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的資料摘抄(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72K

春節的資料摘抄(精品多篇)

傳統春節的資料 篇一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藴味無窮。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的資料摘抄 篇二

一、春節的來歷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説“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正”,本來當念成正大光明的“正”,為什麼現在人們習慣地將“正”唸作“徵”呢?這便是從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的。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兩音相同,為了避諱,就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讀作“徵”。從此人們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徵月”。後來念熟了,一直沿傳後世。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為正月。自漢朝到清未,一直採用夏朝的歷法。所以,人們至今還把陰曆稱作夏曆,也稱它為農曆或舊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廢除夏曆,中國開始採用公曆,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這樣,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不再別稱元旦了。

根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之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七年級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傳説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曆法的發展和成熟。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二、春節的傳説:

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着一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準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啟發。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一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着,他開了竅。回家之後,反覆試驗,最終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最長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為節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運行規律,又不潛心鑽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説是因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台祭天。

傳統春節的資料 篇三

春節是指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為新年,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結束。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藴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藴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傳統春節其樂融融

如果單從過春節來看中國的文化,那麼,中國的文化是再細緻不過了,每年一進入臘月,就掐着指頭算過年。臘月初八,要吃臘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臘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餅,用麻糖粘住老灶爺的嘴,送老灶爺上天。接下來就是殺豬宰羊,置辦年貨,買新衣,購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裏屋外大掃除,掃掉一年到頭的晦氣。剃頭要趕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貼對聯可是很講究的,"二十八,貼年畫",大門、二門、屋門要貼啥,牆上、樹上、牛槽上、米麪瓦罐上要貼啥,祖宗牌位邊、土地爺、老天爺邊要貼啥,全都亂來不得,規矩可是多了。年前幾天,大人們就忙着做各種各樣吃的東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棗花饃,蒸出龍、鳳、穀倉、麥堆等等等等;次是炸,炸油條,炸丸子,炸"假玉",有紅薯做的,有小米飯做的,有粉條做的,有豆子做的;後是包,主要是包餃子,餃子的花樣可不少,有素的,有豬肉的,有羊肉的,有把裏面包上硬幣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氣的。

經過這一番忙碌,終於到了除夕之夜,俗稱大年三十。一家人閒下來,圍着火盆坐在一起,開始熬年夜。從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話人生,東家長,西家短,直熬到小孩子們犯困打盹。第二天雞叫頭遍就響起了鞭炮聲,大人們早早打開大門,叫做"開門進寶"。各家父母再三囑咐小孩,不能亂問,不能多説話,免得説出不吉利的話,這更增添了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頭。還要供奉天地全神,包括老天爺、土地爺、灶王爺、還有老關爺、觀音菩薩等等,凡是與人生命運沾點邊的,都要照顧周到,祈保一年到頭全家平安。

大年七年級,主要是向長輩們拜年,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遠門,三爺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們高興的是可以得到幾毛錢的壓歲錢。剛過門的新媳婦要按照親疏遠近去認門,當然也免不了户户請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難合。

八年級到初四五,是走親戚的時間。閨女回孃家,外甥看舅舅,三鄉五里,路上行人如織,穿梭般往來於山青水秀之間。春節的身影還沒走遠,元宵節又飄着雪花趕到了。漫天飛舞的潔白的雪花,伴着紅豔的燈籠,紅豔的對聯,再加上兒童們花花綠綠的衣服,融合成一幅"農家喜慶圖"。鄉民們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跑旱船,遊村串鄉的小貨郎叫賣着"吹糖人"、"琉璃響"、"猴上樹"等,新年過後的一個大正月就這樣踏着歡樂匆忙的腳步走去了。人們開始祈盼來年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