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名人故事簡短(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9W

古代名人故事簡短(多篇)

古代名人故事 篇一

北宋的劉恕志潔高尚,一生勤奮好學,修養深厚的,他每天都合理的安排時間做事,從不浪費一分一秒。把時間用於豐富自己的學識,培養自己的修養上的,成為一代史學家。

劉恕從小就學習儒家經書,每日記誦,樂在其中,常常廢寢忘食。八歲時,家有客人説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小夥伴們有什麼問題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他還告訴夥伴們,其實書中什麼都有,只要多看書就都能知道。

劉恕十八歲時被舉為進士,宰相晏殊見他對《春秋》和《禮記》的問題對答如流,請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晏殊親自率官員前往聽講,人們被劉恕深厚的道德涵養和精闢的論理所折服,一時大家紛紛學起了經書。

一次,劉恕得知在亳州做官的學者宋次道家中藏書豐富,於是不遠數百里跑去借閲。宋次道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友人住在家裏,辦了豐盛的酒席款待他,劉恕卻説:“您應該知道,我並不是為了享受佳餚美酒才跑到您這兒來的,請您把酒餚都撤走吧,我是慕名來借書求知的。”宋次道引劉恕進了藏書樓,劉恕每天在這裏晝夜口誦手抄,堅持了十多天,直到把自己所需要的書本全部讀完、抄完。宋次道讚歎的説:“您這種能吃苦的精神真令人欽佩。”劉恕笑着説:“哪有什麼苦啊?!越讀書理越明,我覺的有無盡的快樂在其中啊!”

當時史書因非科舉所及,學者多不讀。唯劉恕學識淵博,深明史法,分析透徹。並對上下幾千年間的史事,不論鉅細,瞭如指掌。司馬光修《資治通鑑》,首先推選的就是劉恕。一次,劉恕和司馬光等人遊覽萬安山,見山道旁邊的古碑上寫有五代時一些將官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些什麼人。劉恕一一講出他們的事蹟始末。回來後大家查看史書,果然象劉恕所説的那樣,一點不差。

劉恕為人厚道,為官清正,凡事敢“是曰是,非曰非”。提倡弘揚堯舜之道,實行仁政,做事講合民心、順民意,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每日除安排僅夠睡眠的時間外,其餘時間都用於讀書和做有意義的事情。無論身處任何環境,每天堅持讀書且數十年如一日。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有“二十失”、“十八蔽”,及時反省自己並改過,他這種“自攻其短,不捨秋毫” 的坦蕩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元朝著名畫家、學者、詩人和篆刻家王冕,出身貧寒的,家中無力供他上學,他只得到一個姓秦的人家放牛。王冕時刻想着讀書學習,每次出去放牛,都借書本帶在身上,有時騎在牛背上讀書,有時牛在吃草,他就坐在樹下看書,每晚借佛殿長明燈夜讀。就是靠着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他自學了很多知識,終成一代畫家。

據説,《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的枕頭是用圓木做的,他讀書睏倦時就枕着圓木睡覺,只要一翻身,枕木就會滾走,人就會驚醒,他用這種方法來強制自己,擠時間刻苦讀書。

晉朝陶淵明曾説:“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的,歲月不待人。”古人這些優秀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自古以來一切有遠大志曏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唐末王貞白的《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

時間對於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如何善用時間,讓自己的一生更精彩,卻取決於每個人對時間的珍視,對生命的珍視。如果能把自己的時間用於為他人服務,讓他人受益,這樣的人就是高尚的人。讓我們都來秉承君子之道,惜時如金吧。

古代人物故事5篇精選薈萃 篇二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鋭,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另有一説李自成死亡地點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陝西流賊猖熾之時,河南又連年旱蝗大災,人民相食,福王朱常洵不聞不問,仍舊收斂賦税,連基本的賑濟樣子也不表示一下。四方徵兵隊伍行過洛陽,軍士兵紛紛怒言:“洛陽富於皇宮,神宗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卻讓我們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賊手,何其不公!”當時退養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多次入王府勸福王,勸他説即使只為自己打算,也應該開府庫拿出些錢財援餉濟民。福王與其父明神宗一樣,嗜財如命,不聽。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率軍以大炮攻洛陽。巨胖福王與女眷躲入郊外僻靜的迎恩寺,仍舊想活命。別人逃的了,福王很快就被農民軍尋跡捕獲,押回城內。福王見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哀乞饒命。李自成看見堂下跪着哭喊饒命的三百斤肥王爺,他靈機一動,讓手下人把他綁上,剝光洗淨,又從後園弄出幾頭鹿宰了,與福王同在一條巨鍋裏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農民軍把他放入大鍋中慢燉,笑看他在白湯佐料間上下翻滾。事後,李自成手下搬運福王府中金銀財寶以及糧食,數千人人拉車載,數日不絕。

李自成軍於農歷三月進抵北京,有關文獻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在北京一帶出現,只因冬天氣温低,鼠疫傳播變緩,三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暴發。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清朝的虎狼之師。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

那麼,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易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鼠疫是當時中國人不瞭解的新型烈性傳染病,無人瞭解、無法救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李自成的失敗不可避免。

古代人物故事5篇精選薈萃 篇三

辛棄疾

説到辛棄疾,在後世很多人評價其為“大宋第一古惑仔”。但是要説起來,稱他是世界第一古惑仔都不為過。不管是文,還是武,都能夠稱為當代最有名的人物。文有和蘇軾齊名的詩詞地位,武能夠在萬軍叢中取敵軍首級。並且他還發表過很多的政治論文,還有人説他是屠夫,就連軍費他都貪污過,説他是古惑仔真的是一點都不過。

在辛棄疾22歲的時候,他就幹出了一件大事,當時在齊魯大地,真實金國進攻宋國的時候,而從小就對戎馬生活的非常向往的辛棄疾,振臂一呼,召集了數千人就準備卻去上戰場殺金人,而辛棄疾真的是嫉惡如仇啊,不僅僅是金人,就連金人的走狗都要受到了辛棄疾的痛恨。

當時有一個名叫耿京的大佬非常的有名,而之後辛棄疾聽説之後就準備去投奔,然後就成為了掌管印信的人,但是有一次印信被一個和尚給偷走了,而且辛棄疾知道他是去投降了,這下辛棄疾可不能忍,於是就翻身上馬,追了三天三夜,然後將這個和尚的人頭給帶了回來。後來更是將叛變的張安國在五萬大軍中抓了回來,並且逮到了朝廷之上,當場處決。而當時的辛棄疾只有23歲。

後來辛棄疾就成了朝廷的一個官員,並且他的性格就是非常的剛,一言不合就是幹,而之前就有岳飛一直嚷嚷着要迎接回來宋徽宗,宋欽宗,讓宋高宗十分的不滿,而這個辛棄疾也不識眼色,一直説什麼收取關山五十州,堅持北伐,就更讓人掀起了,所以宋高宗只讓他擔任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官職。

而官場失意的辛棄疾,卻在文壇上有了一番的新的作為,別人不敢説的事他敢説,別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而辛棄疾的民族氣節也一直會留在人們的心中。而至於這位“大宋第一古惑仔”,也是一生不得志,面對着朝廷的步步退讓,他只能將眼前的苟且,活為了自己的熱血。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 篇四

1、程門立雪

遊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説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説:“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説:“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鈎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説:"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説:"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説:"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説它不乾淨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羣臣的護衞下,乘着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着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説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着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説着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説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衞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跟着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説:"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説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着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着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裏,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説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説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着。一會兒老翁來了,見着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説:"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説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 篇五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時候勤奮好學,但由於家中沒有蠟燭照明,而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於是匡衡就在牆上打洞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着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户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文不識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説:“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歎,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王羲之吃墨

這個故事説的是王羲之小時候,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着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忍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説:“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户,手不釋卷,常常通宵達旦。由於家貧,他的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這就是“劃粥”。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這就是“斷齏”。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堅持專心於讀書學習。“斷齏劃粥”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激發了他學藝報國的志向。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槍,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古代名人故事 篇六

慎到曾寫過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隻兔子在田野裏奔跑,有成百的人在後面追趕,並不是一隻兔子可以分給一百個人,而是因為所有權沒有確定下來的緣故啊。所有權沒有確定下來,就是唐堯這樣的聖王也沒辦法解決,何況一般的羣眾呢?

成羣的兔子堆在市場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它們一眼,這並不是人們不願意得到兔子,而是由於這些兔子已經有主兒了。所有權已經確定下來了,有的人雖然品性粗野也不會再去爭執了。所以統治天下和國家,就在於定名分罷了。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 篇七

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裏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常苦惱。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裏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製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口袋裏。這麼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着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感悟】

晉朝一代名臣車胤,小時候家裏的條件並不好,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但他為了讀書學習,並不氣餒,用裝了幾十只螢火蟲的“燈”勤奮讀書,最後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古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尚且好學不厭,現在黨和政府為我們提供一個如此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説,就更應該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不要浪費了求知求學的好時光。

呂蒙讀書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裏,如飢似渴地閲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感悟】

不論什麼時候,學習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説:“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學習之後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經歷困苦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經歷了困苦還不知道學習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當前,青少年正在經歷困苦,在這種環境下,如果還不抓緊時間學習,可能()就真的會成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幹,為今後的就業謀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古代名人故事 篇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於此。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一生嗜酒,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這四句詩,一寫出酒與詩的密切關係,二寫出李白同市井平民的親近,三寫出藐視帝王的尊嚴。因此,百姓都很喜歡李白,稱他為“詩仙”、“酒仙”。為了稱頌這位偉大的詩人,古時的酒店時裏,都掛着“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流傳至今。

關於李白與酒的傳説很多,其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李白在長安受到排擠,浪跡江湖時,一次喝醉酒騎驢路過縣衙門,被衙役喝住。李白説:“天子為我揩過吐出來的食物,我親口吃過御製的羹湯。我賦詩時,貴妃為我舉過硯,高力士為我脱過鞋。在天子門前,我可以騎着高頭大馬走來走去,難道在你這裏連小小的毛驢都騎不成嗎?”縣令聽了大吃一驚,連忙賠禮道歉。

李白一生寫了大量以酒為題材的詩作,《將進酒》、《山中與幽人對酌》、《月下獨酌》等最為大家熟悉。其中《將進酒》可謂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如此痛快淋漓豪邁奔放。難得的是,李白在這裏極力推重“飲者”。為了飲酒,五花馬千金裘都可以用來換取美酒,其對於酒之魅力的詮釋,確已登峯造極。

飲酒給李白帶來了許多快樂,他在詩中説“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高唱“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要“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要“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一會兒“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一會兒又“長劍一杯酒,丈夫方寸心”。這使我們感到酒已經成了李白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的出現,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在繼承歷代酒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大量實踐,以開元以來的經濟繁榮作為背景,以詩歌作為表現方式,創造出了具有盛唐氣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沒有離開過酒。他在《贈內》詩中説:“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飲狂歌,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篇,但他的健康卻為此受到損害,62歲便魂歸碧落。“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就是李白,一個光照千古的詩仙酒仙。

古代人物故事 篇九

方正化

因為有劉瑾、魏忠賢這些奸宦的緣故,大家對宦官的印象歷來都不太好。認為宦官大多數都是貪財專權之輩。宦官也是人,人有好人壞人之分,那麼宦官自然也有忠奸之別。只不過因為聞名後世的,大多數都是打壓忠臣,專權擅政之輩,所以大家才會認為宦官都是壞人。歷史上忠君愛國的太監其實不少,只不過沒有奸宦那麼出名罷了。在國亡之時,最能知道忠奸之分。

明朝京城被攻破,當時有許多大臣鄉紳,在國家滅亡之後,紛紛殉國自盡。也有許多宦官,殉國而死,代表性的就是王承恩以及方正化了。王承恩是明朝末年的司禮監秉筆太監,1644年李自成率軍進攻北京之時,王承恩曾奉命帶宮內內官守城。既然已經大了宦官守城的地步,足可見當時的危急。王承恩帶領內官,與進攻的起義軍對戰。當時有一小支起義軍爬到城牆,還是王承恩眼睛毒一下子看見,發炮擊之。

起義軍進攻越發兇猛,大勢已去,王承恩跟隨崇禎帝來到煤山。在崇禎帝上吊自盡後,也在旁邊的樹上吊死,殉主殉國。而方正化,也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忠宦,是司禮太監,曾多次率軍保衞京師。

崇禎十五年,清軍威脅京師,方正化臨危受命,被崇禎帝任命總監保定軍務。方正化率軍成功保住城池,受到崇禎帝信任。

崇禎十七年,崇禎帝又任命他為地方長官,前往赴任,鎮守城池。方正化跪地推辭,崇禎帝堅持,於是收拾包袱上路。農民起義軍大舉進攻之時,方正化率軍反擊,擊殺義軍數十人。因為作戰勇猛而入了義軍的眼,有人大聲喝問他是誰。方正化絲毫不懼,大聲回道:“我總監方公也!”

一聽這還是個不小的官,義軍紛紛湧向他,方正化拼死作戰,最後被亂刀砍死。而跟隨他的一干隨從,也全都遇難。方正化之死,遠比王承恩悽慘百倍。而除了王承恩、方正化等人,當時殉國的內官其實不少,諸如故司禮掌印太監高時明,司禮秉筆太監李鳳翔,提督諸監局太監褚憲章、張國元等人。雖然歷史上的確有奸宦,但也不乏忠君為國之輩,還需客觀看待!

古代名人故事 篇十

北齊的西陽王徐之才極有口才,尤善於文字遊戲。在他未封王時,嘗與尚書王元景戲耍。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説:“你的名字叫‘之才’,這又有什麼講法?依我看來,叫‘乏才’還差不多。”徐之才聽了,不惱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這個字,左邊加上言為‘ㄍ擺俊保拷愠閃恕瘛由暇弊閌歉觥懟恚出角、尾就變成‘羊’。”王元景聽了,張口結舌,尷尬萬分。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請客人,盧元明也在座。席間,盧元明戲弄徐之才的姓説:“‘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當即嘲弄元明的姓——“盧”(繁體為“盧”)字:“‘盧’這個字,安‘啊印稹悺生男成‘虜’(虜)’,配‘馬’(馬)成‘驢’(驢)。”

直説得盧元明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滿座人笑得前仰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