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2W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説課稿精品多篇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篇一

教學設計:

一、閲讀課文

1、在文中圈出新聞的六要素

原因:蔣軍因全軍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軍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和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軍解放。

2、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和主體。

3、文章可分為哪幾個部分?試概括出個層大意。

1)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2) 説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3) 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

4) 回顧過去一年來拿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5)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二、思考:

本文題目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文章而是們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還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説明守敵為什麼棄城南逃。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篇二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 掌握新聞常識。

⑵ 瞭解解放戰爭概況。

2、能力培養點:

⑴ 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⑵ 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設想】

1、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2、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投影儀、dvd 機;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目標〗

1、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鋭不可當( )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鋭不可當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2、四邊互動:

互動1:閲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閲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敍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敍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敍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麼先説東路軍,再説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説“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説説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麼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説明。

四、達標反饋

討論課後練習三。

五、學習小結

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六、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閲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並註明出處。

第二課時

〖本課目標〗

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新聞複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製作、豐富的內容吸引着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説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閲讀,理解提升

1、找“同”:

文體相同:都屬於新聞(藉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於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於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敍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佔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雲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台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閲讀能力。

⑴ 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⑵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課時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敍的要素,閲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敍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⑴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繫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⑵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鬥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敍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教學後記】學生讀書開不了腔,須加強指導;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篇三

篇一

開學第一次教學沙龍上要求我做課,我按照進度選擇了毛澤東的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篇新聞與一般寫具體事件的新聞有所不同,它的主體是對一年多來蔣方潰敗原因的分析及對己方一年多來經驗、教訓的總結,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又加上材料本身離學生的實際較遠,學生天生排斥不感興趣,所以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有不小困難。那麼怎樣找準突破口來進行教學呢?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根據單元教學重點結合本文特點將教學重點設計為“瞭解新聞特點”和“把握戰爭主題”,教學難點設計為對新聞“主體”部分內容的理解。(為什麼要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績,總結經驗教訓?)

教學過程中,先從新聞結構的“導語”和南陽曆史“背景”入手來啟發學生去“發現”:知道“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再看結語又説“王凌雲(逃)到襄陽”、“並沒有走得多遠”,毛澤東“預言(推測未經歷到的事)”“王凌雲如不趕快逃跑,必然被我軍所擒”。按理新聞的主體順承導語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發動攻擊,王方如何守禦;我方攻勢如何猛烈,王凌雲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終於棄城逃跑”的事實經過。可文中主體卻在談佔領南陽的軍事意義及對我軍一年多來經驗、教訓進行盤點。我們如果將“標題”看作“話題”,一般而言“導語”就應在擴展“話題”,“主體”則是進一步具體地來寫“話題”;而該則新聞“導語”是擴展了“標題”這個“話題”,而“主體”僅僅寫了一些與“話題”相關的可以用來指導日後工作的“處事金針”。

然後設計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個是讓學生來做“新聞評論員”説一説: “‘一年了,才登報’是否與新聞報道要‘及時’這個基本特點相矛盾”的問題。學生認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見報”算得及時;②對一年多來的經驗、教訓立即總結是及時。筆者由此追問:三月、半年也可以總結,豈不更“及時”?學生研究後回答:拿下南陽,使得我方很多個根據地終於連成一片,且隔斷了“漢口塊”與“徐州塊”敵軍的地面聯繫,這是我軍一個劃時段的勝利,所以攻下南陽才總結,“深遠意義”顯而易見。

另一個是讓學生來做“軍事觀察員”,説一説:新聞應該報道已經發生的事,而結語預言“王凌雲前途黑暗”是毛澤東信口開河嗎?否則又有何根據?誠如前述,我方眾多根據地已連成一片,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是用來更好地指導日後擴展根據地、壯大我軍力量的工作;同學們還從結尾的文章中找出“南陽到襄陽沒走多遠,襄陽還是一個孤立的據點”這樣的原因,當然這些也是取勝因素。而必勝因素,主要包含在兩個妙喻中。毛澤東引用()蔣軍智勇雙全將軍白崇禧的話説“不怕共產黨兇,只怕共產黨生根”來説明“軍事要塞被共產黨搶了,可以派重兵去搶回來;而共產黨解放了該地區並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擁護共產黨是最令國民黨頭痛的根本問題”這個道理。借比喻設喻,毛澤東認為“一個根據地是一棵樹,而我方已建立連片根據地,已長成森林且根深葉茂”,解放區廣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軍、解放軍英勇作戰是“王凌雲在襄陽不遠逃必定被俘獲”的事實根據,讓人信服這是即將可以實現的事實。最後小結時我又就這一問題點到了“正義之戰必勝”這一主題。

整節課按照“211三案引學”教學模式,將對新聞的結構“五部分”和記敍“六要素”作為課前預習來處理;課堂上集中探究的兩個問題,其一“報道是否及時”主要是為實現“瞭解新聞特點”這一教學重點而設。其二“預言王凌雲的暗淡前途是不是信口開河”主要是為實現“把握戰爭主題”這一重點而設。兩個問題的探究結束,教學難點“主體部分為什麼概述戰績總結經驗教訓”也就順利得到突破。“當堂練習”的題目也是結合學習重點而設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的新聞材料首先學生比較感興趣,三道題目(擬標題、找導語、説結構)都是對新聞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這樣來選擇和設計教學對教材的處理做到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我覺得學生易於接受,教學者也能教得較為有條理。而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將“語文”和“軍事”兩個角度相交融,在講軍事形勢時卻從不脱離文本,析導語,談比喻,議新聞特點……不知不覺中一堂課就過去了,學生也學得饒有趣味。

不足之處就是在課堂探究過程中兩個問題探究結束後,筆者主觀地認為學生可能還對這一問題——本文題目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文章為什麼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還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績,總結經驗教訓?——缺乏正確全面的把握,所以又做了一番設問和講解。由此導致後面做練習時間緊張而拖堂,現在想來這一環節還是沒必要的“蛇足” !另外,課堂節奏感覺還是快了點尤其是應該給足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語文課是需要安靜思考的。

篇二

1、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⑴ 語文體驗式教學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通過多向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語文素養。

⑵ 把表演引入了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遊戲衝動”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體驗,體驗文章所表現的情景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學生情緒高昂,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表演得生動形象,並進行對比分析,不但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參與意識也加強了。

⑶ 課前準備用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的完成了對新聞的文體知識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瞭新聞的結構及要素。

⑷ 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任務,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學習的主角,又是小組學習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精神。

⑸ 學生通過繪製地圖、寫作導播詞、解説詞、新聞播音、節目主持等,動腦動手動口,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促進了語文綜合素質的形成。

⑹ 學生對新老師、新課堂產生了興趣,為今後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課文的深度挖掘、細緻品味不夠,由於時代背景及學生的閲歷所限,對文中的議論理解不是很透徹,老師要做一定的補充與講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篇四

篇一

開學第一次教學沙龍上要求我做課,我按照進度選擇了毛澤東的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篇新聞與一般寫具體事件的新聞有所不同,它的主體是對一年多來蔣方潰敗原因的分析及對己方一年多來經驗、教訓的總結,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又加上材料本身離學生的實際較遠,學生天生排斥不感興趣,所以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有不小困難。那麼怎樣找準突破口來進行教學呢?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根據單元教學重點結合本文特點將教學重點設計為“瞭解新聞特點”和“把握戰爭主題”,教學難點設計為對新聞“主體”部分內容的理解。(為什麼要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績,總結經驗教訓?)

教學過程中,先從新聞結構的“導語”和南陽曆史“背景”入手來啟發學生去“發現”:知道“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再看結語又説“王凌雲(逃)到襄陽”、“並沒有走得多遠”,毛澤東“預言(推測未經歷到的事)”“王凌雲如不趕快逃跑,必然被我軍所擒”。按理新聞的主體順承導語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發動攻擊,王方如何守禦;我方攻勢如何猛烈,王凌雲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終於棄城逃跑”的事實經過。可文中主體卻在談佔領南陽的軍事意義及對我軍一年多來經驗、教訓進行盤點。我們如果將“標題”看作“話題”,一般而言“導語”就應在擴展“話題”,“主體”則是進一步具體地來寫“話題”;而該則新聞“導語”是擴展了“標題”這個“話題”,而“主體”僅僅寫了一些與“話題”相關的可以用來指導日後工作的“處事金針”。

然後設計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個是讓學生來做“新聞評論員”説一説: “‘一年了,才登報’是否與新聞報道要‘及時’這個基本特點相矛盾”的問題。學生認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見報”算得及時;②對一年多來的經驗、教訓立即總結是及時。筆者由此追問:三月、半年也可以總結,豈不更“及時”?學生研究後回答:拿下南陽,使得我方很多個根據地終於連成一片,且隔斷了“漢口塊”與“徐州塊”敵軍的地面聯繫,這是我軍一個劃時段的勝利,所以攻下南陽才總結,“深遠意義”顯而易見。

另一個是讓學生來做“軍事觀察員”,説一説:新聞應該報道已經發生的事,而結語預言“王凌雲前途黑暗”是毛澤東信口開河嗎?否則又有何根據?誠如前述,我方眾多根據地已連成一片,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是用來更好地指導日後擴展根據地、壯大我軍力量的工作;同學們還從結尾的文章中找出“南陽到襄陽沒走多遠,襄陽還是一個孤立的據點”這樣的原因,當然這些也是取勝因素。而必勝因素,主要包含在兩個妙喻中。毛澤東引用蔣軍智勇雙全將軍白崇禧的話説“不怕共產黨兇,只怕共產黨生根”來説明“軍事要塞被共產黨搶了,可以派重兵去搶回來;而共產黨解放了該地區並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擁護共產黨是最令國民政府頭痛的根本問題”這個道理。借比喻設喻,毛澤東認為“一個根據地是一棵樹,而我方已建立連片根據地,已長成森林且根深葉茂”,解放區廣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軍、解放軍英勇作戰是“王凌雲在襄陽不遠逃必定被俘獲”的事實根據,讓人信服這是即將可以實現的事實。最後小結時我又就這一問題點到了“正義之戰必勝”這一主題。

整節課按照“211三案引學”教學模式,將對新聞的結構“五部分”和記敍“六要素”作為課前預習來處理;課堂上集中探究的兩個問題,其一“報道是否及時”主要是為實現“瞭解新聞特點”這一教學重點而設。其二“預言王凌雲的暗淡前途是不是信口開河”主要是為實現“把握戰爭主題”這一重點而設。兩個問題的探究結束,教學難點“主體部分為什麼概述戰績總結經驗教訓”也就順利得到突破。“當堂練習”的題目也是結合學習重點而設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的新聞材料首先學生比較感興趣,三道題目(擬標題、找導語、説結構)都是對新聞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篇二

1、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⑵ 把表演引入了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遊戲衝動”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體驗,體驗文章所表現的情景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學生情緒高昂,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表演得生動形象,並進行對比分析,不但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參與意識也加強了。

⑶ 課前準備用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的完成了對新聞的文體知識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瞭新聞的結構及要素。

⑷ 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任務,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學習的主角,又是小組學習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精神。

⑹ 學生對新老師、新課堂產生了興趣,為今後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課文的深度挖掘、細緻品味不夠,由於時代背景及學生的閲歷所限,對文中的議論理解不是很透徹,老師要做一定的補充與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