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建築設計方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建築設計方案【精品多篇】

建築設計方案技術經濟評價有哪些要求? 篇一

(2).美觀和經濟的統一。

(3).要有可比性。對不同設計方案進行使用、經濟和美觀方面的比較時,要注意方案的可比性。

(4).突出主要指標。

設計方案 篇二

課型:講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能力目標:

模仿課文的寫法,寫短小的詩句。(仿寫)

情感目標:

樹立為遠大的理想而奮鬥的信念。

教學重點:

朗讀訓練,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賞析詩歌的語言。

教學難點:

反覆朗讀這首詩歌,討論、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方式:朗讀教學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1、導語: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着一個目標前進。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2、作者:流沙河,原名餘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範讀2、正音、正字蜕飢寒離亂綴連遠行倔強洗濯玷污怨恨扒竊詛咒濃陰海天相吻3、釋詞寂寥浪子回頭碌碌終生絕處逢生可望不可即4、學生默讀,感知課文內容:(1)理想究竟是什麼?(2)理清文章脈絡(帶領學生邊讀邊理清每一節的主要內容)第l節,總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4節,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

第6節,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鬥,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鬥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悦,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第7節,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温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9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10節,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第11節,正反對比,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探究此詩脈絡)第l節,總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2、3兩節“理想的歷史意義”;

4、5、6、7節“理想的人格意義”;

8、9、10、11節“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四、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從哪可以看出來?(學生默讀後小組討論,回答,互相補充)要點: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五、作業:抄寫字詞完成學探診第六課1-8題

第2課時

一、語段賞析

哪些詞語最能表現文章的主題?(同學自讀課文,然後小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點是賞析語言。)二、語言運用

1、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教師示例: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2、修辭訓練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裏,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説“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繫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説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

(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三、質疑和交流:

1、學生質疑,互相交流。教師積極引導,生生互動。2、談談學習本課受到的啟發。言之成理即可。3、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穫。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五、作業:

1、完成學探診第六課10-15。2、仿寫練習:例句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板書設計:理想(流沙河)

脈絡:總----第l節,總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分----2、3兩節“理想的歷史意義”;4、5、6、7節“理想的人格意義”;8、9、10、11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總----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教學反思:

七年級學生讀這首詩,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聯繫一些典型事例,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多讀,多理解基礎上的有感情的朗讀。

中學校區規劃建築設計方案研究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各地的學校都在完善校內的教學資源以及進行學校校區規劃建設。對於中學學校的建設來説,合理的校區規劃能夠為學校的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學環境,能讓學生在舒適整潔的校園學習。本篇文章從中學校區現階段的情況為主要依據,討論如何設計出符合中學學校發展的建築規劃方案。

關鍵詞:中學校園;規劃重點;設計前景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學校園的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及教育部門也在不斷的加大我國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時就要不斷改進中學校園的建設,使之與其相對應。目前的許多中學校園都面臨着擴建校區的問題,為使中學校園的建設符合現代校園要求,在未進行中學校園改進時,要先行做好校園的規劃設計,以確保中學校園的設計能夠符合新時代的中學教育。

1現階段中學校園的規劃問題

隨着新課改的實行,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育模式都有所改變,但是,現階段許多的中學校園建設依然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幾點:其一,盲目擴大規模,過分攀比,沒有注重校園土地的利用;其二,校園的規劃設計過於表面化,沒有落到實處;其三,對於校園內的區域環境、人文因素考慮不周全;其四,建築的標準普遍過高,沒有考慮到經濟的合理利用等等情況。這些情形都對中學校園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2建設中學校園的規劃重點

2.1重視指導思想的確立

第一,校園是育人的載體,是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場所。校園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地方,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並且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中學校園的建設要帶有積極的、知識性強的風格,讓校園成為一個有趣的室外課堂,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打造多樣化的教學空間。第二,重視校園環境的感染力。在新階段的校園建設中,要打破傳統建設校園的思維,不能過分的追求規模化,而要追求寓教於景的校園建設。學校是固定的育人場所,在建設中需要有景觀元素,這種景觀元素不是固定的、單一的,但是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意味,並且讓人看了能夠感覺到朝氣,起到帶給人們啟迪的作用。另外,在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統一的設計目標,在立意上要新穎,要切合校內實際,使學生行走在校園中能夠從環境中得到啟示,進而樹立遠大的理想。第三,簡潔明瞭。在中學校園的建設中,要凸顯出時代的氣息,校園環境要以清新、自然、優雅、怡人為佳,與此同時加入現代化的'建築設計語言,以新穎的構思展現出時代的新風格。第四,凸出特色性設計。主要是指在建設過程中有效的利用校園內的地形,進行樹木、花朵的種植,讓校園看起來有活力,不似以往那麼單調、枯燥。第五,景觀設計。校園的建設要增加綠色植被的種植,以期減少學生及教師的壓力,讓人們能夠在校園中得到放鬆;除此之外,綠色植被以及花朵的點綴會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文空間,在表現上要更加註重自然美及意境美,讓校園中充滿活力。

2.2制定規劃的原則

首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校園的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人類服務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餘能夠放鬆心情,使人的身心得到休養,利用校內原本的地形或植被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的,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的校園空間。其次,要進行合理的規劃,也就是在建設過程中,對於教學區、宿舍區、教師休息區等等的建設要根據學校的地形來確定,在不影響學校綠化建設的同時,要以學校的整體綠化方案為依據,進行學校的建設。最後,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文化藝術的融合。自古以來,水源是形成環境和文化的重要因素,環境依託水源而得到發展,水源為環境提供了養料。因此,在中學校園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意境的建設,對於人文景觀的建設要符合校內的環境。

2.3正確處理校園規劃與人文歷史間的關係

中學校園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學校的整體教學面貌,同時也是學校治學思想和校園文化的體現。中學校園建設過程中要避免片面性問題的存在,要重視空間設計的合理性,保護歷史遺產,給人們帶來完整的視覺享受。中學校園的建設要對學校的教學宗旨進行深刻理解,在建設時要注重傳承與創新,不斷髮掘中學校園內的文化元素,讓學校的獨特的語言同學校的土地空間有機的結合,在尊重原始地形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設中學校園。

2.4把握校園户外空間尺寸

合適的尺度能夠完美的展現出建設造型。中學校園的空間尺度應該與學生和教師的心靈感應相通;人為的空間設計是為更好的服務人類,為了更好的適應師生的日常生活,要結合其所需的精神文化來進行建設。合理的利用圍合空間、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來建設出有層次、軸線分明的校園,讓校園的文化和校園的建設更加人性化。

建築設計方案的評價 篇四

1.1、建築設計方案評價的要求和準則

建築設計:是指用户對功能的要求,具體確定建築形式、結構形式、建築物的空間和平面佈置以及建築羣體組合的設計。

(一) 建築設計方案技術經濟評價的基本要求

(1)適用和經濟的統一。建築設計必須貫徹“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設方針,它是評價設計方案的基本準則。

(2).美觀和經濟的統一。

(3).要有可比性。對不同設計方案進行使用、經濟和美觀方面的比較時,要注意方案

的可比性。

(4).突出主要指標。

(二)建築設計的技術原則

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築設計應遵循的技術經濟原則是:

(1).嚴格執行國家設計規範;

(2).執行國家有關的建設標準;

(3).符合城市總體規劃要求;

(4).合理利用土地;

(5).滿足使用功能要求,保證方便生活,方便工作;

(6).正確處理使用、輔助、交通三大部分關係,對建築空間進行合理組合,優化設計;

(7).正確處理裝修構造和選擇設備標準;

(8).滿足衞生、防火、日照、通風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9).正確選擇結構形式和建築材料,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建設工期,提高工程質量。

1.2、建築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評價

建築設計方案技術經濟評價的目的:是採用科學方法,按照工程項目經濟效果評價原則,用一個或一組主要指標對設計方案的項目功能、造價、工期和設備、材料、人工消耗等方面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從而擇優確定技術經濟效果好的設計方案。 建築設計方案的評價是以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基礎和依據的。評價指標體系按建築功能指標和社會資源消耗指標兩大類劃分,每一大類指標再進一步分為相應的分指標。在兩大類評價指標中,建築功能類指標大多數是不可計量的指標(定性指標),

評價時可做出評分標準,由專家評出分值,一般以分值高者為優;社會資源消耗類指標基

本為可計量指標(定量指標)。評價時可計算出數值大小,一般以小者為優。常用的技術經濟評價方法有:計算費用法,多因素評分優選法。

(一)計算費用法

最小費用法有兩個評價指標:C年和C總。C年表示設計方案在投資回收期內平均每年的年成本,包括投資成本和年運營成本;C總表示設計方案在投資回收期內的總成本。

對多方案進行分析對比時,採用的計算費用法較簡便。其數學表達式為:

C年=K×E+V

C總=K+V×t

式中,C年―年計算費用;C總―項目總計算費用;K―總投資額;V―年運營成本;t―投資回收期;E―投資效果係數(它是投資回收期的倒數)

例8、某建設項目有3個設計方案,其已知條件是:

方案1:投資總額K1=萬元,年運營成本V1=400萬元;

方案2:投資總額K2=2200萬元,年運營成本V2=350萬元; 方案3:投資總額K2=2400萬元,年運營成本V2=300萬元; 標準回收期t為5年,投資效果係數E=0.2,優選出最佳設計方案。

解:方案1:C年= K1×E+ V1=2000×0.2+400=800萬元 C總= K1+ V1×t=2000+400×5=4000萬元

同理可求得方案2的C年=790萬元,C總=3950萬元。方案3的C年=780萬元,

C總=3900萬元。

由以上計算結果可見,方案3的計算費用最低,所以方案3是最佳方案。

(二) 多因素評分優選法

多因素評分優選法,就是對需要進行分析評價的設計方案設定若干個評價指標和按其重要程度分配權重,然後按評價標準給各指標打分,將各項指標所得分數與權重相乘並彙總,便得出各設計方案的評價總分,以獲總分高者為最佳方案的辦法。 但關鍵是要正確地確定權重,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S――設計方案的`總分;Si――某方案在某評價指標的評分;

Wi――某評價指標的權重;i――評價指標數,i=第一文庫網1、2、3?。

1.3、居住建築設計方案的評價指標

設計方案 篇五

一、影響環境設計理念與藝術特徵的因素

1、影響傳統設計理念與藝術特徵的因素

首先來自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常説“因地制宜”,在生產與技術相對落後的先人時代,人們未有環境設計的概念,但所行所為卻是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不謀而合。古代中國以中原地區為尊,而中原地區處於温帶地域,氣候温和、適宜人類居住,物產豐富、水源充足、男耕女織、生生不息,在這種温潤的外界條件影響下,先人們的思想大多滲透着“和”的理念,即“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留下了許多滲透着生態理念的佳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先人的詩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和諧優美的畫卷,即便在今日,環境設計依然追求這種人與自然共生統一的態度,將人的存在融入山水之中,融入花草樹木之間,融入鳥獸蟲鳴之中,以自然觀念反映人類初心。、其次是來自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束縛,我國由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展而來,在歷史的長河中,農業與手工業在經濟發展中佔據主要地位,農民順應自然,希望風調雨順,建築物選址時也會優選水土肥沃之處,若説軍事防建是對自然的征服,那生活之所便是與自然的平等對話,其間滲透着“師法自然”的環境設計理念。而19世紀以來,伴隨着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文明得到了極大發展,人類大踏步進入了機械時代,對自然的開墾力度與強度急劇增加,甚至於追求極致的利潤與效率,當人們沉醉於征服自然、成為世界主宰的美夢中時,層出不窮的環境問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喚,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人們重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環保理念、生態理念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2、時代賦予環境藝術設計的新理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生產力提高至一定程度後,與時代相契合,環境設計也被賦予了許多新理念。首先是人性化設計理念,在現代哲學觀中,認為人是自由的個體,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個性化特徵,新世紀是以人為本的時代,是人的個性充分得到彰顯的時代,這種轉變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環境的改變亦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性化設計也從最初簡單的功能性綠化與人機工程的形式主義上升為關注人真實需求的觀念,尊重生活習俗、社會文化,充分體現人文情懷。其次是可持續發展理念,20世紀70年代,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得到確立,環境設計生態理念受到普遍認可,並作為一項整體的、多樣化的系統工程得到廣泛推廣,依據生態學、環境學、藝術設計學等多學科綜合性知識,將人工材料與氣候、陽光、動植物、土壤、空氣、水源等自然材料有機融合,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

二、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徵與原則

1、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徵

1)多學科性與多層次性

環境藝術設計自發展之初便是一門融合了建築學、園林設計、城市規劃、美術及工程結構設計的交叉學科,隨着時代的進步,其內涵得到不斷擴充與延伸,向着系統化方向不斷邁進。同時,環境設計又是一門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的工程,具有層次特性,其中最底層的便是功能性需求,利用各種自然或人造材料,將環境改造的安全便利、舒適美觀,例如卧室與客廳都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風,但卧室設計以温馨柔和為主,客廳設計則要整潔大方,設計對象不同的情況下,所選用的設計方法與原材料會有較大差異。在此基礎上,環境設計突出藝術特徵與氛圍創設,滿足人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需求,我們常常有在外居住不如家裏舒適的感覺,這就是情感氛圍的重要性,嚴謹利落的線條讓人更多地聯想到工作、任務而非家的温馨。故進行環境設計工作時,應根據實際需求來確定設計風格與材料選擇。此外,環境藝術設計還應力求藴含一定的文化底藴,試圖在充斥鋼筋水泥的冰冷與理性麻木思維的環境中增加一些調劑,豐富人們的視野,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優秀的作品可以使人們心境開闊,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實現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的統一。

2)關聯性與統一性

有這樣一種説法:環境設計本身就是在創造第二自然,其設計對象跨度非常廣,從一個房間到一棟高層建築,從一所園林到一座城市,每一個對象有其獨立性,更有着與其他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相互依存、相互關聯。故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中應注重同一空間內建築的關聯特性,運用多種過渡、融合方法實現其有機統一,否則就會出現不和諧的現象,如西湖旁的建築羣普遍體量巨大,嚴重破壞了其原有風景,造成了文化損失。

3)實用性

如前文所述,環境藝術設計最基本的便是滿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而隨着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使用功能中也要求包含一定的美感,符合人的行為習慣與精神感知,各種機械設備的穿插也應避免出現生硬感,應以流暢的設計實現對人們的積極引導。

2、當代生態性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價值取向

1)追求生態價值

傳統的環境設計強調人的利益,但具有片面性,過於強調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效益,為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發展需求肆意揮霍自然資源、損害自然環境,造成了諸多生態問題,某些問題已經威脅到人類自身,這種片面的理念亟待轉變。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呼喚生態價值觀念,需要人們跳出以人類利益為核心的束縛圈,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實現人與自然的溝通,儘量弱化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秉承着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施行環境設計工程,將環境負面效應降至最低限度。

2)強調生態倫理

自工業時代以來,人們過於強化“人定勝天”的理念,環境設計中強調人至高無上的地位,將自然環境視為人類的附屬物,認為可以肆意踐踏其他生命,但新時代的生態倫理觀對此有了全新的定義,將人類負責的道德對象擴大至地球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從人類自身上升到對整個自然界負責,尊重每一個生命存在的權利。

3)符合生態美學

傳統設計理念追求的美流於表層,追求富麗堂皇的外觀與繁雜多變的設計帶來的奢華感,追求以環境設計彰顯地位與身份,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則呼喚回歸自然,追求簡約時尚,以生態平衡為核心,將人的活動融入自然界客觀規律之中,實現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既不是征服自然、俯視一切的唯我獨尊心態,也不是對自然力的畏懼與妥協,而是人與自然的真正“合一”,是新理念下的生態美。

3、當代生態性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環境自身就是一個整體性概念,要求以系統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設計過程中既要注重細節,又不能捨本逐末,小的方面應當為整體服務並服從系統需求,短期目標必須有長遠眼光作為支撐。將環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就可能呈現一加一大於二、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益。將無機環境與有機生物、文化傳承與自然風光進行合理的安排,構建出運行良好的“二次自然”。

2)地方性原則

即便是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環境藝術設計仍要以地理因素為約束,力求融入地區特色與文化,比如北方的建築應注重抗寒,南方的建築應注意防潮。地方性原則是生態理念於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要求,期望設計者深入實地考察,設計過程以實際生活為導向,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與人情理念。真正優秀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具有時尚性與新鮮感,經歷了歲月的沖刷之後愈發歷久彌新,切合實際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最小干預最大促進

環境藝術設計既然率屬於人類活動,勢必給自然環境帶來一些影響,而生態理念則希望從設計上弱化這種影響尤其是不良影響,從技術上削弱這種不利因素,儘量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有物質循環與能量循環體系,保持當地原有生態格局。可以4R理念為指導,減少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對原有景觀構建進行再利用,並建立回收體系,巧妙利用回收的材料創造新功能。

4)藝術科學發展原則

生態理念下的環境設計要求實現科技美與藝術美的融合而非簡單的疊加,不是科學技術的簡單運用,而是強調科學為環境藝術服務,是在各種先進技術支持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設計過程。通過高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創造高質量的現代環境,同時,在每一環節與整體設計中滲透入藝術美感,使其符合人類審美追求與情感體驗。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運用方面

相較於傳統設計觀,生態理念指導下的環境藝術設計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將生態學原理滲透至技術應用與設計過程中,建立良好的生態格局,使其充分融入到原有自然景觀中,同時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回收再循環,實現節能減排的環境友好型設計,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態設計與生態保護

生態設計將生態學原理直接運用於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中的過程,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護物種豐富性為目標。隨着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與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設計的理念已滲透至日常生活中,其設計方法也得到了較大發展。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巧妙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可儘量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充分挖掘環境條件的有利因素,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如先進的主動呼吸式雙層幕牆技術,它不僅防塵通風、採光合理、隔聲降噪,還能在夜間蓄冷以減少第二天的空調系統工作負荷,科學利用了氣候變化因素,節約了能源消耗。

2、生態恢復功能

若是在自然狀況下,生態系統擁有着高度的自愈能力,但人類活動對其施加的影響超過其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如廢棄耕地、垃圾場等被人類生產活動嚴重破壞的地區,想要依靠生態系統自身完成恢復是極為困難的,設計師必須採取積極手段對其進行恢復與生態促進工作。例如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設計時,設計師面對滿目的報廢設備,沒有急於處理,而是選擇將其中能展現工廠歷史的設備保存下來供人蔘觀,種植適宜氣候環境的樹木花草,以鮮豔顏色點綴灰色機器氛圍,既實現了系統生態功能的恢復,又有效降低了資金耗費,一舉雙得。

3、生態補償功能

經歷了漫長的只顧經濟效益而忽略環境效益的歷程,自然界的非可再生資源已經被大量消耗,資源問題已經成為發展的。重要危機,為此,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應綜合運用各種新興技術手段,試圖尋找可再生資源併合理利用,如德國林依斯伯格商務促進中心的設計中採用透光絕熱材料,可吸收陽光進行輔助能源供應,同時利用自然空氣形成冷卻循環,建築充分利用太陽能與自然風,有效降低了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量。環境藝術設計已然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成為一所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標誌,在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中應該秉承可持續、人性化、多元化思想,綜合運用各種先進技術,實現技術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為促進地球大家園的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

設計方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嘗試用兩種顏色的紙條進行交插編織,並利用這種方法進行編織花朵。

2.體驗交插編織的有趣,喜歡編織活動。

活動準備:

固體膠,各種彩色同樣長度的紙條,事先畫好花杆的繪畫紙每人一張,事先編織好的一朵花,枯萎的花園圖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朵特別的花,我們一起來看看跟我們平時花園裏看到的話有什麼不一樣?(教師出示編織的小花)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充分説出自己感受。

3.這朵花的編織方法跟以前的編織方法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二、學習花朵的編織方法

1.師:以前的編織方法叫穿插編織,今天我們要來學另外一種新的編織方法叫交插編織。引導幼兒説説編織方法的名稱。

2.引導個別幼兒上來嘗試交插編織花朵,教師邊指導邊幫助幼兒理解交插編織的方法。

3.教師重點指導先用同一種顏色平行放好在一頭固定,然後用另一種顏色進行穿插編織,固定在固定好的顏色紙條的中間,花朵就完成了。

三、幼兒操作

1.出示枯萎的花園圖:小兔花園裏的花都枯萎了,他很傷心,我們一起來幫助他把花在種起來吧,看看誰種的花最多。

2.幼兒進行操作,教師提醒幼兒用兩種顏色進行編織,一種顏色的紙條固定後,另一種顏色的紙條編織時要編織在紙條的中間。

3.教師觀察幼兒操作,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四、作品欣賞

小兔的花園裏又有了許多漂亮的花朵,他真開心呀!你覺得那些花最漂亮呢?

中學校區規劃建築設計方案研究論文 篇七

3.1校內空間景觀規劃設計

中學學校的校內設計要將功能區和教學區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整體的建設佈局中,可以採取傳統四合院式的建築佈局,形成庭院式的校內中心廣場,中心廣場的設計是整個學校設計的重心。學校的建築面積相對較大,地勢平整,因此,校內得到景觀設計應該遵循以下順序即校園入口廣場、教學樓的底部、中心廣場等形成層次分明的開放式空間排序。

3.2交通規劃設計

中學學校的建築多采用圍合式的建築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學校師生的學習、運動需求。主要的設計方案如下:第一,在校園建築的外圍各設計一個主次出口,並且與之配套的需設一個6米寬的環形消防車道路,中間的部分為步行廣場;第二,可以加寬校園的主幹道,即在主入口處加10米左右的道路直通主建築,減少校園交通與城市交通的交互影響;第三,在建設中可以將功能區與環路相接,並且環路內部則以步行交通為主,進而達到方便車輛和師生出行的目的。

3.3教學樓的設計規劃

對於教學樓來説,可以根據教學樓的主體結構,分層次進行設計,例如:教學樓的主體為5層,其中包括局部2層、一共設置30間教室,二層可以設為多功能報告廳,直接與室外相連,辦公區域則設在一、二層的架空區,形成合理的空間分配;教室間可以通過走廊相連,讓整個教學區都能夠連接起來;實驗室則儘量設計在教學樓的兩端,方便處理試驗中產生的廢物垃圾;這種局部庭院的建築方法,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的共享,方便了師生間的交流。

4中學校園建築的主要趨勢

4.1立體化校園

立體化的校園建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校園用地立體化,即在建設過程中對校園的土地利用要更加合理;另外是綠化立體化,即校園內的植被種植要符合地勢的走勢,種植不同的綠色植物,避免出現審美疲勞的情況。

4.2信息化校園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加大信息技術的使用,,並在教學過程中也導入信息技術,例如:遠程教育、對媒體教學等方式。

4.3綠色化校園

我國的校園建設都使用的是傳統能源,例如:煤、油等等,不僅污染過大還是不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消耗量過大。因此,在今後的校園建設中,要注重新能源的使用,既達到節省能源的目的又能夠減輕生態壓力。

4.4智能化校園

智能化的校園設備有助於提高工作運行效率。為了響應節約型原則,在校園建設中實現信息與管理的智能化建設,逐步實現自動化辦公,這對於提高工作運行十分有利。

5結束語

中學校區規劃建設大致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學校建設的規模上,學校建設的類別上。學校建設的區域佈局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學校區的整體規劃上要始終遵守合理佈局校區的規律,與此同時,要對中學校區的建設適當加入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並通過設計手法表現出來,以達到相互統一的目的,建設立體化、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一體的中學校園。

參考文獻:

[1]譚魏.淺談新時代體現綠色人文關懷的學校建築設計―――以長沙商貿旅遊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為例談校園綠色建築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10).

[2]袁方.淺談龍源月季家園住宅小區的規劃及建築設計[J].美與時代:上半月,(9):69-71.

[3]黃育添,陳裕明.中國小校園建築環境空間類型組合規劃與建築設計淺談[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18)

建築設計方案的評價 篇八

括建築功能指標和社會資源消耗指標兩大部分,主要參考指標如下:

(一)平面指標

平面指標用以評價平面佈置的緊湊性和合理性。

1.平面係數K1=居住面積/建築面積(%);

2.平面係數K2=居住面積/有效面積(%);

3.平面係數K3=輔助面積/有效面積(%);

4.平面係數K4=結構面積/建築面積(%)。

(二)建築周長指標

這一指標是牆長與建築面積之比例。

1.單元周長指標=單元周長/建築面積(m/m2);

2.建築周長指標=建築周長/健築面積(m/m2)。

(三)建築體積指標

這一指標是房屋體積與建築面積之比例,是評價層高的指標。 建築體積指標=建築體積/建築面積(m3/m2)

(四)人均、户均造價指標

這一指標是總造價與總人數及總户數之比例。

(1).人均造價指標=建築總造價/居住總人數(元/人);

(2).户均造價指標=建築總造價/總户數(元/户)。

(五)面積定額指標

面積定額指標用於控制設計面積,每户建築面積一般應根據國民經濟水平制定控制指標。

(1).人均建築面積=建築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2).人均居住面積=居住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3).人均使用面積=使用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4).人均有效面積=有效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5).户均建築面積=建築總面積/總户數(m2/户);

(6).户均居住面積=居住總面積/總户數(m2/户);

(7).户均使用面積=使用總面積/總户數(m2/户);

(8).户均有效面積=有效總面積/總户數(m2/户);

(9).户均面寬指標=建築物長度/總户數(m/户)。

以上指標中,有效面積指建築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積;使用面積指有效面積減去交通面積;結構面積指建築中結構所佔的面積;建築面積指有效面積加上結構面積(層高2.2米以下不計建築面積);建築體積包括屋頂及地下室體積。

1.4、居住小區設計方案的評價指標

居住小區設計方案的經濟評價,主要是考察設計方案是否保證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環境,使用土地和空間的經濟、合理和有效性。評價時應考慮:人口與建築密度、建築羣體的佈置、建築層數和間距、公共建築、小區道路、管網、綠地的佈局等,常用幾項密度指標來衡量。居住區的主要綜合技術經濟指標如下:

(1).居住區用地,指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綠地等四項用地的總稱;

(2).容積率=地上建築總面積/居住區用地總面積(%);

(3).住宅平均層數=住宅總建築面積/住宅基底面積(層);

(4).高層住宅比例=高層住宅總建築面積/住宅總建築面積(%);

(5).中高層住宅比例=中高層住宅總建築面積/住宅總建築面積(%):

(6).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數量/住區用地面積(人/公頃);

(7).人口淨密度=居住人口數量/住宅用地面積(人/公頃);

(8).住宅建築套密度(毛)=住宅建築套數/居住區用地面積(套/公頃);

(9).住宅建築套密度(淨)=住宅建築套數/住宅用地面積(套/公頃);

(10).住宅面積毛密度=住宅建築面積/居住區用地面積(m2/公頃);

(11).住宅面積淨密度=住宅建築面積/住宅用地面積(m2/公頃);

(12).建築面積毛密度=各類建築的建築面積/居住區用地面積(m2/公頃);

(13).住宅建築面積淨密度=住宅建築基底總面積/住宅用地面積(%);

(14).綠地率=綠地總面積/居住區用地面積(%);

(15).拆建比=新建建築總面積/原有建築總面積;

(16).土地開發費=前期工程投資/住宅區用地面積(萬元/公頃);

(17).住宅單方綜合造價=建設總投資/住宅建築面積(元/m2)。 其中,前期工程投資包括徵地、拆遷、各種補償、平整土地、敷設外部市政管線設備和道路工程等各項費用。

建設總投資包括土地開發費用,居住區用地內的各類建築、道路、市政管線、綠化等各項工程建設投資及必要的管理費用。

1.5、公共建築設計方案的評價指標

公共建築是人們進行社會生活的活動場所, 公共建築類型繁多,功能各異,但技術經濟指標是有一定共同性的。評價時應考慮建築空間佈局、建築造型、功能分佈、人員流線及交通組織、自然通風、採光、照明、空調、結構、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按公共建築的特點,評價指標包括滿足社會需求和社會資源消耗兩大部分,主要參考指標有以下幾項:

(1).建築物佔地面積(m2);

(2).建築面積(m2);

(3).使用面積(m2);

(4).有效面積(m2);

(5).結構面積(m2);

(6).建築體積(m3):

(7).總投資(萬元);

(8).單位面積投資=總投資健築面積(元/m2);

(9).建築密度(%);

(10).單位面積能源消耗(kW/m2);

(11).有效面積係數=有效面積/建築面積(%);

(12).使用面積係數=使用面積/建築面積(%);

(13).結構面積係數=結構面積/建築面積(%);

(14).有效面積的體積係數=建築體積/有效面積(%);

(15).單位體積的有效面積係數=有效面積/建築體積(%);

(16).人(牀、座)均建築面積[m2/人(牀、座)];

(17).人(牀、座)均使用面積[m2(牀、座)];

(18).人(牀、座)均有效面積[m2/人(牀、座)]。

例9、建築設計方案技術經濟評價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適用和經濟的統一

B、美觀和經濟的統一

C、要有可比性

D、突出次要指標

答案:D

例10、不屬於常用的技術經濟評價方法有:( )

A、計算費用法

B、最小費用法

C、多因素評分優選法

D、單因素評分優選法

答案:D

(三)建築體積指標

這一指標是房屋體積與建築面積之比例,是評價層高的指標。

建築體積指標=建築體積/建築面積(m3/m2)

(四)人均、户均造價指標

這一指標是總造價與總人數及總户數之比例。

(1)人均造價指標=建築總造價/居住總人數(元/人);

(2)户均造價指標=建築總造價/總户數(元/户)。

(五)面積定額指標

面積定額指標用於控制設計面積,每户建築面積一般應根據國民經濟水平制定控制指標。

(1)人均建築面積=建築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2)人均居住面積=居住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3)人均使用面積=使用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4)人均有效面積=有效總面積/居住總人數(m2/人);

(5)户均建築面積=建築總面積/總户數(m2/户);

(6)户均居住面積=居住總面積/總户數(m2/户);

(7)户均使用面積=使用總面積/總户數(m2/户);

(8)户均有效面積=有效總面積/總户數(m2/户);

(9)户均面寬指標=建築物長度/總户數(m/户)。

以上指標中,有效面積指建築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積;使用面積指有效面積減去交通面積;結構面積指建築中結構所佔的面積;建築面積指有效面積加上結構面積(層高2.2米以下不計建築面積);建築體積包括屋頂及地下室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