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書的美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1W

讀書的美文【多篇】

作筆記法 篇一

梁啟超認為學習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作筆記。

他在《讀書分月課程》中講:“讀書莫要於筆記。

柱子謂當如老吏斷獄,一字不放過。

學者凡讀書,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議論為主,久之觸發自多,見地自進,使能貫串聯書,自成條理。

經學、子學尤要。

無筆記則必不經心,不經心則雖讀猶不讀而已。”

徐復觀先生在讀書方法上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做摘抄

徐復觀説:“一部重要的書,常是一面讀,一面做記號。

記號做完了便摘抄。

我不慣於做卡片。

卡片可適用於蒐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應該精讀的古典上便沒有意思。

書上許多地方,看的時候以為已經懂得;但一經摘抄,才知道先前並沒有懂清楚。

所以摘抄工作,實際是讀書的水磨功夫。

再者隨着記憶力日減,全書的內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幫助記憶,並便於提挈全書的內容,匯成幾個重要的觀點。

這是最笨的功夫,但我讀一生的書,只有在這幾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點受用。”

魯迅:讀書有六法 篇二

大文豪魯迅非常講究讀書方法。魯迅在博覽羣籍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

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魯迅先生説:“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這種方法可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

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着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

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

四是設問。就是拿到一本書,先大體瞭解一下書的內容,然後合上書,可一邊散步,一邊給自己提一些問題,自問自答:書上寫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要是自己,這個題目又該怎麼寫?魯迅認為帶着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效果會更好些。

五是背書。魯迅的背書方法與眾不同,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上面寫着“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書籤夾到書裏,每讀一遍就蓋住書籤上的一個字,讀了幾遍後,就默誦一會兒,等把書籤上的10個字蓋完,也就把全書背出來了。

六是剪報。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這一方法來積累資料。他的剪報冊貼得很整齊,分類也很嚴格,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親筆批註。魯迅曾利用這些剪報寫了不少犀利的雜文。魯迅曾説過:“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篇三

許多人喜愛死背教科書,這不是好的讀書方法,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讀書,才不會成為兩腳書櫥。

其實,我也曾經死背過教科書,結果期會考的分數是:四十九分。從那之後,我徹底改變了讀書方法,把握平時多多温習、預習,果然得到了出色的成績——滿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原因是我找到了適合的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千百種,但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像我就需要先預習,並且多次練習才能跟得上進度;另外,普遍都適合的是:第一、上課全神貫注,掌握眼到、口到、心到三個原則。第二、回家預先温習、預習。第三、掌握重點並運用在生活中才能事半功倍!

只要是讀書,一定要掌握正確、合適的方法,並且抱着快樂的心情學習,不能只抱怨老師功課出太多,或是逃避學習,這樣不但會使人灰心喪志,也會事倍功半喔!

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篇四

專心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 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必逐日帶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注:讀書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積久自然有得。

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悦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熟讀之法

凡背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温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

百遍為基

讀書以百遍為基,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温習。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精熟為貴

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温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

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温習難遍,多所遺忘。繼以温理苦難,師生皆以為畏,直至廢棄舊書,同於未讀,則前功盡棄,終身無精熟之書矣。看讀百遍,背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背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一法也。又復連前帶背,每日温背,不費工夫,温書雖多,無虞難遍,是雖勤苦於前,而終得收效於後也。

前輩常雲:「讀生書,莫待温時熟。」言初讀時,必使透熟,終身不忘也。

又云:「讀温書好像生時讀。」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讀過,必須字字分明,句句體認,如讀生書也。二語與程氏所言相表裏。總之讀一句,熟一句,得寸則寸,則工夫不致浪費虛擲,終身受用不盡矣。

讀書的美文 篇五

一個人,因為信仰而幸福;一個人,有閲讀作信仰,更是他的幸福!

因為閲讀,我們知道在道路的盡頭,不管遭遇怎樣的黑暗與不幸,他總在等待着我們。就像一個看似嚴厲、冷酷的父親,在孩子疲憊無力的時候,總是張開了雙臂的温柔,等待他的孩子歸來,然後用無言與沉默洗去孩子的疑慮、痛苦、挫折、孤獨,再賦予他永恆的光明。閲讀,是因為開始懷疑,開始彷徨。我們一直在苦苦的跋涉中找尋自己所要的答案。可是,生存是無情的,現實是殘酷的,所要走的路在哪裏?很多時候,自己真的不知道。塵煙四起的荒漠,可有精神的路標?誰陪我們從容地走在永恆的黑暗?

閲讀,是為了找尋生存的答案,為了抵抗身邊泛黃的流俗。選擇閲讀,就是選擇孤獨;選擇閲讀,就是選擇怪異;選擇閲讀,就是選擇邊緣。我們想走的路,不只有分數,不只有公式,不只有文憑。那裏有愛,有夢,有理想,有追尋。

閲讀,給了我每天一張潔白的紙。希望這張紙上有外在世界的精彩痕跡,更有內在的真正的自己喚醒。喚醒靈魂,靈魂才是真正的存在。有了靈魂,我們的每一天才可能有意義。有了意義,才開始有真正的信仰。

閲讀,一個人的'信仰,孤獨的信仰。走在平凡的日子裏,它正在洗刷塵起的風暴,然後又給我寧靜、希望和安慰。只有他在一遍遍地給我期許,對於一個纖弱得隨時可以消失的生命,信仰變得如此地珍貴。

儘管仍然沒有確定的方向,儘管仍然找不到終極的意義。但是,我卻能在無邊的黑夜裏靜靜地坐下來,靜靜地讀一本書了。閲讀讓我聽到了自己深處的聲音,大海一樣的聲音。儘管它很微弱,但是依然能夠穿透心靈的厚壁。我知道,它也許會消失,但是對於聆聽過的人,有過哪怕片刻的安寧和頓悟,就已經足夠足夠。

閲讀讓我步履沉沉,歲月不再輕飄飄地吹散在風裏。我只想做一個純粹的自己,哪怕從此與所有斑斕的色彩揮手別離。

錢穆:須全讀不宜選讀,盼能背誦 篇六

據説,錢穆先生9歲就能背誦《三國演義》。

上個世紀80年代,錢穆的孫女正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寫信向祖父請教讀書問題,錢穆的回信:“《論語》外,須誦《孟子》、《大學》、《中庸》與《四書章句集註》為主。《莊子》外,須誦《老子》。四書與老莊外,該讀《史記》,須全讀不宜選讀,遇不易解處,約略讀過,遇能解又愛讀處,則仍須反覆多讀,仍盼能背誦……”要求孫女背誦,作為史學大師的爺爺自然更能背誦。能夠背誦《史記》,讓人不敢想象。

讀書的美文 篇七

從總是找各種生病理由不想上學的孩子到獨自一人跨上大學聯考的獨木橋;從孩提時代拿着黃底鑲金的獎狀到融入大學。我們嚮往過,也害怕過,憧憬着,也青澀着。滿臉的歡笑,我們就不知不覺的變成了大學生。滿心的驕傲,我們活過了獨木橋。

可是,上大學有什麼用?

事實上,曾經國小倒數的他變成了小老闆,日子過的很滋潤;中學時經常打架的他帶着美美的女朋友去度假,幸福甜蜜的讓人有些嫉妒;高中時沒受到上天眷顧的他落榜去打工,ipone、阿迪、耐克,成了朋友圈叱吒風雲的人物。

而我們呢?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能輔導,還大學生呢?客人到家了,連個招呼都不會打,還大學生呢?一回家就窩在牀上玩手機,還大學生呢?

這,也是事實。

那我們讀大學有什麼用呢?

什麼用也沒有。論力氣,只拿得動筆桿子;論經驗,還是涉世未深的少年;論智慧,只是一個會讀書的書呆子;論謀略,又怎敵得過老江湖。

還大學生呢?

真正的事實是:曾經國小全班第一的他如今成了大老闆,身家千萬;中學乖乖聽話的他如今成了公司高管,掌管着幾百人的`隊伍;進入重點大學的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學術比賽,拿了無數獎項,被學校保送繼續深造。

不是不上大學、不讀書照樣又出息,只是不上大學、不讀書的他功成名就了。而你,只是看到了他一個人而已。你有沒有想過他的背後有多少人繼續默默無聞地繼承了父輩的傳統。而你,就是被這個所謂的事實信服的孩子。

我並不是強調上大學才會有出息,只是,讀書,卻是我們成功的一條捷徑。我不否認讀書也有賣豆腐的。

由淺入深法 篇八

葉聖陶先生主張閲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

每讀一本書時,首先“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節,逐句循誦,摘出不瞭解的處所;然後用平時閲讀的經驗,試把那些不瞭解的處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註釋或參考書”。

這第一步只要求讀懂原文,掃清閲讀障礙,並且在掃除障礙中,訓練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再“復讀一遍,明瞭全篇或全章全節的大意”。

這樣要求就深入了一層,要吃透本篇或本章節的內容,並且能夠概括出大意。

僅僅到此為止還不夠,還必須更深入一層,“最後細讀一遍,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

”至此,不僅書的內容消化吸收了,而且培養了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結合法 篇九

老舍説:“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

”把作品與作家傳記以及文藝評論結合起來讀,我們將這種讀書方法稱之為“結合法”。

用“結合法”讀書,能夠“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瞭解,吸取更多的營養”。

如果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好惡去評斷,自己所好則捧入雲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

事實上,這未必正確。

及至讀了有關評價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的錯誤。

這並不是説我們應該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而是通過看了別人的意見,應重新去想一想自己的判斷。

這麼多去想一想,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