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戰爭故事:韓信破齊之戰(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古代戰爭故事:韓信破齊之戰(新版多篇)

古代戰爭故事5篇彙集 篇一

狄仁傑

武則天身邊一共有兩個傳奇人物,一個是上官婉兒,另一個就是狄仁傑。

在人們的一貫印象裏,狄仁傑是個神探,審理案件很厲害,其實他還有一項特別厲害的能力,那就是解夢。

古人相信,每個人做的不同的夢都有不同的徵兆,有的是好夢,有的則是惡夢。

女皇帝武則天就做了一個特別奇怪的夢,正是因為太奇怪了,所以武則天就專門召擅長解夢的狄仁傑進宮,替她解夢。

武則天到底做了什麼夢呢?狄仁傑又是如何替她解夢的呢?

我們常説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時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並把這個打算告訴了宰相和一小部分朝廷重臣,狄仁傑也在這批人當中。

對於此事,狄仁傑的態度十分明確,他對武則天的原話就是“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

廬陵王就是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此事不光狄仁傑反對,幾乎沒幾個人肯答應,於是武則天大怒,沒過多久就做了怪夢。

關於這個夢,史書有兩種説法。

一説武則天夢見自己下雙陸,這是當時十分流行的一種棋盤遊戲,可她在夢中卻怎麼也不能贏。

武則天心思玲瓏,可是下棋高手,怎麼可能贏不了呢?所以,睡醒後就召見了狄仁傑,讓狄仁傑解夢。

狄仁傑説:“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老天爺的警示,天子乃是天下之根本,動了根本,天下危矣!”

還有一種説法是,武則天夢到了一隻大鸚鵡,但是這隻鸚鵡不知為何被人折斷了雙翼。

狄仁傑解此夢時,説:“陛下姓武,鸚鵡指的就是陛下。鸚鵡被這段雙翼,雙翼指的就是二子,陛下如今只剩下廬陵王和相王兩個兒子,只要起復二子,雙翼才能振作起來。”

當時,正是武則天下決定的關鍵時刻,稍有不慎,大唐江山從此以後就改姓為武了。

狄仁傑是武則天最寵信的大臣,他的話對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聽完狄仁傑的話,女帝陷入深思,這時,狄仁傑又説:“太宗經歷腥風血雨才得來的天下,傳於子孫,而先帝又將兩位皇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李家的天下移交給外姓?況且,姑侄和母子比起來,哪個更親?臣還從未聽過哪個皇帝將姑姑配享宗廟的呢!”

武則天雖不滿狄仁傑反對立武三思為太子的事,卻覺得狄仁傑這一番話説得很有道理,令人醍醐灌頂。

後來,武則天命人悄悄把李顯接回洛陽,並第一時間把消息透露給狄仁傑,説:“朕現在將太子還給你了。”

不久之後,李顯被迎回宮中,全國上下一片歡騰。按理説,狄仁傑救了李顯,救了李氏江山,是大功臣,可李顯卻對他稍顯涼薄。

但不論如何,狄仁傑挽救李氏大唐之功是不可磨滅的,而他為百姓所做的事也是流芳百世的,他是大唐最傳奇的神探,是大唐最有魅力的宰相之一。

古代戰爭故事5篇經典 篇二

年羹堯

《清史稿》記載:“三年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聯珠。”這次天地異象,發生在雍正朝。在格外敬畏神靈的古代,天地自然異象,往往都被視為神靈的警示或者預告。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在古代絕對是祥瑞之兆。對於國家出現這種祥瑞之兆,最開心的莫過於一國之君了。畢竟天降祥瑞也就意味着他這個君主當的不錯,得到了老天爺的認可。

而雍正帝登基前經過了激烈的奪儲之爭,登基之後又流傳有他皇位來得不正的説法。這次日月合璧的祥瑞,對於雍正來説有很大的政治意義。除了雍正帝之外,這次異象還對另一個人影響很大。

這個人就是雍正朝權臣年羹堯,而與雍正帝不同的是,這次異象之後他迎來的卻是禍事。我們都知道雍正帝以92條大罪賜年羹堯自盡,又與這異象有何干系呢?

天降異象,官員們自然要大拍皇帝馬屁。不管是否相信天降祥瑞與君主治理國家有關係,為了討好最大的boss,就必須説感謝皇帝陛下用心治理國家,所以上天有感降下祥瑞。

雖然年羹堯權勢滔天,但到底也只是一介臣子,自然也要上表拍雍正帝馬屁了。而他的馬屁,最後卻給自己惹來了禍事。

年羹堯上表説陛下愛民如子,勤於政事,是勵精圖治的明君。而在誇讚的語句中,年羹堯用了一詞“朝乾夕惕”,壞就壞在他寫錯了,將詞語顛倒寫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這絕對是一個好詞,但關鍵是年羹堯將它寫錯了。

雍正帝看了一下子就不開心了,説年羹堯就是不想將這四個字用來形容自己,所以故意寫錯。説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然後他就清算了年羹堯,年羹堯的結局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年羹堯的賀表字跡潦草,還出現了詞語錯誤的情況,嚴格來説的確對皇帝不敬。但這只是一個導火索,雍正帝早就看不慣年羹堯了,清算年羹堯也不僅僅因為這一件事。

早在雍正二年,雍正帝就已經下定決心剷除年羹堯的勢力。否則不會給忠於自己的大臣和站位不明的朝臣透露風聲,讓他們離年羹堯遠一點。而他之所以治理年羹堯,更多的還是因為年羹堯功高蓋主,專權謀利。

年羹堯因為對雍正帝繼位有從龍之功,所以雍正帝上位之後他權勢暴增。歷來功高蓋主之輩,下場都不怎麼好。年羹堯卻不知收斂,氣焰極其囂張。

他在朝廷大肆打壓異己,培植親信。但凡與他交好,或者給他送了鉅額賄賂之輩,都能在他的安排下仕途更進一步。而與他不是同道中人的,則會被年羹堯拉下馬來。如此行為,謂之“年選”。

當官員將升遷之事寄託在臣子身上,而不是皇帝身上的時候,皇帝還能無動於衷嗎?特別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之後,圍繞在年羹堯身邊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政治小集團,雍正帝更不能忍了。

利字當頭,事關自己君權的獨尊,雍正帝自然不會想到年羹堯多年來對自己的輔助了。插手官員升遷,不敬、貪污種種加起來,最終使得雍正帝對年羹堯痛下殺手。

古代戰爭故事5篇經典 篇三

趙充國

西漢漢宣帝在位時期,匈奴勾結羌族各個部落一起侵犯西漢邊境,宣帝為此苦惱不已,派軍鎮壓卻損失慘重。

這時,朝中出現了兩種聲音,辛武賢等人認為應該派軍武力鎮壓羌族與匈奴,但趙充國卻堅持認為此舉不妥,他認為羌族有很多部落,並不是所有部落都是真心實意作亂 的,他們很多是受到了脅迫,不得已而為之,對於這類人應該寬恕他們,讓他們將功贖罪。對於主謀,那才應該嚴懲!

宣帝也不知該聽從誰的意見,最後他將這二人的不同看法告訴羣臣,讓大家一起討論。最後,大部分人都認同辛武賢的看法,與趙充國的意見完全相反。

宣帝得到答案以後就立刻封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讓他們二人迅速帶領軍隊去平亂。同時,宣帝還指責戰事一線的趙充國,責怪他遲遲不肯發兵,不顧念國家開支和士兵艱苦,他通知趙充國,稱他已經採納了辛武賢的建議,還命令趙充國即可發兵去輔助辛武賢,希望能擾亂敵軍。

宣帝認為,只要自己按照辛武賢説的去做,這次戰爭就一定能取勝。但是趙充國卻深深的明白,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趙充國雖然受到了宣帝的指責,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看法,堅持不肯發兵,還回了宣帝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趙充國認為自己的預料是不會有錯的,只要能讓國家安定太平,就只能見機行事了,所以他沒有聽從宣帝的詔令,而是上書承認自己的過錯,但實際上卻並不肯讓步。趙充國的堅持不是沒有作用,他再一次上書向宣帝陳述發兵攻打羌族的利害關係,這一次宣帝和很大一部分大臣都被他説服了。

最終,宣帝採納了趙充國的計策,將羌族一事全權交給趙充國。

趙充國先是帶領軍隊來到了先零羌部落的所在地。這個先零羌一直駐紮在一個地方,守備鬆懈,漢軍突然來到,令他們猝不及防,情急之下他們丟棄了車輛輜重,輕裝渡過湟水。

趙充國本意就不是將他們全部殺死,況且那一路道路險峻,因此他只是帶兵在後面慢慢驅逐這支羌族部落。先零羌的人光是渡過湟水時就溺死了數百人,另外又有投降和斬首的五百多人,趙充國毫不費力就獲得了十萬多頭馬牛羊,四千多輛戰車。

之後,趙充國帶領漢軍繼續深入羌族地域,他嚴令禁止士兵燒燬羌人的住所和損害羌人的農牧,羌人知道這一消息非常高興,他們説:“漢軍果然不會殺我們。”羌人頭領靡忘派人告訴趙充國,説願意把他們侵佔的西漢領土都還給西漢。趙充國剛剛收到這一消息,誰知那羌人頭領靡忘竟然親自來歸降講和。

趙充國好酒好肉的招待了靡忘,他告訴靡忘,説西漢朝廷對如何處置他們還有爭議,很多人都不打算放過他。但是趙充國又説,他知道有人是被脅迫才攻擊西漢的,對這次羌族侵犯西漢邊境的人,他是堅持區別對待的,主謀就應該嚴懲,脅迫者可以從寬處置。

恰好此時,宣帝的詔書到達,宣帝下令對靡忘用將功贖罪來論處。有了宣帝的旨意,靡忘也不擔心受怕了,在他的帶領下,羌族大多選擇了歸順而不是繼續作亂,也就是説趙充國幾乎是不用出兵救平定了羌人之亂。

古代戰爭故事5篇薈萃 篇四

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湘軍將領,同時也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曾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晚清**,收復新疆,為晚清安定做出重要貢獻。所以後人將其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是晚清一位非常硬氣的將領,常年的軍旅生涯和四處作戰,養成了他剛烈正直的性格。這也使得他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表達出強硬的態度。

他大概是四大名臣中,面對外危內亂最硬氣的將領。也正因如此,他與李鴻章互相看不順眼,以二人為首分別形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

左宗棠收復新疆是大功,而出征新疆也是他和李鴻章最大的矛盾之一。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等內亂波及新疆。新疆許多地主豪強趁機而起,出現了佔地為王,割據混亂的局面。

新疆豪強想要趁此機會霸佔新疆,而沙俄則抓住機會,迅速入侵,同治十年伊犁落入沙俄之手,新疆也脱離清政府的管制。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致信總理衙門,表達出想要出兵的意願。晚清政府因為連年的戰亂和天災人禍,以及各種賠款條約,國庫空虛。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一談到出兵,勢必就要説到軍費糧草。清政府本來就頭疼,從哪裏調撥軍費給左宗棠,用以收復新疆。這邊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台灣,又是一個大缺口。

左宗棠請求撥款收復新疆,那邊李鴻章也上書請求撥款,加強海防。這些事兒堆積在一起,錢就那麼多,由此引發了“塞防”和“海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塞防,以日本為假想敵,加強海防。“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四川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放棄海防。

左宗棠則主張“塞防”和“海防”並重,如果放棄塞防,那麼英餓軍隊勢必會趁勢繼續進攻,那時候不僅不能將兵馬糧草調撥海防,反而會形成牽制,軍隊疲於征戰。

經過朝議,最終同意了左宗棠出兵新疆的決定。但是在軍費方面,清政府卻捉襟見肘,最後只從户部拿出了200萬兩銀子,各省協餉300萬兩,總計500萬兩。

500萬兩白銀放在現在來看,是一筆很大的數字。但是用以支撐一支軍隊,卻實在不夠。如果不能保證糧草,士兵飯都吃不飽,又該如何打仗還得打勝仗呢?

左宗棠最後出征了,並且還勝利了,自然就説明軍費問題得到了解決。解決這問題的,就是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巖。

錢不夠怎麼辦?就和今天大家買房貸款一樣,當時軍費則是洋行借款。借款就需拿東西抵押,而且當時借款困難,連親王都難向銀行借出錢來,胡雪巖做到了。

從一個藥鋪小夥計到晚清鉅商,胡雪巖的成就不僅在經商天賦,更在於各方人脈。所以胡雪巖最後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作擔保,先後六次出面借外債1870萬兩白銀。

這筆巨大的款項,最後解決了西征軍費問題。為了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他還個人無償資助了“諸葛行軍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藥材,使得士兵免受水土不服之苦。

毫不誇張的説,如果沒有胡雪巖,那麼左宗棠西征不可能成功,如今中國的版圖肯定會少一部分。

不管是左宗棠還是胡雪巖,都是後世人應當尊敬讚譽的存在。

古代戰爭故事5篇薈萃 篇五

呂雉

千百年來,世人給呂雉貼上了“毒婦”的標籤,她將劉邦生前寵愛的戚夫人製作成人彘的手段的確非常恐怖,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女人,卻在她臨朝稱制的時候,放過了一個公然反抗她的臣子,這是為什麼呢?

漢高祖劉邦病重的時候,呂后曾經問過劉邦一個問題:“你若就這麼死了,相國曹參的年齡也大了,我們的兒子劉盈又為人懦弱,國家該交給誰呢?”劉邦想了想慢慢説到:“王陵是接替相國曹參的最佳人選,雖然我和他有些小過節,但那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王陵此人秉性耿真,質樸少文,我看他有些過於憨直了些,必須讓處事圓滑的陳平來輔佐他才好。”

劉邦去世以後,劉盈繼位為漢惠帝,呂后臨朝聽政,把持着朝政大權。漢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去世,接替曹參相位的正是王陵、陳平二人。

呂后掌權以後想要封呂氏一族的人為王,遭到了王陵的強烈阻撓。王陵認為,高祖在世的時候曾經和他們有過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如今呂后要讓呂氏的人稱王,違背了約定,所以不可以這樣做。

按照呂雉的脾氣,王陵本該大難臨頭,但是後來他卻升了官,簡直不像呂雉以往的行事風格!

王陵公然反對呂雉,呂雉當然是不高興的,朝廷不止王陵一個丞相,當時王陵是右丞相,而左丞相為陳平。呂雉就問陳平對她封呂氏為王的事有什麼看法,陳平説:“高祖建立了漢朝這個國家,所以要讓他的子孫親屬稱王;現如今是太后臨朝稱制,太后想要讓自己的親屬封王,也無不可。”呂雉聽完陳平的話大喜,於是立刻着手封諸呂為王的事。

後來,王陵質問陳平:“當年高祖對我們所説的話你都忘了嗎?還是説當時你不在現場沒有聽到?如今你們違背高祖的本意,將來有何面目去地下見高祖?”陳平不以為意,他自有打算。

呂雉分封諸呂的時候,打算繞過固執的王陵,索性就封王陵為太傅,讓他位尊於丞相,卻失去了實權。一個拔了牙的老虎,還是老虎嗎?

王陵失去了權力,就是一個朝廷放在那裏的擺設罷了,他氣呂后,也氣自己沒能阻止呂后,最後乾脆辭職不幹了,回家以後整日閉門不出。呂后八年,王陵才去世。

呂雉為何不殺王陵?這是根據當時朝堂上的局勢不得已做出的選擇而已,呂雉想殺王陵卻不能殺。王陵是跟隨高祖建功立業的開國功臣,在朝堂上屬於元老級別的臣子,本來呂雉一個女子臨朝聽政就已經觸怒了那羣老臣,若是她再殺了王陵,那麼陳平、周勃等老臣必然會聯合起來反抗她的統治,到時候得不償失,她可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王陵知難而退,自己放棄。

古代戰爭故事5篇薈萃 篇六

黑將軍花雲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不少,但真正成功的卻沒幾個。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農村放牛娃,一路走到九五之尊的位置,確實令人敬佩。但起義的成功,卻並非朱元璋一人的功勞。

朱元璋有功,但跟隨他的賢臣良將更有大功。像常遇春、徐達、劉伯温等人,都是功臣譜上一等一的功臣,為後人所熟知。

其實陪朱元璋一路走來的功臣,又何止只有這些為人熟知的人呢?有活到統一天下的,更有早早就戰死了的。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黑將軍花雲,便是在對抗陳友諒的時候戰死,但他對大明的貢獻卻不小。

花云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但不是真正喜歡明朝瞭解明朝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大約在1353年的時候,花雲帶劍找到了朱元璋。當時元末羣雄四起,花雲選擇了朱元璋。而朱元璋見他一身肌肉,武力過人,確非常人,於是花雲剛加入起義軍 ,就得以領兵打仗。“身高七尺,面貌奇偉粗黑,驍勇善戰,臂力過人,無人能敵。”

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時候,花雲跟在他身邊。半道上遇到幾千賊兵,花雲當即提劍殺去,橫衝直撞直將敵陣衝亂。一進一退,敵軍死傷不少,等到花雲下一次殺進去,紛紛叫道:“這個黑將軍太猛了,不可擋其鋒。”

有花雲這樣的猛將,後來朱元璋大軍前來,一舉拿下滁州城。而花雲因為此次出色表現,成為朱元璋近身護衞,後又為禁軍總管。

花雲過馬馱沙的時候,遇到幾百個綠林人攔路挑戰。花雲且戰且走,大戰三天三夜,將這些大盜們都給殺了。

花云為樞密院院判的時候,受命前去寧國。大軍陷在山裏八天,盜賊們相互勾結阻攔道路。後來花雲手提長矛衝入敵陣,殺得敵軍的大亂,自己卻未中一劍。

因為有這些良將的輔佐,朱元璋僅用6年的時間久攻佔了江淮一片大片的土地。後來花雲留任當塗,陳友諒突然襲擊。

當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城中手守兵卻僅僅只有幾千。是戰是退?花雲選擇了戰鬥,誓死守衞當塗。

他帶領士兵加固城牆,拓寬護城河,燒燬浮橋。準備工作妥當了,陳友諒也來到了。陳友諒率戰艦前來,士兵遠超當塗城中守兵。

花雲站在城牆,奮力廝殺,渾身染滿鮮血,守住了第一波進攻。戰後清點人數,發現戰死千人。而陳友諒軍隊卻源源不斷前來補充,三天三夜之後,已是窮途末路。

命運弄人,黃梅時節,長江上游暴雨傾盆。本來加固的城牆,瞬間減少數尺。陳友諒命己方戰艦齊齊對準城牆,船尾堆石頭,使得戰艦船尖高高翹起,與城牆持平。

當塗城於是被攻下,花雲被擒。陳友諒本來想要招降他,卻得來花雲破口大罵,直言陳友諒不是朱元璋的對手。等到大軍一到,所有人都粉身碎骨。

説完後還掙開了捆綁的繩索,奪過武器大殺四方。陳友諒大怒,命人萬箭齊發。花雲被射了個對穿,死之前仍高聲喝罵不止。

而花雲的夫人郜氏在戰鬥最緊急的時候,將孩子託付給貼身侍女孫氏,囑託她護這個孩兒周全,留住花家血脈。而她自己,卻在城池攻破的那一刻,自盡身亡,全了忠義氣節。

孫氏後來帶着孩子僥倖逃脱,吃盡苦頭,最終來到朱元璋跟前。朱元璋記着花雲的忠義,收撫遺孤,賜名花煒。而令人感動的是,花煒長大之後來到他父親戰死的地方,當了知縣。

古代戰爭故事5篇彙集 篇七

李筠

提到皇帝,我們一貫的印象大都是威嚴無比,不可冒犯,但是也有不少懂得示弱的皇帝,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一位十分擅長“示弱”的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從後周小皇帝柴宗訓手裏篡奪了政權,建立了宋朝。

為了不變成光桿司令,趙匡胤必須儘快拉攏地方戰區要員,讓他們歸順於自己。

於是,趙匡胤一繼位,就開始各種封賞,可偏偏有人不吃他這一套,這個人就是李筠。

李筠原本叫做李榮,因避周世宗柴榮名諱,所以改名為李筠,他是後周一員大將。

李筠自幼就精於騎射,他氣力過人,能開百斤的硬弓,且連發連中。

後唐時期,李筠應募入軍,軍功累累。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以後,他轉而投靠了劉知遠,受到重用。

後漢有一“戰神”郭威,因受到後漢隱帝劉承祐的猜忌而叛變,李筠敬重仰慕郭威,看到偶像陷入如此境地,他自然是振臂一呼,助郭威一臂之力,一同反叛了後漢。

郭威推翻了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李筠有開國之功,被封為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後多年,李筠都無比忠心地跟隨着郭威,忠誠於後周皇室,立下很多奇功,官至太尉。

對於趙匡胤篡奪後周政權這件事,李筠很是不滿,所以當趙匡胤派遣的使者到來時,李筠的態度非常不好,他才不稀罕趙匡胤封他為中書令呢!

李筠本想直接拒絕受封,不承認趙匡胤這個皇帝,但是他的部下都勸他,為了大傢伙着想,李筠才肯出來接旨,還為迎接使節安排了宴會。

雖然接了趙匡胤的聖旨,但李筠畢竟心有不甘,於是舉行宴會時,李筠就拿出前朝後周太祖郭威的畫像,把畫像懸掛在宴會的廳堂中,一邊看一邊痛哭。

李筠這一出,可把他的部下嚇壞了,部下趕緊對使者解釋説:“我們大人恐怕是喝多了,還請使者千萬別怪罪啊!”

李筠表面歸附宋朝,實際上一心準備伐宋以報答後周。李筠的大兒子李守節極力反對反叛宋朝,但是李筠都不肯聽從,還勾結了北漢的皇帝,準備聯合起來對付趙匡胤。

使臣回朝後,報告了李筠的一言一行,趙匡胤倒是很大度的親自寫信安慰李筠,還把李守節提拔為皇城使。

李筠見此,便派大兒子去京城刺探情報。誰知,李守節見到趙匡胤時,趙匡胤第一句話就喊了他一句“太子”,李守節害怕極了,趕緊向趙匡胤表忠心。

趙匡胤説:“我聽説你多次勸你父親,可是他都不聽,如今派你來朝廷,是希望我殺掉你,這樣他就有理由起兵了。我不殺你,你替我向李筠轉達一句話‘我沒有做皇帝的時候,你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我已經做了皇帝,你怎麼就不能稍微讓我一點呢?’”

李守節回到潞州,把這些話告訴了李筠,李筠便不再沉默,列出趙匡胤謀奪帝位的罪狀,聯合北漢攻打趙匡胤,後來被趙匡胤打敗,赴火自焚而死。