法和實踐法;二是刺激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三是對學習者學習認識活動的效果進行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按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分類,有三種程度的方法:第一種是能使學生掌握信息的方法;第二種是能使學生具有運用知識的技能和技巧的方法;第三種是能使學生善於探究創造性活動的方法。第一、二種程度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國外的綱要信號圖表教學法、合同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第三種程度主要有學導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和範例教學法等。按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和該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分類,將教學方法分為五類:(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等;(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4)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即欣賞法;(5)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發現法。教學方法的分類不一而足,各種分類方法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也有一定的不足。所以教師在研究和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應對各種教學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而不能盲目地把某一種分類法作為標準。

二、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設計

(一)選擇課堂教學方法的依據

有關課堂的教學方法不勝枚舉,因而教師就面臨着這樣一個重要而又很困難的問題,那就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那麼如何選擇合適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呢?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1.教學方法本身的因素

教學方法利用條件口述法直觀法實際操作法復現法探索法歸納法演繹法獨立工作方法

(1)最適宜解決的任務形成理論的和實際的知識發展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對所學問題的注意發展實際操作技能和技巧形成知識、技能和技巧發展思維的獨立性,形成研究性的技能和創造性態度發展概括能力和歸納推理的能力發展演繹推理的能力和分析現象的能力發展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性,形成學習技巧

(2)最適宜解決的教材內容教材以理論性為主教材內容可以直觀形式表達課題的內容包括實際練習、進行實驗以及完成勞動任務內容過於複雜或過分簡單教材內容具有中等程度的複雜性在教科書中,課題內容按歸納的形式敍述在教科書中,課題內容按演繹的形式敍述教材適合於獨立研究

(3)相應的學生特點學生具有掌握文字形式的知識信息的準備學生能夠接受直觀教具學生具有完成實際操作方向的作業準備學生不具有以問題性方式學習該課題的準備學生能夠以問題性方式學習該課的準備學生能夠進行歸納推理,而進行演繹推理則有困難學生具有進行演繹推理的準備學生已做好獨立學習課題的準備

(4)教師應具備的可能性教學掌握這一方法勝於其他方法教師具備必要的直觀教具或能夠獨立製作直觀教具教師具備組織實際操作練習的物質材料和教學資料教師沒有時間以問題性方式組織該課題的學習教師有時間以問題方式組織該課題的學習,熟練掌握探索性教學方法教師能夠較好地掌握歸納教學法教師能夠較好地掌握演繹教學法具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獨立工作的教學材料和時間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適用範圍和侷限性,在具體教學中也有利有弊,可以為達到某一目標很好地服務,但同時又可能妨礙另一個目標的實現,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揚長避短。發現法可以很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其創造力,但有費時費力的缺點;講授法對概念教學很有用,但卻很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考慮到該方法的優勢和短處,選擇最能發揮其作用,能夠達到最好教學效果的方法。所以,教師必須瞭解各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比如,近年來小組討論法在中國小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它的優點很多,若設計合理、組織得當,則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若組織不好,小組討論就可能演變成少數人漫無邊際的爭論,這種所謂的討論常常是無結果的、低效的。教師只有在瞭解各種教學方法優缺點的基礎上,才能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作出最佳的選擇。

2.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

學科性質不同,其適合的教學方法也不同。如語言類的語文、英語等學科,着重於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宜採用講解法、談話法和練習法;物理、化學涉及實驗較多,則適合採用比較直觀的演示法和實驗法;而數學側重於嚴密的邏輯推理,使用練習法可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即使是同一學科,也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還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差別。認知領域的教學內容比較適合採用發現法,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內容採用示範模仿法和練習反饋法較好,情感領域的教學內容則更適合用欣賞法和強化法。

3.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所以要選擇那些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生,其智力、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所在班級、學校的班風、校風各不相同,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那些能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學習態度的教學方法。

4.教師本身的素養和個性特徵

教師和學生一樣也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教師,其知識水平、專業素質,以及性格氣質各不相同。由於自身的差異,不同的教師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其效果顯然也不同。一個和藹可親、平常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教師使用遊戲法、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氣氛很活躍,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和環境中學習,達到良好的效果,但如果是一個平常總是板着臉、表情嚴肅的教師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那麼學生可能根本無法放開手腳投入到活動中去,當然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了。所以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善於揚長避短,根據自己的特點選用能充分發揮自己優勢的教學方法。

5.教學時間和現有的實驗設備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即使是教授同一內容,若採用不同的方法,所花費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方法時應該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限制。同時,實驗設備是選擇教學方法的物質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例如,在講解運動系統的骨學部分時,最好使用演示法,這就需要有幻燈機、投影儀或是電腦等設備;若是用實物演示,也要有實際的物體,如骨標本、模型、掛圖等實驗器材。如果沒有這些設備,就無法實施這種教學方法。

(二)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原則

我們知道,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勢,也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沒有哪一種或哪幾種教學方法可以適應所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使各種教學方法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使這些方法在教學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那麼怎樣才能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呢?在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提高其學習能力和學業成就服務,而只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和實施自己的教學。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以學生的現有水平為立足點,要深入研究學生學習的特點、習慣和常用的方法,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真正起到激勵、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2.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

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影響,還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智力因素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非智力因素就成為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因素,如動機、態度、興趣、價值觀等。學生是否有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是影響其學習效果和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選擇和設計那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興趣的方法。

3.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生在當前有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有助於學生以後的發展,因此要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尤其是中國小課堂教學中,由於多數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造成了學生對教師很強的依賴性。學生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不動腦筋去思考,只是等待教師給出答案,這樣養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無法促進其自學能力的提高。教師應當以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為目標,在平常的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教學生如何進行批評性的學習,如何進行分析、選擇、篩選。這樣,學生就算離開了學校,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能力進行自我提高,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4.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如前所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都有其優勢所在,也有一定的侷限性。由於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所以在一堂課上,教師不可能只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比如,一堂英語課,可能既要用到講授法(教師講解一些基本的知識、規則),也要用到演示法(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錄像),以及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練習等。教師應把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多種教學方法科學地結合運用,教學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學生才能獲得最大的提高。

三、課堂教學方法設計實例

(一)範例教學法

範例教學法就是通過使用範例來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學習教學範例獲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那些在課堂上沒有學過的內容或潛在的內容為學生所認識,引起學生自發地去學習它們的興趣。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將會使學生的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內,不再侷限於講課時間範圍內,使課堂教學可以打破課堂,延伸到課堂之外。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也可以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範例教學法有三個基本原則:(1)基本性原則,強調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結構和規律,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規則和規律等,使學生掌握某一學科的知識結構;(2)基礎性原則,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實際經驗為基礎,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深化的新經驗,建立一種新的思維結構,促進其智力的發展;(3)範例性原則,即通過精心設計或挑選的範例使教學達到基本性和基礎性目標的原則,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啟發性,能使學生以點代面,舉一反三,實現學習的遷移和知識的實際運用。

鴨──適宜於水中生活(德國基礎學校三年級的內容)

上課了,教師拿出一隻塑料鴨子,放進講台上一個玻璃水槽中,孩子們可以看見一隻大白鴨悠然自得地浮在水面上。教師請一個學生用彩色粉筆沿着水面在白鴨身上畫線,然後教師把塑料鴨拿出水槽讓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鴨子身體在彩色線以下部分(即鴨在水中的部分)像什麼?許多孩子都爭着回答,“像一艘船”。

教師又取出一塊與鴨子一樣寬的`木板,用手推着木板在水槽中前進,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現象。一個孩子立即回答説:“當木板推進的時候,在水槽中掀起了波浪”。教師又將塑料鴨放在水中同樣推着前進,孩子們驚奇地發現,水槽中沒有波浪,只見水流平穩地向後面流去。這時候教師提示,鴨子的內臟集中在身體的後半部分。孩子們通過一番思考和討論,得出了一個結論:鴨子的身體形狀特別適合在水中生活。

接着,教師讓各小組的孩子們拿出教師早已準備好的鴨腳(是教師從鴨身上斬下來的),拿着鴨腳在小組的水槽中學鴨子來回划水。很快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拿着鴨腳向前運動時,鴨腳趾間的蹼會自動收攏,而當向後划水時,鴨腳趾間的蹼會自動張開。這不是一個孩子偶然的發現,而是全班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的共同規律。

教師接着問:“誰能説説人們怎樣利用鴨腳結構的這一特點呢?”一個孩子回答説,划船時,我們用槳向後划水時,總是使槳和水的接觸面積儘量大,這樣能使船劃得快些;當把槳向前挪動而插入水中時,總是將槳側着入水,這樣可以減少阻力。另一個孩子回答説,游泳(自由泳)時,手向後划水時總是手指併攏用力向後劃,這樣可以遊得快些;當手往前挪動插入水中時,總是側轉了手插入水中,這樣可以減少游泳時的阻力……教師要孩子們再用鴨腳在水中划動,體驗一下鴨是怎樣前進的,怎樣轉彎的……很快孩子們又得出一個結論:鴨子腳的結構適合它在水中行動。

然後,教師又讓孩子們拿出一個紙袋,裏面放着幾片鴨子的羽毛。他要求孩子們把羽毛放進水槽中,然後再取出,仔細觀察。孩子們通過實驗觀察到,羽毛片放在水槽中都漂浮在水面,有時可以看到羽毛片上有一顆顆小水珠,當把羽毛片拿出水面,小水珠都滾落下來,羽毛仍然是乾的。針對孩子們的疑惑,教師又提出一個要求:你們能使這些羽毛片沉入水中嗎?老師可以向你們提供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孩子們開始用手把羽毛片按入水中,當鬆開手,它又浮了起來。再試一次,仍然一樣,拿出水面一看,一點兒也沒有潮濕感。一個孩子自言自語道,羽毛上好像塗了一層油脂。孩子們馬上受到了啟發,準備用實驗證實一下。於是孩子們向教師要來肥皂和洗潔精,用它們在羽毛片上擦洗,擦洗完後再放進水槽,結果發現這些羽毛片全都沉入了水中。

通過這一實驗,孩子們證實了羽毛上確實有一層油脂。教師又問,這油脂是從哪裏來的?這時孩子們冥思苦想,卻很難找到答案。教師啟發道:你們平常看到鴨子在水面上休息,總是用嘴去“整理羽毛”。其實,這時鴨並不是在梳理自己的羽毛,而是不停地給自己的羽毛塗上一層油脂。油脂從哪裏來?原來鴨的尾部長着一個脂肪腺,鴨在水中不停地用嘴從它尾部的脂肪腺中取得油脂,塗在羽毛上,這就是鴨子“整理羽毛”的實質。

接着教師拿出鴨的標本,要孩子們仔細觀察鴨的羽毛是怎樣排列的,這樣排列有什麼作用。孩子們觀察後答道,羽毛的排列像魚的鱗片排列一樣,像屋頂上瓦片的排列一樣……這樣的排列能防止水浸濕身體,遊動時能減少阻力……這又使孩子們想到,原來人們屋頂瓦片的排列方法也是從羽毛的排列上得到啟示的。

然後教師又拿出另一隻裝着羽絨的紙袋,要求孩子們用手去撫摸,並提出以下問題:你有什麼感覺?這些羽絨放入水槽有什麼現象發生?這説明了什麼?羽絨長在鴨子的什麼部位?有什麼作用?

通過實驗孩子們發現這些鬆軟的羽絨投入水槽後,下沉了,這説明羽絨上沒有油脂,經過一系列的討論,他們明白了為什麼冬天大雪紛飛,人們穿着厚厚的棉衣還覺得冷,而鴨子還能逍遙自在地在水中游來游去。原來是這層長在鴨子貼身處的羽絨為它保暖。現在人們也利用鴨絨製作過冬的衣被……

隨後教師又給每個小組發了一隻鴨頭(從鴨身上斬下來的),要求孩子們對鴨的嘴和舌進行仔細觀察。孩子們扒開了鴨嘴,看到鴨舌兩邊的排列像梳子形狀。教師又提出了問題:鴨舌這樣的形狀有什麼功能?孩子們進行了猜測,但不能得到完美的解答。這時教師放了一段鴨在水中覓食的錄像,鴨張大了嘴不加選擇地把水、沙、食物等全部裝了進去,當它把嘴合攏時,水和沙就從梳子狀的空隙中流出來,而把食物留在口中。

一系列的實驗後,孩子們得出了鴨子從外形到腳、羽毛、羽絨、嘴和舌的構造都適宜在水中生活的結論。

(二)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就是運用暗示的方法來教給學生知識。暗示教學法有三個原則:(1)愉快放鬆的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使學生感覺輕鬆、愉快、有趣味;(2)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的原則,暗示教學法改變以往傳統教學只強調有意識作用的特點,通過暗示對學生進行無意識的教學,如暗示學生可以學得很好;(3)相互作用的原則,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要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關係。

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暗示教學法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首先要創造優美、舒適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的學習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其次是運用權威的影響力,在這裏,權威是指經過證實而取得人們尊重並能產生影響力的人、機構和觀念。學生對於來自權威的信息會有很高的信任感。教師是權威的主要代表,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相信自己。

外語課的教學實例

應用暗示教學法教學外語,一般可分為呈現和運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呈現新的語言材料。這個階段又包括積極和消極的兩個環境。在積極環境中,教師在用外語或本族語介紹課文背景的同時,運用手勢和表情來豐富自己的表達。然後,教師隨着優美動聽的交響樂的旋律和節奏,帶着生動的表情和濃厚的情感來朗讀課文,而學生則看着課文,輕聲跟着教師模仿。在消極環境中,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靜靜地聽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或錄音。這樣可以產生有意或無意的認識效果和記憶效果,在不知不覺中記住許多語言材料。

第二階段,實際運用語言知識。語言知識只有通過實際運用才能變成口頭和筆頭的交際能力。這個階段主要採用多樣化的交際性練習,諸如問答、對話、扮演角色、唱歌、遊戲、猜謎、朗誦等,以及廣泛開展小組語言交際活動以增強學生的練習機會。筆頭練習是在口頭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聽、説、讀、寫語言活動來運用語言知識,以培養創造性地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能力。

(三)程序教學法

程序教學有五個原則。(1)積極反應原則,即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要有積極的反應,要求學生通過教材和教學設備(在斯金納的程序教學中主要是教學機器),能夠自己動手、動腦去學習。程序教學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通過教學機器或教材給學生呈現知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解答問題,對問題作出積極反應。(2)小步子原則,這個原則要求教學內容按內在聯繫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編成程序。材料一步一步地呈現,從易到難,學生只有做對了上一步,才能進行下一步。而且學生每完成一步就會受到一次強化,在學完同等的課程後,會受到比傳統教學更多的強化。(3)及時強化原則,這個原則要求在學生每做出一個題後,馬上告之其結果的正誤,這樣就對學生的反應進行了及時強化,可以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也有助於保持和鞏固已學的知識。(4)自定步調原則,這個原則強調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能力進行學習。(5)低錯誤率原則,學習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正確的方法。

單詞拼寫

以拼寫單詞psychophysiology為例:

hophysiology意思是心理生理學。抄寫此詞於下:

psychophysiology

2、這個詞的一部分和psychology這個詞的一部分很相同。表示心理的意思。

□□□□□□physiology

3、這個詞的另一部分physiology是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詞,其意義是生理學。

psycho□□□□□□□□□□

4、同一字母出現在下面三個空格中:

psych□physi□l□gy

5、同一字母出現在下面三個空格中:

ps□choph□siolog□

6、心理生理學

□□□□□□□□□□□□□□□□

小結

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成功地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達到有效教學目標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實施途徑。它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幾種選擇依據:(1)教學方法本身的因素;(2)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3)學生的實際情況;(4)教師本身的素養和個性特徵;(5)教學時間和現有的實驗設備。同時,還應遵循以下原則:(1)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2)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3)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4)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最後,我們介紹了範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和程序教學法三種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策略。

教學方法心得 篇三

近日,我園進取開展了學習《教師十不準》活動。經過學習教師工作“十不準”,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我深有感觸。

師德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師德師風是校風的靈魂。師德建設必須貫穿於教育行政工作和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教學、科研和社會活動的各個環節。

教師十不準的核近心問題為師德問題,師德的核心問題是“愛”,這種“愛”必須是排除了私心和雜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愛,恩師般高尚純潔的愛。它表此刻:當幼兒受到挫折、處境困難的時候,給幼兒以同情、關懷、體貼和幫忙;當幼兒生病的時候,主動噓寒問暖,送藥送飯;對待幼兒的提問,耐心細緻,和藹可親地給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幼兒的人格,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我們應對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把幼兒看作學習、生活的主人;對幼兒嚴格要求,幫忙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教書和育人有機的統一齊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師的職責不僅僅要做好保育工作。同時,要更進取主動的教育好孩子,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身的每一句言談做起。時時刻刻的嚴格要求自我。做到對得起家長,也對得起我們自我的師德心。家長將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就是孩子的父母,要每時每刻去關心和熱愛幼兒的一舉一動。

總之,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我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我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完美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我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説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講授法 篇四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和講演三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敍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解是教師對概念、原理、規律、公式等進行解釋説明和論證。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儘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繫。2、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3、講授應具有啟發性。在講授中善於提問並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使他們的認識活動積極開展,自覺地領悟知識。

4、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準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有效教學方法讀書心得 篇五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是否過關的重要標誌,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但作文難寫,作文難教,學生“怕”作文,教師“憂”作文,依然是國小作文教學普遍存在的現象。那麼如何才能進行有效地進行作文教學呢?基於對國小作文教學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做好作文早期練習

1、加強朗讀練習。讀是寫的基礎,只有多讀才能為寫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激起學生朗讀課文的愛好,可以採用個人讀、小組讀對比讀、分角色讀、輪讀、齊讀等形式朗讀,讓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和篇章。

2、摘錄、抄寫書中優雅的語句。適當要求學生背誦一些優雅的句子,用本子抄寫詞語,為以後作文時積累詞語。平時還強調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留意摘錄裏面的優雅句子。

3、説話、寫話的練習。説是寫的前提。在課堂內應多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注重過程,淡化評價,努力激發學生説的積極性。

4、與閲讀結合起來練習,也就是在學習課文時有意識地練習。當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想象文章結尾以後發生的故事,完成續寫。如學完《坐井觀天》後,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他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寫出聯想。就文中某一個沒有細説的情節,讓學生根據細節進行補寫。

5、進行日記、週記的練習。指導學生要把握寫日記、週記的格式,然後讓學生寫。開始在檢查時,我降低要求,只要動筆了就行,哪怕是隻寫了一兩句話,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養成愛動筆的習慣。有了動筆的習慣,學生就會用眼去觀察四周事物,專心去思考自己的見聞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豐富寫作的素材。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作文的寫作

愛因斯坦説過:一切創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學生的想象要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感悟生活,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指導學生不僅學好課文,而且廣泛地閲讀課外書籍,充分地獲取作文素材,是學生想象力的主要來源。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作文的寫作。

1、憑藉詞語,展開想象,進行片段寫作。漢語中有些抽象詞語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小練筆,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使這些抽象詞語形象化。這種小練筆同樣能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習作水平的目的。

2、閲讀之後,合理想象,續寫作文。不少課文的結尾言雖盡,意未窮,教師在閲讀教學之後,可以及時順着作者的思路讓學生進行想象練筆,續寫作文。由於這種續寫是閲讀之後及時進行的想象練筆,練筆內容適時遷移,學生易於接受,有話可寫,樂於寫。

3、利用插圖,啟發想象,進行練筆。

教材中有許多作文都配有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圖,是進行想象力培養的極好媒體。如教完《贈汪倫》這首古詩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文中的插圖,並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啟發想象:插圖上的環境是怎樣的?是什麼場面?倆人的外貌、衣着怎樣?各在幹什麼?從他們雙手抱拳拱手作揖的動作想象他們會想些什麼?他們還會説些什麼?讓學生圍繞提示認真思考,展開豐富的想象,並進行口頭敍述。然後以《送別》為題,讓學生寫一篇好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情景短文。

三、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活動“動起來”

“興趣是一種最大的力量”。學生如果對作文產生興趣,他們就會腳踏實地,孜孜以求。要讓學生對作文感興趣,就必須精心設計教學,豐富作文訓練形式,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我的作文教學實例:

“小小郵箱”

目的: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學習信件的寫作方法、信封的書寫方法。

教學過程:

1、上課後即要求每個同學都把各自的家庭地址、郵政編碼和姓名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摺好,投入一隻口袋;

2、將口袋裏的各種紙條弄混,再請每人“抓鬮”,這樣,每位同學就都有了另一位同學的地址和姓名;

3、要求每位學生用稿紙以“希望國小學生”的名義寫一封信給有着姓名和地址的“城市的小朋友”。信中應該談談“他們希望國小的情況,他們的教師和同學,爸爸媽媽等”;

4、老師適當介紹“希望國小”的情況,但不宜多講,只是引導想象而已。並大略告知書信的寫作方法。寫此信時間,根據實際情況掌握;

5、信寫好後,將信紙對摺再對摺,形成一個信封的模樣。教師教給寫信封的方法。並要求畫上郵票和寫上郵票的金額,要求學生自己“創造”一個“希望國小”的地址。

6、將講台抽屜作為“郵政信箱”,並在黑板上寫上“開箱時間”字樣。選出五名“郵遞員”。等到信件完成,教師宣佈“開箱!”。

7、待每位學生拿到一封“希望國小”學生的來信後,教師立即宣佈“現在開始寫回信!”(“城市的同學”寫給“希望國小的同學”)並公佈再次“開箱”的時間(即寫作時間)。

8、待到學生完成第二封信,再次“投信”、“開箱”和“投遞”。

這樣兩節作文課上得熱烈而有趣,學生在緊張有序的過程中,鍛鍊了創造性思維,也在不知不覺中,幾乎寫了八百個字左右的文章。信件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於想象。

四、對學生作文進行適當地評價

國小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國小生優秀作文。所以,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

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批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在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我們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因此,我們要紮實對學生做好早期作文練習,為作文教學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同時加強他們作文想象力的培養,促進作文的寫作;精心設計作文教學活動,使他們在快樂中寫作;欣賞地評價他們的作文,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點燃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教學方法心得 篇六

本學期吳忠市教育局提出對我市中國小教師進行教材教法培訓,我校也掀起了學習課標,學習教材和教法的熱潮。 20__年寒假,我校集中教師開展“雙冊教材教法學習活動”。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受益非淺,收穫豐厚,感觸很多。。例如各個學段的目標更明確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等。下面就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

1、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藴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瞭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2、鑽研教材,選準好切入點。

抓好切入點,選準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誘發學生的閲讀期待。切入點的選擇主要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的需要,以及學生學習、閲讀的規律而確定。

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有人説:“語文是燦爛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箏,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如今新課程更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追求空間,課堂教學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課堂轉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所,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自由度也隨之擴展。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本人認為: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

三、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閲讀教學要有基本式,如,葉聖陶先生提出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的模式;如,自學──指導──練習的“學、導、練”教學模式;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的“整、分、整”教學模式。

閲讀教學更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採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學生零距離,心貼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潛心感悟。

對於童話、寓言,可以採用“初讀,知順序──熟讀,記語言──再讀,演一演”的教學模式。

對於有值得探究的問題的課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問題為導向,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對於寫法有特點,且學生學得來、用得上的課文(如,簡單的説明文),可以採用“瞭解內容,領悟寫法,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於適合習得某些學法的課文,可以採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於略讀課文、選讀課文,可以採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體現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

對於“綜合性學習”,應體現體驗、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設計方案,分組活動,輔導交流,展示成果,小結收穫”幾個環節……

通過這次的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課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文本的過程,既要平等互動,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對文本探究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產生碰撞,達成情感上的共鳴,收到預期的成效。最後感謝我校開展的“雙冊教材教法學習活動”,幫助我們青年教師快速健康的成長。

學習方法 篇七

一、制定計劃:

要學習好,首先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按計劃進行學習,就能合理安排時間,適當分配精力(重點學科,難點學科重點投入。但絕對不能偏科)。只要按計劃才能使學習做到心中有數,不會打敗仗,長此下去,可以使生活、學習規律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大提高學習能力。

二、課前自學(預習)

課前自學有點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通過預習,可以對教材有個初步的瞭解,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弄不懂,並做上記號,這樣帶着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解的內容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某些片面認識,更重要是可以培養自己自學的能力,這是人的一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三、專心上課

除了端坐靜聽外,更重要的是積極思考。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和對比,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老師、同學開展討論,課堂時間不夠,就放到課外,老師沒有時間,就和同學討論,總之,討論的越充分,研究的越透徹,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就越牢固,並且能夠極大的提高自己的分析思維能力,增強學習興趣。

四、及時複習

現在的教材,學科龐雜,知識點多,要想做到一次淨,一遍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及時複習是非常必要的一環,除了跟隨老師在課堂上覆習外,更多的是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及學習中出現的遺忘等現象,做好課外複習工作,複習不應是機械地重複幾遍,而是把學過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納入到整個知識體系中

有效教學方法讀書心得 篇八

杜威對以教材、教師、教室為中心的傳統教學進行了抨擊。他指出傳統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據成年人的經驗預先編制的系統化知識,超出了兒童的經驗和理解能力;

第二,因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向兒童傳授固定的知識和技能、而過去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為規則,所以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的權威、教學活動只有單純的“講”和“聽”,學生沒有尋求新的知識和方法的空間、只能接受機械訓練的任務;

第三,學校採用的刻板的並且不同於兒童所處家庭和社會的方式進行教學組織和管理,如學生要在固定狹隘的場地、班級、按照固定的課程表上課,進行嚴格升學和考試。

杜威認為,教育需要傳授的不應該只是系統化的知識,不能夠“既不關心它原來是怎樣建立起來的,也不關心它將來會發生的種種變化”;同時,掌握過去人類文明積累下來的知識並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應該立足着眼於生活的未來,“我們目前的問題是如何發覺真正存在於經驗內的過去的成就和現在的問題這兩者間的聯繫”,“我們的問題是明確怎樣把熟悉過去變為有效地應付未來的有力的工具”。

在杜威看來,理智和知識是應付生活環境的工具。有機體進化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和環境接觸、並學習去控制作為客體的環境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和實踐先於知識,因此,如果有機體再按那一方式行動的話,他就能預料將發生的事情。在環境中如果行動沒有產生預期的結果,除非希望不愉快的反應,有機體將不會重複這一行為;如果行為產生了預期的反應,有機體就會知道當他期望這種結果時,他可重複達一行動。在這種行動和反應的過程中,有機體也就學到了控制環境的知識。一個人只有當他感到需要時才會行動,因此知識是於需要,這是所有知識的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預期願望去控制和影響其他人和物質環境,在此知識充當了他控制他的物質和社會環境的工具。

這種理論在《思維與教學》一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具體化。杜威認為,只有當有充分的原因需要思考時,只有當個體的環境發生變化時,當行動不滿意或被阻止、或不能確定行動是否正確時,一個人才思考。在此情況下,他分析情境,以弄清問題的性質,然後運用意識中原有的材科或收集新材料,提出假設,並在思想中加以驗證,直到發現一個滿足他全部要求的假設,然後按照達一假設去行動。如果行動成功了,他就學到了如何處理這種情境的知識。如果行動不成功,他就會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這一假設是不起作用的。

作為對傳統教育的反動,杜威認為,學校教授學生知識的目的,不在知識本身,而在學習如何獲得知識以指導下一步的經驗以滿足需求的方法。他舉例説:學地圖不是學習的真正的目的,製作地圖才是真正的知識。他認為訓練兒童的主動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教學的主要目的。由此出發,杜威認為.凡”有意義的經驗”,總是在思維的活動中進行。每一思維的兩端,開始是一個迷惑、紛亂或困難的情境,結果是一個澄清、統一或解決的情境,思維就在這兩端之間進行着。

在這兩端之間,思維的過程經歷了五個步驟:

(1)有疑難的情境引發思維的衝動;

(2)確定疑難究竟在什麼地方;

(3)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

(4)推斷每個階段所台的結果,看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

(5)進行試驗、證實,駁斥或改正這個假設。

在實際經驗的過程中,有的階段可以拼合,若干階段則歷程甚短,甚至沒有被人察覺,因此,五個步驟並非固定不變的方式,應隨個人對境反應的情況而定(如胡適就將其改造成“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杜威認為,思維過程 “既是組織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學問的途徑”。所以他從思維的五步法類推出他的“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過程,提出“教學法的要素和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即:第一,提供給學生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要有一個使學生對活動本身感興趣的、願意連續下去的活動:第二,從這個情境內部產生出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對學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動目的;第三,學生要通過調用已有知識、查閲新的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來對付這個問題;第四.學生必須一步一步地形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學生要通過實際活動來檢驗他的解決方法,使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體,並且檢驗它們是否有效。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省賂其中酌某個步驟。這就是杜威的著名的解決問題的“五步法”。

教學方法分類 篇九

分類方法:以傳遞信息為主、以直接感知為主、以實踐練習為主、以鑑賞活動為主、以引導探究為主。 以傳遞信息為主:講述法、提問法、討論法; 以直接感知為主:示範與演示法、實地考察法、案例學習指導法、引入相關人員參與教學法; 以實踐練習為主:練習和實踐指導法、合作學習指導法; 以鑑賞活動為主:情境法、比較法、角色扮演和模擬活動的指導法; 以引導探究為主:問題發現與探究指導法、興趣定位與展示法、學業遊戲法、辯論法、頭腦風暴法。

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篇十

如何備課?

1、對比教材

備課時要對3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確定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70%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進行相關發揮。

2、提前備課

教師可以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包括各次考試的題目,要有一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後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進行教學。

3 把握整體

備課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要深入瞭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廣泛蒐集相關資料,合理取捨講課的內容。只能講授學生可能懂的內容,不能講授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

如何上課?

4 反覆推敲

上課怎樣開頭、怎樣結束,要反覆推敲。開頭要能激發學生興趣,結束要讓人有所回味。開頭、結束都要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帶水。板書演示要清楚明瞭,重點關鍵要突出鮮明。堅決守時,決不壓堂。

5、關心學生

上課要關心每位學生。要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真聽懂。在讓學生思考、操作、討論時,優秀生和後進生應有所區別,體現出“因材施教”。要使優秀生感到一定困難,要使後進生感到在進步。

6、把握整體

備課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深入瞭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廣泛蒐集相關資料,合理取捨講課的內容。只能講授學生可能懂的內容,不能講授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

7、善於提問

要善於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一堂課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嚴肅而又活潑。每節課的最精華之處,一定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銘刻在心。

8、注重互動

學習過程的關鍵是“交流—互動”。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活動。

學生的聽、説、讀、寫、議、辯、練、評要交替進行。

9、勤於總結

每次上課後,教師要及時記下自己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教師要寫“教學日記”,隨時總結經驗,自覺進行反思。還要及時將教學經驗上升到模式建構,從個別上升到一般。

如何考試?

10、激發興趣

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一定要增強每位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習時能夠積極、主動、合作、創新。

11、讓考試成為一門藝術

要從“邏輯”“操作”“藝術”“交往”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學生進測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年中都曾有獲得前三名的經歷,這樣會對你的教學留下美好的回憶。

12、避免優秀學生自滿

對成績優秀的學生,要想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就要讓他們深切地認識到“不進則退”的道理。考試要讓他們感受到一定壓力,保持必要的張力。避免他們盲目自滿,但不能傷害他們的自信與自尊。

13、考試後要鞏固學習

每次考試後,應立刻將正確答案公佈或發給每位學生。要讓學生“趁熱打鐵”,鞏固正確,修正錯誤,打好基礎。當天知道考試答案正確與否,對於有效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提問?

14、要有預見

提問與思維。“選擇思維”的問題是:“這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還有其它解決辦法嗎?”,增加思路。“前瞻思維”的問題是:“如果那樣做,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教師提問要有預見。

15、換位思考

“情感思維”的問題是:“出現這樣的結果滿意嗎?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嗎?”嘗試體驗;“換位思維”的問題是:“別人怎樣看這個問題?別人會有怎樣的感受?”設身處地。

16、鼓勵提問

要鼓勵學生提問題。要將學生的問題集中起來,進行系統研究。努力做到針對性強,切實幫助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從問題到問題,學無止境。

綜合經驗

17、多肯定,少否定

對學生好的言行,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的迴應;對學生不好的言行,及時給予否定的迴應。大多數應是“肯定迴應”;“否定迴應”只佔少數。

18、不斷學習

每一學年都要調查統計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教師。力爭在自己最弱的一項上,有所改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在提高教學的藝術性,體現出“審美和立美”,藝無止境。

19、上好每一節課

每上一節課,教師要設想全校師生都在傾聽,所以要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力戒偏見。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來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如坐春風。“生命和使命”,價值統一。

20、珍惜時間

要珍惜時間。力爭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培養較強的能力,學會獨特的審美,發展良好的人格。知識、能力、審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