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韓信背水一戰經過及策略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6W

韓信背水一戰經過及策略新版多篇

背水一戰 篇一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始,劉邦拜韓信為帥,率兵東進魏,代,趙,燕等國。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軍數萬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擊趙地,越王歇與趙統帥陳餘二十萬重兵屯結在井陘口(險要的關口),欲與韓信決戰。韓信認為“置之死地而後生”,採用背水列陣戰術,於是率兵在離井陘口三十里地處駐紮。天明,韓信大張旗鼓向井陘口攻擊。趙軍開營門迎戰,長時間激戰後,漢軍假裝戰敗,向水上逃跑,趙軍見漢軍背水而立,後無退路,於是傾巢出動猛攻漢軍,企圖一舉消滅漢軍,此時,先行埋伏于越營附近的二千漢輕騎部隊立即馳入越營,將趙旗全拔並堅起漢幟。趙軍久戰不下,突然發現趙營上空漢幟招展,軍心大亂。韓信指揮漢軍趁勢夾擊,大破趙軍。陳餘欲從水上光跑,被漢軍所殺,趙王歇則被俘。

背水一戰策略分析 篇二

韓信攻趙國,從戰略層面上看是為了配合劉邦在滎陽的主戰場,消除主戰場側翼的安全威脅,同時佔領趙國後將直搗項羽的戰略後方,減輕滎陽主戰場的壓力。從戰術層面上看,韓信是在後勤保障困難情況下,千里奔襲,外線作戰。

因此此戰考慮的關鍵就是時間問題。必須速決,不能形成攻堅戰和消耗戰;必須全殲敵軍,不能形成擊潰戰。所以此次作戰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誘敵出戰問題。採取何種方法使趙軍主力捨棄陣地戰,而進行運動戰。而且必須是全軍出戰。

二、戰場選擇問題。該戰場可以容納漢軍與趙軍主力進行決戰,可以利用地形抵消趙軍兵力上的優勢,可以進行側翼包抄作戰。

三、士氣激勵問題。漢軍兵力相對趙軍明顯處於劣勢,並且是臨時召集,缺乏訓練,在戰鬥力上也沒有優勢,而且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所以必須採取有效辦法激勵士氣,使士兵面對強敵敢於作戰,敢於取勝。

本人認為《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以下一段話是關鍵:

廣武君李左車説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説,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從這段話可以瞭解到趙軍主帥陳餘的相關信息:

一、陳餘崇尚儒學,講究道義,自認為是正統,無視其他。

二、陳餘作戰思想是傳統的列陣作戰思想,中規中矩,沒有側翼包抄的作戰意識。這一點也可以從鉅鹿之戰中看到,陳餘遲遲不肯救援張耳,就是因為從他的戰術思想來看,列陣作戰是唯一的作戰方式,而從兵力對比來看,進行列陣作戰無法打敗秦軍,所以遲遲不與秦軍作戰。

三、陳餘情報錯誤,盲目主觀。因為情報錯誤和主觀猜測,他認為韓信兵不過數千,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什麼戰鬥力,嚴重輕敵。

四、陳餘注重名望,盲目輕敵。陳餘成名早,名氣大,對他個人來講無論如何也不會在韓信這個小輩面前避而不戰,讓人笑話。而且在兵力優勢大,本土作戰,各方面佔優的情況下,更是萬萬不能採取守城捱打的方法。

總結陳餘的作戰思想就是:以堂堂之陣,一戰而擊敗韓信,手刃張耳。而且要勝得乾淨利落,從而震懾諸侯。

當韓信獲得以上信息的時候,整個戰役設想便趨於成熟了:準備全軍出動,利用陳餘速決,報仇心切的心態誘使趙軍主力出戰;通過在河岸邊的場地進行決戰,使趙軍無法同時投入全部兵力;通過置之死地激勵士氣,拖住敵人;通過腹背夾擊,擾亂趙軍軍心,兩軍夾擊,亂而勝之。所以韓信會“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韓信在此戰中營造了以下優勢:

一、信息優勢。漢軍進軍趙國之前,已經通過間諜,詳細瞭解了趙國的情況,特別是通過張耳,詳細瞭解了趙國主帥陳餘的情況,並且在陳餘身邊安插了間諜(所以才及時得知李左車獻計的情況),並且獲得了詳細的井阱地形情報。韓信依據這些信息進行了完整的戰役設想。

二、體能優勢。漢軍士兵已經在晚上提前吃過早飯,而韓信列陣誘敵的時候,趙軍應該還沒有吃早飯,或者是正準備吃早飯。所以漢軍明顯在體能上佔有優勢。

那麼趙軍會不會眼看漢軍列陣而來,非要等吃完早飯再出戰呢?我認為不會的,根據陳餘的心態,他不會作出任何讓人認為他怯陣的表現。他認為消滅韓信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消滅了韓信也不耽誤早飯,甚至會更好的進行慶功宴。他的速勝和極度蔑視韓信的思想,使他毫無顧忌。

三、心理優勢。韓信是主動進攻,而且已經進行了戰役謀劃和準備,是有備而戰。而當陳餘看到韓信背水列陣,不合常理,會更加輕視韓信,再看到韓信、張耳的旗鼓陣仗,更加使得他心浮氣躁,急於一戰。在主帥心理上一穩一浮,可分高下。

四、地利優勢。漢軍一部分部隊背水列陣誘敵,另一部分部隊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岸邊建立野戰工事,並以逸待勞。

五、兵力優勢。漢軍誘敵成功,將趙軍主力吸引過來後,兩部分漢軍合二為一,並依託工事抵禦趙軍。因為地形所限,趙軍無法將其兵力全部展開,所以投放到一線交戰的兵力有限,只能採取輪番進攻的方法。而且漢軍不需分兵防守後方和側翼,這樣漢軍就有效減少了對方兵力數量上的優勢。

六、反應優勢。漢軍人員雖然較少,卻可以縮短信息傳遞的環節,各種指令更容易被貫徹和迅速傳遞。

七、士氣優勢。漢軍背水一戰,逃無可逃,只能死戰。而趙軍已經繳獲了很多漢軍的旗幟物資等等,有了邀功資本的士兵和將領,在戰鬥中自然不會以命相搏。這樣漢軍就有了士氣和戰鬥力的優勢。

擁有了以上優勢漢軍就完全可以穩住陣腳,頑強抵禦敵方進攻,將對方牢牢拖住。漢軍主力的作用就是是誘敵主力,爭取時間。但是,單憑這些,還不足以擊敗趙軍。

此時,漢軍的兩千騎兵正埋伏在趙營附近。(有分析人士認為韓信此舉很是冒險,因為如果趙軍沒有傾巢而出,留守一部分兵力,這個戰例就會改寫,韓信是在賭博而碰巧賭贏了。)我認為在趙軍出擊漢軍的時候,是有部隊留守大營的,因為按常理作戰雙方一般都會將部隊分為出擊部隊和守備部隊,只不過是各佔比例多少的問題。而韓信制定方案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一點。韓信的作戰意圖應該是誘使趙軍主帥產生一舉吃掉漢軍,一戰而勝的作戰企圖,從而將趙軍主力全部吸引到岸邊。所以趙軍主帥一旦有了一戰而決的心態,當久攻不下的時候,就會將後防的留守部隊不斷調到前線作戰,造成後防空虛。

漢軍那支偷襲部隊就是在等待時機。通過偵察,可以瞭解趙軍調動的情況(比如通過察看趙營中將領的大旗,可以得知該將領的部隊是否還在留守等等)。當趙營留守的大部分軍隊已經調離的時候,漢軍的偷襲部隊完全可以化粧成趙軍的模樣,大搖大擺的來到趙營,詐開營門,偷襲得手。(本人認為化粧偷襲的成功率比較高,因為韓信攻趙之前先消滅了代國,而代國則從屬於趙國,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代國的繳獲)。即使趙營中還有少量留守部隊,也不是這兩千精鋭的對手了。

再看前線,趙軍久攻不下,生力軍已輪番上場還是無法擊敗漢軍,而且大戰一天,趙軍士兵沒有進食和休息,精神上和體力上已經無法將戰鬥再進行下去了,於是趙軍準備收兵。本人估計趙軍撤兵的時候,首先趙軍的後衞部隊變為前軍,先行撤退,然後一線軍隊向後並負責運送傷員進行撤退,由中軍進行掩護並最後撤退。

當已經筋疲力盡,飢餓難忍的趙軍先頭部隊撤至趙營的時候,發現滿營的漢軍旗幟和漢軍官兵聲勢浩大,其精神打擊是極其巨大的,反映在行為上,就是士兵掉頭向後跑,因為主力部隊在後邊。士兵當時的心理就是儘快與大部隊靠攏,依靠“人多勢眾”來抵禦危險。先頭部隊掉頭向回跑,一下子就衝擊到後面的部隊。而這個時候,漢軍的偷襲部隊果斷出擊,加劇了趙軍的混亂,此時趙軍的先頭潰退部隊無形中為漢軍打頭陣衝擊趙軍本身,而趙軍正處在撤退行軍的過程中,毫無作戰準備,此時趙軍人心大亂,潰敗無法避免了。

韓信發現趙軍後方已經大亂,知道偷襲已經得手,下令主力夾擊,一舉全殲趙軍。

再論:背水之戰的時候漢軍為什麼沒有投降而是死戰呢?

首先分析“投降”在什麼情況下發生:兩軍混戰的時候基本不會發生“投降”。因為在拼殺過程中,如果一個人打不過了,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逃跑,脱離戰場,尋求安全。在羣斗的時候,即使一個士兵不想打了,要投降,但是無法實施,因為是在混戰中沒有安全的地帶,如果投降,即使不被敵人所殺,也會戰友擊殺。所以,混戰的時候基本上不會出現“投降”的事。

“投降”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呢?兩軍混戰僵持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生一方支持不住,尋求脱離戰場,一旦這種脱離戰場的行為是無組織的就會變成潰退,也就是説這一方士兵的戰鬥心理和精神已經被摧毀,在逃跑過程中被追擊或陷於包圍,逃無可逃,便出現投降。

所以滿足死戰的條件是:一、沒有退路;二、必須與敵接觸。

如果沒有退路,但是也沒有與敵接觸。就會造成馬謖在街亭一樣,雖然置之死地但是魏軍採用圍而不擊、切斷水源的策略,造成馬謖軍隊自亂陣腳,喪失戰鬥力。也就是解除對方“背水一戰”,就要困而不擊,待其自敗。

如果與敵接觸,但留有退路。士兵在不利的情況下很難死戰,無法發揮超水平的戰鬥力。

所謂的“背水一戰” 、“置之死地而後生”應該是此次戰役佈置的一個關鍵點,具有相當的迷惑性,但是不具備戰役的決定性。決定戰役成功的是:間諜戰、心理戰、迂迴包抄作戰的綜合運用。通過“用間”獲得敵方關鍵信息;營造和利用敵方主帥“心理”,誘敵成功並牢牢拖住敵人,虛張聲勢擾亂敵方軍心;進行腹背夾擊,一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