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民間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民間故事(通用多篇)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篇一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 為太行山的支脈。它縱長約100公里,方圓250公里。五台山由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主峯環抱而成,因此而得“五台”之名。其中北台鬥峯,最為險峻,海拔達3058米,是我國華北地區最高的山峯,素有“華北的屋脊”之稱。五台山的自然風光固然奇麗,然而它之所以名播海內外,基原因則是它一直被奉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另三座是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之首。

在四大佛教 名山中,五台山是佛教 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 “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薩 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並列在佛像兩旁。文殊菩薩 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鋭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文殊菩薩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台山在佛教 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據當地百姓相傳。從前五台山叫五峯山,氣候終年酷熱,赤日炎炎,久旱無雨。文殊菩薩來此傳教,見百姓受苦決定用法除災,造福萬民。於是他變成一個化緣和尚,跑到東海龍宮向龍王借寶。龍王領他遍覽宮內奇珍異寶,任他選。文殊菩薩看了只是搖頭,一樣也看不中,最後,他提出只要龍宮外面那塊又大又黑的石頭。龍王聽了有點為難,想道:此乃歇龍石,吾兒被他拿走如何歇息?”龍王打算推託,但轉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這老和尚也搬不動,不如作個人情,免得讓人笑我小氣。”於是假裝點頭答應,站在一旁,看這老和尚如何處理。不料話剛出口,老和尚立即雙手合十作謝,然後用手指輕輕一, 歇龍石竟然由大變小,裝進和尚的袖筒裏去了。龍王見狀,後悔莫及,卻又無可奈何。

歇龍石就這樣被文殊菩薩帶回了五峯山。説也奇怪,歇龍石一落地,整個山區頓時就清泉潺潺,草長花開,氣候變得涼爽舒適起來。此後,人們就把這塊歇龍石叫做清涼石,五峯山叫做清涼山。

再説龍王的五個兒子回到龍宮,見沒有了歇龍石,問明原由後,就一起趕到五峯山想找回去。只見五峯高聳,霧海蒼茫,哪裏還找得到歇龍石。五位龍子氣得揮動龍爪,橫衝直撞,亂挖亂翻,不僅削掉了五峯的尖頂,使它成為五座平台,還在每座台頂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亂石,大小參差,飛稜鬥角,這就是俗稱的“龍翻石”。其實,歇龍石就安安穩穩地躺在台懷西南18公里的清涼谷中的清涼寺內。石長5米,寬2 米, 面平而下鋭。石面上好象銘刻經文,但又模糊不清。據説,當年文殊菩薩常常端坐在石上講經説法,周圍能容納數百僧徒聚坐聆聽。《佛説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載: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説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佛教徒認為中國 在佛經中所説的南贍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猶如五頂, 地理和地理形勢與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 的住處極其相似,這是五台山被視為佛教 聖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據〈華嚴經〉中所記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也非常相似,這是五台山被稱為佛教 聖地的又一原因。

五台山作為佛教 聖地, 歷史上曾有佛寺數百座,真可謂寺院遍及羣山, 鐘磬不絕於耳。現幾經興廢,仍留有龐大的寺廟建築羣。其中不少建築中的殿堂樓閣、古塔經幢,以及附屬於這些建築的雕塑、壁畫、碑記、匾額等,已經成為佛教文物中的瑰寶。

民間故事精選 篇二

明萬曆年間,在江南地界,常有盜匪橫行,少則三五結伴,多則數十餘眾,神出鬼沒,專劫富商和官銀,官府雖數度圍剿,卻收效甚微。

這一日正逢臘月十五,乃是奉化城中大户張萬春的六十壽誕之日。張家內院張燈結綵,門庭若市,一派歡慶氣象!

張老員外也是一身喜慶打扮,由三五個妻妾簇擁着來至廳堂,和到訪客人一一見禮。

這張員外長耳垂肩,體態肥碩,生得富貴之相。他是此間有名的豪紳,莫説普通的商户對他敬重有加,就連當地的父母官也對他禮讓三分。張員外深諳逢迎之道,遇人便露三分笑,友人敬他為“笑財神”,在奉化地界當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寒暄多時,張萬春將眾人引入庭院中,分賓主之禮坐定,卻聽得鼓樂之聲裊裊響起,庭中戲台之上,已演起了《西廂記》。

這張老員外平素最好聽戲,他的一房小妾便是江南名伶,數年前請來家中堂會,聽得一曲,不勝歡喜,便連人也一併笑納了。今日壽誕之喜,差人請來京城中有名的唱班,以助雅興。

聽台上唱到動情之處,張萬春也搖起大腦袋,跟着吟唱起來。

唱罷多時,他對下人使了眼色,便有個獐頭鼠目的奴才湊上前來。

“扮鶯鶯的小娘子是什麼來頭?”

“那小娘子叫莫素雲,聽説是京城名伶,老爺有何吩咐?”

“真是細皮嫩肉,香豔可人啊!晚些時候,請她來我房中領賞銀!”

那奴才心領神會道:“小人明白!”便躬身出去了。

卻在此時,身旁有人笑道:“張兄,真好有雅興啊!”

張萬春回目望去,見説話之人乃是自己的好友李道然,也是此地一豪紳。

張萬春笑道:“李兄見笑了,小弟不及李兄高才,熟通經文,獨此一好,難登大雅之堂啊,哈哈!”

“張兄過謙了,若説這音律之道,小弟才是望塵莫及啊!”李道然頓了一頓道:“不過小弟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兄但講無妨!”

“張兄,此間盜匪猖獗,官府都無可奈何,張兄行事如此張揚,須嚴加防範啊!”

“李兄提醒的是,此地匪患成災,我早有所聞,不過料想他們也不敢來此處為惡。我這莊上護院也有數十人眾,且院落間都設有機關,他們便是來了,也休想飛出去!”

“如此甚好!”

二人正説話間,台上已演完一幕戲。卻不知何人驚聲尖叫:“不好了,老爺,我家銀庫被盜了!”大夥兒回目望去,只見一個家丁氣喘吁吁地跑來,滿臉都是驚恐之態!

張萬春聞言,如冰水淋體,頓時蹦了起來,一把抓住家丁的脖領,喝道:“狗奴才,快説,銀庫如何被盜的!”

“小的剛才出,出來,看,看了會熱鬧,回到庫,庫房,便見庫門大開,財物盡,盡數被盜了,老爺,饒命啊!”

張萬春氣急敗壞地扇了那奴才一巴掌,急急趕到庫房。卻見庫門大開,裏面空空如也!張萬春一見此景,如五雷轟頂,頓時癱倒下來。

家人們急忙上前將他扶起,捶打後背,輕撫前胸,許久才甦醒過來。張萬春喘着粗氣道:“嚴,嚴守門户,莫要放走可疑之,之人。”

一旁有人應道:“大老爺,方才唱堂會的一干人等,已不見蹤跡,想是與賊盜有所牽連,小的已報之官府了。”

張萬春咬牙切齒道:“大膽狗賊,這般欺我,他日被我拿住,定叫你碎屍萬段!”言罷又是一陣急喘。

半個時辰過後,便有官府公差趕到張府,查驗許久,卻一無所獲,只得悻悻而歸,向奉化知縣王大人覆命。

這王大人乃是新官上任,年方三十,正是意氣風發之際。他初來奉化,便欲大展手腳,造福地方。聽聞此處盜匪猖獗,禍害周遭百姓,心中十分憤懣,便制定了一套巡查之策,用以應對流寇盜匪,卻毫無斬獲。今日,張府被盜,可謂雪上加霜,讓王大人平添許多愁絲。

苦思許久後,王大人下令,在城中各處設下暗哨,緝拿可疑之人。並定下連坐之法,私藏盜寇者,做從犯論處,予以重罰。反之,舉報嫌犯,協捕有功者,當有厚賞。

此後數日,城內外都加派了巡查的公差,對過往路人嚴加監視,只要遇見行蹤可疑者,便緝拿回去問話,不過半月光景,牢獄之中便多出幾十個嫌犯。

這一日,差役急急跑來呈上一張信箴。

“大人,方才小的在府衙門口撿到此信,不知何人所投,小的粗粗看來,事關重大,斗膽請大人過目。”

王大人展開一看,卻見信中寫道:今聞大人法令,凡舉報盜匪者,皆有厚賞,吾乃一介俗子,聞之竊喜不已,自當奮力報效,今夜特來拜會大人,請在府內足備賞金,鬼影兒。

王大人看罷大驚,問眾隨從:“這‘鬼影兒’是何方神聖?竟取如此無禮!”

有位年長的差役道:“這‘鬼影兒’乃是此地一盜,此賊手段高明,作案數十餘起,從未失手,我等曾奉命緝捕他,卻毫無所獲。”

王大人道:“這般説來,此賊也是膽大妄為之人,近日幾件大案,與他定脱不了干係!”

“這,這卻不好説了,‘鬼影兒’行事有三怪。其一,他只盜刁頑奸商,絕不與普通百姓及忠良富户為惡。其二,每次只盜銀百餘兩,絕不是這般窮兇極惡之狀。其三,每次得手必在牆上留下名諱和偷盜數量,唯恐眾人不知,可謂性情乖張,好似頑童一般。”

王大人道:“這倒是蹊蹺的很,若依你所説,今日‘鬼影兒’留下此信,當是要不請自來了?”

“正是,大人須小心應對才是啊!”

王大人自然不敢怠慢,忙吩咐手下,嚴陣以待。

當晚二更時分,府衙內燈火通明,差役們皆不敢懈怠,各自手拿兵械,堅守各處要害。

突然,一道黑影自牆頭劃過,有人高聲喊道:“‘鬼影兒’來了,快抓住他啊!”

隨着喧鬧之聲,眾差役從四面八方湧出,奔向那團黑影。

那道黑影聽聞異動,忙向西北方向激射出去,幾個起縱,已躍至十丈開外。眾差役怎敢怠慢,在後面苦追不捨。

王大人端坐書案邊,聽聞喧囂之聲遠去,心中忐忑不定。

突然一陣陰風襲來,瞬間將房中燈火吹滅。黑暗中,王大人聽聞幾聲隨從的悶哼之聲,正在驚詫間,腰間一麻,便痿頓倒地,失去知覺了。

不知過了多久,耳邊聽聞下人的呼喚之聲,才緩緩睜開雙眼。

此刻已平躺在牀上,身畔圍攏着親信差役。王大人一骨碌爬起身來道:“方才發生了什麼變故?我怎會躺在此處?”

()

“大人啊,方才我等合力緝拿盜匪,豈料他身法奇快,大夥苦追不上,回來覆命時,見大人已倒在地上,想是遭了賊人暗算,好在您並無大礙。”

正在此時,有人驚道:“大人來看,這裏有書信一張,想是賊人所留。”

王大人接過書信一看,只見信中寫道:小可雖是粗陋頑徒,只取為富不仁之主,恥於同虎狼為伍。近日盜患連連,乃是宵小鼠輩聚眾為之,大人慾求其中情由,盤問城北潑皮胡三便知分曉。”

隔了數行,又是一段小字:大人法度嚴明,今日小可協捕有功,當得分賞,我見大人所戴玉佩,不勝喜歡,取來把玩一番,改日奉還。

王大人忙一摸腰間玉配,早已經不見蹤跡,不禁驚出一身冷汗,歎道:“此賊果然厲害,本官生死只在他一念之間啊!”

定了定心神,王大人問身旁差役:“諸位,此賊留下書信,是何用意?”

眾人將書信傳閲一番,有人言道:“小人斗膽進言,此賊雖精於偷盜,但無大惡,今日若要加害大人,也早已得手,無須費此心力。此信暗藏玄機,不可盡信,不可不信,望大人明斷。”

王大人沉吟片刻道:“我也正有此心意,卻不知他信中所提胡三又是何許人也?”

“大人有所不知,這胡三乃是此地一無賴,終日遊手好閒,不是善類,前幾日小的緝拿嫌犯,也已將他拘在牢中,正待大人定奪。”

王大人聞言大喜,道:“若‘鬼影兒’所言不虛,這胡三便有重大嫌疑,明日將他押上堂來,我要親自盤問!”

次日,眾差役將胡三提至公堂,王大人細觀其顏色,聽其申訴,已瞭然於胸,只是稍作詢問,並未用以大刑,便將他押回牢中。

眾差役不解,問道:“此賊乃是重要嫌犯,大人力何這般輕判?”

“你等不知,我觀此賊乃是頑劣之徒,巧舌如簧,其眼神遊移不定,心中定有詭計,我若是動用大刑,他也是抵死不招,況且堂外圍觀之人眾多,若其同夥混於其中,見有變故,自然鳥獸狀散去,豈不是打草驚蛇?”

眾人聞言連連稱是,當下,王大人叫上幾個心腹之人,如此這般囑咐一番,眾人領命,分頭行事。

再説那胡三,下得堂來,心裏得意不已:百姓皆贊王知縣乃是包公轉世,法紀嚴明,依我看來,不過是昏官一個,我只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將他攪得雲裏霧裏一般,料他今日已是黔驢技窮了。

在牢中靜待一日,三餐如舊,並無人刁難於他。胡三心道:似這情形,不出三日,小知縣便要將我放了。想到此處,倒卧在地,翹起二郎腳,安心睡下。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覺脖頸處陰寒難當,攪亂了美夢,睜眼看來,但見面前站定一人,正將手指抵在自己脖間。

胡三大驚,幾乎躍了起來,揉眼細看,面前之人披頭散髮,一張慘白的臉上,並無眼鼻,只張着一隻血口,奇狀恐怖至極!

胡三嚇地大叫:“你,你是人是鬼?”

只聽見那張血口中發出一陣毛骨悚然的陰笑:“我便是拘魂的白無常,你已身處冥府,乖乖隨我來吧!”

胡三駭道:“無常老爺,無常大仙,誤會啊,我正當壯年,怎會陽壽已盡,莫不是拘錯了人?”

“哼,非你陽壽已盡,因你在世間為惡多年,專事雞鳴狗盜之業,害得多少人家傾家蕩產,自尋短見,現苦主狀告無門,只得向閻帝申訴,故而將你拘來對質。”

“那,那定是奸邪小人詆譭於我,我乃一介良民,怎會幹此等無德之事…”

“你也無須詭辨,稍後將你在油鍋中一烤,若是清白,自然無事,若有偷盜惡行,便有銅臭散出,來啊,上油鍋!”

少時,牛頭馬面抬着滾燙的油鍋走上前來。胡三何曾見過這等架勢,叩頭有如搗蒜,口中喊道:“莫要烤我,我招了便是,這偷盜之事,我確有所為,但絕非首惡啊!”

“既如此,你且從實招,將你從輕發落!”

胡三連連拜謝道:“小的一定將功折罪,小的雖有惡行,也是受人驅使,無奈而為,這禍首乃是奉化城中的李道然!”

“胡説,李道然乃是奉化城中的豪紳,與諸多大户均為世交,怎會做這等敗德惡行!”

胡三忙道:“小人豈敢胡言亂語。”遂道出一番原由。

原來這城中大户李道然,乃是綠林出生,早年盤踞山林,專事劫財害命的營生。為惡多年後,也積攢了不少銀兩,便改名換姓,在奉化城中做起布匹生意,儼然成了一個厚道的員外。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賊表面上打點正經生意,與城中富户交好,私下裏窺探他人財富,並勾結江湖匪盜,依舊做些殺人越貨的齷蹉勾當。因其在黑道上橫行數十年,故而手下死黨頗多,且都是亡命之徒,在奉化城中翻江倒海,攪得雞犬不寧。李道然工於心計,行事周密,作惡多年,也不曾留下任何污名,官府自然無從查起。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李道然做了幾十宗大案,可謂天衣無縫,見官府每日如同沒頭蒼蠅一般亂撞,心中更是暗暗得意,便鬆了戒心,前幾日,厚賞了一眾助他為惡的狐朋狗友,這胡三便是其中之一。卻不料,這胡三乃是個目光短淺之輩,他得了些許好處後,便到處花天酒地,時而藉着酒勁瘋言瘋語。前幾日,眾捕快緝拿嫌犯,見其行蹤可疑,便將他拘到縣衙,聽后王大人發落。

待胡三陳情完畢,那無常鬼呵呵一笑道:“果然不出大人神算,這鼠輩敬畏鬼神,乖乖就犯了。”

胡三聞言不解,卻聽無常説道:“胡三你且看看這是何處?”

時間,燈火通明。胡三抬頭看時,哪是什麼冥府,分明是縣衙內堂。諸鬼摘下面具,皆是差役所扮,王大人端坐堂中,儀態威嚴。

胡三一見此景,暗道上當,驚駭得説不出話來。

王大人道:“胡三,現已將你口供錄下,你還敢抵賴嗎?”

胡三怎敢造次,只得跪求輕判。

王大人下令將胡三收押起來,然後,連夜帥眾趕往李府。

此刻已近三更,李道然正在府內酣睡,忽聽聞屋外吵鬧之聲,便欲起身呵斥,剛走出房門,便被幾個捕快按倒在地,心中暗道不好。

眾差官按照胡三的供述,不費周折,便找到了藏放贓銀的所在。

王大人喝問道:“李道然,你這賊子,勾結惡盜,犯下這等大逆不道之罪。如今鐵證在此,還有何話説!”

李道然見大勢已去,陰狠地笑道:“王大人果然高明,只怪李某眼拙了,今日東窗事發,我也無須廢話了,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王大人冷笑一聲道:“哼,果然是亡命之賊!似你這般喪心病狂的惡匪,若不誅殺,天理難容!”當下,下令將李道然一干匪眾押入死囚牢,擇日裁斷。”

數日之後,王大人判李道然禍亂地方,罪大惡極,獲斬刑,將其家業充公,收繳國庫,其餘從犯,各有裁斷,百姓聽聞後,無不拍手稱讚。王大人破此大案,也是揚眉吐氣,遂張貼安民告示,並開倉放糧,賙濟流民和乞丐。奉化城內,無不稱頌其德。

這一日,王大人正在翻閲卷宗,有下人進來呈上一個錦盒道:“方才有一後生,説是您的故友,讓我將此盒交給大人。”

“他現在何處?”

“他將此盒放下便走了,小的魯莽,還未曾問及他姓名呢。”

王大人疑惑萬分,將錦盒打開,卻見裏面安放着前幾日被“鬼影兒”盜走的玉佩,不由驚喜異常。方將玉佩取出,從盒中掉落一張書信。王大人展開一看,只見信上寫着:恭賀大人破此奇案,尊駕之玉佩,吾不敢獨享,現完壁歸趙。今日之盜患,乃是民無所依,無奈而為。若施以仁政,萬民安居樂業,世間再無流寇盜匪也。鬼影兒。

王大人讀罷此信,心生無盡感歎,久久不能平靜。

自此以後,奉化城中再也不見“鬼影兒”蹤跡。

民間神話故事 篇三

鐘樓古鐘

在北京鐘樓頂上,懸掛着一口巨大的銅鐘。鐘聲渾厚有力,宏亮綿長,方圓數裏都能聽到,堪稱“古鐘之王”。。如此巨大的銅鐘是如何鑄造的呢傳説鐘樓原有一口鐵鐘,但聲音不夠宏亮,於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鐘。但是三年過去,銅鐘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太監,並限令八十天內鑄好大鐘,否則就把全體工匠處斬。

負責鑄鐘的師傅姓華名嚴,是當時有名的銅匠。為鑄這鐘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耗盡了心血。這天回到家裏,他嘴裏仍然唸叨着:“什麼原因鑄不了鍾呢怕是缺什麼東西吧!”這時,女兒華仙過來了。提起華仙那可真是個好姑娘,她自幼聰明伶俐,跟父親學會了不少銅匠活兒。由於母親早喪,她十四歲就挑起了家擔。如今她十六歲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誰都誇老銅匠養了個好閨女。

為鑄鐘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見狀,忙上前説:“爹,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老銅匠一拍大腿:“有道理!”轉念一想:“但是,如何提高爐温呢”“我有辦法。”華仙胸有成竹地説,“鑄鐘那天您帶我去吧。鑄鐘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齊了,可爐温仍然上不去。

眼見這最後一爐銅水又要失敗,華嚴急得眼睛都紅了。就在這時,一個姑娘突然從人羣裏飛奔出來,正是美麗的華仙。她穿一身紅襖紅褲,着一雙繡花小紅鞋。只見她衝到爐邊,縱身跳進爐去。華嚴一把沒抓住,只抓住一隻繡花小鞋。剎時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老銅匠忍痛下令:“鑄鐘!”工匠們一齊努力,銅鐘最後鑄成了。

為紀念這位獻身鑄鐘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鐘娘娘”。每逢風雨之夕,鐘聲淒涼悲切。這時,昔日北京城的媽媽們就會對孩子説:“睡覺吧,鐘樓打鐘啦,鑄鐘娘娘要她那隻繡花鞋啦…。”

武夷山酒罈峯的傳説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農夫,他釀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罈一開,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飄逸着濃濃的酒香。種田的鄉親喝了老農夫釀造的米酒,幹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勞累;趕路的喝了老農夫釀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覺得辛苦。

人們對老農夫,從心底裏喜歡,尊敬地稱他為“田父”。田父的名字,隨着他的酒香飄蕩,傳遍了四面八方。

那時節,下八洞的八仙,各顯神透過了東海,遊玩了不少名山大川。這一天,聞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稱奇。鐵枴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對同伴嚷道:“錯過這等好酒不喝,真枉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其它仙人一聽正合心意,於是,有的打扮成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雲遊道士,一齊尋到九曲溪畔田父家裏來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樣,舀出自己的美酒,熱情款待這些客人。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連聲稱好,讚不絕口。他們雖然嘗過仙家玉液,也嘗過人間佳釀,卻從來沒有喝過武夷山農家如此香濃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這以後,八仙就不願到別的地方遊山玩水了。尤其是鐵枴李,自喝過田父的米酒以後,可算找到“親家”了,天天柱着枴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買酒喝,喝完還要裝一葫帶走。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鐵枴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紅光,晃着腦袋問田父:“你怎樣能釀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着遠處的丹山回答:“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裏長出的稻米釀造的。”

鐵枴李點點頭:“還有呢?”

田父指着門前的碧水回答:“這酒是取九曲溪裏的甜美溪水釀造的。”

鐵枴李又點點頭:“還有呢?”

田父指着桌旁酒罈回答:“這酒是用遇林窯燒製的瓷壇釀造的。”

鐵枴李眼睛亮了,興奮地叫起來:“好啊!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難怪你能釀出這麼絕好的美酒!”他連連誇讚田父,高興地手舞足蹈,竟忘記了還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瑤池的蟠桃宴會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鐵枴李,趕到瑤池的時候,蟠桃宴會已經開始了。只見一排排桌面上,擺着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滿了噴香噴香的仙酒。眾仙雲集,杯觥交錯,好一派熱鬧景象。那鐵枴李趕忙坐入席中,舉杯便喝,酒剛入口,卻“哇”一聲吐出來,筵席上的眾仙都看懵了。。

王母見了覺得奇怪,便問八仙。鐵枴李是個直性子的人,搶先答道:“你這瑤池瓊釀算什麼酒,還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這時,從武夷山飄來一陣酒香,縈繞在瑤池之上,宴會上眾仙聞到,饞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責備釀酒大仙,竟不如人間的一個農夫。釀酒大仙羞紅了臉,半天説不出話來。

鐵枴李眼睛眨眨,對王母説:他願與釀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買回一罈米酒,讓眾仙也嚐嚐人間佳釀,享享口福。王母這才轉怒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飄然來到田父家中,鐵枴李一五一十説明來意。田父聽説仙人要喝凡酒,心裏也樂了。

田父説:“行,我送你一罈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鐵枴李連聲稱謝,釀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罈美酒,辭別田父,急着趕回瑤池。

那鐵枴李腿腳不方便,又這樣來回奔波,累得夠嗆。半路上,他只好叫釀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這酒好,你千萬要給我留幾碗!”釀酒大仙一口答應,抱着酒罈先走了。

王母見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嘗果然美極了,真是名不虛傳,十分高興,命釀酒大仙斟給席上的眾仙品嚐。釀酒大仙只顧給大家斟酒,忘記了鐵枴李的交代,等鐵枴李到了,酒罈裏的酒已經不多了。

鐵枴李回來,累得氣喘吁吁,早想喝上幾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釀酒大仙抱着酒罈給眾仙斟酒的樣貌,明白壇裏沒剩多少酒了,頓時怒從心起,火冒三丈,舉起枴杖就打釀酒大仙。釀酒大仙慌忙躲閃,只聽“噹啷”一聲,人沒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罈。釀酒大仙抱不住,手一鬆,酒罈骨碌碌滾出瑤池,落到人間。

真是巧,那酒罈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只是被鐵枴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從裂縫涓涓流入九曲溪。

之後這隻酒罈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峯,象根擎天柱,也象個石壇子,壯觀極了。人們便叫它天柱峯,明白它的來歷的人,都稱它為酒罈峯。

人們説,那酒罈裏剩下的米酒,至今還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飄逸不盡。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釀,美味芬芳,大家給它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