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野望》原文及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8K

《野望》原文及翻譯【多篇】

古詩賞析 篇一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説:“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説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醖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説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二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翻譯

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着單薄的羅衣並未更換別的衣裳。

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註釋

桂魄:即月亮。相傳月中有桂樹,又月初生時的微光曰魄,故稱初生之月為桂魄。

輕羅:輕盈的絲織品,宜做夏裝,在此代指夏裝。

已薄:已覺單薄。

箏:撥絃樂器,十三絃。

殷勤弄:頻頻彈撥。

空房:謂獨宿無伴。

賞析

首句點明時間,夜幕初臨,月充剛剛從東方升起,秋露雖生,卻還微薄稀少,説明天氣已經涼爽,但還不覺寒冷,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這與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應,由於天氣已涼,所穿的輕盈細軟的羅衣,已感到單薄了。但還不覺得寒冷難忍,所以還沒更換衣服。字裏間隱隱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講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彈箏,從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頻頻彈撥,絲毫沒有回房的意思。實寫女主人公迷戀彈箏,以至廢寢忘餐。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並不是因為愛彈箏愛得入迷才這樣,而是“心怯空房不忍歸”,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內心處的祕密。

末句以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表現方法,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寫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遠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願獨守空房,只有借彈箏來排遣淒涼寂寞的情懷。房空,心更空虛,其情悲切。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悽清;詩人描寫了一種清冷的景象,以此為“背景”,再寫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襯托其孤寂。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接寫“彈箏”的行動,似迷戀樂曲,實際上以樂曲寄情。末句畫龍點睛,通過正面抒情,對思婦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深刻的刻劃,頓覺無限幽怨之情躍然於紙上。

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賞析 篇三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峯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説已入“遲暮”之年。他歎息説: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歎,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全詩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註釋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的是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的是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説:“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⑶風塵:指的是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

⑸涓埃:滴水、微塵,指的是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鑑賞

此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峯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説已入“遲暮”之年。他歎息説: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歎,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的是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五

秋夜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

北窓輕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視階前濕。

誰能長分居,秋盡冬復及。

翻譯

寂靜的秋夜,蟋蟀在盡情鳴叫。天氣漸涼,南邊鄰家發出急促的砧杵聲,正在趕緊敲打新織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親愛的人啊!與你相隔千里卻惹我每晚獨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靜靜的垂簾,不經不覺月已西沉、長夜過半,卻無睡意。

透過窗紗,清幽的露水早已濕漉了天井邊的台階。

問世間,有哪一對恩愛夫妻能承受這年復一年的分隔遠離呢?

註釋

促織:蟋蟀。

搗衣:中國古代服飾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

九重:泛指多層。這裏指遙遠。

窓:同“窗”。

賞析

南北朝詩人謝朓以山水詩著稱,而《秋夜》卻是一首閨怨詩,深刻地描寫閨中懷人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後,卻戰亂不斷。很多新婚男子被遠征離家,留下諸多留守婦人愁漫空房,思滿織機的悲壯詩篇。

詩中首寫就用了“促織”、“搗衣”兩種常代表秋寒將至、巧婦勤織、遠寄徵人的意象,寓情於象,託物起興,引發長期分居的年青婦女對遠方親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懷着纏綿思愁,深深情愫,直訴衷情:思君憶君遠無期,唯有夢中才能一見,夢醒情尤傷,太傷神,太傷情,無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佇立”。

詩中雖只寫“南鄰”、“北窓”、“西户”三個方位名詞,卻有隱卻了“東落”之意,讓人體會到獨守空房,苦對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輕輕的垂簾卻阻隔着遠在萬里的親人,百般煎熬唯有無窮思憶。

詩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來喻示時間。“入”字用得細緻入微,寫出圓月西沉,長夜過半的幽靜時刻,而思婦心繫夫君,幽怨難眠那種寂寞難奈的心境。

在這“百草凝霜,玉階露濕”的時節,久佇窗前。突然手觸到濕冷的羅衣。啊!是露水侵潤進來了。抬頭往外一看,透過窗紗,隱隱看到濕漉的台階閃着亮光。“何知”在這裏更有驚覺之意。寫出閨中婦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現出多年征戰對夫妻家人的極度傷害。作者借秋夜思婦傷感情懷抒發了作者對征戰的深深痛恨及對因征戰長期分離的人民深表同情。

謝朓對唐代浪漫詩人李白影響極大。李白的詩中也常見謝朓所寫物象。如“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就共用了謝朓《秋夜》中“搗衣”、“階”、“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説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野望》原文 篇六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野望》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七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峯巒遠近間。

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

古詩簡介

《野望》是南宋詩人翁卷創作的七言絕句,詩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時即興所作。詩中寫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傾注了詩人閒適自在的喜悦情懷。詩通過偶然發現的錯位,給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

翻譯/譯文

無邊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灣;遠遠近近,映入眼中的是無數層疊起伏的峯巒。我閒來登上山頂想好好觀賞一下山下的湖水,卻沒想到,低頭一看,又在水底看見了青山。

註釋

①一天:。指滿天。

②晴灣:太陽照耀的水邊。

③野水:郊外的水。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寫景詩,寫秋天的山水,通過偶然發現的錯位,給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

詩第一句寫滿天秋色給晴天的水灣帶來了絲絲寒意。這句寫得很籠統,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一天秋色”,自然使人聯想到蕭瑟的秋風、清澈的湖水、飄墜的黃葉,甚至於想到昨天剛停的綿綿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一天”二字,又把景色無限地擴大,附合日朗氣清的季節特點。秋色滿眼,接下一“冷”字,就把感情鍥入,把冷景轉化成冷的感覺,詩意便更加濃郁了。第二句切題寫放眼瞭望。首句是渾寫秋色,這句是具體寫山,但又將遠近高低重疊的山一筆囊括進詩,又帶有渾寫的性質。在滿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晉人拄笏看山,歎風景佳麗的意味,表現了作者陶情山水的旨趣。上兩句,一句帶寫了水,一句概括了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很盡興;綠水平鋪,難以盡收眼底,稍嫌不足。詩人由下往上看,看夠了,就萌發了想由上往下看,好好欣賞綠水全景的念頭。於是,詩人乘閒登山了。登上了山頂,向下眺望俯視山下的秋水,結果沒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卻是水中青山的倒影。這一漫不經心的描寫,是人人碰到過的實事,平時誰也不注意,卻被詩人捕捉住,放入詩中,顯得是那麼的有趣味。這麼一寫,又照實了上兩句的風景:因為是秋天,水特別的清,所以説“冷晴灣”;因為晴,山才投以濃郁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而這些山,就是上面説過的“無數峯巒”。同時,詩以“忽”字領句,與出句的“閒”字相對應,使景更加突出,也帶出了詩人的欣喜。這時候,詩人的心也就隨着山與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永嘉四靈的山水詩就是這樣空靈透脱、一波三折,寥寥數筆,給人以很大的藝術享受。近來不少評論家説他們的詩空虛,沒有現實內容,恰恰忽略了讚歎山水美本身也是現實內容豐富的表現。

譯文及註釋 篇八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註釋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説:“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⑶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

⑸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九

絡緯啼歇疏梧煙,露華一白涼無邊。

纖雲激盪月沉海,列宿亂搖風滿天。

誰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空台榭。

聲長聲短雞續嗚,曙色冷光相激射。

翻譯

在夜色蒼茫之際,稀疏的梧桐樹上籠罩着迷漾的煙霧,絡緯的鳴聲時斷時續地啼着,一陣陣涼意沁人心肺,白露為霸,寒徹無邊的大地。

輕雲飄蕩,明月已沉向海中,滿天星宿閃爍,令人感受到陣陣秋風在天際吹拂。

在萬籟俱寂的秋夜中,絡緯的唧唧聲已經顯得格外清晰,而歌聲更是衝破靜謐的夜空,迴盪在亭台樓榭之間。

雄雞連續不斷地報曉,熹微的曙色與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註釋

絡緯:鳥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子夜:即《子夜歌》,為南朝時流行在江南的民間歌曲,曲調菱怨。

冷光:月光。

賞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天,黃景仁仍在安徽學政朱筠的官署中。此時,他隨着朱筠來到六安,於某夜心有所感,寫作此詩。 該詩開頭兩句,詩人描繪秋風蕭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寫出“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秋天景象。“纖雲微蕩月沉海。列宿亂搖風滿天。”寫秋高氣爽、輕雲飄蕩的天空景色,天空與大地的秋色相互呼應,極力渲染秋夜幽靜的氣氛。“誰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空台榭。”寫空寂的樓台亭榭迴盪着《子夜歌》的哀苦聲音,《子夜歌》是南朝時流行在江南的民間歌曲,曲調多哀怨。在萬籟俱寂的秋夜中,絡緯的唧唧聲已經顯得格外清晰,而歌聲更是衝破靜謐的夜空,迴盪在亭台樓榭之間,撩人情思,使人難以入眠。歌聲衝破靜謐的夜空,更增添一種悲秋的氣氛。詩用“聲長聲短雞續鳴,曙色冷光相激射”兩句作結,描寫雄雞連續不斷地報曉,熹微的曙色與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漸隱退的景象,預示着黎明即將到來。

譯文及註釋 篇十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註釋

⑴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暉:落日。

⑸犢(dú):小牛,這裏指牛羣。

⑹禽:鳥獸,這裏指獵物。

⑺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