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春節的資料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6W

關於春節的資料多篇

關於春節的資料大全 篇一

春聯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東海中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山上住着形形色色的妖怪。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樹,上面結滿了鮮美甜蜜的大仙桃。這棵大桃樹根深葉茂,枝幹向外伸展開來,足足有方圓三千里,樹上住着一隻金雞。大桃樹的東北面有座鬼門,世上所有的鬼都必須從那兒出人。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就派了兩個守門神在鬼門口把守,他們是弟兄倆,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還有一隻大老虎陪伴着弟兄倆。

每天早上金雞鳴唱之時,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

神荼、鬱壘弟兄倆便在這棵樹下檢閲鬼怪。這弟兄倆守門可稱職了,專門懲治惡害的鬼怪,如果他倆遇到狠毒的惡鬼危害人間,就用葦索把他綁起來,讓那隻大老虎將他吃掉。所以,任何惡鬼都怕他們。

後來,神荼、鬱壘弟兄倆上了天庭,成了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老百姓都拍手稱快。於是,在民間,神荼、鬱壘弟兄倆成了正義和勇猛的象徵與化身。以後每逢過年,老百姓就用桃木製成板塊,約七八寸長,一兩寸寬,畫上神荼、鬱壘的像,或是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家門兩邊。人們還在門上畫虎,門頭掛上葦索,借神荼、鬱壘的威風來驅災壓邪,保佑家人一年都平安。神荼、鬱壘,成為威震妖魔鬼怪的門神。這種用桃木製作的木塊當時就叫“桃符”。現在日本人新年在門前設門鬆,親自在門媚上掛一個草繩結子,就是源自中國的這種古代習俗。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開始被秦瓊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裏記載了這段趣事:徑河龍王和一位算卦先生打賭,結果觸犯天條,罪罰問斬。玉帝任命魏微為監斬官。徑河龍王來向唐太宗求助。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快到監斬龍王的時辰,他將魏微召來下棋對弈,魏微只得遵命。不料,到午時三刻,魏微突然伏在棋盤上睡着了。唐太宗暗喜,沒有喚醒他。想不到,一向敬業的魏微居然在夢鄉里靈魂昇天,將那龍王斬了。龍王的魂魄十分不滿,日夜在宮外號叫哭喊,指責太宗沒有誠信。唐太宗為此十分惱怒,弄得食不知味,寢不能安。

秦瓊、尉遲敬德兩員大將見太宗深受驚擾,便挺身而出,日夜守在宮門外面保駕。那鬼魂害怕他倆會將自己捉住,驚恐而逃。

唐太宗十分感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保駕有功,便命宮中畫師將他倆的像畫下來,張貼在大門兩邊,結果也是嚇得龍王魂魄再也不敢出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門神了,被後代人們所尊崇。

到了以後,不僅僅神荼、鬱壘、秦瓊和尉遲敬德,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孫武、趙雲、岳飛等,一些神通廣大、百戰百勝的神話人物如《封神演義》中的燃燈道人等,也被奉為門神。隨着門神人物日益人間化,門神的職能開始由單純的保護門庭、驅邪避鬼逐漸擴展為飽含人性化的意藴,增加了慶賀新年、祝福吉祥的內涵。

為什麼要用桃木來做桃符呢?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是仙木,能壓服邪氣,能制伏百鬼。後來慢慢地時間長了,人們就不一定在桃符上畫神茶、鬱壘、秦瓊和尉遲敬德等人的像,而是在上面寫一些除禍降福的吉利話,如“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

唐朝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既不失桃木鎮邪的意味,又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正是這種風俗習慣的寫照‘後來,人們越來越覺得桃木板有些笨重,使用不太方便,開始逐漸用紙張代替,稱之為“春貼紙”。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到了五代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46)春節前夕。五代後蜀皇帝孟和下令,讓羣臣在桃木板上題寫對聯以試文采。可是,他看了羣臣們呈上來所有的對句都不滿意。最終,他親自提筆在桃木板上寫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副最早的春聯。

到了宋朝,春節貼春聯的民間習俗開始流行,但當時還是把它稱作桃符。春聯的正式命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歡寫對聯,不僅自己喜歡揮毫,還常常鼓勵羣臣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上至公卿百官,下至士庶平民,門上必須貼春聯一副。

大年七年級,朱元璋微服查訪,看見家家户户文采斐然的春聯高興異常。當他行至一户人家,發現門上沒貼春聯,便問何故。後得知這家是個屠户,自己不會寫對子,朱元璋便根據此人職業特點,提筆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對聯、橫批“祖傳技藝”,送給了這户人家。這個屠户感激得直給朱元璋叩頭。

《明史·陶安傳》中記載道:明太祖朱元璋“御製門帖子”送給御林院學士陶安。帖上寫道:“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成為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

由於朱元璋的倡導,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越來越盛了。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人臘月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户,煥然一新。”

清朝時,文人墨客常常寫了春聯拿到集市上賣,或在集市上根據顧客的需要來題寫。現在每到臘月,街上也張掛着各種內容的春聯供人們選擇,尤其在農村集鎮,此俗更是長盛不衰。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人認為,窮年也好,富年也罷,貼上春聯。就等於貼上了喜慶,希望來年的日子愈過愈紅火。

到清代,春聯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相傳清朝乾隆皇帝遊江南的時候,有一天經過南方一個口日通州的小鎮。他想到河北省有個大地方也叫通州,於是就寫了一副對聯的上聯,並讓他的隨從侍臣對下聯,他這樣寫道: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下可把他的隨從們急壞了,對了很多下聯,乾隆都不滿意。後來,一位小隨從發現通州這個小鎮當鋪比較多,他就對了一句:“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大加讚賞,認為這個小隨從聰明伶俐,是可造之材,當即御命給他加官晉爵,連升三級。由此故事可知,清朝時期,春聯已經很盛行了。

春聯的種類很多,有門心、框對、橫批、斗方、春條等。採用哪種春聯,多根據使用的場所來定。春聯的內容也豐富多彩。如灶台上貼上“紅火通山洞。青煙透九霄”,別有趣味;牲口棚裏貼上“槽頭興旺”,主人的心願便已一目瞭然。有的地方農村還用紅紙寫一個“酉”字貼在家裏器物上,“酉”為白虎的代稱,有驅妖、鎮邪的含意,春節貼個“酉”字,表示祈求平安、驅除邪惡、豐衣足食的願望。

春聯的橫批是貼在門口上方橫媚上的,它和門對組成一個整體,舊時一般只寫四個字,如“富貴吉祥”、“江山萬代”、“五穀豐登”、“加官進祿”之類。

總之,“新年新月過新春,紅花對子貼滿門”,人們紅紅火火地度過一個歡樂的節日。迎接一個更新的歲月。

關於春節的資料 篇二

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臘月二十三”。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説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説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説,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説歸傳説,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會買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關於春節的資料 篇三

一般指除夕和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藴味無窮。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由來

春節古稱“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春節俗稱“過年”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説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説,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着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着穀物。

另外還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這種説法大概是後人根據年俗傳統附會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

關於春節的資料大全 篇四

春節舞百葉龍的傳説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浙北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口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豔無比。荷花池邊住着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讓健壯,心裏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奇了,這孩子的胸日者背上長着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在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吃了一驚:“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裏生了個龍種了!”消息傳到村子裏,人們都來道賀説:自古來皇帝才稱為真龍天子,他的子孫也要稱做龍子龍孫,如今我們種田人家裏也出了龍種了,將來這天下説不定還是我們老百姓的呢!百葉同荷花聽了,更是歡天喜地。

這個消息驚動了村裏的老族長,老族長的兒子在朝廷裏做大官,他的身邊留着個橫行霸道的醜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裏生下了龍種,這還得了!他們立刻手持鋼刀要來殺死龍種。鄉親們得到消息,馬上報訊給百葉,大家細細商量了一會,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裏,悄悄地把他藏進了門前的荷花池中。待到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衝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了。到處尋找也沒有影子。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威逼他交出來,百葉死不開口。這時,兇狠醜惡的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裏生了一條毒計,他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了自己的家裏,老族長心想:那龍種沒有了爹孃,即使現在活着,過不了幾夭也必定會餓死,凍死。再説荷花會生龍種,説不定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裏,這夭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裏,想念着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着她去淘米,荷花拎着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荷花仔細一瞧,只見自己的兒子坐在腳盆裏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裏,餵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裏。一陣涼風吹去,腳盆裏的孩子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了。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裏十子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了。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裏十分高興。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了,滿身龍鱗顯出了閃亮的金光。到了夜裏,荷花池中豪光四射。村子裏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心裏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還在荷花池中藏着,又想出了一條毒計。一天傍晚時分,趁荷花到池邊去淘米,這祖孫兩個暗暗躲在荷花池邊的楊樹叢裏察看動執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着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着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來。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猛地看見從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身上砍了下去石剎那之間,只見孩子從腳盆裏倏地跳了起來,一下化成了一條金色的小龍,直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着了小龍的尾巴,小尾巴被砍了下來,鮮血淋漓。這時荷花叢中停着一隻非常美麗的大蝴蝶,奮不顧身地飛過去,用自己的身子緊緊接在小龍的尾部,那一對美麗的蝴蝶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小龍接好了尾巴,怒吼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

在那霹靂閃電之中,只見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一下子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的低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捲風捲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了雲端。

這陣龍捲風好不厲害,只見那個砍龍尾巴的壞蛋猛地被捲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那族長老頭兒見他的孫子被風捲走,嚇得“撲通”一聲掉到荷花池裏,立刻變成了一隻青殼螺娜。

荷花着見自己的兒子化成了一條蛟龍飛上了天空,連忙大聲呼喊,但他已經飛得看不見了。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駕雲播雨。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精心製作了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叫百葉龍。每年到了春節,老百姓就敲鑼打鼓來舞龍紀念。

<!--

Tags:多篇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