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城》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5W

《長城》教學反思多篇

《長城》教學反思1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剛上班時,只是懵懵懂懂的讀,爛熟於心的記。現在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也體會到了備課的重要性。

本週一講了語文課《長城》,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為主線,以學生朗讀為主,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討論從哪感受到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最後進行全班交流分享,讓學生充分的説,充分體會,充分讀。在朗讀中感受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但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讓我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1、本課為精讀課文,可以設計2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過多,以至於後面學生分享體會時時間過於緊張;2、在整節課中教師沒有範讀;3、過度語不夠自然,有的直接到下一環節,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4、課堂上語言不夠精準,有時帶自己的口頭語。發生這些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所以在上課之前教師一定要充分地備課。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和老師們的評課,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正,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長城》教學反思2

下課後,對這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冷靜的思考。我想:教材是已知的,而學生的答案卻是未知的。也正因如此,教學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若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抓住其中的“亮點”,而只顧自己教學的順利進行,那麼必然會掩蓋學生的獨特思考,也浪費了難得的生成資源。

當孩子讀了資料,説出見解時,我為了教學的正常進行,而給予了全盤的否定。其實,孩子畢竟還小,他們説出的感受就是在自己所能理解的基礎上真實的體會。而我,因為教案的預設太過於單一,當出現了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時,而覺得始料未及,因此無心關注生成。

葉瀾説,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以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我想,我若能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而是善於發現、善於捕捉,並及時納入教學流程中,生成新的問題“生長點”,那課堂將為更為精彩。當學生説出“秦始皇真殘忍,沒必要修長城”時,他們就感受到了當時條件的艱苦,感受到了勞動人民揮了汗、流了血。我若能引導:“孩子們,勞動人民為修建長城付出了許多,有些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可是若沒有這道重要的防線,死傷的百姓也許更多,那將會血流成河。萬里長城也就是勞動人民用智慧與血汗建築而成的,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萬里長城。”這樣,將不僅尊重了孩子的思考,也讓他們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生命的本色才最有價值。精心預設,關注生成,才會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

《長城》教學反思3

本週我繼續攻克唱歌課,講《長城謠》,在上課前,我依舊認真備課,蒐集了許多版本,選取了最簡單的版本,有下載了相關公益廣告的視頻,蒐集了很多相關圖片,認真做了PPT課件,決心一定要上好歌唱課。

在幾天的課上下來,我發現在課上應該多鼓勵學生,多些耐心,慢慢來,不能太死板,過於着急。本來音樂課就是活潑、放鬆心情,調節學生日常學習壓力的。應該多讓學生找到樂趣,打心底裏喜歡上音樂這門學科。

在接下來的課中,我先用長城的照片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產生興趣後播放音樂,學生被氣氛帶動也就張開了嘴,唱了起來。

對於學生的跟唱我多進行了鼓勵和表揚,學生也樂於接受。在播放短片後,學生根據對歌詞的理解進而對歌曲有了深層認識,瞭解後就能夠帶着感情演唱,一節課下來輕鬆了不少。

《長城謠》本來的旋律本來就比較舒緩,每個班的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並唱出感情。作為獎勵,我特意留出時間來為學生播放他們喜歡的歌曲、視頻。經過一段時間地鍛鍊,我已經逐漸可以駕馭歌唱這類課程的教學了。事實證明,只要努力,找到方法,任何困難問題都不是問題,教學是如此,人生亦如此。

《長城》教學反思4

《遊八達嶺長城》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21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通過記敍“我”跟着媽媽遊覽八達嶺長城時的所見所聞,介紹了八達嶺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長城在古代的作用,抒發了對長城的讚美之情。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做了一定的準備,上網蒐集了一些長城的圖片和有關長城的課外資料。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遇到了很多問題,但還是有一些收穫的。

首先在導入課文這個環節上,我注意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伴隨着董文華優美的歌聲,學生的心情放鬆了不少,避免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我還注意了以談話方式導入課文,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導入,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到意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想當一回好漢。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設計是比較完整的。讓學生了解八達嶺長城的雄偉壯觀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在理解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向學生明確“雄偉”這個詞是描寫長城的,要想更好的理解這個詞,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長城什麼樣。然後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畫出相關語句。“高高的城牆建在山上,起伏彎曲,伸向遠方。”、“長城全長一萬多裏,所以叫萬里長城。我們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城牆上面很寬,能並排跑五六匹馬。”學生在談對這些句子的理解情況時,我並沒有停留在答案正確上,而是讓孩子結合具體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在學習這些句子的過程中,我還注意了使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長城全長一萬多裏,所以叫萬里長城。我們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句話時,我就將“一萬多裏”變為了“10000多裏”,並繼續換成了學生學過的“米”,讓學生通過這些具體數字,感受長城的長。在學習“城牆上面很寬,能並排跑五六匹馬。” 這句話時,我不僅抓住“並排”、“跑”這些詞語,還讓六個學生手拉手站起來,讓學生對長城的寬有形象具體的認識。學習完這3句話以後,我並沒有急於出示結果,而是讓學生將3句話讀一讀,聯繫起來想一想長城什麼樣,讓學生由分散又回到整體,向學生滲透應該聯繫起來看課文。“批註”是中高年級要培養學生的重要能力。在重點句的教學中,我還注意帶着學生批註,讓學生將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加上着重號,並將理解的內容“長”、“高”、“寬”寫在書上,向學生滲透批註應該寫哪些內容,這種做法對於高年級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讓我感到很不足。首先,這堂課的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濃厚。出現這種情況,與教師的語言渲染不夠到位,方法選擇不是很恰當有很大關係。例如:在開始時,教師讓學生用書中的一個詞概括長城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學生感到很茫然,他們根本不清楚什麼叫第一印象。再有,老師讓學生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學生是否明白什麼是相關語句,我也有一定的疑問了。再有這篇課文當中“偉大”也是一個重點詞,需要突出,而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沒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長城的作用,學生對長城的偉大體會不夠。

學習過這篇課文以後,我有一個疑惑“烽火台是否在長城之上”,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幫助解決這個疑惑。同時也希望老師們在教學中注意這個問題。

《長城》教學反思5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體現了熱愛祖國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講解和灌輸,那麼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熱愛,對祖國和祖先的偉大的一種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課文中的長城和運河,離農村孩子的生活太遙遠了,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親眼見識過長城和運河,所以對此他們有太多的陌生。為了讓孩子們逐步熟悉以及親切,我和他們共同蒐集了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他們從圖中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麗、運河的迷人風姿。通過圖與文字結合,孩子們對“巨龍、穿行、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綢帶、飄落、因光閃閃、伸向天邊”等有了直觀的感受。而後,我又給孩子們介紹了祖先築長城、鑿運河的歷程,引領他們逐步感受“不朽的詩篇、動人的詩篇”的含義。最後又對長城和運河的長度、寬度等數字資料的介紹,讓孩子們體會“奇異的景象”的場景。

用心,即使沒有現代教學工具,我們同樣能找到資源引領孩子感受!

《長城》教學反思6

《長城》是國小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説説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説,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我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講的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長城》教學反思7

教學這一課時,我還是遵循“隨機聯結”的原理,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自讀課文、提出問題,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在孩子們自主學習新詞後的抄寫中,我發現大家錯的較多的詞是“駕駛、蜿蜒、創造”,我把寫錯的詞板書後讓孩子們自己診斷、改正,這樣的集體教學針對性強,孩子們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時,未出現類似錯誤。

孩子們的提問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我駕駛着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這景象“奇異”在哪裏?二、為何説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教學時,我利用課件,讓孩子們欣賞長城的雄偉壯觀,並對長城的規模作了資料補充,長城的“奇異”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礎上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對於第二段詩的學習,就此作學法遷移。長城和運河譜寫的詩篇確實是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閲讀》,給孩子們誦讀長城的歷史,運河的作用和兩岸美景,讓“不朽”和“動人”有了最好的詮釋。整個教學過程,我回避了字詞的機械理解,在保有詩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欣賞、誦讀,感悟課文語言的魅力。

課前,我已經讓孩子們閲讀了拓展資料,課上因怕浪費時間,直接自己選讀資料,但從培養孩子們刪選資料的能力出發,還應該更放手讓孩子們交流。

《長城》教學反思8

《長城》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於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繫,重要的事,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一、二自然段,再教學三、四自然段這個路子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髮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而把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脱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新課改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合理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這節課在時間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練習題無法在課堂四十分鐘內完成,只能留到課後作為作業。所以説,老師備課要對課標、教材有較深的理解和鑽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狀況也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層次,能説到什麼水平,而應該回答到的是什麼水平。老師只有心中有數,才能有針對性的引導、並規範凝練自己教學語言,更好的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速率。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次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繫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情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長城》教學反思9

這堂課涉及到了國防知識,八年級學生對軍事知識有一定的愛好,又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學習本課內容的積極性很高。但學生掌握知識有限,理解問題往往從淺顯,認識問題也不夠深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儘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符合學生的特點。一旦課堂環節處理不好,問題要進行引導不好,很容易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

我在探索教學模式,出現很多的問題與疑惑,但是這堂課用傳統教學方法來處理的話,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如果大幅度“放手”,有些知識學生又不瞭解,課的深度提升不上去,所以,經過反覆的琢磨與推敲,我在導課時,播放了1949新中國成立時的大閲兵,和20xx年建國60週年的大閲兵兩段視頻,進行了對比,激發學生興趣。自主學習提綱用填空的形式出示,要求學生10分鐘之內解決,因為都是很簡單的知識點,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下一環節不對答案直接分小組扮演角色海、空、導彈部隊三支軍隊,介紹自己軍隊的建成與發展,解決了知識點的落實問題。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知識拓展,用圖片、資料講解武器、裝備等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的名詞。合作題:新中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進行知識提升。用模擬戰場,進行知識回顧。

但我在聯繫實際方面還不夠,在今後教學中還要多聯繫現實,關注學生興趣。用視屏導課消耗時間,視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不如直接導入課題。 課堂組織中,各組展示點評要改進,要求要明確,避免重複。

《長城》教學反思10

課堂注重了學生語文基礎技能的訓練,如找動詞、句型轉換等;但朗讀訓練還不夠,讀得太少,如“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等句,在課上我只是讓學生找關鍵詞體會,但沒有展開練讀;另外,整個課堂,學生説得太少,我説得太多,比如課外資料的拓展,可以佈置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課上展示,老師補充,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長城》教學反思11

這是一週愛國主義教育歌曲,旋律優美動聽.開始第一樂句運用了合唱的形式,來模仿鴿子發出的聲音.因此,學唱這一句時,先讓同學們觀看了一段放飛哨鴿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哨鴿的聲音,從而體會這一句選擇合唱方式的原因.這首歌中切分節奏較多,而且還是弱起的切分節奏,比較難.在學唱前,我先帶領學生拍擊了這一節奏,然後再歌曲中找出這一節奏,這樣既熟悉了歌曲,有熟悉了節奏.歌曲中的弱起節奏較難把握,我讓同學們用拍手的方式代替休止符,從而感受弱起節奏的感覺.

總的來説這堂課教學目標完成,但是在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上還有待增加.在課的後半段有些同學開始走神,因此還需豐富些教學方法,從而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長城》教學反思12

當我和同學們朗誦起《長城和運河》的時候,作為教師———中華民族的兒女,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蹟,綿長秀麗的京杭大運河創造了中華民族交通運輸歷史的輝煌。聽着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許我的這種體會觸動了在座的學生的心,他們的臉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這首詩的朗誦,學生一定體現出了較高的水平。

帶着激情品位文字,帶着激情體會詩意,教學的目的完成的的確較為順利,一看,離下課還有短短的兩分鐘。那就再來豐富一下孩子的閲歷,瞭解一下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吧!

於是,我順勢誘導:同學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勤勞,多麼的富有智慧啊。他們不但築起了雄偉的萬里長城,還開挖了浩大的大運河工程,你們還知道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歷史工程?”剛脱口。我就暗自思忖:問題可能有點難度,學生會不會回答不出來

誰知道,一隻只高高舉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來的回答更讓我瞠目結舌。什麼故宮、圓明園、墩煌莫高窟……有關的典型例子應有盡有,個別同學還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國古代建築和“東方明珠”、“潤揚大橋”等中國的現代建築也搬進了今天的課堂。我本想簡單否定,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拓展課外知識的極佳時機嗎?接着,我就耐給學生講明瞭各類建築的區別,並又補充介紹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馬俑”等諸多中華民族歷史建築奇蹟,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嘖嘖稱讚……

雖然最終稍微有點拖了課堂,可與原先的設計比起來,我對這個意外的結束設計感覺更滿意。

《長城》教學反思13

今天開始了《長城和運河》第一課的教學,上課前後翻看了很多資料,對長城和運河的知識也更多的認識,對於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地位在讀通課文讀流利,完成生字新詞的教學。

帶着這樣的思考開始了我的教學,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課堂上為了上出文本的體裁——詩歌的味道。

1、孩子們在自由讀完課文之後,我請孩子們決定請幾名同學來讀課文比較好,孩子們説出要兩名同學自然也説出了其中的緣由,課文寫了長城和運河兩個部分。

這個主意很高,讓孩子來決定,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把陽剛與陰柔之美的區別化於無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讀之後,我再次讓孩子們比較這兩部分文字的異同之處。孩子們發現每小節的頭尾相同,我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在詩歌的特點,文字往往是一詠三歎。

3、對於不同的部分,我們師生對比讀,在讀中孩子們明白了異中有同,在長城和運河的介紹中都是先打比方説明特點,然後在説地理位置和讚美之情。這樣幾番讀來,孩子們不僅把課文讀通讀暢,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初步感受了長城的雄偉壯麗和運河的柔美動人,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的整齊的節奏和韻律。

簡單的處理,抓住了詩歌顯著的特點!這裏,姐姐強調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準備怎麼來突破難點——兩個比喻句的理解、看圖寫話的處理、資料介紹的處理?一節課兩處言語拓展顯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兩大難題?

生字的教學我借鑑了鴻雁版主帖子中的點子,重點指導了“族”、“蜒”和“駕”。對於“族”,這個生字的出現,我是讓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個生字,怎麼猜呢?我先寫了同類的字施肥的“施”,國旗的“旗’,孩子們興奮得大叫是“族”。順勢講了“族”這個字,由“旗幟+箭矢”構成,表示同一旗幟之後的用武器保衞自己、獵取獵物的共同體,即氏族、家庭、民族。

對照自己設定的課堂目標,今天的課堂可以説是成功的。呵呵,給自己加油!

第一課時就熟知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這樣在講解時就能水到渠成了,大部分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長城》教學反思14

《長城》是一篇知識性的寫景文章,它的教學重點在認識長城的雄偉,感受長城的偉大,激發民族的驕傲,激發對古代勞動人民非凡創造力的讚美。文中藴涵着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讚歎,如果單單靠老師講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很深刻。因此,朗讀感悟對此篇課文的閲讀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這方面是這樣做的:

1、集體朗讀,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

2、同桌朗讀,交流討論自學提示。

3、個別朗讀,學生評價,再點名朗讀。

4、對文章的重點句,中心句加強朗讀。

由於學生年齡閲歷造成的理解力,知識面的深度與廣度,及文本本身與現實在時空上距離,要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更難了。通過課堂的觀察,我發現: 觀察,聯想,讚美是教學的主線。教師通過訓練學生朗讀課文,同時也適時交流課前查閲的有關資料,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了學生對全文的理解,如: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讚美的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蹟。從全班同學躍躍欲試的發言中,我們看到了,聽見了,學文後學生為祖國,為長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學習,自己也要創造奇蹟的思想。

我在教學時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組織學生閲讀,即緊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和第四自然段,讓學生在文中找批註,再回到全班交流。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回到這兩句話讓學生再讀一讀,談一談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裏讀出感情,眼前浮出畫面,心中悟出情感,並且在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情感。這種教學思路,應當引導體會長城"在世界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而要體會到這一點,首先應使學生感受到長城"長"而"高大堅固",接着要讓學生感受到當年修築長城時,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體,而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認識祖國的"世界歷史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應當充分讓學生理解它的"長"與"高大堅固"的特點,可以讓學生以導遊的身份再介紹長城,再充分閲讀,充分理解它的特點的情況下再去體會"奇蹟""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離學生也許太久遠,學生對時代的產物並不是體會很深,我認為有些句子老師需範讀。

《長城》教學反思15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着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閲讀教學:指向文本祕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儘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本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説説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閲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着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為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讚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閲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閲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後藴藏的內容。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繫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裏,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築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們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於文本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閲關於長城的資料並認真閲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對長城的瞭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築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薰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於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讚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本之後,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為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範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瞭解“這是什麼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後,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禦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築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讚歎?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為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